武志红案例分析:“完美太太”吓走丈夫

合集下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何教师推举的,由北京高校心理学系资深心理询问师武志红著。

全书共四章,每一章节之下都包含了家庭关系中对这一主题的认知。

单从书名上看就感觉有很大的噱头,“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共体,这就像把不同质量的液体倒在一个容器之中,有的能够相融合,而有的却怎么也融合不了。

正如本书的扉页所写,“这是一本温顺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编写的目的是盼望通过这样一本温顺的书、有用的书,让阅读者感受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的主体是夫妻关系。

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他认为从恋爱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关系,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折射。

通过举例论证想要营造一个安康的家庭系统,必需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正如我之前所强调的那样,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告知他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全家。

一个家庭之中,能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气氛不会差,孩子在仿照和影响之下也会如对待他日后的伴侣和孩子。

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其次章讲的是分别。

他说,“分别是生命中永久的主题”。

确实如此,孩子从妈妈子宫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受到了分别的痛楚,这是给它上的第一堂课。

然后是上幼儿园、学校、学校、高中、高校、工作、婚姻。

好似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随着分别而开头的。

假设不能够很好的分别,那么肯定不能很好的成长。

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某一个妈妈送孩子上学,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个泪人,她哭得比孩子还要凶。

她说她从未跟孩子分开过,甚至幼儿园也没有。

我想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分别就没有,没有也就没有了成长。

我们惧怕的不是分别,而是过渡分别。

有些家长始终在跟孩子“分别”,他们的“分别”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们总是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去远离孩子。

他们赚了许多钱,许多名誉,但是却丧失了孩子想与他们靠近的心,想获得爱的一颗童心。

分别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小别胜新婚”这样一说了,许多夫妻之间的问题的产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别,要不就是不懂得亲热。

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

武志红: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重新发现你的父亲文/武志红前不久,和一个朋友C聊天,问她最近有什么变化没有。

她说有啊,结婚了。

我略略吃了一惊,接着为她高兴。

C已三十多岁,难听一点可以说是大龄剩女,尽管她从来不缺条件不错的追求者,但总是离婚姻有一段距离。

你的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问。

她津津有味地向我好好描述了一下她的先生。

听完她的描述,我隐隐有一种自得感,因为觉得她能有这份好姻缘,我有相当的功劳。

那是近两年前,我和她聊天,问到她的择偶标准。

她说,意识上,她希望是强有力的成功男人,但自己又总是对这样的男人没有兴趣。

的确,她的追求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她对这些成功人士总是不耐烦,甚至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也有些纳闷。

不过看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追求她的这些成功人士对钱权太感兴趣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将钱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似的,这让她觉得很没意思。

但是,她又恰恰想和这样的男人结婚。

真是矛盾!我请她说说她的爸爸,而她一说,我就明白症结出在哪里了。

首先看起来,她的父亲是成功人士的对立面,他温和、善良且人情世故简单得出奇,自她长大后,从不能为她遮风挡雨,每当遇到困难需要找一些人际关系去解决时,为她出头的总是妈妈,要不就是她自己去努力。

她曾经遇到过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尚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她只好自己去找关系,遇到了很多挫折。

从此以后,她对父亲绝望到极点,也开始升起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找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强有力的男人。

但是,再向前回忆时,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在她小时候,父亲带给她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5岁前,她觉得父亲是完美无缺的。

她的父亲是一个美男子,并且爱好运动,她经常吊在父亲的胳膊和大腿上玩耍,她的什么需要爸爸似乎都能满足。

甚至,在她的家中,连换尿布这样的事情也是爸爸做的。

到了读小学时,爸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伟岸而迷人的。

她的爸爸在她的女同学中相当有名,她们经常去她家玩,而她有感觉,她们貌似是去找她,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去看她爸爸的。

武志红:情感勒索是一种谋杀

武志红:情感勒索是一种谋杀

情感勒索是一种谋杀【导读】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死给你看,往往这样的戏码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

情感勒索如此大面积地发生在本应充满着爱和亲密的私人关系里,这就是情感勒索,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

(来源心融网)“情感勒索”是美国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结合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提出的概念。

情感勒索如此大面积地发生在本应充满着爱和亲密的私人关系里,让这位老练的心理医生也颇为惊讶。

情感勒索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

”苏珊如此定义。

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你爱的人向你传递着一个信息: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做,有你好看的。

在亲密关系中,各种情感勒索随处可见:关系破裂了,多情女子受不了,以自杀相威胁,试图阻止“浪子”匆匆离去的脚步,这种戏剧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结婚之后,丈夫对漂亮的妻子在外面闯事业很不放心,要求她呆在家里,刚开始不准她接触男性朋友,然后不准她接触所有男人,最后妻子成了“玻璃瓶”中的人。

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一辈子念念不忘,每当吵架时,便会搬出来当做“压轴戏”,勒令“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丈夫服从她的命令……情感勒索让爱变质,变成了一滩臭泥塘,轻则令你陷在里面动弹不得,重则要你的命。

一位30岁的女研究生,因为学校拒绝她的母亲住在她的宿舍里,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

这是2009年的春天发生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惨烈故事。

女主人公杨元元的悲惨人生引发了舆论对教育制度、贫富差距大环境的拷问,然而杨元元和她母亲望春玲之间隐秘的情感勒索却鲜有人关注。

杨元元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母亲是一家军工厂的工人。

在她短短的三十年人生中,母亲望春玲一直以母爱和孝道的名义操纵着杨元元。

女儿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望春玲以考武汉大学可以省些路费为由,阻止了女儿做出这一选择。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1一、作为母亲应该进化爱的方式,更多地考虑儿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回想我与儿子的相处,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

总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大包大揽他的相关问题,没有听听他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即便是十几岁的他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应该让儿子展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了,那也是他在对外界事物的做出的探索。

记得在儿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总是鼓励他尝试,在孩子懵懵懂懂初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也是很有耐心。

为什么到现在,孩子才十几岁的时候,我却拿成人的眼界、标准来要求、约束他,不能等他慢慢成长。

最终是孩子要学会走路、吃饭、认识世界,适应周围。

我不能代替他成长,我要放手,慢慢培养他成长适应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原因。

听了老师的答疑解惑,忽然明白,孩子的问题,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出相关原因。

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

还在会将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延伸至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上来。

平时,在家我爱唠叨,当着儿子的面数落丈夫的不是,抱怨声声。

现在从儿子的形容动作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影子。

通过孩子这一面镜子,我可以照出自己,原来真的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自己错了。

三、父母用转嫁压力的方式,控制住了孩子。

的确,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的跟屁虫了,作为母亲的我没有及时成长,调整心态,潜意识里怕失去儿子,想依旧掌控他,就以爱的名义,转嫁压力给他,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他的目的。

不分析不知道,原来如此,我依旧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的需要。

四、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武志红讲心理学(案例分析,好!)【精选文档】

武志红讲心理学(案例分析,好!)【精选文档】

心理诊室:我为什么看他不顺眼?(武老师:你好!我是武汉一所高校的研二学生,从你的书和博客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解决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在这里先向您表示感谢.不过最近我遇到了一件事情,让我有些迷惑。

依照你很多文章的建议,遇到迷惑时,我会去察觉,一般也能找到答案,但这次不行。

事情是这样的。

我有一个师弟M,我们认识半年多了。

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感觉,但慢慢接触下来,我发现我对他有了很强的情绪,总是看他不顺眼,并想教育他。

M所持的观点比较极端,总是非黑即白。

一些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他都会说得很肯定,一副不容置疑的口气.但奇怪的是,只要其他师兄弟们达成了一致的与他相悖的意见,他又会很快地转变自己的观点.我就觉得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想要什么.比如上次导师生日,我们师兄弟8人坐一桌,他是唯一的研一的。

席间谈到以后的发展问题,他貌似自信地说:“我觉得要想在短期内有所成就的话,不能单干,得叫一帮同学去创业。

”此言一出,我们另外的7个人都笑了,对他轮番轰炸。

奇怪的是,在我们轰完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开始向我们一个工作了的师兄请教社会经验,还抓起一杯酒敬了那个师兄。

另外,平时一起在食堂吃饭,他总是吃很少,甚至比不上同桌的师妹。

我们问他能不能饱,他说能。

但有一次,我一个同学S在吃完饭后又去买煎饼,还好心地帮M也买了一个,说看他吃得那么少,肯定吃不饱,我说人家都一再说吃饱了.让我意外的是,当S把煎饼递到M手里时,他毫不犹豫地拿过来吃了起来。

我心说,你不是说自己饱了嘛。

后来,他就很少和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了。

还有就是,我觉得我在所有的师兄弟姐妹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或者叫认可,但是M除外。

我的话一般多少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影响,但是M除外.所以,有时候我会禁不住攻击他,但是很快又无法继续,因为他的反应完全没按照一般的逻辑来。

对于他,对于我,我都有些困惑,请指教.小孟小孟:你好!从你的来信中可以看到,你很喜欢自省,这是很好的习惯,因为我们对外界的反应,其源头总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北大武志红:妈妈是照见孩子的镜子,母亲的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北大武志红:妈妈是照见孩子的镜子,母亲的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里他谈到了孩子的存在感取决于母亲的关注度,母亲就像孩子的镜子一样照见了他的存在。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

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

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

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有时,妈妈这面镜子总是没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婴儿,于是,婴儿就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若这面镜子偶尔才会打开一下,婴儿会在这一片刻形成一定的自我感,但这种自我感是破碎的。

在做“碰触你的内在婴儿”这个练习时,有人会说,他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婴儿,原因在此。

练习:碰触你的内在婴儿安静,闭上眼睛,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便是你内在的婴儿,是婴儿时的你在你内心中的留影。

妈妈这面镜子若打开得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就易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中写道:“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

”有来访者说,别人随便一个批评,他都觉得自己瞬间破碎。

另一位来访者的意象是,一个小球在追着一个大球转,小球一刻都不敢放松,生怕一不留意,大球就不见了。

大球就是他的妈妈,而小球就是他自己。

这三个故事都显示,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

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篇)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篇)

《为何家会伤人》〔精选8篇〕《为何家会伤人》〔精选8篇〕《为何家会伤人》篇1 写此篇文章的时候正播新闻:一恶父亲怒甩孩子,致头着地,颅脑损伤,孩子危在旦夕。

起因是妻子和婆婆为谁带孩子争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时气愤,拿孩子出气。

再理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愤怒。

家本来是避风港,为何会变成血淋淋的战场?为何家会伤人?!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很多心理真相。

一个人的人格6岁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诲出来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式。

孩子6岁前的主要抚养者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相处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投射。

即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和抚养父母关系传递到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形式上,比方和配偶,孩子的新家关系形式中。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

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

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

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

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认的。

猜测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

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外表没有对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

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别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

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形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

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

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害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

可如今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角色,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身边的人建立关系。

在维护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遭受挫折,这时候,家庭就成为了温暖的避风港。

但有时,家庭反而会成为刺痛我们的那把剑,比如新闻中时常看到的,因学习成绩不满足父母要求,苦苦挣扎,以至于轻生的学生;为逃避父母催婚,宁愿承担高房租,也要到大城市孤独流浪的年轻人;以及,遭受感情伤害,不得不最终离婚的男男女女。

都说社会是残酷的试炼场,但有时,就连家也会伤人。

为什么本当充满爱的家庭会反过来伤害我们呢?我们是又是如何被伤害的?又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这样的伤害,让家庭变得更温暖而健康呢?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武志红,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个案与经验。

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次经验梳理。

书中深刻剖析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与情感模式,并告诉我们,由于亲密关系的错位,带来的诸多家庭矛盾是如何伤人的,以及怎样通过充足的爱与适当的分离,来构筑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家不再成为伤人的利器,而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依靠与心灵的皈依场所。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中国式家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给出了他本人的解决之道。

在拆解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讲解。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中国式家庭中夫妻、亲子和婆媳之间亲密关系的错位;然后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即父母要学习爱与分离。

只有在爱与分离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成熟的配偶、父母与公婆,才能停止中国式家庭的轮回链条,让家不再伤人。

2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中国式家庭?它又有哪些特点?在作者看来,中国式家庭,其实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婚姻模式,这样的婚姻过分注重安全感,进而更少地考虑双方的感情需求。

如果夫妻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很容易忽视对方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志红案例分析:“完美太太”吓走丈夫案例:“完美太太”吓走丈夫
31岁的丽娜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事业一帆风顺,人也聪慧靓丽,且非常顾家,被大家视为标准的好妻子。

丽娜做公务员的丈夫罗峰也这么认为,他常说,丽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对妻子越来越疏远,最近提出了离婚,原因是压力太大。

“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对我家人也太好,什么都好……但我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朋友关系和配偶关系一样,是相对平等的关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

相反,亲子关系一般不是平等关系,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要么是壮年的孩子向老迈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其他的亲人关系也常是不平衡的关系。

所以,当丽娜一贯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时,她在亲人中受到了欢迎,并被当作典范来看待。

但是,因为她习惯性地拒绝接受,所以在讲究平衡的配偶和朋友关系中遭遇到了挫折,对于她这样的“付出者”,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罗峰一样,都有点想避而远之。

从理智上,这种避而远之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毕竟作为“接受者”,从利益上来说是获益者,为什么朋友和丈夫都逃避丽娜呢?但如果从情感上去分析,这种逃避就不难理解了。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
本上是一种自恋。

“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让另一方总有亏欠感。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丽娜的丈夫和朋友为什么要逃避丽娜了。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

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

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

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

郑爽与张翰的分手,也有一部分内疚的因素,所以分道扬镳。

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

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

这正是罗峰为什么想离开“无可挑剔的妻子”的缘故。

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

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而且,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殊不知付出者自己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清白感总是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

假如你没有一点儿负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你把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