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中医养生论文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能活4天。
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
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乃是人类的必需。
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
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
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目前,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
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
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
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
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
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之睡眠对于现代人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不管你拥有多少金钱,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一切都是虚无的。
那么现在我就谈谈健康睡眠对人的周重要性。
养生讲“三分调,七分养”,是指人体脏腑失调的时候,虽然用特别的食品、保健品或药物进行调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有七分,是要通过在日常睡眠、饮食、情志、运动等诸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使人体尽快恢复平衡并保持平衡。
如果您想脏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只谈睡眠的重要性,由于睡眠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正常生理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老百姓常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长期晚睡或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伤害?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养肝护胆的最佳时间。
人如果长时间过子时(23点-1点)不睡,就会伤胆伤肝。
初期表现为眼圈黑,眼睛干涩、疲倦、内凹,头晕、头痛,精神疲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脏腑失衡和各种病症。
1、眼部疾病: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出现视力模糊、老花、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
(所以眼睛有问题,一般就是肝有问题而引起的)2、出血症状: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过子时不睡,会造成肝血不足,还会引起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出血症状。
3、肝胆方面疾病:子时胆要更替胆汁,胆经旺时人若不睡,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
中医毕业论文 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

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引言:失眠是指患者在晚上入睡困难、持续睡眠时间较短或经常中途醒来,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失眠问题日益严重。
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是一种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本篇论文将详细探讨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失眠治疗方式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原有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内因所致。
因此,针对不同的失眠原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失眠问题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以缓解失眠症状。
3.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使用特定的草药或草药配方,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失眠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1. 针灸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八神连锁穴为例,通过对该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达到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的效果。
2. 中草药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中草药疗法在治疗失眠中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黄连素配伍川芎,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3. 推拿按摩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舒缓神经、放松身体,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例如,对太阳穴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对失眠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三、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优势。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失眠可能出现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关于睡眠的探讨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提到睡眠,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随时随地都想睡,吃饭间隙都能打个盹,有人却整日无眠,看到枕头就想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睡眠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一门大多数人都没有掌握的技术。
我先给大家看一个所谓全球公认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早上7点起床,7点20到8点吃早饭,8点半到9点避免剧烈运动,9点到10点做困难性工作,10点30让眼睛休息一下,11点吃点水果,12点到12点30吃午餐,13点到14点午睡,14点到16点做创意性工作,16点喝杯酸奶,16点10分到19点做细致性工作,19点开始运动,20点看电视或看书,22点洗个热水澡,22点30上床睡觉。
看完我想说,这张时间表对普通上班族极其不友好,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早饭能吃40分钟,而且还能吃到8点,上下午的工作性质还能自己选!工作中又可以喝酸奶,又可以吃水果!当然,玩笑归玩笑,这张时间表从生理学上还是没什么毛病的,但从中医上说问题就大了。
中医讲究整体思想,辨证论治,整体思想决定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辨证论治决定了中医是个体化医学,也就是针对的是不同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
下面我从中医理论阐述一下关于作息的几个问题。
睡眠时间要顺应四季变化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健康的睡眠,不仅有赖于正常的作息规律,而且还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适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睡5个小时至7个小时。
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至8个小时。
而冬季则适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个小时到9个小时。
中医讲究睡子午觉《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
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
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中医与睡眠健康的调节与保护

中医与睡眠健康的调节与保护睡眠是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睡眠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睡眠健康调节和保护方面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睡眠中医学认为,睡眠受到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调节。
睡眠问题主要与心火、肝火上炎、心脾不调、肝胆不和、肺胃失和等相关。
根据不同的情况,中医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在睡眠问题中,中医师通常会选择头部、手臂、足部等与睡眠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
例如,足三里是一个重要的睡眠穴位,针灸足三里可以舒缓紧张的神经系统,从而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材广泛应用于睡眠问题的治疗中。
根据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例如,具有安神、降火、调理心脾的药材如黄连、黄柏、白术等可以用于治疗失眠问题。
这些中药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推动和按摩人体的筋骨肌肉,以达到舒缓和放松的效果。
针对睡眠问题,中医师通常会根据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和穴位按摩。
推拿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达到睡眠调节的目的。
二、日常生活中的睡眠保护除了中医疗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健康习惯也对于睡眠的调节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身体调节和睡眠正常化非常重要。
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早上起床也要保持一致。
这样可以让身体的体内时钟固定下来,更好地适应作息规律。
2.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度劳累和长期压力是导致失眠和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睡眠健康,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压力的积累。
可以通过放松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来缓解压力。
3. 调整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对于保证良好睡眠质量很重要。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社会上备受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综述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综述论文篇一【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
[1]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睡眠中医养生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与调理

中医养生睡眠中医养生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与调理睡眠是人体的重要活动之一,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养生传统中,对于睡眠质量的重视与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睡眠与养生的关系,以及中医对于睡眠质量的重视和调理方法。
I. 睡眠与中医养生的关系睡眠是人体恢复能量和修复身体的重要途径,它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阴阳之分,而睡眠则是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之一。
充足的睡眠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稳定情绪和提高工作效率。
II. 中医对睡眠质量的重视中医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从调整体内环境入手,通过调理五脏六腑以达到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养生认为,睡眠质量的好坏与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中医主张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睡眠质量:1.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睡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晚餐时,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量的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同时,应避免过饱和饥饿的状态,确保身体处于满足但不过度负担的状态。
2. 调整作息时间中医养生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控制作息时间,尤其是睡眠时间。
人们应尽量在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时间段内入睡,这是人体肝脏排毒的黄金时间段,也是促进睡眠质量的最佳时段。
而且,早起亦有益于调整人体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3. 调理情绪中医养生强调情志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而稳定情绪对于促进良好睡眠也至关重要。
中医主张通过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过度兴奋或抑郁情绪的影响。
4. 运动锻炼中医强调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然而,运动的时间不宜过晚,以免过度兴奋导致难以入睡。
III. 中医调理睡眠的方法中医养生提倡天人相应的理念,通过一些方法来调理睡眠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因此中药成为了一种调理睡眠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眠与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7-01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
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明谢肇淛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
”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
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
[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
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
”[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樂箋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
”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
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
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
之人。
《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
”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
”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
”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
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
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
[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
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
[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
《道藏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
”《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踧觉贵舒”此即“睡不厌屈,觉不厌伸。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寝不尸”。
《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
而现
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
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
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
[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
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
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
”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
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
[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
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
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