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曾国藩《君子慎独论》原文与译文

曾国藩《君子慎独论》原文与译文【原文】细思卉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一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小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萸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义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仔细思考古人在修身方面所下的工夫,成效特别显著的大概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虔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他。
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自己的贪欲,连其中最隐蔽微小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间断,这样内心时时自省且无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
庄严恭敬,就是仪容整齐严肃,心灵宁静专一,稳重端庄而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
追求仁义,就是要心存仁义滋养的天性,视百姓为同胞,对万物也心存养护。
像这样大公无私,自然会受到人民爱戴。
正心诚意,就是忠贞不贰,言语笃实不欺瞒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来感应天地万物,因此受到神灵的钦敬。
君子慎独

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道这个东西,一刻也不能背离的;可以背离,就不是道了嘛。
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见到的,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听到的。
隐藏的会没有见到,细微的会没有察觉,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编辑本段注释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心谨慎。
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
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
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
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
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
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担当。
慎独更是一种衡量道德标准的试金石。
在他人的警醒下,一个人比较容易不在公共场所干坏事,然后独自一人时仍不违背道德做事,则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把克服动物的“利己性”把握住自己的心,无论是钱财还是酒色,都能始终不为所动。
皆知,权利和金钱是人类的劣根性,如何在两者中独善其身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一个因为受贿120余万元,已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6个月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镇原党委书记陆洪在忏悔书中如是说:“今天,我坐在这里写下这样的忏悔,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由于我的错,我30余年的奋斗历程画上了可耻的句号,一切努力和奋斗付诸东流……”。
这份公开的忏悔书,无疑是在政坛打响了警钟。
无论是历史长河中的贪官,和珅、杨国忠等人还是十八大以后被打下台的“大老虎”,哪个不是做不到“慎独”,在权钱面前迷失本心,遵循着从小贪到巨贪这一发展轨迹。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相信很多贪官最初也是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在第一次接过钱时,也是心惊胆颤的。
然而圈子内,收受贿赂,贪污已蔚然成风,慢慢的也就习以为常了。
即便心底尚未泯灭的那一丝良知也被自己所捏造的理由安慰了。
公共场所下的人们不易干坏事,是因为有他人的监督。
然后作为一个圈子,不良行为已成习惯,他人不仅起不到监督作用还容易对己产生不良诱导,这时“慎独”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作为一名宗旨是服务人民的广大官员,应当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上严格约束自己。
不管是否是有他人的监督,警惕,都应当遵循初心,意识到内心深处还未泯灭的良心是自己的应当格守的道德准则。
由此可见,对于官员来说,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在现金中国这个腐败成风,不良风气四溢的政坛中独善其身,能够甘于清贫、耐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时时处处昭示“人民公仆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
君子慎独

•
• •
• •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指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 的事) 慎独是一种心境,一种经过良好的思想道 德陶冶而形成的自我约束的心理境界。 慎独是一种情操,面对权利、金钱、美色 的诱惑时,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情;在缺乏公 众监督的情况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头脑。 慎独是一种睿智,需达观从容,豁达人生, 悟透人生,洞悉万物,于纷杂的事务中学会 观察与剖析,在混沌中感悟出清醒与睿智, 得出真知灼见。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了这些古人训 诫弟子鞭策儿孙的激语,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凿 壁透光、囊萤映雪等诸多苦读的铸成大器扬名于世。 想想渭水河畔闲情垂钓的姜子牙,虽有经天纬地 的治国才能,却不张扬,更不助纣为虐。是贤明的周 文王慧眼识珠,这才有了八百年周家天下的长久传承。 慎独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亦是人生正己修身的 必修课。 人生不总是被繁华、鲜花、荣誉和掌声所包围, 当一切在华丽转身之后,长久陪伴你的是落寞和空虚。 这时的你,需要的是慎独慎行来默默的应对,用微笑 来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在岁 月的风霜雨雪中,去深刻地感受生命的醇厚绵长,让 心境坦然,生命淡然!
• 理论论据: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抓住芝麻,丢了西瓜
• 优秀题目 • 1、直接型 • 舍小利,获大利 接受瑕疵,收获美好 人生 做事勿因小失大 • 2、对偶型 • 错过时机 因小失大 善抓时机 铸就成功 • 3、引用型 •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4、比喻型 • 挣脱完美的枷锁 擦亮机遇的火花,点 燃人生的价值
• 优秀开头:
• 1、正如材料中所叙述的那位割麦人那样, 为了一穗没有黄的麦子,而舍弃了整地的 麦子。这样的做法实在可笑。所以,我们 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学会顾全大局二不是 只着眼于局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 走向成功。 ——《要成功需顾大 局》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由此可见,“慎独”影响之深远。
的确,欲修身,必慎独。
慎独在《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即在独处时,我们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独,即是不自欺。
所谓慎独,就是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立场。
每个人心中都会端着一个天平,孰是孰非,自会辨明,无须多说。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样的小人行径无疑是一种自欺,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真正的君子。
君子慎独,即不自轻。
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历史上道德彰显的人莫不慎独,那么慎独到底要怎样做呢?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应当将内心的浮躁慢慢沉淀下来,正视自己,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在独处的静谧中,总会有一盏灯光属于你。
只有谨言慎行,才能让你稳操胜券,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
君子慎独,即不自弃。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不要说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坐不了,圣人难免有疏漏,百密一疏,而愚人在经过自己独处时深思之后,也会有所收获。
慎独在这一点上,就是要看我们的功力和定力够不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
做题做到纠结处,不妨远离喧闹,独处静坐一会,自会有一番心境,另一种思维涌现。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我们只有学会谨言慎行,学会在独处中保持一颗清寂的内心,才能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成大器。
不为利,只为情利益这个东西,好坏说不准。
它推动人们不停交际沟通,可是,很多人却把它作为行动的能量动力。
但情不一样,它没有过多的杂质,纯粹自然,简单温暖。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如果一味追求利益,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你原拥有的情谊,还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同学之间请求帮助,总要问一句:有啥好处?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是难免会隔阂了原有的亲密。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 不欺于心的典故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的典故这四个成语均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分别传达了儒家强调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理念。
具体如下:
1. 君子慎独:这个概念源自《礼记·中庸》,“慎独”讲的是即使在独处无人时,君子也要严于律己,维护自己的道德品行。
这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审慎和自我约束,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觉。
2. 不欺暗室:此语最早见于《列女传·卫灵夫人》,后在《礼记·中庸》中亦有提及。
它意味着即便处于无人知晓的隐秘环境中,也应当坚守诚信,不做亏心事,不自欺欺人。
3. 卑以自牧:出自《易经》中的“谦卦”,这个成语主张人们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来养性修身,即使有很高的成就也应保持低调,不骄不躁。
4. 不欺于心:并非直接引用自某部经典,但表达了相似的内涵——对自己的良心诚实,不做出违背内心信念的事情。
这些典故和成语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它们倡导的是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一个人都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做到问心无愧。
君子慎独诗句全文

君子慎独诗句全文答案: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仰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
这段话用词丰富,是国学内容的精华和浓缩。
但很多人不解其意,甚至还有很多博主把它的出处搞错了。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
“慎独”,是一个人修养的过程,也是修为的一种境界。
“不欺暗室”,最早出自《列女传·卫灵夫人》。
意思是说,要心诚,不自欺。
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品行端正。
“卑以自牧”,出自《易传·象传上·谦》,意思是为人要谦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含章可贞”,出自《易经·坤卦》,意思是即便有美德、有功劳,也一定要保持谦虚,不可炫耀。
另外“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浩然正气”,出自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光明磊落”,出自宋朝大学者朱熹的《朱子语类》。
还有“克己、慎独、守心、明性”这些词,也均出自于国学的各大典籍。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翻译: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
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
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心诚,就是不自欺。
比如厌恶丑恶的,喜欢美好的,这叫自谦不叫自诚。
所以君子要注重自我。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
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大学》君子慎独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 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 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 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
坐怀不乱
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 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 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 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 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 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 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 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 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 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 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 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 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 子,果然名不虚传。”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 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 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 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 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 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 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 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 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 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 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需慎独,故需自强。
而,慎独者始能自强。
以前并不太明白,古人修身为何必须要强调“慎独慎微”。
慎微是容易理解的,林黛玉进贾府般的“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是慎微,“伴君如伴虎”亦是慎微。
那么慎独呢?独,为独自一人处于一处。
此时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是否真的是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了呢?近日组织学习贪官警示录,郑少东之流无一不是人前为圣人,称“少帅”,人后呢?很容易就忘乎所以了。
孔老夫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后人也有言“静坐常思己过”,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又有几人做到了还会犯人生的大错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读罢此句,方知儒家学说体系中的慎独,在于做一名诚意的君子。
熊十力先生叹“为学不易,为人殊难”,也即指慎独诚意之难也。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需要修炼的。
而修炼之难不在人前,而在人后,人前人后皆为一人,是为真君子也。
在儒家的理念之中,人的修养与国家的治理是渐进而为一体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诚意上承格物致知,下启正心,修身。
当世之人都叹世风日下,又有几人把自己也当成世人的一份子,把自己的修身、正心、诚意也当成世风的一组成呢?又有几人能够时时能有一种道德之自律宛若明镜高悬?又有几人能慎独自省,敢于直面自己内心之阴晦?卢梭的《忏悔录》之所以震撼人心,便在于他的坦诚与省醒。
慎独者,可以诚意。
可以有一颗安静的心灵,来格物,而致知;可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来修习生命的每一份高贵,来感化教育家人,和衷共济相濡以沫;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灵,有一颗富于责任感的心灵来担当,来引导周围的人,用他的道德来感召和团结他的人民,为他的组织、集体、社会、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一颗博爱的心灵来对待世间的一切生命和事物,为着世界的美好和太平而竭心尽力。
这样的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无比强大的人,一个君子、仁者,也往往被后人尊为圣人。
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只是认为他不过是世人中的一份子,是个匹夫有责的匹夫而已。
君子慎独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
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
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
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
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
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
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
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
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极多,真正实践者甚少。
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其一,东汉人杨震。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
少好学,博览经籍。
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
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
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
“四知”和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
他儿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都官居太尉,被曹操杀的杨修,是他玄孙。
其二,元初许衡。
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
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
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
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
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近几年来,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出来的大大小小贪官墨吏,怵目惊心。
其中还有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的人,危害极大,根除极难,此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近年来社会中忽然起了儒学热,似乎孔老夫子的话又句句是真理了,我这有些太过,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不过,儒家的有些言行,迄今仍有教育意义,仍可发扬光大。
如许衡心中有“主”,杨震愿“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的高洁言行,还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尤其应成为做官者的座右铭,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仍能“君子慎其独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原文,还是不甚理解,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么说的吧。
现在的《中庸》包括两个部分:从第二章(以朱熹《集注》本为准,下同)到第二十章上半段“所以行之者一也”为一个部分,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以下为另一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谈论中庸,后一部分主要谈论诚明,它们被编纂一起乃是后来的事情。
所以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不应是第二章以下的内容,而应是第二十章以下所谈论的道,也即是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的道,是第二十一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的道,是指诚而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它与《大学》的“诚其意”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点了吧?这里所讲的“慎其独”,就是要保持内心的诚。
可是,又该诚于谁呢?暂放一边,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对于“我”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这句话很有意思。
超我是规范,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动,而“慎其独”所讲的也无非就是君子言行必在规范下行动逐其目的,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所以,日行事必切记心须诚于己,诚于人,诚于境,方可为人也。
后记:最近看书,提到了“君子慎独”,于是翻看了许多资料,想弄明白它的意思。
可是,看了很多之后,发觉心里更乱了。
这四个字,道可说,佛可释,官可解,民可评,且各有其因。
我就明白了一点点,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为人的心须诚才行。
好像简帛版《五行》里面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建华研究一下吧^_^君子慎独,且说慎独,我觉得说其意指言行没有错,但生活中理解来说,更有另一层意思,慎独把独理解为自己一个人,也就是说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神上不要松懈。
21世纪生活动很多诱惑,而这些诱惑大部分在自己“独”的时候更有魔力。
试想一下自己是否有时候很希望自己一个人,是否是为了某些邪念的方便才希望是一个人?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说君子慎独,告诫我们,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切勿肆无忌惮的泄欲或邪念横生。
记着这四个字:君子慎独。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默念。
尤其癖好很多的人。
君子慎独刘荫柏人民日报《大地》杂志( 2007-08-01 第15期) 【字号大小】【打印】【关闭】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
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