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君子慎独

合集下载

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第四课君子慎独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

国学中的慎独是什么意思?我浅见:慎独出⾃《礼记》⼀共有四处提出慎其独:1、《礼记·礼器》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者也。

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慎其独也。

……杨天宇《礼记译注》:⾏礼以礼物少为贵的,是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崇尚内⼼的德。

德的产⽣细密⽽⼜精微,统观天下的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内⼼的德相媲美,这样能不以少为贵吗?因此君⼦⾏礼谨慎的以少物来体现德。

其中的慎独是:谨慎的以少物来体现德,慎是谨慎,独是少的意思。

我觉得:独是⼼内⾃觉⾃有的德,慎独:慎重认真礼敬的对待⾃⼰⼼内⾃觉⾃有的德。

或理解为使其独慎,使⾃⼰对内⼼⾃觉⾃有的德诚敬。

2、《礼记·中庸》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杨天宇《礼记译注》: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环⽽⾏就叫做道,使⼈修养道就叫做教。

道,⼀会⼉也不可以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

因此君⼦在没有⼈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在没有⼈知道的时候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在独⾃⼀⼈的时候也⼗分谨慎。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都符合节度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各种感情和道理的本源;和,是天下⼀切事物的通理。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都⽣长繁育了。

其中慎独是:独⾃⼀⼈的时候也⼗分谨慎,慎是谨慎,独是独⾃⼀⼈。

我觉得:独是⼼内⾃觉⾃有的道,慎独:⼩⼼慎重⽤⼼的保有⾃⼰⼼内⾃觉⾃有的道。

或理解为使其独慎,使⾃⼰对⼼内⾃觉⾃有的道重视。

3、4、《礼记·⼤学》原⽂:……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慎独的名词解释

慎独的名词解释

慎独的名词解释慎独,意思是指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始终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出处慎独:在这里指要求人们谨慎小心,在没有别人监督或控制的情况下,独自一人之时,仍然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恪守道德规范。

慎独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修养方法,可以培养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的意识,提高人们按道德规范行动的自觉性。

慎独表现为人们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依旧能坚持道德准则,不做有违道德的事。

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从自身的点滴细节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在道德上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做到慎独,因此,自律对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非常重要。

相关句子这里的“戒”,不单是指要求人们谨慎小心,而且更是指在此基础上,要将所谓“戒”付诸实践,“慎独”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慎行”。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所说的“节用”,其内容之一便是“慎独”。

“不欺暗室”,意即诚实无欺。

孔子认为人的品质修养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诚”,即诚实不欺,自欺欺人不是真正的“诚”。

“勿欺暗室”是说一个人平常就要心地光明磊落,一旦取得成就,更要防止骄傲自满。

孔子把“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作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并反复强调“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这两句意思是:最不容易看到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就是人的品质本性。

“言忠信,行笃敬”。

“言”就是指说话,“忠”就是忠诚老实,“信”就是守信用。

“行”就是行动,“敬”就是严肃、恭敬。

孔子认为,为人做事,说话要忠诚老实,讲究信用;做人要严肃、恭敬。

这种“忠信笃敬”的道德修养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人际关系原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对人热忱、真诚,诚恳地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有助于增进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慎独还包括主动慎独,即在独处时保持道德操守。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

[修身]君子慎独,修己以安人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

很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

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

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

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就要做到“三个如一”,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言行如一,躬身笃行言行如一是恭敬的为人准则,是做到慎独的第一要求。

《论语·为政》中记载: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夸夸其谈,鲜少施于实践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君子慎独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君子慎独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君子慎独第四课君子慎独【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慎独,《辞海》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自律。

曾国藩曾说“慎独则心里平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君子慎独》。

二、走进经典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老师来补充,解决问题。

三、历史镜鉴1.阅读《蘧伯玉遵礼》,谈个人感受。

2.学生分享君子慎独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

3.齐鲁大地上又有哪些君子慎独的故事?4.生活中有哪些严格自律的同学,谈谈他的事例?5.谈谈自觉自律有何作用和意义。

四、拓展延伸1.阅读《名人与慎独》材料,说说哪则材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名人慎独的事例给你什么启发?3、补充材料: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

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

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

4、关于“慎独”的名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由此可见,“慎独”影响之深远。

的确,欲修身,必慎独。

慎独在《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即在独处时,我们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独,即是不自欺。

所谓慎独,就是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立场。

每个人心中都会端着一个天平,孰是孰非,自会辨明,无须多说。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样的小人行径无疑是一种自欺,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真正的君子。

君子慎独,即不自轻。

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历史上道德彰显的人莫不慎独,那么慎独到底要怎样做呢?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应当将内心的浮躁慢慢沉淀下来,正视自己,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在独处的静谧中,总会有一盏灯光属于你。

只有谨言慎行,才能让你稳操胜券,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

君子慎独,即不自弃。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不要说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坐不了,圣人难免有疏漏,百密一疏,而愚人在经过自己独处时深思之后,也会有所收获。

慎独在这一点上,就是要看我们的功力和定力够不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

做题做到纠结处,不妨远离喧闹,独处静坐一会,自会有一番心境,另一种思维涌现。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我们只有学会谨言慎行,学会在独处中保持一颗清寂的内心,才能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成大器。

不为利,只为情利益这个东西,好坏说不准。

它推动人们不停交际沟通,可是,很多人却把它作为行动的能量动力。

但情不一样,它没有过多的杂质,纯粹自然,简单温暖。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如果一味追求利益,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你原拥有的情谊,还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同学之间请求帮助,总要问一句:有啥好处?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是难免会隔阂了原有的亲密。

君子慎独 自己的看法

君子慎独 自己的看法

君子慎独自己的看法
君子慎独,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我看来,慎独并非仅仅是在独处时保持谨慎,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有时候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私欲而做出违背良心的行为。

然而,真正的君子却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冷静,不为所动。

他们明白,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并不是在别人的注视下形成的,而是在无人知晓的时刻,通过自己的内心抉择和坚定信念塑造出来的。

君子慎独,意味着他们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约束。

他们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纵自己,也不会因为他人的错误而随波逐流。

相反,他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同时,君子慎独也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利益,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他们会在独处时反思自己的言行,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和道德的标准。

总之,君子慎独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它要求我们在无人知晓的时刻,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君子慎独诗句全文

君子慎独诗句全文

君子慎独诗句全文答案: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仰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

这段话用词丰富,是国学内容的精华和浓缩。

但很多人不解其意,甚至还有很多博主把它的出处搞错了。

“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

“慎独”,是一个人修养的过程,也是修为的一种境界。

“不欺暗室”,最早出自《列女传·卫灵夫人》。

意思是说,要心诚,不自欺。

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品行端正。

“卑以自牧”,出自《易传·象传上·谦》,意思是为人要谦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含章可贞”,出自《易经·坤卦》,意思是即便有美德、有功劳,也一定要保持谦虚,不可炫耀。

另外“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浩然正气”,出自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光明磊落”,出自宋朝大学者朱熹的《朱子语类》。

还有“克己、慎独、守心、明性”这些词,也均出自于国学的各大典籍。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翻译: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

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

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心诚,就是不自欺。

比如厌恶丑恶的,喜欢美好的,这叫自谦不叫自诚。

所以君子要注重自我。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

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感悟说经典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天子, 下至平民都推崇孝文化,表彰人们 的君子行为。学习之后,你是怎样 理解“慎独”的? 请用下列句式说话: 读——(句子),我认为“慎独” 就是——
余韵悠长背经典
有感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诵经典片段。 要求: 大声读书;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力求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走进传统经典 传承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血脉
君子慎独
学习目标
1.朗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 文化的魅力。 2.讨论交流“慎独”文化的内涵, 提高自身的修养。
字正腔圆读经典
有感情地朗读2—4页的经典篇章。 要求: 大声读书;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力求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教你一招
1.有感情地朗读20—25页内 容,了解其文意。重要的词 语要知其意,如:诚其意、 勿自欺、恶恶臭、好好色、 自谦、慎独、厌然、掩其不 善、著其善、诚于中、形于 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