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药学导论》教案 药理学

《药学导论》教案  药理学

《药学导论》教案药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3.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5.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

2.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等。

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发挥药效。

4.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进而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5. 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和毒性作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过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药物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所提交的讨论报告质量。

3.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吸收和排泄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学导论》教材或相关药理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等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药物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药理学精品教案

药理学精品教案

药理学教案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2.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2)提高药物疗效;(3)研究开发新药;(4)发现药物新用途;(5)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德国化学家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

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5. 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口服吸收、生物膜透过机制、药物分布的规律。

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4. 药效学的基本原理: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时效曲线。

5. 常见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抗生素、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药物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4. 实践操作法: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药物治疗的案例设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作用特点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材或相关医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

4. 实验材料:进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实验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与药物吸收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口服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生物膜透过机制的研究2. 第七周:药物分布与代谢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与排泄的临床意义3. 第八周:药效学原理与应用剂量与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解析药物时效曲线的解读与应用4. 第九周:常见药物分类与作用特点抗生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性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作用5. 第十周:药理学实验与实践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实验操作药物剂量计算的实际案例药物治疗的临床案例设计讨论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讲解、药物吸收的课堂讨论、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药学导论》教案 - 药理学

《药学导论》教案 - 药理学

《药学导论》教案药理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3.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理解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5. 掌握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的研究对象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代谢药物的排泄4. 药物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药物的安全范围药物的过量与中毒5. 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副作用的定义和产生原因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处理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药物的剂量与疗效关系,以及常见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分类和药物过量与中毒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药物过量与中毒处理方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学导论》相关章节。

2. 课件: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等。

3. 案例材料:典型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案例。

4. 参考文献:相关药理学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时分配: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讲解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

第二课时:讲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讨论药物的剂量与疗效关系。

第三课时:分析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案例,讲解副作用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药物分类和药物过量与中毒的处理方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实例和案例,引发学生对药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药理学教案(郭金耀)

药理学教案(郭金耀)

药理学教案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郭金耀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一、药理学的概念1.药物:是影响机体生理机能及生化过程的化学物质,用以防治、诊断疾病。

也包括避孕药及保健药。

古代药物:植物、动物、矿物质及加工品,都不是单纯的化学物质。

现代药物:人工合成品、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生物制品。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

二、药理学的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2.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药理学的发展概况1. 本草学或/药物学阶段《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

《新修本草》(唐代),是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本草纲目》(明代),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巨著。

现代药理学阶段(1)有效成分的提取:吗啡(1803年)、咖啡因(1819年)、阿托品(1831年)等。

(2)作用机理的研究:器官药理学-受体的概念-第二信使学说-化学合成药(磺胺类、抗生素)。

(3)发展分支学科: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中药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生化药理学、时间药理学等。

3. 随着化学药的发展,药物的不良反应日趋严重第二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的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症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方式/类型1.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 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二者稍有区别。

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按药物作用部位分: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本章将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药物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3. 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4. 掌握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

三、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定义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药物的分类按作用部位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3. 药物的作用机制激动剂与拮抗剂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作用于酶的药物作用于膜的药物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代谢药物的排泄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过程。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药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的问题,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特定药物的案例,评估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要求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科书。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含文字、图片、图表等信息。

3. 案例资料:相关药物的案例分析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课时2. 药物的分类:3课时3. 药物的作用机制:4课时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3课时八、课后反思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医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拓展1. 邀请药理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药理学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药理学实验室,了解药物研究的基本流程。

3. 安排学生参与药物研究的相关实践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评价学生对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及代谢排泄的掌握程度。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过程。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5. 培养学生的用药安全和合理用药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介绍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讲解药物的吸收过程、分布规律、代谢途径和排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如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酶抑制剂等。

4. 药效学的基本原理:讲解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副作用、毒性等。

5. 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介绍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及其作用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副作用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4. 实践操作法:观察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理解。

3. 笔试:测试学生对药物作用机制、药效学原理的掌握。

4.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药物量-效关系、时效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程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等课件。

3. 案例素材:收集相关药物副作用、用药失误等案例。

4. 实验器材:用于观察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等实验。

5. 网络资源:查找最新药理学研究进展和药物信息。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2课时: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第3-4课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3. 第5-6课时:药物的作用机制4. 第7-8课时:药效学的基本原理5. 第9-10课时: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6. 第11-12课时:用药安全和合理用药意识培养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024年度《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2024年度《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感谢您的观看
2024/3/23
38
29
给药途径和剂量确定
给药途径
根据实验需求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 服、注射(皮下、肌肉、静脉等)、吸入、皮肤给药 等。
剂量确定
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及实验动物的种类和体重 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一般采用预实验或文 献参考的方法来确定剂量范围。
2024/3/23
30
观察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方法
《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2024/3/23
1
目 录
2024/3/23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药物效应动力学 • 药物代谢动力学 • 影响药物效应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 各类药物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药理学实验方法及操作规范 • 药理学前沿进展及挑战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3/23
2024/3/23
免疫增强剂
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或促进免疫因子的分泌而 发挥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例如干扰素、白 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类药物以及胸腺肽等免 疫调节剂类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免 疫缺陷病、病毒感染和肿瘤等免疫相关疾病

27
06 药理学实验方法及操作规 范
2024/3/23
28
实验动物选择与处理
2024/3/23
32
07 药理学前沿进展及挑战
2024/3/23
33
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利用纳米技术提高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减少副作用。
靶向给药系统
通过特异性识别病变组织或细胞,实现精准治疗,降 低对正常组织损伤。
智能给药系统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速率和剂量 ,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护理药理学总论导入新课: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护理药理》这门课程。

要学习《护理药理》,同学们先思考“药理”这两个字,结合平常的日常生活,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药理?“护理药理”和“药理”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正文:第一节绪论一、护理药理学研究的内容:1.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药物和毒物的区别:举例砒霜、安定等。

无药不毒!二者之间仅仅是剂量的差异。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的科学。

举例:如发烧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

举例:为什么不同的药物每天的服用次数不一样?3.护理药理学:其任务是在掌握、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护理中如何正确实施药物治疗,保障药物治疗达到最佳药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防治疾病奠定基础。

二、护理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护理工作中的作用1.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进行合理用药健康教育2.提高执行医嘱的质量,避免出现用药错误3.指导社区人员正确选药、用药和保管药品4.能对患者进行用药前的评估、用药中监护及用药后评价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 兴奋(exicitation):功能提高称兴奋;2. 抑制(inhibition) :功能降低称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ADR)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成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如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如阿司匹林解热。

(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如钙制剂。

2.不良反应:凡不符和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1)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的特点:①与药物的选择性有关;②在治疗剂量下产生;③随用药目的的不同,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④可以预知,采取相应措施减轻。

举例:如阿托品。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acute toxication)、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ation)、特殊毒性反应如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等。

(3)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药物。

(4)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直接由药物的治疗效应引发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hypersensitive reaction,过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者,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引起的免疫反应。

其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三、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一)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

1. 无效量。

2.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 极量:能产生最大效应,国家药典规定不得超过的药物剂量。

4. 治疗量:最小有效量至极量之间的药物剂量总称。

5.最小中毒量:药物引起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6.最小致死量:药物引起死亡反应的最小剂量。

(二)剂量效应曲线(dose-response curve):药理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得量效曲线。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作用的道理,即药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1.理化反应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3.影响生理物质转运4.对酶的影响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6.影响核酸代谢affecting nucleotide acid metabolism7.非特异性作用8.受体学说(1)受体的概念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配体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3)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条件亲和力:配体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4)药物的分类激动药(agonist) 与受体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药物。

拮抗药(antagonist):与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要通过各种细胞膜,首先回顾一下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过程。

(一)被动转运1. 简单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和竟争性。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①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药物的分子量,小于200的药物容易通过;③油/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越容易通过;④药物解离度的影响。

2. 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需特异性载体,有饱和性和竟争性。

(二)主动转运1. 概念: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2.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耗能;②特异性(选择性);③饱和性;④竞争性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吸收(absorption)及其影响因素1.吸收的概念: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分类(1)消化道给药①口服给药: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iton):口服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被肝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②舌下含化:血流丰富,吸收较快,无首过消除效应。

如:硝酸甘油③直肠给药:吸收慢而不规则,50%不能避免首过效应。

(2)其他给药途径(略)3.影响吸收的因素(1)吸收环境:药物局部吸收面积,胃排空速度、肠蠕动速度等。

(2)药物的理化性质: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态多,易通过生物膜;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由于膜两侧pH不同,当分布达平衡时膜两侧的药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3)给药途径(4)首过效应(二)药物分布(distribution )及其影响因素1.分布的定义:分布是指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型是储存态;结合后影响转运、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结合率因药而异;药物之间的竞争和排挤现象。

②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值: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自尿排泄。

③局部器官血流量:以肝、肾、脑、心血流量多。

④组织的亲和力⑤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1.定义:又称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2.药物代谢的步骤:(1) 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绝大部分是有药理活性转变为无药理活性;(2)II相反应:结合3.药物代谢所需的酶类(1)专一性酶:如ChE, MAO等;(2)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酶系统(肝药酶)(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肝药酶具有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的特点。

4.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某些药物能增加肝药酶的活性,增加药物的生物转化,称肝药酶诱导剂,反之则称肝药酶的抑制剂。

(四)药物的排泄(excretion)1.定义:排泄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原形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可被重吸收,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重吸收程度受尿液pH影响,应用酸性药或碱性药,改变尿液的pH,可减少肾小管对药物的重吸收。

有些药物如洋地黄毒苷,部分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水解后游离药物又被吸收,称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洋地黄毒苷中毒时,可服用消胆胺,消胆胺可与洋地黄毒苷在肠道结合,结合物随粪便排泄,打断肝肠循环。

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部分可自乳汁排泄。

从乳汁排泄量较多的药物应注意对乳儿的影响。

三、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意义以纵座标为浓度,横座标为药后时间,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时量关系),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时量(药时)曲线。

四、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1.血浆半衰期(t1/2)血药浓度mg/l(1)定义: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称血浆半衰期(t)。

1/2(2)意义:①是药物分类的依据;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③连续恒速给药,约需5个t1/2④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第四节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同一药物在相同的剂量下,对不同的患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药物作用受到药物和机体因素的影响。

A.药物因素一、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一)剂量(二)剂型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表现在吸收和消除方面。

吸收效率:口服液>颗粒剂>片剂水溶液注射剂,吸收较油剂、混悬剂快,但作用时间短。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三)给药途径1.不同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率,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2.给药途径不同,有时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例如:MgSO4 的口服、肌内注射的区别二、用药时间与间隔(一)给药时间1.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饭前服用吸收好;2.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饭后服用;3.催眠药,宜在临睡前服用;4.某些药物,应按昼夜节律用药,如: G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