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案021

合集下载

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

教案药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分析药物作用、合理用药及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药物研究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药物使用观念。

二、教学内容1.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药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

2.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等。

3.药物分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心血管药、消化系统药等。

4.药物临床应用: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用药,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分类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用药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参观药厂、药店,了解药物的生产、储存、销售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分类等。

3.案例分析:分析临床用药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操作:参观药厂、药店,了解药物的生产、储存、销售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考试评价: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药理学教材。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基地:与药厂、药店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药理学 教案

药理学 教案

药理学教案教案标题:药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药物安全意识和正确用药观念。

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3. 常见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4.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5.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药理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与日常生活中的药物使用联系起来。

第二步: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通过讲解药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药物的分类,让学生对药理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三步:介绍常见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20分钟)详细介绍不同类别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炎药、抗高血压药等)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对药物的特点和用途有所了解。

第四步: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问题,强调合理用药和避免滥用药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药物安全意识和正确用药观念。

第五步:介绍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10分钟)介绍不同的药物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和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让学生了解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及其适用情况。

第六步:讲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0分钟)讲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让学生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方式,以及对药物剂量和用药频率的影响。

第七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对药理学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3. 药物样品和剂型展示。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学生小组或个人展示关于某种药物的研究报告。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一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拓展活动:安排实验室参观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药物研究的分享,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药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沿。

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药理学教案第一节:引入1. 导入: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的内容,询问学生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理学的重要性。

2. 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目标是学习药理学的分类和主要作用。

第二节:理论讲解1. 药理学的分类:介绍药理学的主要分类——药物学和药物动力学,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告诉学生药物学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质和构造,而药物动力学则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2. 药理学的主要作用:介绍药理学主要作用的三方面——药效学、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

第三节:案例分析1. 导入: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中药物的分类和作用。

2.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案例,了解到药物的分类和在身体中的作用。

3.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第四节:概念巩固1. 小测验:通过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形式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药理学分类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错题讲解:对于学生答错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答案。

第五节:拓展应用1.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药物,进行研究报告,包括其药物分类和在身体中的作用等内容。

2. 学生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了解更多的药物信息。

第六节:总结与展望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药理学的分类和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展望:和学生一起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预告即将学习的知识点。

以上就是一节药理学教案的基本框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进行调整。

教案的编写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形式可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药学导论》教案 药理学

《药学导论》教案  药理学

《药学导论》教案药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3.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 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5.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

2.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等。

3.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发挥药效。

4.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进而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5. 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和毒性作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过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药物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所提交的讨论报告质量。

3.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吸收和排泄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学导论》教材或相关药理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等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药物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药理学精品教案

药理学精品教案

药理学教案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2.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2)提高药物疗效;(3)研究开发新药;(4)发现药物新用途;(5)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德国化学家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

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药理学教案021

药理学教案021
4.其他:强心苷对心衰患者尚具有利尿和血管扩张作用等。 【临床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对心瓣膜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高血 压等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好。对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 重贫血、维生素 B1缺乏症所致的高排血量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较 差。对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心肌损伤或有活动性心肌炎者,由 于心肌缺氧明显,能量产生障碍,并使心肌细胞内缺钾,易致强 心苷中毒。严重二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等因心室充盈受限,
使用 卫生出版社,2011 年 6 月
教材
2、参考书:
及参
(1)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 6 版,人民卫生出
考书 版社,2009 年 7 月
(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助手段 时间分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肌 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心室舒张期顺应性较差,使心脏 不能射出足量血液以满足全身组织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抗
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治疗量的强心苷通过加强心 肌收缩力,使心排出量增加,增强了对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 力感受器的刺激,从而提高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慢心率。
3.负性传导作用(减慢房室结传导):治疗量强心苷可兴奋迷 走神经,使房室结和希氏束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剂量较大时, 能直接抑制房室结,使部分心房冲动不能到达心室,特别在心房 颤动和心房扑动时尤为明显;中毒剂量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房 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搏停止。
课程名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专业
药理学
班级
2010 级药学班
授课

2
授2
授课


教师

药理学教学设计

药理学教学设计

药理学教学设计药理学教学设计导言:药理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药理学的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药理学教学设计的探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代谢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选择的能力,能够根据临床病情合理选用药物治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药物安全意识,强调对患者隐私和权益的尊重,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 药物分类:介绍药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每一类药物的特点和应用。

2. 药物作用机制:介绍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转导途径和药物的效应等内容。

3. 药物代谢:介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并讲解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4. 药物相互作用:介绍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意图和实例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如观察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效应变化、检测药物在体外体内的代谢情况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临床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药房、观察医生开具处方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中。

四、评价方式1. 知识考核:通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技能考核:通过实验操作、临床实践等方式对学生的技能运用情况进行评估。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5. 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口服吸收、生物膜透过机制、药物分布的规律。

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4. 药效学的基本原理: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时效曲线。

5. 常见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抗生素、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药物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4. 实践操作法: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药物治疗的案例设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作用特点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材或相关医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

4. 实验材料:进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实验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与药物吸收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口服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生物膜透过机制的研究2. 第七周:药物分布与代谢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与排泄的临床意义3. 第八周:药效学原理与应用剂量与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解析药物时效曲线的解读与应用4. 第九周:常见药物分类与作用特点抗生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性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作用5. 第十周:药理学实验与实践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实验操作药物剂量计算的实际案例药物治疗的临床案例设计讨论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讲解、药物吸收的课堂讨论、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应用强心苷后虽然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但由于正性肌力作用可使心脏射血更加充分,心室内残余血量减少,室壁张力降低及负性频率的综合作用,所以,心肌耗氧量并不增加,反而减少,这是强心苷区别于儿茶酚胺类药物的主要特点。但对正常心脏可因正性肌力作用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
(3)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出量:强心苷对正常人和CHF患者心肌均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只能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出量。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药理学
专业班级
2010级药学班
授课教师
赵晋
授课序次
21
授课类型
理论
授课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六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强心苷类及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熟悉强心苷中毒的防治方法;熟悉利尿药、血管扩张药、β受体阻断药等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负性传导作用(减慢房室结传导):治疗量强心苷可兴奋迷走神经,使房室结和希氏束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剂量较大时,能直接抑制房室结,使部分心房冲动不能到达心室,特别在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时尤为明显;中毒剂量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搏停止。
4.其他:强心苷对心衰患者尚具有利尿和血管扩张作用等。
【给药方法】
1.传统给药方法:第一步:短期内给予足以控制症状的剂量,称全效量(即洋地黄化量或饱和量),达到全效量的标志是:心率减至每分钟70~80次、呼吸困难减轻、紫绀消失、肺部湿性啰音开始减退、尿量增加、水肿消退等。此法又分为缓给法和速给法。第二步:每日给予小剂量以维持疗效,称为维持量。
2.每日维持量法:对病情轻缓者,采用每日维持量法,经5个半衰期,能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而发挥疗效。
2.某些心律失常
(1)心房纤颤:强心苷通过抑制房室传导,而减慢心室频率,改善心室的功能状态,纠正循环障碍。对心房颤动伴心衰者尤为适用。
(2)心房扑动:强心苷能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然后再发挥治疗心房纤颤的作用。部分患者在转为房颤后,停用强心苷,有可能恢复窦性节律。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苷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传导,控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第一节正性肌力药
一、强心苷类
强心苷是一类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苷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毒花毛苷K,其中最常用的为地高辛。
【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治疗量的强心苷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增强其收缩力,对心功能不全的心肌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特点有:
(1)缩短收缩期:强心苷可加快心肌收缩速度,使心脏敏捷而有力地收缩,缩短收缩期,相对延长舒张期。这不仅有助于静脉系统血液的回流,也有利于心脏本身获得较长时间的休息和较充分的冠状动脉血液灌流,从而增加心肌的能源及氧的供应,改善心脏功能状态。
【临床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对心瓣膜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好。对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症所致的高排血量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差。对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心肌损伤或有活动性心肌炎者,由于心肌缺氧明显,能量产生障碍,并使心肌细胞内缺钾,易致强心苷中毒。严重二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等因心室充盈受限,强心苷疗效很差,甚至无效。
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现已认为:该类药物可与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强心苷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此酶的活性,致使钠泵功能部分受阻,使细胞内Na+浓度一过性增高。当Na+-K+抑制时,Na+-Ca2+交换增加,从而使使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加强。
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治疗量的强心苷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排出量增加,增强了对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从而提高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慢心率。
【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1.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较为常见,是强心苷中毒的先兆。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为强心苷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结果。
(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眩晕、头痛、疲倦、失眠、谵妄等症状。黄视、绿视等视觉异常是强心苷中毒的特有症状,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但较少见。
(3)心脏毒性:包括原有心衰症状的加重和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强心苷中毒致死的原因。主要有: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等,其中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属中毒先兆,为停药的指征。也可见房性、房室结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发生室颤;②房室传导阻滞;③窦性心动过缓:当心率降至60次/分1受体,产生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对血管的β2受体也有一定的激动作用,故能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有助于衰竭心脏输出量的增加。
2.强心苷中毒的防治:
(1)预防:①剂量个体化,随时调整剂量。②避免中毒诱因: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等均可诱发强心甙中毒;③警惕中毒先兆:一旦出现,立即停用强心甙。
(2)治疗;①对快速型心律失常:轻者口服钾盐,必要时静脉滴注钾盐,②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宜用阿托品解救。③对于危及生命的致死性中毒:可应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该抗体与强心苷有强大亲和力,可使强心苷脱离Na+-K+-ATP酶而解除毒性。
3.了解强心苷类药物相互作用及给药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中毒救治。
【难点】1.强心苷治疗作用机制与中毒机制;2.强心苷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王迎新弥曼主编,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
2、参考书:
(1)王开贞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
(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心室舒张期顺应性较差,使心脏不能射出足量血液以满足全身组织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是一类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出量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