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合集下载

对偶

对偶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一般来说近体诗和格律诗需要平仄相对!具体来说: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

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即可。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或等级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该方法让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对刺激各自平均等级赋予数值,即成为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为明显。

由于各种刺激都需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若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则配对的个数是n(n-1)/2。

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的呈现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一男四女,20岁。

2.2 材料5张不同的图片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见表1 。

表1 n=5时台阶式的排列顺序A B C D EA *B 1 *C 2 3 *D 8 4 5 *E 9 10 6 7 *2 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要将两张图片同时呈现给被试。

将被试的反应记录到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十次后休息3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十次,这十次两张图片呈现的左右位置与前十次相反。

(二)等级排列法1 排定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A、B、C、D、E。

2 给被试如下指示语:“请你将这五张图片按自己的喜爱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程度一次排在两者之间。

运筹学对偶理论

运筹学对偶理论

动态规划的对偶性
动态规划的对偶性是指对于给定的动态规划问 题,可以构造一个与之对应的对偶问题,这两 个问题的最优解是相互对应的。
在动态规划中,原问题通常关注的是多阶段决 策的最优解,而对偶问题则关注的是如何将原 问题的最优解转化为一系列子问题的最优解。
对偶理论在动态规划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 如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
运筹学对偶理论
• 对偶理论概述 • 对偶理论的基本概念 • 对偶理论在运筹学中的应用 • 对偶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 • 对偶理论案例分析
01
对偶理论概述
对偶问题的定义
对偶问题
在运筹学中,对偶问题是指原问题的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保持不变,但变 量的约束方向被颠倒的问题。
线性规划中的对偶问题
在线性规划中,原问题为最大化问题 ,其对偶问题则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 划问题,目标函数变为最小化问题。
对偶理论面临的挑战
算法优化
01
对偶理论在求解大规模优化问题时,算法效率和稳定性面临挑
战。
多目标优化问题
02
对偶理论在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时,难以权衡和协调不同目标
之间的矛盾。
动态环境适应性
03
对偶理论在应对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因素时,需要进一步改进
和优化。
对偶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对偶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金融、 医疗、交通等。
详细描述
在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中,动态规划对偶理论可以用于确定 最优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最小化风险并最大化收益。通过 构建动态规划模型,可以找到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案,提高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总结词
动态规划对偶理论在电力系统优化问题中具有重要应用。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3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

对偶比较个法和等级排序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有两种方法,等级排序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序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将要比较的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序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最后按每一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在进行等级排序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男生一名,年龄20岁,女生3名,年龄20岁。

在进行对偶比较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女生一名,年龄20岁。

2.2 仪器5种不同的图片2.3 程序(1)等级排列法①主试一次性给被试呈现全部图片,指导语为“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的图片,请你请你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将最喜欢的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

”②主试作好记录。

一名被试做完以后,将图片收起,换另一名被试进行实验。

(2)对偶比较法①按台阶式的排列顺序将刺激呈现给被试,指导语为“我每次给你看2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②主试按顺序呈现图片,一左一右,记录被试的反应,做完10次休息2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的左右次序要与前一次相反。

3 结果本次实验分别运用了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对被试对于不同图片喜好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在运用等级排序法的实验结果显示,4名被试都较喜欢A和B图片,较不喜欢C 和D图片,其中,对于C图片有3名被试表示为最不喜欢,综合4名被试的喜好程度,我们可以得出被试最喜欢A图片和B图片,最不喜欢C图片,依次为A或B、D、E 、C。

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概念:优点:1.深入探究问题,对偶比较法能够通过比较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或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不同背景、条件和制度下产生的差异,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复杂现象。

2.推断因果关系,通过对偶比较法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断因果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差异,可以发现其中一种特定因素对于问题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推断出因果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与预测。

3.理论验证和构建,对偶比较法可以用于验证或构建理论。

通过对比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可以验证已有理论的准确性,也可以为已有理论提供新的支持。

同时,对偶比较法也可以用于构建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比研究来发现新的规律和关系。

4.增强研究可信度,对偶比较法往往可以增强研究的可信度。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可以减少误解的可能性,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对偶比较法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测试,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缺点:1.建模与一致化,对偶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个体或群体进行建模,往往需要进行一些假设和简化。

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2.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对偶比较法通常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进行对比研究时,可能存在其他未考虑的因素或变量对结果产生影响,这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3.可比性问题,对偶比较法要求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研究对象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导致对比研究的可行性受到限制。

4.数据获取困难,对偶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然而数据的获取可能存在困难。

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数据可能不一致或不完整,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

对偶分析

对偶分析

对பைடு நூலகம்偶
表达效果: 1、内容: 正对相互补充映衬,内容更丰富;反对对比鲜 明,揭示事物关系。使内容更精炼、集中、缜 密。 2、形式 效果:整齐美观,引人注意;节奏鲜明,便于 记诵。
例句分析
•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 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 分析: • 形式上:采用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引人 注意,便于记诵。 • 内容上:上句从一日(短)、下句从一生(长)的两个时 间角度,阐述了人如不尽责任何时间都会感到苦痛,有力 地证明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的观点,语言凝练、 语意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偶的种类
• • • • • • •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 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对 偶
定义:指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 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 特点: 1、内容: 前后密切关联,相互补充映衬;凝练集中,有很强的 概括力; 效果:正对相互补充映衬,反对对比鲜明,揭示事物 关系。 2、形式 前后整齐匀称、音节和谐、具有节奏感。 效果:整齐美观,引人注意,节奏鲜明,便于记诵。
例句分析
•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 任,就得小快乐。
形式上:采用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引人 注意,便于记诵。
内容上:上句从大、下句从小的两个角度,相互补充,阐 述了人如尽责都能得到快乐的观点,激励读者不逃避推卸 责任而应该主动尽责、积极尽大责任从而获得更大快乐。 语言凝练、语意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修辞手法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1、定义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达效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3、典型例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其他修辞手法】借代1、定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令人捧腹。

设问1、定义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2、表达效果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3、典型例句(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我们的双手创造的!反问1、定义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2、表达效果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