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五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实验五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实验五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两种,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地将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

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组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再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被试等级排列法被试为5名21岁在校大学生,3女2男;对偶比较法被试为1名21岁男大学生。

2.2实验工具5种不同的图片2.3实验程序(一)等级排列法1 一次给被试呈现5张图片。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图画面的图片,请你按自己的喜爱程度给它们依次排序。

如果排好后你觉得不满意还可以再改,直到排出你满意的顺序为止。

这个实验无所谓对错,只要你按自己的爱好程度排序就行,现在就请开始。

”3 主试做好记录。

4 换下一名被试,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二)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除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个对图片,每次都要将两张图片同时放到被试前得桌面固定位置上,一左一右。

被试的反应要记到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10次后休息2min,然后再按照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每张图片呈现的位置要和前面呈现时的左右位置调换一下。

给被试呈现图片顺序列表见表3.1:表3.1 对偶比较法图片呈现顺序列表A B C D EA * 20 19 13 12B 1 * 18 17 11C 2 3 * 16 15D 8 4 5 * 14E 9 10 6 7 *3 实验结果在实验一结果中发现,图片B的平均等级最小,即最受喜爱,图片E在总体中则是最不受喜爱的,不同被试对画面的喜爱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即便是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E,也还是有被试把它排在第一位。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

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即可。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或等级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该方法让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对刺激各自平均等级赋予数值,即成为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为明显。

由于各种刺激都需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若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则配对的个数是n(n-1)/2。

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的呈现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一男四女,20岁。

2.2 材料5张不同的图片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见表1 。

表1 n=5时台阶式的排列顺序A B C D EA *B 1 *C 2 3 *D 8 4 5 *E 9 10 6 7 *2 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要将两张图片同时呈现给被试。

将被试的反应记录到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十次后休息3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十次,这十次两张图片呈现的左右位置与前十次相反。

(二)等级排列法1 排定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A、B、C、D、E。

2 给被试如下指示语:“请你将这五张图片按自己的喜爱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程度一次排在两者之间。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两种,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地将需要比较的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与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两位男生,三位女生,男生年龄都为22岁,女生年龄都为21岁。

2.2 仪器或材料5张大小相同内容不同的图片。

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按台阶式或斜线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本次实验按台阶式呈现刺激顺序,顺序分为两轮,第一轮顺序为AB、AC、BC、BD、CD、CE、DE、AD、AE、BE。

第二轮顺序为EB、EA、DA、ED、EC、DC、DB、CB、CA、BA。

2.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你告诉我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一张。

”3,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都要将两张图片同时放到被试前的桌面固定的位置上,一左一右。

被试的反应要记到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10次后休息2min,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每两张图片呈现的位置要和前面呈现时的左右位置调换一下。

(二)等级排列法1.排定呈现5种图片顺序,见表2。

2.给被试如下指导语:“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颜色的图片(将图片放在桌子上),要求你按自己喜欢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在两者之间。

利用对偶比较法测对不同乐器的偏爱

利用对偶比较法测对不同乐器的偏爱
利用对偶比较法分 析对不同乐器的偏 爱度
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素材
• 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扬琴、 古筝五种乐器演奏的《梁祝》 • 演奏时间各片段为20秒 、 • 喜欢程度用数字1~5表示喜欢~不 喜欢
P表
钢琴
钢琴 0.5
小提 琴 0.4 0.5
0.5
扬琴
0.3
手风 古筝 琴 0.8 0.5 0.2
0.5
小提琴
扬琴
0.6
0.7
0.5
0.5
0.5
0.5
手风琴
古筝
0.2
0.5
0.8
0.5
0.5
0.5
0.5
0.3
0.7
0.5
Z表
钢琴 小提琴 扬琴 手风琴 0 -0.25 0.52 0.84 钢琴 0 0 -0.84 小提琴 0.25 0.52 0 0 0 扬琴 0.84 0 0 手风琴 -0.84 0 0 0 -0.52 古筝 -0.07 0.59 -0.52 -0.52 合计 平均 -0.014 0.118 -0.104 -0.104 0 0.132 -0.09 -0.09 f(aⅰ) 古筝 0 0 0 0.52 0 0.52 0.104 0.11800源自40.5493.69
100
实验误差分析 • 被试人数有限 • 实验素材的截取的片段的长短 • 计算过程中解方程组时数据a, b的取值
将f(ai)的数据进行放大
令f(-0.09)=0,f(0.132)=100 则列出方程组 0=-0.09*a+b
100=0.132*a+b
解出a=450.45, b=40.54
f(0)=40.54, f(0.118)=93.69

对偶问题的实验报告(3篇)

对偶问题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对偶问题,探讨对偶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实验背景对偶问题是指将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通过对其中一个部分的分析和解决,间接解决整个问题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偶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因此,研究对偶问题对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设计10个对偶问题,包括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领域的问题。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其理解并自愿参与实验;(2)让实验对象独立完成10个对偶问题,记录其完成时间和正确率;(3)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对象在完成对偶问题时的平均完成时间为30分钟;(2)实验对象在完成对偶问题时的平均正确率为80%;(3)实验对象在完成不同类型对偶问题时的正确率存在差异。

2. 实验分析(1)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

通过对偶问题的设计,使个体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全面,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不同类型对偶问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生活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低。

这可能是因为生活领域的问题与个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共鸣;学习领域的问题则与个体学习经历相关,有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工作领域的问题与个体实际工作内容相关,但难度较大,导致正确率较低。

五、结论通过对对偶问题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对偶问题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不同类型对偶问题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生活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对偶问题的正确率最低。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偶比较法在一组数据中的应用及效果。

实验采用了对偶比较法,对两组数据进行了比较。

其中一组数据为学生成绩,另一组数据为学生的身高。

实验方法
1. 实验设备:
计算机、测量尺、学生考试成绩。

2. 实验流程:
(1)收集学生的考试成绩及身高数据。

(2)录入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获取两个数据集。

(3)使用对偶比较法对两个数据集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
数据集一为学生成绩数据,数据集二为学生身高数据。

使用对偶比较法,得到以下结果:
1. 学生成绩与学生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即成绩较好的学生身高普遍较高,成绩较差的学生身高普遍较矮。

2. 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效果较好,根据对偶比较法得到的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
通过对偶比较法实验,在学生成绩和学生身高两个数据集之间,得出了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即成绩较好的学生身高普遍较高,成绩较差的学生身高普遍较矮。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对偶比较法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对偶比较发实验报告(3篇)

对偶比较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对偶比较实验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个体在感知、判断和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两个或多个刺激进行比较,了解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偏好、差异感知和决策行为。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偶比较在感知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对偶比较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对偶比较在感知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3. 分析个体在实验中的表现,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1. 刺激材料:选取10张图片,其中5张为正面图片,5张为负面图片。

2. 实验工具:计算机、键盘、鼠标。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2(刺激类型:正面、负面)×2(比较次数:2次、4次)的被试内设计。

2.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10人,共两组。

(2)每组被试进行两次实验,每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和决策阶段。

(3)感知阶段: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两张图片,要求被试判断两张图片的优劣,并给出评分(1-5分)。

(4)决策阶段:根据感知阶段的结果,被试需从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结果1. 被试在感知阶段的评分情况:正面图片的平均评分为3.5分,负面图片的平均评分为2.5分。

2. 被试在决策阶段的偏好情况:正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55次,负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45次。

3. 对偶比较次数对被试决策的影响:在2次比较的情况下,正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35次,负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25次;在4次比较的情况下,正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45次,负面图片被选中的次数为35次。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对偶比较实验中,被试对正面图片的评分高于负面图片,说明个体在感知过程中对正面刺激有更高的偏好。

2. 在决策阶段,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正面图片,这与感知阶段的结果一致,表明对偶比较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随着对偶比较次数的增加,被试对正面图片的偏好程度逐渐增强,这可能与个体在多次比较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偏好有关。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对偶比较法研究背景与目的对偶比较法是一种最小化学习误差的方法,具有在多项式时间内产生正确分类器的理论保证。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偶比较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比较不同数据集上使用对偶比较法和其他算法的分类效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分别使用对偶比较法、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分类,并计算精度和训练时间;其次,了解对偶比较法的运行原理,重点在于推导支持向量机的对偶问题和核方法。

数据集和数据处理本实验选用了三个数据集:Iris,Mnist和Wine。

数据经过了以下处理:1. Iris数据集:将三种花的类别编号分别变为1,2,3,并将数据随机打乱。

2. Mnist数据集:选取10000条训练数据和1000条测试数据,每条数据由784个像素点组成,将像素值缩放到0和1之间。

3. Wine数据集:将3个品种的葡萄酒标签编号变为1,2,3,并将数据集随机打乱。

实验结果对三个数据集使用对偶比较法,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进行分类,实验结果如下:1. Iris数据集:方法精度训练时间对偶比较法 0.982 0.002s 线性分类 0.953 0.001s 非参数方法 0.968 0.004s2. Mnist数据集:方法精度训练时间对偶比较法 0.853 150.72s 线性分类 0.853 5374.41s 非参数方法 0.719 8.64s3. Wine数据集:方法精度训练时间对偶比较法 0.915 0.006s线性分类 0.832 0.008s非参数方法 0.690 0.010s对偶比较法相比于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优势明显。

对偶比较法的精度相对于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有了显着提升,而训练时间也相对较短。

对于Mnist数据集,分类效果比较差。

这是由于Mnist数据集比较大,对偶比较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才能进行。

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随机梯度下降等优化方式进行。

结论本实验分析了对偶比较法的理论和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对偶比较法相比于线性分类和非参数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和更短的训练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心理学
郑震宇 1110214008
1引言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

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

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实验目的: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2方法与程序
2.1被试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女生,视觉正常
2.2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及PsyTech心里实验系统,电子按键。

计算机能产生7种不同色调的颜色,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青和白,而且纯度高。

2.3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
作。

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橙、黄、绿、蓝、青和白。

两次呈现图像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几何图像的形状为圆形。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表1 实验颜色呈现顺序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表1 被试各种颜色选择分数
选择分
序号颜色

1 红9
2 橙7
3 黄8
4 绿 3
5 蓝7
6 青 1
7 白7
3.2讨论
用对偶比较法研究被试颜色爱好分析表分别如下表所示:
表2 被试颜色爱好分析表
红橙黄绿蓝青白选择分数
(C)
9 7 8 3 7 1 7
P=
C/(2*(n-1)
)
0.75 0.58 0.67 0.25 0.58 0.08 0.58
C’=C+1 10 8 9 4 8 2 8 P’=C’/2n 0.72 0.57 0.64 0.28 0.57 0.14 0.57
Z
0.67
4 0.20
1
0.43
9
-0.67
4
0.20
1
-1.40
5
0.20
1
Z’ 2.079 1.606 1.844 2.079 1.606 0 1.606
顺序 1 4 2 6 4 7 4 4 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杨冶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