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对偶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一般来说近体诗和格律诗需要平仄相对!具体来说: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
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即可。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或等级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该方法让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对刺激各自平均等级赋予数值,即成为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为明显。
由于各种刺激都需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若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则配对的个数是n(n-1)/2。
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的呈现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一男四女,20岁。
2.2 材料5张不同的图片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见表1 。
表1 n=5时台阶式的排列顺序A B C D EA *B 1 *C 2 3 *D 8 4 5 *E 9 10 6 7 *2 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要将两张图片同时呈现给被试。
将被试的反应记录到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十次后休息3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十次,这十次两张图片呈现的左右位置与前十次相反。
(二)等级排列法1 排定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A、B、C、D、E。
2 给被试如下指示语:“请你将这五张图片按自己的喜爱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程度一次排在两者之间。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3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对偶和对比

对偶分类
对偶
形式
内容
单句对偶 偶句对偶 多句对偶
正对偶
反对偶
串对偶
(一)从形式上分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无不给予 奖赏;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坏事,也无不给于贬 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 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 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 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偶。 例如: 登高而招,臂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 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 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 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二)从内容分类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 是互为补充的。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 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 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 全中国。“比邻”,近邻。)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 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例: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 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 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 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 “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 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 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 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 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 的喜悦心情。)
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对偶比较法的概念及优缺点概念:优点:1.深入探究问题,对偶比较法能够通过比较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或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不同背景、条件和制度下产生的差异,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复杂现象。
2.推断因果关系,通过对偶比较法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断因果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差异,可以发现其中一种特定因素对于问题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推断出因果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与预测。
3.理论验证和构建,对偶比较法可以用于验证或构建理论。
通过对比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可以验证已有理论的准确性,也可以为已有理论提供新的支持。
同时,对偶比较法也可以用于构建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比研究来发现新的规律和关系。
4.增强研究可信度,对偶比较法往往可以增强研究的可信度。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可以减少误解的可能性,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对偶比较法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测试,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缺点:1.建模与一致化,对偶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个体或群体进行建模,往往需要进行一些假设和简化。
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2.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对偶比较法通常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进行对比研究时,可能存在其他未考虑的因素或变量对结果产生影响,这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3.可比性问题,对偶比较法要求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研究对象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导致对比研究的可行性受到限制。
4.数据获取困难,对偶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然而数据的获取可能存在困难。
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数据可能不一致或不完整,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
对偶分析

对பைடு நூலகம்偶
表达效果: 1、内容: 正对相互补充映衬,内容更丰富;反对对比鲜 明,揭示事物关系。使内容更精炼、集中、缜 密。 2、形式 效果:整齐美观,引人注意;节奏鲜明,便于 记诵。
例句分析
•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 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 分析: • 形式上:采用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引人 注意,便于记诵。 • 内容上:上句从一日(短)、下句从一生(长)的两个时 间角度,阐述了人如不尽责任何时间都会感到苦痛,有力 地证明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的观点,语言凝练、 语意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偶的种类
• • • • • • •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 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对 偶
定义:指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 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 特点: 1、内容: 前后密切关联,相互补充映衬;凝练集中,有很强的 概括力; 效果:正对相互补充映衬,反对对比鲜明,揭示事物 关系。 2、形式 前后整齐匀称、音节和谐、具有节奏感。 效果:整齐美观,引人注意,节奏鲜明,便于记诵。
例句分析
•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 任,就得小快乐。
形式上:采用对偶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引人 注意,便于记诵。
内容上:上句从大、下句从小的两个角度,相互补充,阐 述了人如尽责都能得到快乐的观点,激励读者不逃避推卸 责任而应该主动尽责、积极尽大责任从而获得更大快乐。 语言凝练、语意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节 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第四节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一、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又称比较判断法。
这个方法由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选择法发展而来,由寇思(工blrnl894)在其颜色爱好的研究报告中介绍出来,后来又经瑟斯顿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该方法又称瑟斯顿第五型比较判断法。
这个方法类似恒定刺激法,按照恒定刺激法的方式,应让被试比较标准刺激相变异刺激。
但用这个方法比较美感和态度时,标准刺激要屡次出现,会使人看腻了而影响正确判断,从而改成两刺激对偶比较,这样可以克服恒定法的不足,但其结果又能转化为恒定刺激法的结果。
1、对偶比较法的具体步骤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两两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两个刺激中哪一个刺激的某种屑性更明显,如甲物比乙物好看,受欢迎……它要求每一个刺激都要分别与其它刺激比较一次。
如果用n代表相比较刺激的数目,那么比较的总次数就是:n(n—I)/2。
例如10个刺激,若每一个刺激都与其它的刺激比较一次,则需比较10(10一1)/2=45次。
为了控制空间误差、时间误差等系统误差,要求每对刺激随机呈现,用AB法平衡空间和时间误差,即每对的两次比较中某刺激先呈现,在另一次比较时,则后出现等。
记录方式有两种(I)用字母表示,即当A与B比较时被试觉得A比B好(即某一属性明显)就在A行B列的交叉处写上“A”,如果B与G比较时,被试报告G比B好,就在B行G列的交叉处写上G,最后统计得分时,记录表上4的个数即为4的分数,同样,B的个数为B的分数,依此类推。
这个得分,称作选择分数,用字母c表示。
所有各刺激所得选择分数的总和应该是比较的总次数,即c=n(n一1)/2.最后可用这一点,对选择分数的计算是否有误进行核对。
(2)用“1”表示某一特征明显,“o”表示不明显。
c分数的计算很简单,纵列“o”的个数或横行“1”的个数,就是该项的得分数。
关于对选择分数进行核对,前面所讲是在只进行一轮比较,即每一个刺激与另外的刺激只比较一次时c=n(n一1)/2。
对偶修辞手法

对偶修辞手法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1、定义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达效果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3、典型例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其他修辞手法】借代1、定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令人捧腹。
设问1、定义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2、表达效果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3、典型例句(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我们的双手创造的!反问1、定义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2、表达效果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