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源控制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第版过敏原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第版过敏原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过敏原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编号:XX-02-001编制:食品安全小组审核:XXX批准:XXX2023年12月1日发布xxxx食品有限公司一、目的为了防止储存、生产等过程发生过敏原污染、交叉接触等,依据BRC 第8版全球食品安全标准、FSSC22023标准规定,特制定本程序。

二、xxxx过敏原辨认清单三、过敏原风险评估三、过敏源控制程序1、目的建立过敏源控制程序,通过从源头上进行控制、过敏源物质的运送、过敏源物质的入库贮存及生产工艺和生产环节中的消毒工序控制等,避免交叉污染,减少将公认的过敏物质转移到食品的机会,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2、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用于生产的所有原料及辅料中过敏源的控制过程,合用于采购、储运、生产前生产计划的下达、工艺标准的制定和生产全过程。

3、术语3.1 过敏:过敏是指生物体对外来的异物,所产生的一种不适当反映。

3.2 过敏源:在某些敏感的个体身上引起威胁生命的过敏反映,诱发过敏反映的抗原称为过敏源。

如过敏性休克的一类食品。

4、职责:4.1 采购部负责原料采购时过敏源的控制。

4.2 仓储管理部负责原料储存时过敏源的控制。

4.3 生产科负责生产过程中过敏源的控制。

4.4 品管科负责建立公司原辅料含过敏源清单,并及时更新清单,保证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过敏源信息。

5、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5.1 常见的过敏源种类如下:5.1.1吸入式过敏源: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5.1.2食入式过敏源清单: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

5.1.4 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5.1.5 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幅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源。

过敏源控制作业规范

过敏源控制作业规范

过敏源管理作业规范A-0编制:审核:批准:日期:2016年12月01日机密等级: ☐机密 R一般滁州华冠饮料有限公司发布日期:2016-12-01 生效日期:2016-12-011.目的:有效的确认和控制包含过敏源的食品或成分,防止过敏源物质混入正常生产的产品中,避免引发敏感人群健康风险。

2.范围:适用于产品原辅材料采购、产品实现过程中过敏控制。

3.定义:过敏源:又称为致敏源、变态反应源、变应源,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源物质。

食品过敏源:详见下表4.职责:品质部门:负责提供过敏源相关信息和食品过敏源表,监督生产线过敏源控制情况;采购部门:按照食品过敏源表要求供应商提供确保不含过敏源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仓库部门:负责对进厂原辅料的运输车辆进行检查,确保运输车辆内无与采购原辅料无关的食品过敏源;对含有过敏源成分的原辅料进行独立存放并挂牌标识;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现场设备、设施的清洁,过敏源物料的加工控制,产品标识和防护;检查车间人员是否带入过敏源物质。

厂务部门:负责员工餐厅对过敏源类产品的管理。

5.控制程序过敏源物质识别:奶粉、甜炼乳、植脂末WSK35、含乳饮料半成品及成品,其它产品中过敏源识别信息详见调配称料表。

过敏源识别表:质量部门按照科学信息制定过敏源表并将过敏源表传达到相关部门并参照过敏源表定期对采购及库存的原辅料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是否含有过敏源说明、产品标签是否有过敏源物质标注、含过敏源的原辅料是否隔离存放、含过敏源物质是否明确标识。

采购部门在采购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时,应要求供方必须提供出厂检验报告,要求供应商提供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不得含有过敏源物质。

A.若供方的辅料或包装材料中含有过敏物质,与供方协商是否可提供不含有过敏成分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若无法提供,则取消其合格供方的资格,重新选择可提供不含过敏物质的合格供方。

B.若生产中需要采购含过敏源的原辅料,应在采购时请供应商在原辅料标签中明确标注含有何种过敏源。

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

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

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保护员工及消费者的健康,合理管理和控制过敏原物质的制度和措施。

过敏原物质是指能够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尘螨、食物等。

建立和执行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能够减少过敏原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降低风险,确保员工和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其次,评估过敏原物质的风险。

企业或组织需要评估过敏原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包括过敏原物质的浓度、使用频率、使用方式等因素。

评估完成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接着,制定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

制度应包括过敏原物质的使用、储存、标识等方面的规定。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禁止使用含有过敏原物质的产品、原材料;规定如何储存过敏原物质以防止泄漏或飞散;要求对含有过敏原物质的产品进行标识,方便员工和消费者识别和避免。

然后,针对过敏原物质的使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过敏原物质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过敏源的辨识、预防过敏反应的方法、过敏菌原的储存和管理等。

同时,建立监控和评估机制。

定期检查过敏原物质管理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修正。

可以通过检查记录、抽检、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监控和评估。

最后,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

针对过敏原物质的泄漏、事故等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

并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仅能够保护员工和消费者的健康,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因此,每个企业和组织都应该重视过敏原物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断进行监控和改进。

过敏源管理制度

过敏源管理制度

过敏源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维护员工及访客的健康,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防止过敏源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及访客,涉及到过敏源管理的所有工作和活动。

三、过敏源管理的定义所谓过敏源,是指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各种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食品、植物花粉、细菌、病毒等。

四、责任部门及人员1. 公司负责人负责制定和落实过敏源管理制度;2. 人力资源部负责宣传和培训相关过敏源管理知识;3.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过敏源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过敏源的工作和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五、过敏源调查和评估公司将委托专业机构对公司内可能存在的过敏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确保员工和访客的健康。

六、过敏源管理措施1. 建立过敏源通报制度,对可能存在过敏源的工作和活动进行及时通报;2. 建立过敏源监控系统,定期对可能存在过敏源的工作和活动进行监控和检测;3. 建立过敏源记录和档案,定期对公司内可能存在的过敏源进行整理和归档;4. 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改善工作环境、替换可能的过敏源等。

七、员工培训公司将定期组织员工的过敏源管理培训,包括过敏源的认识、过敏源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应对等知识。

八、应急处理公司将建立健全的过敏源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发生过敏源引起的不良反应,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并做好记录。

九、监督检查公司将建立过敏源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各部门过敏源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经费支持公司将为过敏源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过敏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一、奖惩措施对于执行过敏源管理制度不力、对过敏源管理工作导致不良影响的,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

十二、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制定之日起执行。

对本管理制度的任何修改和解释,均由公司负责人统一制定和解释。

愿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全面落实本管理制度,共同维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大米过敏原规章制度

大米过敏原规章制度

大米过敏原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管理和防范大米过敏原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销售、储存大米及相关产品的企业和个人。

第三条大米过敏原是指在大米中存在的一种过敏源,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症状等。

第四条企业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保证大米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第二章大米过敏原管理第五条企业和个人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大米,并确保其质地新鲜,无异味。

第六条大米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大米过敏原检测制度,定期对产品进行过敏原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第七条大米销售企业应当保证大米包装完好,无破损,避免污染。

对于检测出有大米过敏原的产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报告相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大米储存企业应当控制储存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大米受潮霉变。

对于检测出有大米过敏原的产品,应当及时处理,防止扩散。

第九条大米生产、销售、储存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大米过敏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操作规范。

第十条社会公众应当注意大米过敏原的相关知识,避免过量摄入可能造成过敏反应的食品。

第三章大米过敏原应急处置第十一条一旦发现大米过敏原引发的过敏反应,企业和个人应当立即停止食用有问题的大米及相关产品,并尽快就医。

第十二条发现大米过敏原问题的企业应当立即进行召回和处理,公告召回信息,避免继续流通。

第十三条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大米过敏原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风险,确保食品安全。

第四章大米过敏原处罚规定第十四条违反本规章制度的企业和个人,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第十五条隐瞒大米过敏原问题,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大米过敏原监督检查第十六条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大米生产、销售、储存企业进行检查,确保实施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民间组织及消费者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大米过敏原问题,监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查处。

过敏原控制和管理

过敏原控制和管理

食物过敏是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加工商有责任控制致敏物,并提供正确的信息。

管理原则根本目标:避免有过敏体质的消费者,在选用产品时发生过敏发应。

管理手段:应用GMP和HACCP分析避免交叉污染。

产品的主要致敏物必须在标签中标示出来。

控制-- 从原料的采购开始:供应商评估、主要致敏物声明(MAD)、建立原料标准并在标准中注明。

原料的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存放时有恰当的标签,含致敏物和不含致敏物的原料隔离存放。

由于器具可能会成为一个交叉接触的源头之一,因此使用专用器具或用后彻底的清洗。

设备及生产:尽可能的将过敏物在生产流程的末端加入,生产计划应尽量减少因不同产品的转换而造成的清洁。

清洁和消毒:用水湿清洁,干清洁,以产品冲洗。

返工:宗旨:确保含致敏物的返工料不被意外地加入到不含致敏物的返工粉中。

原则1:成分相近者相加,建立返工矩阵,书面程序。

原则2:强调标签、颜色标示、避免交叉污染、加强清洁,含过敏物的产品应放在可清洁且有明显标识的容器中。

标签和包装:宗旨:确保产品与标签一致。

标签标识政策,所有原材料正确的标签标识也同等重要。

所有主要致敏物必须在标签中表示出来。

如果因为生产交叉接触引起的脚在标签中标注:可能含有微量花生、鸡蛋。

这里有几点必须要注意:致敏物标识必须清晰注明种类,如坚果不可指标坚果,要标明是榛子还是杏仁;标示的名次必须是大家能明白的:如干酪素最好标成牛奶蛋白,通俗易懂。

致敏物的主要管理政策:对主要致敏物在超过一定限量时进行适当的标识。

如: 花生, 在产品中超过 1 mg/kg 时必须在标签中进行标识。

食品安全性(Food Safety)是食品质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食品安全性为“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造和(或)使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我国有关专家认为食品安全性应该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过敏原控制程序

过敏原控制程序

ISO9001/ISO22000
一、目的:加强过敏源的管理,防止过敏源对其他产品的污染。

避免造成人员和消费者出现过敏反应,造成损伤。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采购的所有原辅料,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所有产品,以及生产人员和消费者。

三、过敏原的种类:
1、内销企业,我国在过敏原控制方面,属于推荐性标识,主要依据GB/T23799以及GB 7718中过敏原标识中的分类,详见相关文件;
2、出口企业,在过敏原的种类方面主要依照产品接收国家的过敏原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欧盟2003/89/EC、美国《2004年食品过敏源标识和消费者保护法规》等。

四、职责
1、采购部,要求供应商按照要求标示原料的成分,如有过敏原类物质要进行提示;
2、品质部,负责对采购原料进行查验,并对新品的原辅料检查,核对标签标识,对过敏原及时进行更新,监督生产现场的过敏原控制;对过敏原控制进行验证,定期进行过敏原控制与相关培训;
3、仓储部,仓库负责对含有过敏原的原辅料进行单独隔离存放,建立过敏原区,避免造成过敏原的交叉污染;
4、生产车间,生产车间要做好过敏原物料的管控,按照要求做好清洁和清场换产记录,防止过敏原的交叉污染。

五、控制程序
页码:第91 页。

过敏源识别管理制度

过敏源识别管理制度

过敏源识别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1.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医院的医疗工作有序进行,特订立此《过敏源识别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全部临床科室、检验科、药剂科、麻醉科等科室。

3.本制度旨在规范过敏源识别的程序,明确责任分工,促进医院过敏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二章过敏源的定义和分类1.过敏源是指能够引发患者过敏反应的物质,包含食物、药物、昆虫叮咬、化学物质等。

2.依据过敏源引起的过敏反应的类型,过敏源可分为食物过敏原、药物过敏原、昆虫叮咬过敏原、环境过敏原等。

第三章过敏源识别流程1.接诊过程中,患者首次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含过敏源种类、过敏程度、过敏反应症状等,记录于患者病历中。

2.医生在开具处方或执行医疗操作前,应再次核实患者的过敏史,确保准确无误。

3.医生在就诊过程中,如有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手术或使用有过敏风险的药物时,应向患者供应过敏源帖示,并告知患者填写过敏源申报卡。

4.患者填写过敏源申报卡后,医生应认真核对填写的信息并签字确认,将申报卡记录于患者病历中,作为参考依据。

第四章过敏源识别记录与报告1.药剂科、麻醉科在配制药物时,应核对患者的过敏源申报卡信息,并加强质量掌控,避开过敏原污染。

2.药剂科、麻醉科应建立过敏源识别记录,将配制药物的批号、过敏源识别结果、操作人员等信息记录,并存档备查。

3.药剂科、麻醉科人员在配制药物时发现药物有效成分包含患者申报过敏源的,应立刻通知医生,并帮助医生订立相应的替代方案。

4.检验科在进行过敏源相关的检查时,应依据患者的过敏史和过敏源申报卡,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降低过敏风险。

5.检验科应建立过敏源识别记录,将检测结果与患者过敏源申报卡信息进行比对,并将结果记录于患者病历中。

6.质控科应定期进行过敏源识别报告的汇总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过敏源识别问题进行排查和改进,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第五章责任和惩罚1.患者供应虚假的过敏源申报信息或有意隐瞒过敏史的,一经发现,应立刻矫正,告知其严重后果,并做好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正确识别过敏源物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过敏源的采购、储存、使用等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或出口国的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使用的原料、辅料中涉及过敏源物质的识别、采购、储存、使用等全过程。

3、定义:
3.1过敏:过敏是指生物体对外来的异物,所产生的一种不适当反应。

3.2过敏源: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通常称为过敏源,本规定是指食品中的过敏源。

3.3过敏源物质:采用过敏源或其制品为原辅材料加工而成的物质。

4、职责
4.1品管部负责公司使用物质中过敏源的识别,编制并及时更新过敏源清单;
4.2采购部负责原辅料采购过程的过敏源的控制。

4.3仓储配送部负责原辅料储存过程的过敏源物质的控制及其入厂检验。

4.4研发中心负责过敏源物质添加确认,过敏源物质的配制及配料室过敏源物质的储存。

4.5各分厂负责生产过程中过敏源物质的控制。

5、规定
5.1过敏源物质的识别
,并据此编制食品公司过敏源物质清单,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
,必要时考虑其加工过程可能引入的过敏源成分。

,必须明确过敏源涉及的国家、过敏等级、
主题过敏原控制管理规定编号HY食品3-329-2011 共3页第2页
涉及物质名称、供应商名称,若供应商更改必须进行必要的现场审核,审核合格后方可更改,且现场审核时品管部必须参与。

5.2过敏源物质的采购
,之后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审核,同时要求供应商必须提供产品说明书(含使用的原辅材
料),至少每年提供过敏源物质含过敏成分的官方全项检测报告(原件扫描版);
,合同中必须明确要求提供产品成分说明(含使用的原辅材料)和出厂检验合格单,且首次到货过敏源物质必须进行全项目检验和检测,合格后准予使用。

5.3过敏源物质的入厂检验
,严格执行《进货验证规程》和《辅料验收标准》执行;
,并保存原始产品标签及相应的检验记录;
5.4过敏源物质的储存
,不同过敏源物质之间进行有效的隔离,制作并现场张贴过敏源物质存放标识和过敏物质标识,避免与非过敏源物质的相互污染;
,每日查看过敏源物质储存情况,保持其清洁不受外来污染。

5.5过敏源物质的使用
,制作并现场张贴过敏源物质标识和传递流程;
,单独包装袋包装并标识,过敏源物质配料前后必须清理现场,避免交叉污染;
主题过敏原控制管理规定编号HY食品3-329-2011 共3页第3页

,由配料员与车间辅料人员进行交接,并予以签字记录;
,确实需要使用共同的设备和工器具,先安排不含过敏源成分的产品,然后再安排含有过敏源成分的产品生产,班后器具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生产计划中必须标注产品的过敏源成分。

,并现场粘贴明确标识;
,防止过敏源物质的交叉污染。

,经现场品控人员复核确认合格后方可生产不含过敏源成分的产品。

6、引用文件
6.1 2003/89/EC指令
6.2关于出口美国食品标签标注新规定的通知
6.3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
6.4日本《食品卫生法》和有关标签表示的JAS法6.5进货验证规程
6.6辅料验收标准
6.7配料管理规定
7、记录
7.1食品公司过敏源物质清单
7.2供应商审核记录
7.3采购合同/计划
7.4进货验证记录
7.5入库台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