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融合视野中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文化融合分析

开 窟造 像 的 鼎盛 时 期 成 组 的 双 窟 和 仿 汉 传统 建筑 的 存 . 披 帛不是 中原 的传 统 服 饰 , 源于西亚 . 由古 代 波 斯 洞窟是这一时期洞窟的主要特点 , 如第 1 、 2窟 , 第5 、 传人 . 具 有希 腊 化 的风 格 中期 造 像较 前 期 融 人 较 多 6窟 , 第 7 、 8窟 , 第 9 、 1 0窟 这 几 组 双 窟 , 以及第 1 1 、
的 小窟 . 基 本 都 属 于 晚期 作 品 这 一 时 期洞 窟 主要 集 中 在西 部 . 另 外 在 中部 和东 部 亦 有 一 些 补凿 的小 型窟 龛。
山 西 大 同 的 云 冈 石 窟 是 目前 所 知 中 原 地 区规 模 最 大 的 石 窟 造像 群 . 也 是 闻 名 中外 的 艺 术 宝 库 。 云 冈
文 成帝 去 世后 至孝 文 帝 迁都 洛 阳 以前 ( 公 元 垂 的服 饰 窟 中的 小 像 风格 各 异 . 头戴 尖 毡 帽 的 中亚
4 6 7 — 4 9 4 ) . 是 云 冈 石 窟 开 凿 的 第 二 个 时期 , 也是云 冈
风 格佛像与双领下垂 、 长裙外扬 、 披 帛飘 飘 的 飞 天 兼
表 现 的 多 是 异 族 风格 佛 像 所 披 的 坦 右 肩服 饰 源 于 印
分 为 三个 时 期 首 先 是 文 成 帝 和 平 年 间 ( 公元 4 6 0 - 度 的民间服饰 . 与中国传统服饰有很 大的不同 . 这 种 4 6 6 ) , 由昙曜提议最早开凿的第 1 6 — 2 O窟 , 《 魏书 . 释 形 式 的 佛像 造 像 在 我 国最 早 出现 于 新 疆 的 克孜 尔 石 老 志》 中记叙 : “ 和 平初 , 师 贤 卒 。昙 曜 代 之 , 更名沙 门
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的介绍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16公里的云冈山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佛教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宝炬年间(公元460-465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历代,历时约1500年,共开凿洞窟252个,雕刻佛像51,000余尊,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之杰作。
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展现了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辉煌历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为北魏时期所开,中区为北魏至隋唐时期所开,西区为唐至元时期所开。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东区是云冈石窟的起点,也是石窟中规模最小、保存最完整的部分。
东区主要以佛像为主,其造像风格受到印度佛教造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北魏风格。
其中的“释迦牟尼佛像”是东区的代表作,高达17.1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石佛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区是云冈石窟的核心区域,也是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部分。
中区洞窟数量达到204个,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45个,雕刻佛像数达到40,000余尊,是云冈石窟的主体部分。
中区佛像造型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印度佛教造像的影响外,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具有浓郁的唐代风格。
其中的“普贤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是中区的代表作,分别高达17.14米和14.75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石佛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西区是云冈石窟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唐至元时期所开凿的部分。
西区洞窟数量较少,但造像精美,风格独特。
西区的佛像造型更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其中的“药师佛像”是西区的代表作,高达13.7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石佛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雄伟壮观的造像,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云冈石窟介绍讲解

云冈石窟介绍讲解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那超级厉害的云冈石窟呀!
云冈石窟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
你想想,那么多精美的佛像、壮观的洞窟,就那么静静地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呢。
一走进云冈石窟,哇塞,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一尊尊佛像形态各异,有的慈眉善目,好像在跟你微笑打招呼;有的表情严肃,像是在守护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看着这些佛像,我就在想,古代的那些工匠们得多厉害呀,能把这些石头雕琢得这么栩栩如生。
还有那些洞窟,一个比一个壮观。
有的洞窟特别大,你走进去感觉自己都变得好渺小。
就好像自己走进了一个巨人的家一样。
里面的壁画也超美的,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颜色有点淡了,但还是能看出当年的华丽呢。
我记得我当时在一个洞窟里,看着一尊佛像,突然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一样,回到了古代。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工匠们在辛苦地雕琢着佛像,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哎呀呀,说不定我当时还和他们打了个招呼呢,哈哈。
云冈石窟真的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呀,它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逛,细细地品味。
每一个佛像、每一处壁画都有它的独特之处,都值得你去好好欣赏。
好啦,朋友们,云冈石窟就给你们介绍到这里啦。
有机会你们一定要亲自去看看哦,相信你们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的!就像我一样,被它的魅力所折服呀。
嘿嘿,下次再见啦!。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或简介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或简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山西云冈石窟是一座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文化瑰宝。
这座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五公里处,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向世人展示着古代艺术的精湛之美。
山西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绝伦的佛教雕塑和壁画而闻名于世。
这座石窟群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共有45个高低错落的洞窟,其中以中轴线上的洞窟主体为最为宏伟。
这些洞窟内的壁画、佛像和石雕,题材广泛,形态各异,风格独特,堪称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冈石窟的雕塑艺术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石窟内,人们可以看到以佛陀为主题的各种佛像,其中尤以第七窟的“大佛殿”和第六窟的“五方佛殿”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造型独特,神态庄严,气势恢宏,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此外,云冈石窟的壁画也是其独特魅力之一,洞窟内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法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
值得一提的是,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不仅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还融合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和融合,使得云冈石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除了艺术价值,云冈石窟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内容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同时,石窟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碑刻,记载着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冈石窟曾经历了风雨风霜的洗礼,多次经历修复和保护工作。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相关部门对石窟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后人留下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云冈石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云冈石窟感悟简短

云冈石窟感悟简短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云冈山区。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产,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瑰宝。
我在游览云冈石窟时,深受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感染,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和文化思考。
一、历史文化的魅力云冈石窟建造于公元460年至525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充满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体系。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与道家、儒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可以看到印度、中亚、汉地等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于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的影响。
这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艺术之美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雕刻、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
在佛像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自然;在壁画绘制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在建筑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我感受到艺术之美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三、人生哲理云冈石窟不仅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更是一部佛教哲学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所弘扬的慈悲、智慧、忍耐等精神,也可以看到人生的苦、空、无常等命运哲学。
这些都让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四、文化思考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也可以看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思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发展。
总之,云冈石窟是一座充满历史、艺术、哲学和文化魅力的宝库。
云冈石窟的简历

云冈石窟的简历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公元460年,历经1000多年的营造,形成了一座共有45个洞窟的大型石窟。
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历史背景云冈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为了满足政治、经济和宗教的需求,开始在武周山南麓开凿石窟。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云冈石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缮,成为了一个集雕刻、建筑和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宝库。
二、建筑特点云冈石窟的建筑风格独特,其雕刻技艺更是精湛绝伦。
每个洞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有的以佛像为主,有的以壁画为主,有的则以建筑为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1、2窟的释迦牟尼佛像和第5、6窟的弥勒佛像,这些佛像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云冈石窟的建筑还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宏大:云冈石窟共有45个洞窟,其中一些洞窟的规模相当宏大,如第10窟的巨佛像高达17米。
2.布局严谨:云冈石窟的布局非常严谨,每个洞窟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同时,各个洞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3.雕刻精细:云冈石窟的雕刻非常精细,不仅佛像栩栩如生,而且壁画和建筑细节也十分精美。
4.融合多元文化:云冈石窟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如印度、中亚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都在其中得到了体现。
三、文化价值1.艺术价值: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其雕刻技艺和壁画制作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雕刻和壁画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2.历史价值:云冈石窟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研究云冈石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3.文化交流价值:云冈石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云冈石窟的建造过程中,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介绍

作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介绍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作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介绍1历史悠悠,文化绵绵。
两千多个春秋而过,而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曲阜孔庙却依旧屹立着,向世界咆哮。
曲阜孔庙曾是我国吉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的祠庙,原址是他的故居鲁城阙里,在现在的山东曲阜,它是全国现存仅次于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巨大吉建筑群,保在着至宋金以来的数十座古建筑,不便是我们中华儿女自豪骄傲的来源地啊!孔庙呈长方形,占地有14万平方米之大,全庙有五殿、一祠、二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和五十三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都建立于金、元、清反民国时期。
可见工程之浩大。
曲阜孔庙不仅大,而且景色有很多。
比如说棂星门、二门、大成殿、杏坛等,如果全说,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我就讲最著名的棂星门和大成殿吧。
棂星门是曲阜孔庙的正门。
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
棂星门有六楹四柱,铁梁石柱,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仿佛一只仪态端庄的守护神麒麟在巡视人间大成殿可比棂星门威严多了,高3米,长54米,深34米。
挚檐有石柱二十八根,每根刻有七十二团龙,盘腾之上。
既有麒麟之威风雏之美,又具蛇之灵动鹤之飘逸。
不仅如此,孔庙还是中国大型碑林之-。
其中,保存了汉代碑文多块,不仅有汉字,还有蒙古文和八思巴文。
曲阜孔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孔丘曾在此进行思想传播、文化教育的学堂!曲阜孔庙的两千多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脚步,是中国发展的一页辉煌,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作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介绍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故宫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四面有十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
故宫有大小院落九十多座,房屋九百八十间。
故宫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
故宫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故宫的正门就是午门。
教科文组织最云冈石窟的评价

教科文组织最云冈石窟的评价教科文组织对云冈石窟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品。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
这些石窟建于公元5至6世纪之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作。
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细致精湛的浮雕和壁画,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壁画和浮雕通过绘画和雕刻形式,传达了佛陀的教诲和佛教故事。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与其他石窟群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这些艺术作品以其卓越的技艺和神秘的气氛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
教科文组织认为云冈石窟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和绘画的最高水平。
这些石窟壁画和浮雕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记录了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云冈石窟的艺术作品在影响中国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科文组织将云冈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将其价值和重要性传播给全世界。
这一认可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云冈石窟的保存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这些努力确保了云冈石窟艺术作品长期保存下来,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教科文组织认为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评价提升了云冈石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声誉。
云冈石窟的艺术作品被视为中国古代艺术的象征,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教科文组织的评价使人们更加重视并学习云冈石窟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云冈石窟的浮雕和壁画通过独特而细致的技巧,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中的每一幅壁画和浮雕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艺术作品描绘了佛教故事中的众多人物和场景,富有细腻和感人之处。
教科文组织认为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值得被珍视和保护。
云冈石窟的艺术作品通过壁画和浮雕的形式,传达了佛教智慧和美学理念。
这些作品的刻画和构图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华和创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文化融合视野中的云冈石窟内容摘要:云冈石窟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融合性和创新性。
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特定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它集宗教、哲学、政治、音乐、舞蹈、雕塑等等为一体,不仅鲜卑族文化、汉文化在云冈石窟中都能找到其缩影,而且西方文化、西域文化也能在云冈石窟中找到其精华。
所以云冈石窟是中华文明乃至全球各大文明相互交融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云冈石窟、文化自觉、佛教中国化费孝通先生主张“文化自觉”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①]先是创造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以一种艺术美的形式体现了这一主张。
云冈石窟是北魏的皇家工程,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的,东西绵延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雕像51000余尊,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2厘米。
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国务院1961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这里浮雕群集,内容丰富多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造型、故事、场面琳琅满目、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具有精深的佛教、历史和文化的内蕴。
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它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空有限性制约,用艺术、美和审美的同质话语,给世人展示了一个包括国内国外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境界,多种文明融合于此构成为一种世界文明。
云冈石窟融多种艺术造型于一体,是中华文化同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物,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同时又追求创新:题材内容的创新、开凿过程的创新、造像形式的创新、运用技法的创新……内容与形式相融,以其独有的特色形成了“云冈风格”:即由北魏各族工匠借鉴希腊、印度雕刻艺术,又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多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的新的创造。
表现在雕塑艺术上,云冈整个工程的建造分三期,第一期以“昙矅五窟”为代表,早期佛像在艺术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既有秣菟罗佛像躯体粗壮,肩幅宽阔,显得威严强健而坐姿稳定的佛像创作风格,也有印度以及犍陀罗佛像的特色。
在云冈石窟开凿时代,中国北魏政权的国际交流异常发达,特别是在对佛教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过程中,非常注重采纳来自于印度及西域诸国业已成熟的文化表现。
《魏书·释老志》:太安初(公元455年),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
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迹。
早期佛像中的坐佛像,如第19、20窟主像、第17窟东壁坐佛像等皆双肩齐挺,胸部厚实,身材魁伟,体型健壮,身体略向前倾,体现了较多的秣菟罗佛像艺术风格。
佛像皆著紧贴身躯的袒右肩服装,是明显的印度早期佛像服饰风格。
与此同时的立佛像之服饰,则是被称为通肩袈裟的服装。
如第20窟东胁侍佛像、第17窟西壁立佛像、第18窟东西两壁立佛像等。
这种服装是犍陀罗艺术创造的典型代表。
[②]第18窟在主尊立佛像两侧,塑造了佛的十大弟子像。
西侧所塑五个弟子像,因风化而只剩突出的头像轮廓,然而,东侧五个弟子像个个慈眉善目,面貌特征均显示了强烈的异域情调。
特别是紧靠主像左侧的大迦叶弟子像则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塑造具有浓厚的西方情调,头像雕刻刀法娴熟,细致入微,深目高鼻,笑容可掬,额头两颊回缩,面部颧骨突出,下鄂骨形状分明,两眉宇间的眉头以优美卷曲形状雕就,显示了西方人卷曲的毛发,也煊染了人物的欢悦情感。
第18窟弟子像特殊的人物相貌,是中原地区石窟寺中绝无仅有的特例。
说明云冈石窟艺术渊源之通达长远,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相互容纳而发展的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时期“太和石窟”第7窟后室南壁明察与窟门间雕刻的六胡跪供养者的画面布局,不仅呈现了犍陀罗希腊式石雕横版画面的格局,其人物数量也与犍陀罗画面相同,画面两边均雕刻了类似于犍陀罗希腊式科林斯浮雕柱的立柱,充分表现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关于“飞天”的造像,飞天系由佛经中的乾闼婆(梵语歌神) 、伽陵频迦(“神鸟”) 、紧那罗(“伎乐”) 和迦楼罗(“金翅鸟”) 等形象中经中亚的石窟艺术如共命鸟等演变而来。
但是,古埃及和希腊罗马及印度文化中原有的那些有翼天神、有翼飞鸟、飞人在云冈石窟中变成了无翼飞人——“飞天”,充分显示了云冈石窟的相融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在中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相比,作为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文化思想特征就是其造像“天子既佛”、“帝佛合一”,一体双性。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北魏王朝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的皇家工程,将佛教文化与王朝政治融合在一起,将皇帝与佛陀相融,佛教得到了当时政治力量的有力支持。
云冈石窟也成为当时拓跋鲜卑人精神价值、生存方式的集中体现,形成了一种集体人格力量,成为北魏特有的文化品质。
《魏书·释老志》记载了云冈石窟开凿的思想理念:“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
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论者以为纯诚所感。
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云冈昙曜五窟则是五级大寺为五个皇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慕帝、文成帝)造像的再次重演。
以佛像象征皇帝的做法,有悖于印度原始佛教出家人不拜皇帝父母的传统,但这一传统显然不适应于中国实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不会因为佛教的传入而更改。
道武帝时的道人统法果就带头礼拜皇帝。
《魏书·释老志》:“初,皇始中(公元397年),赵郡有沙门法果,诫行精至,开演法籍。
……初,法果每言,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
”中期石窟,这一时期冯太后操纵两代皇帝即献文帝和孝文帝执政,自太和之初,冯太后长期擅政之后,北魏亲贵多并称冯氏与孝文帝为二圣。
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双窟和二佛并座的雕像大量出现。
双窟是云冈中期最流行的洞窟开凿形式,被编号为1-13窟的十三个主要中期洞窟中,双窟就有9个(其中第3窟编为一个号),这些双窟由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设计严谨、雕刻巧丽,成为云冈石窟最具影响力的洞窟,代表了北魏佛教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
同时,二佛并坐的雕像在云冈大约有400余龛,几乎每个中期洞窟中都有它的形象。
这些不仅丰富了石窟艺术表现形式,更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国家政权形式既有皇帝在位,亦有太皇太后执掌政权的特征,是北魏封建政治处于特殊形势下对艺术表现的要求。
高明的改革和创新,使中国皇帝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认同,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佛教就此诞生。
《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鲜卑民族具有游牧精神和性格,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所以在中国历史行进到西周以后,开创的第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有作为的王朝。
同时,这个民族具有强悍智慧和协作凝聚的精神征服力量。
作为一个军事上的征服者,北魏王朝却成为了文明的学生,没有野蛮地强制性地推行鲜卑文化,而是进行孝文帝“太和改制”,极力推行汉文化,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等等,成为汉文化的延续者、开拓者、光大者,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视野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中走上了民族的自强之路。
“胡人”汉化的过程,也正是汉人胡化的过程。
两者构成了一个“双向同体涡旋互生”的交融。
(余秋雨语)。
所以云冈雕刻在吸收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凉州(今甘肃敦煌)石窟艺术精华的同时,又结合中原地区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新的开拓,更多地表现出了汉文化的内容,进一步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倾向。
首先是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雕刻,在印度传统造像龛(圆拱龛和盝形龛)大量使用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国式仿木结构瓦顶阁楼、洞窟外壁中国宫殿式雕刻和瓦顶屋形大龛。
第5窟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负驮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第12窟,是前列楹柱并具前后室结构的洞窟,石雕瓦垅、屋脊,下部为四柱三开间,柱头刻四板,是一斗三升式样的宫殿结构,是北魏开凿时的中国殿堂式的雕窟檐。
第6窟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以中国传统瓦顶式样装饰的大型屋形龛覆盖的“文殊问疾”图,是这一题材被刻画的石窟寺中最庄严、最隆重的一幅。
整个像龛以中国传统瓦垅屋顶覆盖,画面中心是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其右手举胸呈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形体高大、挺拔、安祥。
佛左侧为维摩居士,他头戴尖顶帽,身穿对领长衣世俗装,右手执麈尾上举,身姿微微后倚,以左手扶床榻而坐。
眯眼微笑和下壳呈三角状“山羊须”等形象特点塑造,都显现出智者的特点。
释迦佛右侧为文殊菩萨,他头戴宝冠,短衫长裙,形象塑造与云冈同时期菩萨形象一致,所坐床榻与维摩所坐相同,形成双双对称格式。
“文殊问疾”是表现维摩和文殊之对坐的形象,这一题材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也与当时社会思想相一致。
云冈石窟雕刻了24幅维摩居士的形象。
《维摩诘所说经》源于印度,但在那里并未发现有维摩的造像,更没有表现“文殊问疾”的维摩和文殊之对坐形象。
维摩的形象是在《维摩经》传入中国后出现在中国的。
云冈石窟是最早以石质浮雕形式表现维摩形象的,并是依照《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塑造为与文殊的对坐形式。
以“文殊问疾”内容塑造的维摩文殊对坐说法像,云冈石窟大量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思想相联系的[③]:一是《维摩诘所说经》重点宣传佛教“空”的思想,其中“文殊问疾品”中文殊与维摩对话的内容主题亦为“空”。
经曰:……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
”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维摩诘所说经》作为大乘佛典的代表作之一,经中思想与中国老庄哲学所倡导的“无”的思想相通,是文人士大夫当时的基本教养所在。
二是维摩、文殊问答场面,符合魏晋以来就已形成的好清谈的风尚。
所谓清谈,就是“手执尘尾,口谈玄虚。
”玄虚即是玄学,“是指对《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的研究与解说”[④]。
清谈成为豪门士族最热衷的事情,一方面是文人居士的自我炫耀,另一方面是对政事、人物进行品评的风气所致。
而《维摩诘经》深刻阐发了般若性“空”的理趣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