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与词的本义引申义
第六章 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一、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二、研究本義詞義引申 的意義 三、探求本義的方法 四、詞的引申義和本義 聯繫的方式 五、詞 的引申方式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 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 个意义。 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 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鄙:1.週代地方行政區劃名(五 鄉為鄙,鄙,五百家。)2.质朴; 3庸俗、鄙陋;4.恶;5.轻视、鄙 薄。
掌握规律,举一反三-2
同义关系; 相似类比 时空引申 具体到抽象
三、探求本义的方法
(一)、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这种方法是分析象形、指事、 会意字的形体结构求本义 。古
代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 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当 字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 一个词。汉字是表意文字, 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当字的早期形体, 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 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 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 用,最基本的方法。例如: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
读音: 解:分割引申为松懈 读xie ,后来写作懈 弟:由弟引申为顺从 改读ti,后来写作悌 取:由俘获引申为娶妻, 改读去声,写作娶
说:由陈述引申劝说 读shui 语:由言语引申为告诉,改 读yu去声 反:仍读反,但新造字“返” 支:支枝,古今字。引申为 分支、支持,用支;竹木用 枝;又引申为人体四肢,用 肢。
词的本义举例分析
词的本义是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 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 是射出箭。如“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齐军万驽刘发”(《史记· 孙吴 列传》),这两个句子中的“发” 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 他意义,如“发生”“发 展”“发动”“发现”“打发” 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 派生发展出来的。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多义词与词的本义引申义

(2)依据文献材料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 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在探求词 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 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 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愤”字从心,贲声。它的烦闷义和愤怒义都可以从 义符“心”得解释。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来看,烦闷义 出现的时代较早,因此可以确定它的本义应该是烦闷。 《楚辞· 九章· 惜诵》“发愤以抒情。”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访诸蹇叔。”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 示为:
①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 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 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 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 (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 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 (tì ),后来造了“悌”字。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四)分析词义引申系列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词义引申,但引申义为 我们熟知,所以不用专门分析。分析一个词词义 引申的系列,是由古代汉语词义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意义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绥”: 车中把——使人安定——安抚。
2、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如“纪”:①丝的头绪;②法度、准则;③治 理、管理;④记年单位;⑤古书纪传体史书中 记述帝王历史的部分;⑥通“记”。 3、有助于我们确认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 义。如《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 月,连月为时,纪时为岁。” 通过以上“2”的 分析,结合上下文,知“纪”在此处是“积累” 义。 4、有助于我们辨析近义词间的异同。如 “冕(帝王戴)、冠(成年人或做官人戴)、 弁(武官戴)、巾(百姓戴)”
二、词的引申义
(一)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
一个词的所有意义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存 在着各种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就是本义及其具 有的特点。 例1:朝:早晨——早上省视君主、父母—— 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例2:信,本义为“言语真实”,直接引申出 “对人真诚”“确实”“相信”“凭证”等义; “凭证”义——信使——音讯——书信。
古代汉语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字的本义、词的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汇学角度) 字的本义:是汉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造字 之初的意义。(从文字学角度)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义产生角度) 词的基本义:是词在一定时期内最基本、最常 用的意义。(从词义使用角度)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即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如“涉:趟水过河— —过河——行走”;又如:“匠”由专指 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由具体到抽象,如“权:黄桦木—— 秤锤——权力”;又如:“術”、“道” 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词的本义、引申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 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 雅· 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 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 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 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 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 说服,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 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 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 改读(tì ),后来造了“悌”字。
本义和引申义

⑤首领 还为戎首 (钟会《檄蜀文》)
⑥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尚书·秦誓)
⑦向着 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向着 要领
动物的头
器物顶端
首
人头
事物的开端
首领
首先、第一
并列式引申(辐射式引申)
引申义①
本 义
引申义②
引申义③
……
衷 《说文》“里亵衣。”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 叫做词的本义。
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如: 本, ,《晋语》“伐木不自其本。”
或是某一义项在个别事物上的具体化,如: 齐, ,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本义 造字本义:字形所显示的本义。
用字本义:古文献中实际使用的最早意义。
之形。”
• 既(甲、金文) 《说文》:“既,小食也。从皀旡声。”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既。” 《庄子·应帝王》:“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 《书·尧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即(甲、金文) 《说文》:“即,即食也。从艮卪声。” 《周易·鼎》:“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不可矣。” ③《楚辞·天问》:“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④《易·坎》:“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⑤《汉书·严助传》:“际天接地。”
此例的引申关系如下图所示:
责 ①《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
者乎?” ②《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③《荀子·宥坐》:“不教而责成功,虐也。” ④《管子·大匡》:“文姜通於齊侯,桓公聞,責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又如:
“访”
• 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 • 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 利用字形分析本义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①字形的变化
• 汉字的字形在不断的变化着,从甲骨文、金文、大 篆、小篆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那么,根据变化了的汉字的形体分析出来的 本义可能就是错误的。
基。”
•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两个引申义:
① 根本,基础。这个含义比较抽象,如:《诗经
·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毛亨传:“基,本也。”
② 开始,起头。《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
,以克复其所。”韦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 于身,以能复其光。”
又如:
径
• 本义:人步行的小路
• 《说文》:“基,墙始也。从彳,巠声。” • 段玉裁注:“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
• ④ 登上君主的位。《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 即位。”
• ⑤ 在酒席桌上。如“即席赋诗”。
• ⑥ 就席。《仪礼·士冠礼》:“右还即席坐。”
• ⑦ 就在当前的时间。《鸿门宴》:“项羽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
• ⑧ 副词,就。《战国策·楚策》:“(苏秦)即 阴与燕王谋。”
• 经过分析归纳,上述义项的层次关系确定如下:
大路。” • 《史记·高祖本纪》:“前有大蛇当径。”
•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以下几个引申义:
① 泛指道路。《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注:“径,路也。”
② 迹,踪迹。小路上布满人行之迹,故引申出此义。《 广雅》:“径,迹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从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 小雅· 大东》)引申为(达到某一 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交邻国, 有道乎?(《孟子· 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 抽象的规律道理,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 乎技矣。(《庄子· 养生主》) 理:本义是治玉,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 理的结果可以引申出“条理”义。、情理”等意义。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从具 体到抽象的引申。
二、词的引申义
1、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 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 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 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 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 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 做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 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 叫直接引申。
朝: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 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
年》)
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 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 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 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 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① ② ③ ④
① 从个别到一般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 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 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 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 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汉字是意音文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 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 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形 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迳峡。 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必复生。树根,本义。
(2)依据文献材料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 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在探求词 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 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 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愤”字从心,贲声。它的烦闷义和愤怒义都可以从 义符“心”得解释。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来看,烦闷义 出现的时代较早,因此可以确定它的本义应该是烦闷。 《楚辞· 九章· 惜诵》“发愤以抒情。”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访诸蹇叔。”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 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 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 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 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 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 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 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 (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 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 (tì ),后来造了“悌”字。
2、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 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 种相似之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 “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 似而引申为斗星。如《诗· 小雅· 大东》“维北有 斗,不可以挹酒浆。” “关”,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 引申为关卡。如《史记· 孟尝君列传》“孟尝君 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 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 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 申为危急、危险。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 以至“空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 思。
3、 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
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 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
,江水又东,
,伐木不自其本,
C会意字: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 个人的后身,即追赶上了之意,这是个会意字。 《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成语 “望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诛”有 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 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 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 、词的本义
1、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如“君 子引而不发,跃如 也。”(《孟子· 尽心上》)“齐 军万驽齐发”(《史记· 孙吴列传》),这两个句子 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他意义, 如“发生”“发展”“发动”“发现”“打发”等, 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引:《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上边所例 句中的“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它 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 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