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南北朝民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南北朝民歌一、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多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二、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一、吴歌与西曲。
(一)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二)《乐府诗集》引《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引《古今乐录》:“按西曲歌出于荆(湖北江陵县)、郢(江陵县附近)、樊(湖北省襄樊市)、邓(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1、这些民歌本是徒歌,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2、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地区不同,音乐声节和歌唱方式上有差异;3、时间上,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居多。
4、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
二、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引《宋书·乐志》:“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因:(一)南朝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汉代采集民歌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南朝采集民歌完全为满足声色需要。
汉魏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其曲、辞也不能满足享乐需要,而此时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尤其民间男女恋情歌唱,更适合统治者的生活情调;经统治者提倡,此类民歌更发达。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起有三大背景:首先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其次是思想开放,文化交融;再次是风气更替,好尚大变。
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如下:其一:曲调繁复,内容狭窄,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其二:总体风格类似。
其三:情感鲜明突出,修辞手法活泼多样。
而语言表达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南朝民歌柔媚清丽,婉转缠绵。
北朝乐府民歌兴起也有赖于特殊的背景:首先是北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其次是游牧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最后是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
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而语言表达较少修辞,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
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质朴刚键。
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着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
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
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
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
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
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 ,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
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
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
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
《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
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
《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
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
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放,开阔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
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
《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
《木兰诗》则很直白。
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学院:文学院班级:10级B班姓名:伍文丽学号;104030096摘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点,从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写。
其中南北朝的民歌,又分开来写。
在阐述的时候,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举例说明。
关键词:汉乐府南朝北朝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关,主要负责组织女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创制乐调。
乐府创作。
搜集的诗歌,后人亦称为乐府。
内容方面的比较: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
《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着的贫困家庭悲剧。
《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的内心痛苦。
第二、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
《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
《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到凄惨情况。
《古歌》写远离家乡服役者的思家思亲之情。
第三、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很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
《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
《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第四、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又要分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作者:卫倩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南北朝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集中形式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诗歌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主要是以短小篇幅为主,体裁内容多为叙事抒情。
尽管南北朝乐府民歌属于同一时期产物,但由于当时南北长期对峙,彼此之间的政治、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情感色彩。
本文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之间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客观阐述两者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内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作者简介:卫倩倩,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河南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形成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更具特色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有很多名篇人尽皆知,如《木兰诗》、《西洲曲》等,得到了大量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关于南北朝乐府民歌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出现了很多专门性论述,随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乐府诗集研究达到了高潮。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反应,也有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文学。
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论著同样受到不同时代所影响,有很多鲜明特色观点,也有很多有失偏颇的观点。
所以,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挖掘潜在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概述东晋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国,这四国地处南方,史称南朝;北魏、北齐和北周地处北方,史称北朝。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被乐府机关采集和保 存下来的民间歌曲。南朝和北朝都有相 当数量的乐府民歌流传至今。但由于自 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风俗、以及艺 术趣尚的不同,它们在内容和风格方面 都有很大区别。
一、南朝乐府民歌
•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三代,梁 陈的乐府诗则多为文人拟作。这些作品主要保存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还有一小部分 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南朝乐府民 歌从音乐上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吴声歌曲,今存 二十四个曲目,三百二十六首诗,主要产生于建 业附近;二是西曲歌,今存曲目三十四种,一百 四十二首诗。此外有神弦曲,今存十一个曲目, 十八首诗,是民间的祭歌。
• 诗中以季节的变化为线索,写出女主人公在由春 到秋对情人的深切思念。物候的变迁和少女婉转 的情思交融在一起,使感情得到升华。季节的变 化又暗示着人生的匆促节奏,为主人公的这份相 思增添了几分悲剧感。这首诗还非常善于过主人 公的行动表现她的复杂而幽怨的内心世界。从 “门中露翠钿”一句开始,以细腻深婉的笔触, 描写了主人公微妙的恋爱心理,刻划了一个柔情 似水,一住情深的人物形象。
• 同时,战争也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凋敝,使大量人 民背井离乡,到处漂泊,《陇头歌》三首即表现 了下层人民这种流离飘泊的生活:“陇头流水, 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新城, 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 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 北方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习于骑射,加 上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使当地的人民养成了 刚健勇武、豪放强悍的性格。一些北朝民歌表现 了他们这种生活和性格特点,例如:“健儿须快 马,快马须健儿。(足必)跋黄尘下,然后别雄 雌。”(《折杨柳歌》其五)“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
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
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
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
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
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
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
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
《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
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
《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
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
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
放,开阔。
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
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
《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
《木兰诗》则很直白。
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