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歌的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民歌之比较:以《西洲曲》和《木兰诗》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歌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
由于地理风情的不同,南北方的民歌又有各自的特点。
我讲以南方民歌《西洲曲》和北方民歌《木兰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南北民歌的差异。
首先,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
南方民歌大都是情歌,写男女之间的情事。
南方民歌的代表《西洲曲》,写得就是一位女子思念自己深爱的人,从春天,到夏天,秋天,冬天,她爱的人却一直为出现,而她只能祈求“南风” ,到明年的春天,能够与远方的他相会。
全诗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对她喜欢的人的思念。
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民歌更为宽泛,涉及生活中的很多的部分,例如战争,羁旅等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木兰诗》写的就是一个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
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儿子,且父亲有年老,作为女儿的木兰,义不容辞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最后荣归故里。
其次,从风格上看。
南方民歌表现的多为哀婉,缠绵的格调;北方民歌则为刚健豪放,洒脱。
《西洲曲》主要的格调就是充满忧郁的思念。
诗的语言,也是华丽,婉转,常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如“折梅”,谐音为“择媒”,暗示着婚姻,表达思想间接,多为含蓄。
《木兰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明快。
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北方民歌直接明了。
另外,内容写得是战争,更为豪放,开阔最后,从艺术形式上看。
南方民歌常用双关,谐音等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北方民歌则质朴无华,参杂口语。
《西洲曲》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一语双关;还有像“飞鸿”则代表书信。
《木兰诗》则很直白。
另外南方民歌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多为七言或者是。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音乐官署

03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机构与官署
太乐署
太乐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机构之一,负责宫廷雅乐的演奏、排练和 传承。 太乐署的乐师和乐工由政府直接招募和管理,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太乐署的音乐活动不仅限于宫廷,也经常参与民间活动和宗教仪式。
鼓吹署
鼓吹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 负责鼓吹音乐的机构,鼓吹音 乐是一种军乐和宫廷仪仗音乐 。
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地位与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 后世音乐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功能
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如礼仪、祭祀 、娱乐等,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唐代的燕乐、宋代的词曲等都受到这一时期音乐的影响。
汉代音乐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继承了 汉代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如古 琴、瑟、鼓等乐器的使用,以 及雅乐、清商等音乐形式的流
传。
民族大融合
随着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 程,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相互交 流和融合,丰富了这一时期音乐 的多样性。
士人阶层的兴起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音乐的兴趣 逐渐浓厚,音乐成为他们社交、娱 乐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融合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启示现代音乐应注重 融合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创造新的音乐形式。
保持传统
魏晋南北朝音乐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对现代音 乐在面对西方音乐的冲击时,如何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传 统特色具有重要启示。
音乐的教化作用
魏晋南北朝音乐在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启示现代音乐应注重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提高人 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06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三、《木兰诗》
此外 , 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 ; 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 如百川归海 , 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 朴素自然的口语 , 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琅琊复琅琊 , 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 愁人 思故乡。(《琅琊王歌辞》)
高高山头树 ,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 , 何当 还故处? (《紫骝马歌辞》)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侧侧力力 , 念君无极。枕郎左臂 , 随郎转侧。 (《地驱歌乐辞》)
腹中愁不乐 , 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 , 蹀坐 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吴歌
始欲识郎时 ,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 何悟 不成匹。(《子夜歌》)
打杀长鸣鸡 , 弹去乌臼鸟 , 愿得连冥不复曙 , 一年都一晓。(《读曲歌》) 寒鸟依高树 , 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 , 那得 好颜容? (《子夜四时歌。我心如松柏 , 君情 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华山畿 , 君既为侬死 , 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 时, 棺木为侬开。(《华山畿》) 常虑有贰意 , 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 , 长与 清流乖。(《子夜歌》) 非欢独慊慊 , 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 , 奈许 两无由。(《读曲歌》)
吴歌
这些作品 , 以清新浅近的语言 , 表现真挚细腻 的感情 ,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 真实地再现了 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 并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
四、《西洲曲》
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 , 将那种 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 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 , 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 , 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声情摇曳, 馀味无穷。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作者:王守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9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在《诗经》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我国诗歌史上第三次比较集中出现的一次诗歌形式。
尽管大体出现在同一时期,但由于当时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南北朝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峙隔绝。
再加上受统治阶级个人爱好的影响,致使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社会意义。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城市都邑,几乎全是情歌,表现了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
诗歌篇章短小,风格婉转柔媚。
北朝民歌数量虽稍等不及南朝民歌,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北方民族尚武的精神面貌,质朴刚健,富有骨力感。
南北朝民歌差异社会背景一、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差异南朝是当时南迁的汉族封建地主建立的。
他们在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强势南下的形势下,不得已南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小朝廷更替不断。
他们也继承了政府采集民歌的传统,但他们采集民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
汉乐府诗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特色已荡然无存。
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歌自然也在“屏蔽”之中。
南朝民歌主要来自城市都邑,实际上是“都市之歌”,这决定了南朝民歌地域的狭隘性,也难免有小市民低级的趣味,梁裴子野《宋书》说:“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客贾,舞女成群”。
这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原因,而且有些还具有浓厚的脂粉气。
和南朝隔江对峙的北朝,由于游牧民族各军事集团在中原争夺,政权更替频繁,使中原长期陷入大分裂,大动乱的局面。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崇尚武力,相互征战、杀伐,使北方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根本无暇组织采集民间歌谣。
“自晋永嘉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风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呢将尽!”。
这是北朝民歌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之一。
在北朝动乱的年代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的激励下,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必然层出不群,但由于北朝各代统治者忙于攻城略地而无暇采集民歌,广大人民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许多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民歌只能口口相传,最后逐渐散失,这也是北朝民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南北朝之民歌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 粮食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琅琊王歌辞》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 父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2、反映人民疾苦: 与战争并行的人口掠夺,大批流亡,出现许多怀
土思乡作品,流露着悲哀和绝望的感情。 《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组诗,造成完整的叙事。 情节、动作塑造模糊的形象。 夸张、比喻手法精熟。 南北审美风味的组合。
(4)谴责男 子的负心、背 约: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
渊冰厚三尺, 素雪履千里。
我新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8、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 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 义。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 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其它在《杂曲歌辞》 和《杂曲谣辞》中,数量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
婢乃歌曰:‘歌繁霜,繁霜侵晓幕。伺意空相 守,坐待繁霜落。留连宴寝,将旦别去,以金 簪遗文韶。文韶亦赠以银碗及琉璃匕。明日, 於青溪庙中得之,乃知得所见青溪神女也。” 按干宝《搜神记》曰:“广陵蒋子文,尝为秣 陵尉,因击贼,伤而死。吴孙权时封中都侯, 立庙钟山。”《异苑》曰:“青溪小姑,蒋侯 第三妹也。”
艺术特色
1、语言质朴无华; 2、风格豪迈刚健; 3、表现感情爽直、坦率; 4、体裁多样。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
荆州、扬州(武汉、南京)城市最繁荣。
宋书: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城市盛行歌谣、舞蹈。
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 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从420年至589年,期间出现了许多的民歌。
虽然这些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异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一、南北朝民歌的起源南北朝民歌的起源比较复杂,以南朝为例,南朝各个区域的民间歌曲和音乐,大多是源于当时随着南迁各地移民的文化与风俗所融合而成的。
其中南方的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也对南朝音乐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如闽南、客家、潮汕等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
北朝则主要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前期的音乐,后期受到少量南朝音乐的影响。
二、南北朝民歌的类型南北朝民歌的类型比较丰富,主要可分为山歌、艳曲、荒歌、婚嫁歌、梨园戏曲的音乐、节令音乐、歌辞歌谱等几种类型。
其中以艳曲和山歌居多。
在北朝的长歌行、曲子、节调中,也大量地融入了南方的山歌曲调,表明了南朝山歌曲调在北方的传唱和流传。
三、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与主题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以爱情、宴饮、佳节等情趣性题材为主,用词简洁自然,情感表现真挚。
其中南方吟诵曲调较为缠绵悱恻,表现的场景多为山林田野及冶美佳人,比较适合南方比较热情的天气。
而北方的歌曲节奏虽没有南方的柔美,但是较为豪放,歌词更多地以战争、离别、思乡等诸如此类带点悲情感的主题为主。
四、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各不相同,南方常以清弹、南音和说唱为主,而北方则多以说唱、旋律悠扬的长歌以及乐队演奏为主,乐器采用的是锣鼓、竹笛、琵琶、二胡等等。
五、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但是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发展、下一代的背影和学习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朝民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被认为是唐诗宋词发展的重要源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南北朝民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歌词主题、山歌的流传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西洲曲(节选)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特点对比小结
• 内容:北朝民歌多描写其民族豪迈奔放的 性格和豪侠壮武的精神,以及动荡不安的 社会现状. 南朝民歌的内容就相对狭窄,以清 丽缠绵的爱情为主 • 艺术风格:北朝民歌直率朴素,刚健豪迈。 南朝民歌哀淫靡曼,艳丽缠绵
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 南朝民歌的兴起及其在上层的流播,再度 把新鲜的血液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于是从 鲍照到齐、梁的文人诗,雅俗结合渐渐成 为主导的方向,从而改变了面貌。南朝民 歌与宫体诗的兴起也有直接关系。
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 绝句的真正源头要算是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 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南 北朝民歌的杂言体如《木兰诗》,对唐代七言歌 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的推动作用。 • 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的启发 也很大。例如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归, 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大官喜 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一连用四个“喜”字构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 中“爷娘闻女来”灯具脱化而来。
北朝民歌语言
• 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 直捷了当,道出社会生活中的简单而 又深刻的道理。(雨雪霏霏雀劳利, 长嘴饱满短嘴饥) • 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男儿 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 群雀两向波)
南朝民歌语言
•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 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避免了过于简单直露、 一览无余的表现。(“雾露隐芙蓉,见莲 不分明”) • 比喻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 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 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朝霜语白日, 知我为欢消)
北朝民歌形式
• 在诗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 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 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南朝民歌形式
• 以吴歌和西曲两大类为主 • 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 的意义。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 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 作用。
2反映北方民族豪侠壮武精神《企喻歌》《琅琊王》
3反映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悲,徭役从征之苦《陇头 歌辞》《琅琊王》 4反映爱情与婚姻《捉搦歌》《地驱乐歌》《折杨 柳歌辞》
南朝民歌主要内容
•
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或是青年男女 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 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
பைடு நூலகம்
• 商贾漂泊寄寓生涯
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 “荆扬多水,其人亦明慧文巧,而患在清浅。” 南朝的江南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 多为船户,贾客、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 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的风气有利于 民间情歌恋曲的发展。南朝民歌中欢娱之 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这一 方面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 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 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 情调.
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民歌的特点
制作: 指导老师:
制作流程
• 了解人们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文 化的认识程度,加以汇总 • 在网络上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 • 整合资料,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其对 此次活动的价值。 • 将有用的资料汇总,做成ppt.
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化简述 南北民歌特点对比 南北朝民歌的影响
南朝民歌概述
“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 于陈。留存总数近五百首,分为“吴声”和 “西曲”两大类。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 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 繁荣,容易陶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 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 艺术趣味。
北朝民歌主要内容
1反应北方景色和游牧生活《敕勒歌》
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大抵人性类其土风,西北多山,故其人重厚朴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大抵是不假的。北方的 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黄河以北的高原。雄伟的高山, 广袤的草原,造就了在这居住的北方人心胸开阔, 豪迈奔放,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常年的战乱又使 人们奔波劳累。使其民歌的精神风貌拘于苦难,战 争,思别之情。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甚至温饱。以至 于其民歌中并无太多儿女情长,柔情蜜意。
特点对比小结
• 形式 :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体式和整齐的 七言,四言诗为主。 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为主,篇幅短 小的四言及杂言体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语言:北朝民歌语言干净明了,质朴粗犷、 豪迈雄壮。 南朝民歌语言明亮而又巧妙,出语天 然。大量使用修辞,词句鲜丽却浅俗。
吴歌西曲
• 吴歌:主要产生于长江中下游、以建业(南京)为中心和 周边地区的南朝民歌。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 集中的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以及婚姻不自由 的苦闷、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复杂情 感的体现。《子夜歌》 • 西曲: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武汉) 为中心和周围一些地区的南朝民歌,多写妇人的相思离别 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宽,风格更明快。如 《三洲歌》、《石城乐》、《孟珠》、《估客乐》、《乌 夜啼》、《莫愁乐》、《襄阳乐》
繁荣的文化
从东汉建安到隋的统一,魏晋南北朝 共历时400多年,这是一个文化的鼎盛时 期,它是五七言近古体诗兴起的标志和 高潮,是文学走向独立,文学创作个性 化的开始。此时开始兴起一种新的思潮, 就是将文学从学术当中独立。《古诗十 九首》就是体现当时文人个人抒情的代 表作。
北朝民歌概述
历史上所谓“北朝”大致开始于北魏道 武帝拓跋珪进兵中原,灭北燕前后;而 结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灭陈,历时约一 百八十多年。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居多, 所以民歌中多以描写北方景色游牧生活 和其民族豪迈奔放的气概为主。又因常 年的战争和分裂,民歌的感情基调也以 怀土思乡和渴望和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