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合集下载

南北乐府不同论

南北乐府不同论

其一,从上题材上看,南朝乐府民歌与男女爱情;北朝乐府民歌则充满发批判精神,视野开阔,凡战争惨景、贫富对立、民风土俗、恐龙人物等有所涉及,老女、孤儿、穷汉、战虏、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辞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其二,从风格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

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

其三,从语言上看,南歌清丽,多用双关、谐音隐语;北歌质朴中带有粗野的气息。

其四,从声调上看,“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吴声西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而鼓角横吹曲则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忼为特色。

其五,从艺术形式上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说比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

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是不难理解的。

加上北方民歌在由北入南时经过南方作家的翻译润色,在体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受。

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六句者,为北歌所无;而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

至于叙事诗,更是北歌独擅。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并非来自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策源地;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艺术形式: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双关语广泛运用。

抒情长诗西洲曲:“侬亦吐芳词”的闺情诗,表情细腻,运用民歌惯用“接字法”,首尾相衡蝉联而下,标志南朝民歌艺术发展顶峰。

北朝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北朝200多年来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较强,酷似汉乐府。

反映战争:<<木兰诗>>;反映人民疾苦:<<陇头诗三首>>;反映北方各族尚武精神:<<琅琊王歌>>;反映爱情生活:<<捉搦歌>>。

浅论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

浅论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

东晋后, 、 梁、 宋 齐、 陈四朝, 均据南方之地 , 史称南朝; 北 快的神情和活动, 别离以后的沉重而又痛苦的相思情绪。它 魏、 北齐、 北周均据北方之地, 史称北朝。南北朝在文学风格 们描写得真挚而又深刻, 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和 力 上, 存在着不少差异。 量, 表现了广大群众在爱情生活方面的积极行动和美好愿 南朝乐府民歌 , 吴声歌” 西曲歌” 以“ 和“ 为主, 约近 50 望。在那个时代, 0 在封建礼教强大的统治威力的笼罩下, 男 首。吴声歌是长江下游以建业( 今南京市) 为中心这一地区 女的正当爱情经常不能得到满足, 反而受到许多无理的折磨
的东西。《 西洲曲》 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a 主, 数量虽不及南朝多, 但反映的生活十分广l 风格也比吴 闶, 描写她们的焦灼甚至绝望的情绪。如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 ’ 吴声、 西曲歌词都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诗 , 其中最多的是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的有 6 0多首, 梁鼓角横吹曲” 以“ 为 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 虚应空中诺。
的民 以《 歌, 子夜歌》《 、 子夜四 时歌》《 畿》《 歌》 和迫害; 、华山 、读曲 等 热烈而又大胆地歌唱了男女爱情的这类诗歌 , 就具 为代表 ; 西曲歌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南朝乐府民 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这些爱情诗歌在内容方面描写因失恋 歌内 容狭窄, 几乎全是反映男女爱情的, 而且有许多不健康 而形成的悲愁和痛苦特别多, 这类诗篇往往通过女子的口吻
Ke r y wo ds: eup e F lsn Th uhD ns T eNot yat Yuf om ok g o eS t y at o y h r D ns h y
作 者简 介 : 晏天丽(93 )女, 16一 , 益阳广播 电 大学讲师。湖南益阳 470 视 100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乐府民歌,一般以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的特点而异于汉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内容较狭窄,现存多为情歌。

体制小巧,文风清新自然,多为五言四句。

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大量使用双关语,表达感情委婉含蓄,又有极端夸张的文笔。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里面的所谓的“采莲”“莲花”“莲子”“置莲”“莲心”实际上都是对自己郎君刻骨铭心的喜爱。

像刘禹锡的名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也可以理解为“情”,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南朝民歌含蓄地表达手法。

南朝民歌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另有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尺);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子夜歌》(常虑有贰意);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读曲歌》(非欢独慊慊)。

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情感,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表现的生活面比吴歌广,着眼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风格较开朗。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作者:卫倩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南北朝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集中形式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诗歌历史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客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主要是以短小篇幅为主,体裁内容多为叙事抒情。

尽管南北朝乐府民歌属于同一时期产物,但由于当时南北长期对峙,彼此之间的政治、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情感色彩。

本文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之间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客观阐述两者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内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作者简介:卫倩倩,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河南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形成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更具特色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有很多名篇人尽皆知,如《木兰诗》、《西洲曲》等,得到了大量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关于南北朝乐府民歌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出现了很多专门性论述,随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乐府诗集研究达到了高潮。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反应,也有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文学。

研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论著同样受到不同时代所影响,有很多鲜明特色观点,也有很多有失偏颇的观点。

所以,南北朝乐府民歌中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广度,挖掘潜在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概述东晋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国,这四国地处南方,史称南朝;北魏、北齐和北周地处北方,史称北朝。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

浅议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作者:王守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9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在《诗经》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我国诗歌史上第三次比较集中出现的一次诗歌形式。

尽管大体出现在同一时期,但由于当时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南北朝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峙隔绝。

再加上受统治阶级个人爱好的影响,致使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社会意义。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产生于城市都邑,几乎全是情歌,表现了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追求。

诗歌篇章短小,风格婉转柔媚。

北朝民歌数量虽稍等不及南朝民歌,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北方民族尚武的精神面貌,质朴刚健,富有骨力感。

南北朝民歌差异社会背景一、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差异南朝是当时南迁的汉族封建地主建立的。

他们在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强势南下的形势下,不得已南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小朝廷更替不断。

他们也继承了政府采集民歌的传统,但他们采集民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

汉乐府诗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特色已荡然无存。

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歌自然也在“屏蔽”之中。

南朝民歌主要来自城市都邑,实际上是“都市之歌”,这决定了南朝民歌地域的狭隘性,也难免有小市民低级的趣味,梁裴子野《宋书》说:“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客贾,舞女成群”。

这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原因,而且有些还具有浓厚的脂粉气。

和南朝隔江对峙的北朝,由于游牧民族各军事集团在中原争夺,政权更替频繁,使中原长期陷入大分裂,大动乱的局面。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崇尚武力,相互征战、杀伐,使北方的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根本无暇组织采集民间歌谣。

“自晋永嘉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风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呢将尽!”。

这是北朝民歌流传下来较少的原因之一。

在北朝动乱的年代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的激励下,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必然层出不群,但由于北朝各代统治者忙于攻城略地而无暇采集民歌,广大人民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许多有现实社会意义的民歌只能口口相传,最后逐渐散失,这也是北朝民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从420年至589年,期间出现了许多的民歌。

虽然这些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异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一、南北朝民歌的起源南北朝民歌的起源比较复杂,以南朝为例,南朝各个区域的民间歌曲和音乐,大多是源于当时随着南迁各地移民的文化与风俗所融合而成的。

其中南方的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也对南朝音乐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如闽南、客家、潮汕等地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

北朝则主要继承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前期的音乐,后期受到少量南朝音乐的影响。

二、南北朝民歌的类型南北朝民歌的类型比较丰富,主要可分为山歌、艳曲、荒歌、婚嫁歌、梨园戏曲的音乐、节令音乐、歌辞歌谱等几种类型。

其中以艳曲和山歌居多。

在北朝的长歌行、曲子、节调中,也大量地融入了南方的山歌曲调,表明了南朝山歌曲调在北方的传唱和流传。

三、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与主题南北朝民歌的歌词以爱情、宴饮、佳节等情趣性题材为主,用词简洁自然,情感表现真挚。

其中南方吟诵曲调较为缠绵悱恻,表现的场景多为山林田野及冶美佳人,比较适合南方比较热情的天气。

而北方的歌曲节奏虽没有南方的柔美,但是较为豪放,歌词更多地以战争、离别、思乡等诸如此类带点悲情感的主题为主。

四、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南北朝民歌的演唱形式各不相同,南方常以清弹、南音和说唱为主,而北方则多以说唱、旋律悠扬的长歌以及乐队演奏为主,乐器采用的是锣鼓、竹笛、琵琶、二胡等等。

五、南北朝民歌对后世的影响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但是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发展、下一代的背影和学习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朝民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被认为是唐诗宋词发展的重要源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南北朝民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歌词主题、山歌的流传等。

南北朝时期民歌风格对比

南北朝时期民歌风格对比

南北朝时期民歌风格对比摘要:由于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方处于一种长期对峙的状态,长期没有沟通和交流,加上本就存在的地域原因,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导致了南北朝的民歌风格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吴歌;西曲;清丽缠绵的情调;直率朴素;刚健豪放南朝民歌较为清丽缠绵,大多描写人民的爱情生活;而北朝民歌多粗犷豪放、刚直朴素,多描写北方的战乱的现实生活以及边塞风情。

正如《乐府诗集》中所言:“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南朝中的很多吴歌都是清丽缠绵、艳雅非常的,这其实和当时南方的社会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没有后世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以后的繁荣,但是相对于北方而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是它最大的优势。

李延寿曾这样描写南朝宋、齐盛世:“方内晏安,氓庶藩息……十许年中,百姓无犬吠之惊,都邑之盛,仕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

”再加上本身南方清幽美丽、水秀山明的自然地理环境,这就使得很多男女之间的情感喷薄而出: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

蹑屐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绿荑带长路,丹椒重紫茎。

流吹出郊外,共欢弄春英。

《子夜四时歌》在现存的吴歌中,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华山畿》最为重要,而这些作品,都是采用较为清新的语言,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虽然哀怨缠绵,但却哀而不伤,多以女子的口吻去诉说。

这些作品都将女子对待感情时心中复杂的感情、以及患得患失的辗转反侧表现的非常充分,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西曲描写的主要是水边船上旅客妇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多为诉说离别之苦。

其重要特点是将离别、爱情与人民劳动结合到了一起。

这就使得西曲相对于吴歌而言,它的风格较为开朗明快,而且情调上也没有了哀怨缠绵的闺阁气息。

如: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石城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远望千里烟,隐当在欢家。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

南北朝民歌比较南北朝民歌比较一、南北朝乐府民歌数量之比较: 南丰北瘠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保存最完备的当推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

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保存的《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 另外还有一部分叫《神弦歌》。

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曾作统计《: 吴声歌曲》三百二十六首《, 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 神弦歌》十七首, 总计五百二十一首, 基本囊括了南朝民间乐府的全部。

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部分现在保存在《乐府诗集》中《梁鼓角横吹曲》里。

从数量上来看, 南歌远胜于北歌。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社会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歌, 也是因为流传到南方才被保存下来的。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之比较: 北丰南瘠北歌数量虽然不及南歌, 但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却远胜于南歌。

下面, 就思想内容方面将南北朝民歌作一比较。

( 一) 反映爱情婚姻的情歌南朝乐府民歌中《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部分几乎全是情歌, 所谓“郎歌妙意曲, 侬亦吐芳词”(《吴歌·子夜歌》) 。

这些情歌大多是女性口吻的歌唱, 而这些歌唱者又都出自城市居民的中下层, 有的还出自妓女之口。

因此, 南歌中好多情歌所写的男女关系属于“非法恋爱”, 不被当时正统所认可。

如《子夜歌》①:怜欢好情怀, 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梧子。

揽枕北窗卧, 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 相怜能几许?朝登凉台上, 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莲子。

前丝断缠绵, 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

秋夜凉风起, 天高星月明。

兰房竞装饰, 绮帐待双情。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南歌中随处可见, 而北歌中听到的却是女子“女大当嫁”不能实现的悲愤之音。

如《地驱歌乐辞》②:驱羊入谷, 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 蹋地呼天。

又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起有三大背景:首先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其次是思想开放,文化交融;再次是风气更替,好尚大变。

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如下:其一:曲调繁复,内容狭窄,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其二:总体风格类似。

其三:情感鲜明突出,修辞手法活泼多样。

而语言表达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南朝民歌柔媚清丽,婉转缠绵。

北朝乐府民歌兴起也有赖于特殊的背景:首先是北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其次是游牧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最后是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

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而语言表达较少修辞,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

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

北朝民歌直率粗犷、质朴刚键。

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着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

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