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规律2. 运动的形式和特点3. 运动的作用和意义4. 运动的方法和技巧5. 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运动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运动服、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形式和特点,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3. 演示:教师进行运动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运动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运动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运动形式和特点的认知。
3. 评价学生对运动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4.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运动项目的规律和方法。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运动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3. 邀请专业教练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运动知识。
八、教学反馈: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2. 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规律相关书籍。
2. 器材:运动场地、运动器材。
运动是有规律的

• 3、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 发作出的抉择。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加强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
•
广东是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环境压力 大、能源资源紧缺的省份。在这种形势下,广东 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 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 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 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 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 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东”。 •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说 明建设“美丽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 实事求是”的依据。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状况 思考:必然的联系就一定 是规律吗?
守株待兔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偶然的、多变的联系
现 区 别 联 系
象
规律(本质联系)
多变易逝
相对平静稳定
浮现在事物表面 隐藏于现象之中 感官直接感知 抽象思维把握
运动是有规律的
复习回顾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1、自然界具物质性 界的真正统 2、人类社会具物质性 一性就在于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它的物质性 原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二)世界是物质的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 深藏在事物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 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提示:达尔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繁衍是有它的 规律的。其实,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 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无法违背 的客观规律。
(一)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都是有规律的
• 【思考2】 “天地之变,寒暑风 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 了什么哲理?
(1)上述事例蕴涵了哪些哲理?
【参考答案】 上述事例蕴含的哲理是: 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 化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第三,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 的。
(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理的?
• 【参考答案】 第一,太阳黑子的剧烈活动 以及太阳活动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说明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 规律的。第二,专家对太阳活动进行观测, 并在此基础上对太阳活动进行预测,体现 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三, 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太阳活动的规律,对 太阳活动的预测存在一定的误差,说明每 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 有限的。
• 提示:沈括的这句名言,体现 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 律的。
【讨论】 上题中反映的自然规律是 否就是指哲学上讲的规律?为什么?
提示: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与各种具 体的规律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 维规律等是不同的,它是对各种具体 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 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的。
有规律可循的呢?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
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他科学地揭示了生物 从低级到高级、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规律,为生物学建树 了不朽的功勋。他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 择》等,至今仍不失为光辉的巨著,曾受到马克思、恩格 斯和列宁的高度赞赏。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 运动是有规律的课题:运动是有规律的目的:理解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与规则重点:运动是有规律的难点:含义教程:【导入】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
事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悔恨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他科学地揭示了生物进化规律。
他的表弟高尔登,在他的影响下,发现了人类的生育规律,创立了优生学,告诉人们选择佳偶,提高人口质量。
达尔文认为优生学非常科学,可是他自己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同表姐埃玛近亲结婚。
两人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十分满意。
但达尔文是一个科学家,可以预测到近亲结婚的结果,因此婉言拒绝了表姐的爱情。
说:我要环球考察去了,不知何时归来。
不料他表姐没有理解其意思,反而深情地说:你放心去吧,我5年10年都等。
5年以后,达回来了,表姐一直在等他,他十分感动。
最终还是结婚了。
婚后两人感情十分恩爱,先后生了10个孩子,有3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7个,都得了精神病,有3个孩子终生不育。
达家庭原来是人丁兴旺,到了他下一代,门庭冷落。
在无限感慨地说:奉劝那些表兄妹,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
说明了什么?(1)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①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存在。
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引力规律是两个宏观物体之间固有的规律。
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A规律是"客观精神"强加给事物的,是"天命"神意--客观唯心主义;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
②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运动的概念和种类。
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强调运动的规律性和合理安排。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的运动项目。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运动的概念,让学生列举不同的运动项目。
2. 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增强心肺功能、塑造体型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性,如每天定时运动、每周坚持运动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运动经验和计划。
第二章:运动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
2.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运动种类,如田径、球类、游泳等。
分析各种运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
2.4 教学步骤:1. 介绍常见的运动种类,如田径、球类、游泳等。
2. 分析各种运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如田径适合增强耐力,球类适合培养团队合作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说明原因。
第三章: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讨论运动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体型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1. 介绍运动对心肺功能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心跳速度和肺活量。
2. 讨论运动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如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3. 强调运动对体型塑造的作用,如燃烧脂肪、塑造身材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运动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
第四章:运动的规律性与合理安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规律性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频率和强度的能力。
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

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
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理: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会保持其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是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F = ma,其中F是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原理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时的运动情况。
3.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中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速度来改变其动量。
5. 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能量不会被创建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总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保持不变。
6. 运动学方程: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特征,其中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运动学方程有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的规律性物理原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如运动与力的关系、运动与能量的关系等。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关系: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解释力对运动的影响。
2.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讲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探讨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在运动中的应用。
3. 运动规律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运动规律的思考,如“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运动?”2. 讲解:介绍运动与力的关系,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3.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展示:利用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与力的关系。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内容1. 运动与速度的关系:讲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探讨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2. 运动与时间的关系:介绍运动的时间规律,如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
3. 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4.2《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分为两目: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一目主要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物质是运动的。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第二目内容是对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第四课来看,第二框第二目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是第四课的归宿点,但同时也是下一课——第五课内容的逻辑起点。
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对刚刚接触哲学不久的高二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而难懂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抽象。
但经过前面第一单元和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初步认识,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哲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规律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两个特征: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