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化疗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共25页

合集下载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李 伟, 史 志, 段佐 平 , 王龙 春 , 宗林 , 张 蒋 泽
(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四川内江 61o) 4 oo

要 目的 : 较 进 展 期 胃 癌术 后早 期 腹 腔 温 热 灌 注 化 疗 和 静 脉 化 疗 的临 床 疗效 。方 法 : 6 例 进 展期 胃癌 术 后 化 疗 按 比 将 8
作者简介 : 李 伟 (9 2 , , 治 医师 17 -)男 主
I V



腹 腔 温 热 灌 注
化 疗 组 (3例 ) 3
静 脉 化 疗 组 (5例 ) 3
岁( 均 Leabharlann . ) 照 组 3 平 8 6岁 。对 5例 , 中男性 2 例 , 其 1 女
性 1 4例 , 龄 3 - 3岁 ( 均 5 . ) 年 28 平 94岁 。两 组患 者 病 变 部 位 、N 分 期 、 TM 病理 类 型 、 手术 方 式 等临 床 资 料
手 术切 除是 当今 胃癌 治 疗 的主要 手段 ,虽 然 手
管 针 作腹 腔 穿 刺 置管 并 保 留,将 生理 盐 水 1 0 m - 0 0 l
10 m 预 热 至 4 ℃ ,加 入 5 F .g 1 g 3 i 50 l 3 一 U 1 - . ,0 m n O 5 内快速 注入腹 腔 ,注入 药液 后患 者取 平 卧位 , 4h内
( 见表 1 。全 组病人 均 经 胃镜及 病理 活 检 明确诊 断, )
病变部位 : 胃窦癌
胃体 癌
肝 转 移
2 4


腹 腔 种 植 转 移 2
并 能完 成全 程相应 治 疗 。两 组 一般 资料 统 计学 处 理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优化加热设备和技术:采用先进的加热设备和技米,如高频电磁场加热、 射频加热等,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减少温度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同时, 可以开发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加热设备,以便实时调整加热参数。
2、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化疗药物和剂 量。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研究新型化疗药 物,提高疗效和减少毒性反应。
2、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腹腔热灌注化疗中需要的 问题。虽然加热可以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 反应,如肾毒性、骨髓抑制等。
3、复发和耐药性问题: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 现复发和耐药现象。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等因素有 关。
介绍
腹腔热灌注化疗是一种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通过将加热后的化疗 药物灌入腹腔,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对全身的 毒副作用。近年来,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认可,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展此项业务。
研究现状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选择和剂量:腹腔热灌注化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是影响疗效和毒副 作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铂、顺铂、依托泊苷等,剂量范围在 200-400mg/m2之间。
2、加热温度和时间: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影响腹腔热灌注化疗疗效的关键因 素。研究表明,适当的加热温度和时间可以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同时减 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常用的加热温度范围为42-45℃,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
3、加强疗效评估和随访:对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患者进行密切的疗效评 估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和耐药性问题。同时,可以开展多中心临床 试验,评估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最新-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精品

最新-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精品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摘要】热疗,即通过各种致热源的热效应,将肿瘤区域或全身加热至有效治疗温度范围并维持一定时间,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和溶酶体活性增强以杀灭肿瘤细胞[2],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肿瘤治疗新领域。

本文介绍了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简述了热疗的基本原理及其现有的技术支持及具体临床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迄今已经证实可与热疗发挥协同作用的药物,并提出了笔者对肿瘤热疗的展望。

【关键词】肿瘤;热疗;化疗[],,,,,,[];;目前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仍是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

探索新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或者在目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辅助手段,进而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是目前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肿瘤治疗新领域。

本文介绍了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简述了热疗的基本原理及其现有的技术支持及具体临床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迄今已经证实可与热疗发挥协同作用的药物。

1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热疗起源于19世纪末期,最早西医文献记载于1866年,报告1例恶性肿瘤病人因感染丹毒产生高热后肿瘤完全消退。

1893年1用细菌毒素注入人体引发机体产生高热治疗38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其中12例肿瘤完全消退,19例好转,还同法治愈了10例肉瘤患者,其中1例无瘤且存活期达27年。

但直到20世纪中叶热疗才作为实验性疗法治疗晚期病人[1]早期热疗由于设备落后、加热剂量和温度无法控制、作用机制不清、副作用严重等诸多限制,因而发展相对滞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能被广泛应用。

近20年以来在医、工两界的共同寻求与探索下,分子热生物学、细胞热生物学、血管热生物学、热剂量测定法、加热与控温技术等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目前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仍是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

探索新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或者在目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辅助手段,进而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是目前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肿瘤治疗新领域。

本文介绍了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简述了热疗的基本原理及其现有的技术支持及具体临床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迄今已经证实可与热疗发挥协同作用的药物。

1.热疗的起源与现状热疗起源于19世纪末期,最早西医文献记载于1866年,Busch报告1例恶性肿瘤病人因感染丹毒产生高热后肿瘤完全消退。

1893年Co1ey用细菌毒素注入人体引发机体产生高热治疗38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其中12例肿瘤完全消退,19例好转,还同法治愈了10例肉瘤患者,其中1例无瘤且存活期达27年。

但直到20世纪中叶热疗才作为实验性疗法治疗晚期病人。

早期热疗由于设备落后、加热剂量和温度无法控制、作用机制不清、副作用严重等诸多限制,因而发展相对滞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能被广泛应用。

近20年以来在医、工两界的共同寻求与探索下,分子热生物学、细胞热生物学、血管热生物学、热剂量测定法、加热与控温技术等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肿瘤热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代肿瘤热疗技术以其无创或微创性并对免疫系统损伤较小且有可能增强免疫力等优势,逐步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后的又一种抗肿瘤手段。

2.基本原理热疗,即通过各种致热源的热效应,将肿瘤区域或全身加热至有效治疗温度范围并维持一定时间,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和溶酶体活性增强以杀灭肿瘤细胞,热疗过程中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温度均升高,但正常组织因热效应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故散热充分,且因其血液循环良好,温度升高并不显着;而肿瘤组织由于血流缓慢,甚至血管闭塞,导致散热困难,热量积聚,可以高于正常组织5℃~10℃,进而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课件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课件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课件
目录
•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概述 •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操作规范 • 药物选择与配伍禁忌 • 临床效果评价与安全性分析 •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01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体腔热灌注化疗是一种将化疗药物与热疗相结合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向体腔 内灌注加热的化疗药物,达到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的目 的。
禁忌症
虽然体腔热灌注化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该治疗。禁忌症包括严重心 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恶病质以及不能耐受化疗药物的患者。此外,对于妊娠 期妇女和过敏体质的患者也应谨慎使用。
02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操作 规范
术前准备与评估
术前检查
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 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挑战和机遇并存
目前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仍面临 一些挑战,如治疗过程中的疼痛、 并发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同时,该领域的发展也面临着一 些机遇,如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 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可能性和思路。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 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体腔热灌注 化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国内外研究团队在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不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临床上,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如卵巢癌、胃 癌、结直肠癌等,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和生存率提升。
多项研究证实,体腔热灌注化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肿瘤复发 和转移的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展历程
该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腔热灌 注化疗在设备、药物、温度控制等方面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肿瘤 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介入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

介入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
介入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
陈 健 王艳梅1 孙志强 管恩磊2 ( 吉林省肿瘤医院介入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关键词〕 介入热化疗; 肝癌 〔中图分类号〕 R735.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8-1773-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8. 116
1. 6 介入热化疗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增生 VEGF 是一种特 异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它与肿瘤的
·1774·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年 4 月第 32 卷
生长、转移密切相关。它能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 调节内皮细胞凋亡信号的传导路径,对抗其凋亡过程。介入热 化疗能降低肿瘤 VEGF 合成与分泌〔11〕,破坏与减少肿瘤血管 再生,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阻止肿瘤生长〔12〕。
1 介入热化疗抗癌机制 目前,大量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证实,温热提高肿瘤组织
的药物浓度及增加某些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提高抗癌效果。 介入化疗能选择肿瘤靶血管,热疗与介入性化疗栓塞联合应用 正是充分利用了二者优势,具有协同抗癌作用。介入热化疗是 利用介入方法选择性地使肿瘤组织内温度升高,利用热效应而 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3〕。 1. 1 热疗有利于化疗药物进入癌细胞内,能够提高化疗疗效
1 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研究室 2 诸城市郝戈庄医院内科 第一作者: 陈 健( 1967-) ,男,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介入热化疗研究。
部位酸性环境下热化疗更易诱发肿瘤细胞凋亡〔5〕。大量实验 研究显示在同样的时间、浓度条件下对肝癌介入热化疗,发现 热化疗疗效明显地高于单纯热疗与单纯化疗栓塞之和,机制考 虑为热化疗是通过加强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完成的。

最新临床医学研究进展2024

最新临床医学研究进展2024

THANKS
感谢观看
为未来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04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 完善,使得精确修复致病基因成为可能,为遗传性心 血管疾病的根治提供了希望。
04
免疫学研究进展
免疫疗法研究
肿瘤免疫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免疫学 研究的深入,肿瘤免疫疗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如CAR-T细胞疗法和PD-1抑制剂等。
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T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目前,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某些白 血病的有效手段。
自然杀伤细胞疗法
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目前,自然杀伤细胞 疗法正在研究中,以期为肿瘤和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CAR-T细胞疗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患者的T细胞改造为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 胞),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目前,已有多个CAR-T细胞疗法获得批准用 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
TILs疗法:利用患者自身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来攻击肿瘤细胞。通过分离和扩增 TILs,可以增强其抗肿瘤活性,再将其回输给患者。目前,TILs疗法已在黑色素瘤、肺癌等 癌症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的细胞因子。
03
营养与免疫关系研究
营养与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合理的营养摄入能够增强
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如何通过合理饮食来调节免疫功
能成为研究的热点。
免疫细胞疗法研究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 疗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Ta g tc v r g o e d a d n c a e s r a e t M RT : r e o e a e f r h a n e k c nc r te t d wih I
[ 5 P E Y M , RAY , 2 ]E P RL W B JA KRAGE , ta.nrtah a. R S e 1Itarc e 1
4 ℃ ) 产 生 的 温 热 效 应 在 分 子 水 平 上 可 使 细 胞 膜 上 蛋 白质 变 5 , 性 , 起 癌 细 胞 自稳 性 下 降 ; 细 胞 水 平 上 , 使 S期 和 M 期 引 在 促 细 胞 凋 亡 ; 组 织 水 平 上 , 使 组 织 内形 成 微 血 栓 , 成 组 织 在 可 造 缺 氧 、 中 毒 、 养 缺 乏 , 速 肿 瘤 细胞 的变 性 和 坏 死 。 般 认 酸 营 加 一 为 , 热 治 癌 的 最 佳 温 度 为 4 . ~ 4 ℃ , 于 4 ℃无 明 显 疗 温 25 5 低 1 效 , 于 4 ℃可 能 导 致 正 常 组 织 的 不 可 逆 损 伤 。 腔 内灌 注 化 高 5 腹 疗 药物 可在腹 腔 内达到 较 高 的药物浓 度 , 强对癌 细胞 的直 增
1 . 47
[2 2 ]古庆 家 , 刘亚峰 , 裴嘉 红, 等.鼻 咽癌放疗后 并发鼻 窦炎的 治疗 及 相关 因素探讨 []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0 5 1 ( 1 :8 —9 . J. 2 0 ,9 1 ) 4 84 0
[3 2 ]GARD M OR S W ROS NTHAL D I e 1 EN A S, RION H, E , ta.
中图分 类号 : 7 O 5 ; 3 . 8R4 4 5 R 3 . 3R7 0 5 ; 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