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初三中考语文一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初三中考语文一模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2.01一、文言文(36分)(一)默写(12分)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2.,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3.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5.望着银杏树叶纷纷下落,小李赞美不已,小王却十分感伤。
一旁的小张同学感叹道:你俩对同一景物的感受截然不同,正如《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6—11题(24分)【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游石湖小记(节选)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
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
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
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
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
盖十年无此乐矣。
(作者: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注释]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
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
6.[甲]诗的作者是。
(2分)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欣然起行()(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待月出,方命酒。
9.根据[乙]文与[丙]文内容,完成表格。
(6分)A.[甲]诗与[乙]文都写出了水的澄澈之美。
B.[甲]诗与[丙]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
C.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
D.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
2023年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解析版)

2023年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解析版)
导语
2023年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是徐汇区中学在2023年为初三学生进行的一次语文考试。
本文档将对该试卷的题目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篇文略)
问题1:根据短文,描写村民对大自然的态度。
答:根据短文的描述,村民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他
们对自然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意。
例如,他们决定把大自然的资源保存下来,不过度利用;他们主动参与保护动植物的行动;他们将自然景观作为村庄的宝贵财富,努力保护和传承。
(以下省略若干问题与答案)
第二部分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诗略)
问题1:请解释诗句“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诗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了秋天天空和水面的颜色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景象。
这一景象传达了作者对秋天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深深的感动。
(以下省略若干问题与答案)
第三部分写作
请你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1.描述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
2.对最美的童年记忆进行回忆和叙述。
我选:题目1 描述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
(写作篇章略)
总结
本文档对2023年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进行了解析,
包括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等部分的题目解析和问题答案。
此外,还提供了写作部分的选择题目,并给出了一篇描述一次难忘旅行经历的范文。
通过对这一模拟试卷的解析,相信初三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会有所提高。
上海徐汇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上海徐汇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上海徐汇区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及评
分标准
徐汇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随军直到夜郎西
2.月上柳梢头
3.一点飞鸿影下
4.八百里分麾下炙
5.千载谁堪伯仲间
6.回看射雕处
(二)诗词理解(4分)
7.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B
(三)课内文言阅读(9分)
9.亚圣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10.(如果)一天晒它,十天冻它,没有能够生长的
11.凡事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
(四)课外文言阅读(12分)
12.(1)讨伐、进攻(2)下雨
13.D
14.善于进言
15.双方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
活得充实而有
趣味。
25.要点:既糊涂又不糊涂。
糊涂:生活琐事,待人接物,对名利等;不糊涂:对革命、艺术,真诚待人,对书本(知识)的渴求。
2020年上海徐汇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0年上海徐汇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2.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4.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我们的学习须与思考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
”(《孔孟论学》)【答案】1.草盛豆苗稀;2.僵卧孤村不自哀;3.直挂云帆济沧海;4.枯藤老树昏鸦;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本题需要学生能熟练默写要求内的古诗文。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6-10题(12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词中“婵娟”是指。
(2分)7.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小序交待了写词时间和缘由。
B.全词围绕一个“月”字展开。
C.表达了渴望留在天宫的心愿。
D.词中的情感由惆怅转向豁达。
【答案】6.(2分)月亮7.(2分)C【解析】6.关于月亮的别称,学生可以多进行积累。
本题中“千里共婵娟”,由诗句的含义不难知道“婵娟”指月亮。
7.本题需要学生理解这首词的的内容,准确把握词的情感思想。
小序里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和缘由,全词围绕“月”字展开,上阙写出了政治的失意惆怅,下阙写出了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所以C项错误。
上海市徐汇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1.默写。
(1)浮云游子意,______。
(李白《送友人》)(2)______,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3)昨夜雨疏风骤,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5)至若春和景明,______,上下天光……(范仲淹《岳阳楼记》)(6)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的“驱将”的意思是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句子默写1.默写(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3)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运用比喻,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
②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③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上海市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综合试题含答案(1)

上海市徐汇区初三语⽂⼀模综合试题含答案(1)初三语⽂第⼀期学习能⼒诊断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注意:1.本试卷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律不计分。
⼀、⽂⾔⽂(39分)(⼀)默写(15分)(⼆)阅读下⾯这⾸曲,完成第6—7题(4分)天净沙?秋思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6.这⾸元曲的作者是。
(2分)7.对这⾸元曲的理解不正确⼀项是()(2分)A.“枯藤⽼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景象。
B.“⼩桥流⽔⼈家”的画⾯勾起旅⼈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漂泊⽆依的状态。
D.“断肠⼈在天涯”以游⼦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三)阅读下⽂,完成第8—10题(8分)黔之驴柳宗元黔⽆驴,有好事者船载以⼊。
⾄则⽆可⽤,放之⼭下。
虎见之,庞然⼤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驴⼀鸣,虎⼤骇,远遁;以为且噬⼰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异能者,益习其声,⼜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技⽌此⽿!”因跳踉⼤?,断其喉,尽其⾁,乃去。
8.请写出⼀个出⾃本⽂的成语(2分)9.⽤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3分)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10.下列选项中与本⽂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不染。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D.⾦⽟其外,败絮其中。
(四)阅读下⾯语段,完成第11—13题(12分)宋孝宗时,张⼦韶在讲筵。
上尝问⽈:“何以见教?”张⽈:“⾂安敢当见教之语?抑不知陛下临朝对群⾂时,如何存⼼?”上⽈:“以⾄诚。
”⼜⽈:“⼊⽽对宦官、嫔御如何?”⽈:“亦⾄诚。
”⼜⽈:“⽆所接对静处时,如何?”上迟疑未应。
⼦韶⽈:“只这迟疑,已⾃不可。
”上极喜,握其⼿⽈:“卿问得极好。
”——选⾃【明】朱国祯《涌幢⼩品》11.解释⽂中加点的词。
(4分)(1)⾂安敢当见教之语⑵上极喜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项是()(4分)A.皇上尝试问道:“(你)为什么来教导我?”B.皇上尝试问道:“(你)⽤什么来教导我?”C.皇上曾经问道:“(你)为什么来教导我?”D. 皇上曾经问道:“(你)⽤什么来教导我?”13.对宋孝宗称赞张⼦韶“问得极好”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 张⼦韶不懂就问的精神令⼈感动。
2024年上海徐汇初三一模语文

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决眦:极目远望)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状:优美的景色)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昏晓:黄昏和拂晓)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在于)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颓废败笔蔓延俯仰生姿B.诠释蔓延催毁坦荡如砥C.肆虐斑澜秀颀瞬息万变D.琢磨憔悴嬉戏美妙绝伦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重新树立起了努力学习的信心。
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混杂着欢乐和呼喊。
C.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D.在这次活动中,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环保的知识。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哎呀,真是太美了!”张老师说:“我非常满意!”B.语言,是人们用来抒情达意的;文字,是人们用来记言记事的。
C.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的号召,我校开展了“读一本好书”活动。
D.《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一句,如果改为“窗前明月”,则意境全变。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B.《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余光中,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对土地的热爱。
C.《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D.《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文章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6.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顽皮、愉快地跳舞。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沐浴飘渺断章取意循序渐进B.真谛禀告变幻多姿为虎作伥C.懊悔雄辨安然无恙谈笑风声D.风姿迁徙长途跋涉以身作则填空题1.《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因为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初三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5.1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孟论学》)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3.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暮云平。
(《观猎》王维)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5.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范仲淹)(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
(2分)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欧阳修。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1—14题(8分)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
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③,凡千轴,载以独轮车。
引试④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
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主司说,大称赏,擢景优等。
时人为之语曰:“柳开,不如张景一书。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
②任气:任性气盛。
③主司:主考官。
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
④引试:面试。
⑤襕(1án):古代的服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1)柳开少好.任气()(2)主司说.()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欲以此骇众取名。
13.根据文意,在文末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使文意通顺。
(1分)柳开,不如张景一书。
14.文中柳开的任性气盛和张景的形成强烈的反差,具体表现在两人应举举动上的差异,柳开是“”,而张景是“”。
(4分)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不要空喊读书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
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
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
这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
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
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
那末,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苏东坡读书过目不忘,然而他在翰林院读《阿旁宫赋》时,反复读到四更天。
旁人觉得他过于辛苦,他却不觉倦意。
乐在其中。
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
⑤(),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
他也许会想到: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对人脑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
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⑥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⑦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绝不会的。
我们主要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
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
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⑧有人老爱高谈阔论。
什么事也没有做起,先要谈论个不休。
有人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⑨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
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
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
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有删改)15.下面最适合填入第⑤段括号中的一项是()。
(2分)A.所以B.可是C.总之D.于是16.阅读第②段,作者针对、和这三种人提出了“不要空喊读书”。
(6分)17.第④段中使用王羲之的事例是否恰当?阐明你的理由。
(3分)18.以下文字放在文章的第段和第段之间最合适,理由是。
(4分)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定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5题(22分)我是吴宓教授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ù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
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
”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
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
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
”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
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
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
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⑾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⑿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有删改)(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期间,吴宓成为了大罪人,受尽苦难。
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20.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羡mù( )21.根据文章内容,第③段加点词语“潇洒”在文中具体指。
(3分)22.文章第⑤段“他像一座钟”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4分)23.第⑧段中说“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将“类似的故事”概括在下列横线上。
(6分)(1)(2)(3)24.文章第④、⑥、⑩段都整段写到学生对吴宓的回忆或评价,是否是多余?请说明理由。
(4分)25.联系全文,以下对第⑫段划线句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吴宓弥留之际的呼喊表达了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渴望之情。
B.“据说”表明是传闻,用传闻留下悬念,暗示吴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C.吴宓弥留之际反复强调“我是吴宓教授”体现了他对于无法从事教学的不甘。
D.作者用该句作文全文的结尾,表达了他对于吴宓的同情之心。
三、综合运用(1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6—27题(11分)本书简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国首档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