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美术教案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docx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特点;(2)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特点;(2)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桥流水人家会呈现出这样的美景?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小桥流水人家美景背后的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桥流水人家自然景观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家乡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培养;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图片;2. 文本资源:课文《小桥流水人家》;3. 网络资源: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相关资料;4. 教学器材:黑板、投影仪、画纸、画笔等。
六、教学步骤1. 欣赏图片:教师展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美景。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特点。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讨小桥流水人家美景背后的原因。
2023最新-《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这里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篇一一、深情导入:1.教师配乐朗诵改编诗《故乡》。
2.学生谈谈从诗中感受到的思乡之情。
3.引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齐读课题,问: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4.配乐欣赏江南小景图片,跟随作者一同走近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边读边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A 读生字新词,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清澈见底的小溪依依多情的杨柳潺潺地环绕随风飘动细细的流泉柔软的柳枝粼粼的波纹婀娜的舞姿灌溉田园清洗衣物采摘茶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B 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
C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语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情感体验:1.出示: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思考:“那段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概括出溪中捉鱼虾事桥上送野花(趣)找出描写这些趣事的语句,品读感受。
茶山摘茶叶【重点感悟】“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学生体会说话:流水把野花送到了远方,也把()送到了远方。
指导朗读: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
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结合板书:事----趣。
3.师:文中除了这些童年时代发生的趣事,还有哪些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引导学生概括出:景小溪垂柳水鸟老家村庄(美)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的呢?请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2)运用情感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采用分组讨论、分享感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 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描绘的景色。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感悟课文:(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画面的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总结,强调热爱家乡、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7. 板书设计:《小桥流水人家》生字词: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喜爱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材,创作一幅画或写一段话。
2. 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如《江南春》、《渔家傲》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学案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小桥流水人家的赞美之情。
2.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2.学会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江南春》、《泊船瓜洲》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古诗的感受。
(2)引入本课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初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指导停顿和节奏。
3.理解诗意(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小桥、流水、人家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3)让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如何表达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喜爱和向往。
4.品词析句(1)让学生找出诗中的重点词句,如“小桥流水”、“绿柳依依”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如修辞手法、意境创造等。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五、课后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比较。
2.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亲身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拓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对古诗的陌生和难以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精选16篇)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精选16篇)《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粼粼、波纹、印象、潺潺”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张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课下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思乡的名句,谁来说一句?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师:刚才大家背的都是古诗名句,其实在现代诗中也有不少思乡名句。
比如我们刚学的诗词《秋思》《长相思》都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无论古今中外,远离家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故乡。
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女作家谢冰莹的思乡名篇。
(板书好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小桥流水人家。
轻轻读课题,看看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特别的?生:是一句诗。
师:对,马致远的天净沙,(师生一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过渡。
师:对,这课课题是由三个词组成的,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在这个有着古朴的小桥、潺潺的溪水、散落着几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是个很美的地方。
大家再美美的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找找课文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三处景物?2、指名读,齐读生词。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地环绕婀娜的舞姿黄色的野菌流水唱和点缀风景依依多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3、师:词语读的很美,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
听录音读课文边听边想:哪些段落写了小桥、流水,哪些段落写了人家?生:1234段写了小桥流水,56段写了三、品读课文。
(一)、品味1《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篇2设计理念:“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书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自主”而不“自流”,有“模式”但不“模式化”。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描绘的美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观察和想象,描绘自己身边的美好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3)学会感恩,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观察和想象方法的实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 如何通过观察和想象,描绘出身边的美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景物和习俗。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学生正确书写。
(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5.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描绘自己身边的美好景色。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语。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小桥流水人家》的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散文《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文字和意境。
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解析文章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含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展示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小桥流水人家”,讨论其含义和引发的情感。
让学生阅读文章,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小桥流水人家》的文风和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例句和片段,让学生品味作者的文字表达。
2.4 教学步骤分析文章的文风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文字表达。
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让学生举例分析和讨论文章中的精彩表达和情感传达。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情感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分享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情感分析,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表达。
3.4 教学步骤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情感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问题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情感认同。
(3)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课文朗读与理解1.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2课:图片展示与讨论1. 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第3课:问题引导与思考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第4课:小组讨论与分享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5课:情感认同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表达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情感认同。
2. 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桥流水人家》2. 图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 资料: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资料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五、教学安排第1周:课文朗读与理解第2周:图片展示与讨论第3周:问题引导与思考第4周:小组讨论与分享第5周:情感认同与价值观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增强课堂互动性。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中美术教案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2课时)教学目标在对江南水乡风景的欣赏过程中,了解江南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体会江南秀丽的景色;学习运用版画的基本形式表达自己对江南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有江南特色的背景音乐(用第二课中的曲子即可)、有关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生活场景的照片、影像资料(旅游风光片中有很多相关的介绍)。
有关江南的版画作品以及其他美术资料,如印染、刺绣、编织、陶艺等。
教学思路建议1.教师可以从有江南特色的音乐切入,带领学生进入江南的情境之中。
2.教师可以从《忆江南》的诗人手,介绍江南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3.从一两幅典型的江南风景照片人手,体会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之美。
4.从地理课的角度导入,让学生找出我国水网最为密集的地区,说一说当地的自然风貌。
5.从《苏州园林》的课文以及苏州园林的图片中了解江南的园林艺术。
教学活动举例1.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江南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
教师充分动员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工作,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提供搜索范围,如相关的网站地址、书籍和杂志目录等。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演示文稿,介绍起来会更充分一些。
课前教师应对学生准备的情况有所了解。
2.学生小组分别进行介绍。
请同学们当一回导游,进行一次江南水乡之旅的介绍。
以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进行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在学生进行介绍的同时,教师做好服务工作。
例如,要准备相应的地理挂图、背景音乐、录像资料。
通过学生的介绍展现出江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内容。
3.教师总结。
江南的地理位置: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
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江南的建筑特色:民居,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白墙、黑瓦,优雅别致。
园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为人做,宛白天成”,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可谓“一园,尽揽天下之美”。
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各式小桥,把水和人家连为一体。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优雅、恬适,与自然和谐地相处。
体现出江南文化的丰富多彩,灵秀、清新。
4.学生对江南美的表现。
用语言和速写等形式进行表达和创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版画的制作方法,创作或是临摹一至两幅作品,在版画中表现出江南美。
5.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完成“我的艺术档案夹”。
教学评价建议1.评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前准备是否充分。
2.学生能否体会出江南的美,对江南文化艺术要有一定的了解。
3.学生能否运用版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教材释要1.教材所选择的风景图片是从江南的桥、江南的建筑、江南的园林、江南人的生活及劳动的场景中选择的,突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的场景。
教师可以从每张图片所反映的不同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江南的荚,在视觉上游历了一番江南的美景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教材中所选的四幅“桥”的版画,意在让学生感受不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各种效果,体会木刻版画的多种表现形式。
可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喜好,在陈述理由的时候,总结出不同画面的特点。
3.教材中给出了多种艺术形式所表现的江南,让学生对多种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其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擅长的表现形式。
教师在介绍木刻版画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可以多介绍一些其他的版画的制作方法(如纸板画),供学生选择。
补充资料苏州园林及拙政园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
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从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1500年治园经验,城内大小园林至今保存尚好的有69处之多。
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它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层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国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二百处,为全国之冠。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
它还曾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形成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入园门即是东园,原为明代“y刁田园居”旧址,现以草地为主,凿池垒山,遍植树木,缀以天泉亭、秫香馆、兰雪堂诸建筑,给人以开朗舒畅之感。
园分东、中、西三部分。
中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远香堂为园中的主建筑,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四面厅,四周是落地玻璃宙,可观览周围景色,堂内陈设精雅。
堂南小池假山,竹木扶疏,重峦叠翠。
堂北,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微风吹拂,清香满堂。
巨额“运香堂”为明代文征明所写。
堂北为主景所在,池中累土石作二山,西山上建雪菩云蔚”亭,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惫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和元代倪云林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的真颤悬于亭中。
东山上有“待霜亭”。
两山之间,连以滇桥,山间遣植花木,岸边散种藤萝灌木,野趣横生。
缘香堂东行.小山上有绿晴亭,此处还有枇杷目、玲辊馆、嘉实事、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鼍点,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则景深意远,北寺塔耸立云霄之中,是极妙的借景。
亭中有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沈水静9旦山”,形柬地概括7这里兼色的特点。
水池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事,亨酉有曲桥通“柳荫路曲”。
转北至见山楼。
串南有小桥接“倚王轩”,折西印互“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惟一的廊桥。
桥南有小沧浪水田,桥北的“香洲”是一座画舫。
香洲西南的玉兰堂相传是文征明作画之所。
“柳荫路曲”南端有半亭“别有洞天”。
进入月洞便是西园,园也以池水为中心,主厅是一座鸳鸯厅,北厅为26座鸳鸯馆,临池养有鸳鸯,南厅因前面小院内植有山茶花称18曼陀花馆。
池东沿墙筑有一条呈波浪形的临水游廊,俗称水廊,它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又一典型形式。
北半部池水环抱中有留听阁、浮翠阁、笠亭、扇亭等建筑。
酉囤明静幽雅,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具意境。
苏州刺绣中国刺绣工艺在桌汉时期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刺绣和丝《,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中国刺绣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囚/J,的蜀绣。
苏绣的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曹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巳能运用平抡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
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
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
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下超过前朝,山水、事台、花鸟、人物,元所不能,无所不工。
宫廷的大量需要,更使得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
苏绣自古以精细、素雅著称。
构图筒练,主题突出。
其技巧特点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
最细的将一报丝线搿成48股,人用肉眼一般都无法看清。
双面绣是在绣品的正反两面绣田来,两面的形象、针法相同,针脚藏而不露。
1915午,苏绣作品参加7巴章马国际博览会.在海内外名声日隆。
水乡服饰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角直、胜浦、唯事、陈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殿饰。
她们历来以挠愿搔头、扎包头巾,穿拼挂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
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
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服饰还有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
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为主要基调,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
它的特点是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来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
而裤子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裆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
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时由实现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无不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
腰部的瞩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