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
地铁既有线施工中的噪音与振动控制

地铁既有线施工中的噪音与振动控制地铁既有线的建设维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干扰与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地铁施工噪音和振动,成为施工方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地铁既有线施工通常需要白天和夜间两个时段进行,为尽量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方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白天施工时,应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尽可能选择上午或中午施工;夜间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施工时间,缩短施工持续时间,并提前告知周边居民。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施工设备的运输时间,尽量避开高峰时段。
采用低噪声设备地铁既有线施工中会使用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打桩机、切割机等,这些设备在作业过程中都会产生较大噪音。
为降低噪声污染,施工方应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在施工现场合理布局各类机械设备,尽量远离居民区,同时使用隔音棚等临时设施,降低噪音传播。
实施噪音与振动监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应对周围环境噪音和振动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监测数据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噪音或振动超标,要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施工设备、更换低噪音设备,或在关键时段临时停工等。
同时,还要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协作,接受其监管指导,确保施工噪音和振动达标。
加强居民沟通协调地铁既有线施工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施工方应主动与周边居民沟通,提前告知施工计划和可能产生的噪音振动情况,并耐心解答居民的疑问和诉求。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并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此外,还要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如提供耳塞、隔音窗等,以缓解居民的不适感。
总之,地铁既有线施工中的噪音与振动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合理规划施工时间、采用低噪声设备、实施噪音与振动监测,以及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协调等。
只有通过系统化的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DB11T 838-2011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

ICS 13.140Z32备案号:32950-2012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838—2011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Code for application technique of metro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2011-12-23发布2012-04-01实施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3)5 地上线噪声控制 (4)5.1 一般要求 (4)5.2 声屏障 (4)5.3 隔声窗 (4)6 地下线振动控制 (5)6.1 一般要求 (5)6.2 减振措施分级与选择 (5)附录A (资料性附录)列车运行噪声与振动参考源强及测量方法 (7)附录B (资料性附录)振动预测模型 (9)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斌王小兵户文成宋瑞祥侯建鑫王世强俞泉瑜王另的董晖赵环宇李宪同王龙温志伟孟磊麻云英肖中岭张衡安小诗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地铁建设项目噪声与振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体措施的设计和既有线路的降噪隔振治理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 8485 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1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T 13441.1 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1部分:一般要求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118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HJ/T 90 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 45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CJJ 96 地铁限界标准JGJ/T 170 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地铁上盖建筑物的振动及噪声控制方法及应用

地铁上盖建筑物的振动及噪声控制方法及应用作者:张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9期摘要:近几年我国地铁建设发展迅速,但地铁运行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在分析建筑物对地铁振动响应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减振降噪技术的总结研究,并结合一个具体工程实例,为地铁振动与噪声控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振动;噪声;减振垫1.引言地铁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等成为理想的交通工具,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大力发展,由地铁运行诱发的振动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对地铁振动与噪声控制的相关研究已刻不容缓。
本文结合临近建筑物对地铁振动的响应规律,从振源控制、振动传播途径控制、敏感建筑的减振隔振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一个具体工程实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地铁振动与噪声的控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地铁振动和噪声的特点及传播规律根据物理学原理,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属于机械振动,而噪声属于机械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具体说来,地铁列车运行时引起车辆对轨道产生冲击,传递到轨道结构,再通过隧道结构传递到周围土层,进而激发临近建筑物产生振动,这种振动可能诱发室内结构振动,产生噪声。
根据地铁振动的产生、传播和作用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振动产生阶段,即列车车轮对轨道的冲击产生激励;(2)振动传播阶段,即振动通过轨道基础和衬砌结构向周围土介质和地面传播;(3)振动作用阶段,即振动作用在沿线建筑上,进而诱发建筑结构的振动和噪声。
影响地铁振动传播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地铁列车质量和运行速度、轮轨类型、轨道状况、隧道结构、地层(岩石)条件、沿线建筑物类型和材料性能等。
振动频率及振幅是机械振动的主要属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1)高频振动随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很快,传播至建筑物内的振动主要以低频为主;垂直振动幅度显著高于水平振动,且衰减慢。
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摘要分析了通过现场测试的上海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轨道结构与桥梁及声屏障的减振降噪效果。
从车辆、桥梁结构、轨道结构与管理、声屏障等方面,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综合技术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振动,噪声控制轨道交通由于轮轨接触、车辆设备(受电弓、电机、空调等) 等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轨道交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解决好交通的同时也要确保良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通过对上海既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振动和噪声进行测试,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了车辆、桥梁、轨道结构、声屏障及轨道管理等方面的减振降噪措施。
1 轨道交通的振动测试结果及分析1. 1 振动的产生与传播机理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过程中,列车车轮与钢轨之间产生撞击振动,经过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或桥梁基础,再传递给地面,从而对周围区域产生振动,并进一步传播到周围建筑物。
这种振动干扰不仅对地铁沿线民宅、学校、医院等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能对沿线基础较差的建筑物造成损害。
振动波在土介质中的传递过程,其作用机理及传播特性与地震基本相同。
这些振动波遇到自由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弹性表面波,随着离振源距离的不同,它们之间的能量也在改变,同时传播速度、衰减率也为距离的函数。
根据振动传播理论,振动从地面进入建筑物,不同结构建筑物其振动衰减也不同。
1. 2 振动测试结果表1 上海地铁1 号线的振动测试结果。
1. 3 测试结果分析结合振动的产生和传播机理来分析上述振动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 上海软粘土埋深10 m 左右地下线路中心处最大振级在75~80 dB表1 北京地铁沿线地面建筑物的振动测试资料[ 1 ](2) 矩形隧道结构DT Ⅲ 扣件道床振动加速度水平(94. 96 dB) 远小于盾构隧道结构DT Ⅲ 扣件道床振动加速度水平(105. 11 dB)(3) 扣件类型对地面建筑物振动影响明显,减振型钢轨扣件的减振效果比较明显。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与振动及其控制措施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与振动及其控制措施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地铁、有轨电车等。
其建设和运营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噪声和振动。
这些噪声和振动不仅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设施造成损害。
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和振动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与振动来源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列车行驶时的轮轨摩擦、列车牵引和制动系统、隧道通风系统以及车站乘客活动等。
在地铁和有轨电车的运行过程中,列车行驶时的轮轨摩擦是主要的噪声来源。
列车牵引和制动系统的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
而振动则主要由列车行驶时的轮轨交会引起,同时也会受到列车的牵引和制动力影响。
2.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和振动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耳朵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和睡眠障碍等。
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增加人们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振动能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人体局部振动,导致疲劳和不适感,长期暴露还可能引发骨骼、关节等伤害。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结构,使其受到破坏。
3.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和振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轨道和车辆设计。
通过改进轨道和车辆的减振和隔声性能,减少列车行驶时的轮轨摩擦和制动噪声,降低振动。
(2) 采取隔音隔振措施。
在轨道、车站和隧道等重要区域设置隔音隔振设施,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
如在轨道旁设置隔音墙、在隧道内安装减振装置等。
(3) 控制列车运行速度。
适当控制列车的运行速度,减少车辆行驶时的轮轨摩擦和制动噪声,同时减小列车通过时的振动影响。
(4) 定期检测和维护轨道和车辆。
进行定期的轨道和车辆检测和维护,确保轨道和车辆的良好运行状态,减少不正常噪声和振动的产生。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北京市环保局

京环函〔2017〕900号附件3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修订)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编制组2017年11月项目名称: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提出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主管部门:辐射安全管理处(环境噪声管理处)标准主管部门:科技和国际合作处承担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组主要成员:张斌、户文成、宋瑞祥、张丽娟、邬玉斌、王蓓蓓、吴琼、吴丹、何蕾、赵环宇、吴瑞、刘玉友目录1 项目基本情况 (1)1.1 任务来源 (1)1.2标准归口单位、编制单位及编制人员 (1)2 原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3 主要工作过程及技术路线 (3)3.1 工作过程 (3)3.2 技术路线 (4)4 规范编制法规政策依据、技术依据及编制原则 (5)4.1法规政策依据 (5)4.2 技术依据 (7)4.3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关系 (8)4.4 编制原则 (9)5 主要技术规定说明 (10)5.1范围 (10)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0)5.3 术语定义 (10)5.4 基本要求 (11)5.5 地上线噪声控制 (11)5.6地下线振动控制 (12)5.7附录A列车运行噪声与振动参考源强及测量方法 (14)5.8附录B振动预测模型 (18)5.9 附录C数值仿真预测 (19)6 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及建议 (24)《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编制说明1 项目基本情况1.1 任务来源2010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0〕53号)将本标准列为地方标准制修订二类项目,即研究项目。
2011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关于印发201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1〕74号)将本标准列为地方标准制订一类项目(项目编号:20111028),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制订,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作为主管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

城 市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
轨 道
振
交
通
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 1.减振类型
根据减振效果的不同,《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DB 11/T 838—2011)将轨道减振分为初级减振、中级减振、高级减振和特殊 减振四个等级。按减振环节及减振效果,轨道减振可以分为钢轨类减 振、扣件类减振、轨枕类减振和道床类减振等。其中,钢轨类减振主 要包括采用阻尼钢轨、减振接头夹板、无缝线路等;扣件类减振主要 指采用各种类型的减振扣件,如先锋扣件、减振器扣件等;轨枕类减 振主要包括采用弹性短轨枕、弹性长轨枕、梯形轨枕等;道床类减振 主要包括在碎石道床道砟下设置道砟垫,整体道床采用浮置板道床等。 轨道减振等级、措施及类型如表8所示。
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 3.常用的减振技术措施
(4)试运营前对全线钢轨进行预打磨,运营中定期打磨钢轨顶面和车轮踏面,以保 持良好的轮轨接触,减少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从而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5)在小半径曲线地段的钢轨工作面上涂润滑油或其他润滑剂,既可以减轻钢轨磨 耗,又可以降低噪声。 (6)严格控制轨道施工质量,提高经常性养护维修的质量,确保线路和轨道的几何 状态良好,使得由车辆引起的振动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减少振动和噪声。 (7)考虑对车辆转向架一系、二系弹簧提出相应技术要求。 (8)对于碎石道床,可采用在道床上使用道砟胶、在道床下部设置减振垫等方式; 对于整体道床,可根据减振等级采用不同的轨道减振结构。其中,轨道中级减振措施 如表9所示,轨道高级减振措施如表10所示。
第二,在降低钢轨支承刚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车辆运营的平稳性,增加了 轨道部件的动荷载。
第三,细化减振等级及减振地段造成了全线弹性不连续。 第四,一些减振措施在耐久性、可维修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地铁施工、运营期振动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

地铁施工、运营期振动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作者:贺磊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06期摘要:指出了近20年来我国地下铁道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地铁引发的振动与噪音也给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危害。
对地铁的施工期、运营期的振动环境影响以及防护措施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铁施工期主要振动来源于机械振动、爆破作业等,控制施工作业的时间及施工方式能有效降低振动影响。
运营期的振动是列车构造、行车速度、轨道、隧道结构、沿线地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从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日常保养等多途径来控制影响。
关键词:地铁振动;环境影响;控制措施;施工期;运营期中图分类号: P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5)060208021 引言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地铁作为一种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其优势日益明显:不占用地面空间、速度快、运量大、准时率高。
然而地铁在施工、运营期间,穿越建筑密集区域所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也逐渐凸显,振动已被国际列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1]。
我国各大城市因地铁造成的振动和结构噪声投诉逐年增加,研究地铁施工、运营期的振动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有重要意义。
2 施工期振动影响分析2.1 施工期振动敏感点及影响分析受施工机械振动影响的主要是位于车站附近、部分明挖路段环境敏感点。
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对线路两侧地面产生振动影响较小,对线路正上方振动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降。
明挖施工将使用各高频振动机械,对车站周围的建筑影响较大,但其影响为间断性,主要集中在施工初期的路面破碎。
施工振动主要为明挖法施工地段两侧约30m 内,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可能受施工振动影响的敏感点。
2.1.1 施工场地作业影响分析施工场内的振动作业将会对该范围内的敏感点造成影响,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教学等;建议风镐、空压机等振动值较高设备尽量不在夜间休息时段使用。
2.1.2 爆破作业影响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岩层需进行小规模的爆破作业,爆破振动通常用爆破振动速度来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 T838—XXXX代替DB11/ T838-2011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Code for application technique of metro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征求意见稿)-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3)5 地上线噪声控制 (3)6 地下线振动控制 (4)附录A(资料性附录)列车运行噪声与振动参考源强及测量方法 (1)附录B(资料性附录)振动预测模型 (3)附录C(资料性附录)数值仿真预测 (5)前言为进一步满足北京市地铁及周边建设项目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及相应环境评价工作的需要,有效减缓地铁运营对其沿线居民产生的环境噪声与振动影响,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和振动环境质量,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DB11/T 838-2011《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的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新增了地铁A型车噪声和振动的参考源强;——修订了地铁减振措施的分级标准;——修订了地铁振动预测模型;——增加了地铁振动的数值仿真预测方法。
本标准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DB11/T 838-2011废止。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自201□年□月□日起实施。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噪声与振动的控制原则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地铁建设项目噪声与振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体措施的设计和既有线路的减振降噪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 8485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 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1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T 13441.1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1部分:一般要求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11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HJ/T 90 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 45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CJJ 96 地铁限界标准JGJ/T 170 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DB11/T 1034.1 交通噪声污染缓解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隔声窗措施3 术语和定义3.1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被测噪声源以外的声源发出的环境噪声的总和。
3.2敏感建筑物 vibration-sensitive buildings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具有较高环境噪声与振动保护要求的建筑物。
3.3振动加速度级 vibration acceleration level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与基准加速度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记为VAL ,单位为分贝,dB 。
根据定义,振动加速度表示为:0alg 20a L VAL =式中:a —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单位为米每平方秒(2s m); 0a —基准加速度,26010s m a -=。
3.4Z 振级 Z-vibration level 垂直于地面方向,并按GB/T 13441.1规定的垂向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记为Z VL ,单位为分贝,dB 。
3.5最大Z 振级max z VL maximum Z-vibration level在规定的测量时间T 内或对某一独立振动事件,测得的Z 振级最大值,记为max ZVL ,单位为分贝,dB 。
3.6减振措施Z 振级相对插入损失relatively insertion loss of damping measures Z weighted vibration acceleration level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减振措施后相对于使用普通扣件(如DT-VI2)在隧道壁源强测点处Z 振级之间的差值,记为max z VL ∆,单位为分贝,dB 。
3.7计权隔声量R w weighted sound reduction index由1/3倍频程或倍频程隔声量计权后得出的隔声单值评价量,用W R 表示,单位为分贝,dB 。
3.8隔声窗 sound insulation window一种用于阻隔噪声由室外向室内传播的建筑用窗,一般指交通噪声隔声指数大于25dB 的建筑用窗。
注:本标准中如无特别说明,隔声窗均指建筑外窗。
3.9交通噪声隔声指数R trA traffic noise reduction index一种表征建筑构件对交通噪声隔声效果的A 计权单值评价量,单位为dB(A)。
注:tr W trA C R R +=,式中:W R 为计权隔声量,tr C 为A 计权交通噪声的频谱修正量。
3.10声屏障 sound barriers一种专门设计的立于噪声源和受声点之间的声学障板,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声源和特定保护对象设计的。
3.11建筑物振动 building vibration影响人体或为人体所感觉或察觉的建筑物、桥梁或其他固定结构的机械振动。
3.12限界 gauge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
限界分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是工程建设、管线和设备安装位置等必须遵守的依据。
3.13声屏障插入损失 insertion loss of noise barriers在保持噪声源、地形、地貌、地面和气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安装声屏障前后在某特定位置上的声压级之差。
声屏障的插入损失,要注明频带宽度、频率计权和时间计权特性。
4 基本要求4.1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应以保证地铁运营安全为首要前提,充分考虑其对车辆走行部件、车轮、钢轨、扣件、轨枕、道岔等地铁运营设备设施强度的削弱影响,科学、合理、综合地采用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
4.2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应遵循“源-传播途径-敏感建筑物”的顺序选择控制措施。
4.3 地铁系统宜优先选用产生噪声与振动小的车辆、桥梁、隧道及轨道结构。
4.4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应按照线路两侧土地利用规划,使线路尽量远离敏感区域。
当通过距离控制达不到环境噪声与振动标准要求时,应采取控制措施或预留采取控制措施的条件。
4.5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应兼顾地铁远期的预测客流量和列车最大通过能力,结合控制措施的成本、施工技术、使用寿命、维护成本、次生影响等因素综合选择。
4.6 对噪声与振动控制相关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应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示范工程检验及主管部门评估鉴定后方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对已有噪声及振动控制相关材料、产品、工艺应通过已运营线路的验证优化选用。
4.7 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5 地上线噪声控制5.1 一般要求5.1.1 地铁噪声控制措施应优先使可能受到地铁噪声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符合GB 3096的要求,在技术条件不能满足GB 3096要求时,应保证室内声环境符合GB 50118的要求。
当背景噪声已超过GB 3096要求时,宜控制环境噪声增量低于0.5dB(A)。
5.1.2 地铁噪声控制措施的设计应依据地铁线路两侧敏感建筑物的环境噪声超标量或由地铁引起的环境噪声增量低于0.5dB(A)进行设计。
受既有地铁线路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环境噪声超标量应通过实测得到;受待建、在建地铁线路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环境噪声超标量应通过预测/类比测试的方法得到。
实测/类比测试的测量方法应按照GB 3096中的规定执行;预测方法应按照HJ 453中的规定执行。
5.1.3 地铁线路的噪声源强应通过实测/类比测试得到,当无法通过实测/类比测试得到时,可参考附录A.1中给出的参考源强。
源强的测量方法详见附录A.1。
5.1.4 地铁振动引起的二次辐射噪声影响,应结合振动控制措施进行专项技术论证。
5.2 声屏障5.2.1 声屏障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声屏障的设置位置应符合CJJ 96要求;——声屏障的建设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易于清洁维护;——声屏障声学构件金属部件的防腐蚀年限不应小于15年;——声屏障声学构件所用材料的防火等级应满足GB 8624中规定的B2级及以上;——声屏障的主体结构、荷载安全等性能的设计应符合GB 50009相关要求。
5.2.2 声屏障型式应满足以下要求:——声屏障宜选用以下几种类型:直立型、折形、弧形或封闭式;——地铁线路两侧有敏感建筑物时,宜根据噪声预测结果,选择合适型式的声屏障;——若需使用的声屏障高度超过5m,不宜使用直立型声屏障,可利用等效高度的方法将声屏障上部做成折形或弧形;——声屏障的型式应考虑到使用的材料、形式美观及景观要求;——声屏障型式应完整有效,如需留有工作开口应采取技术手段保持其隔声性和美观性。
5.2.3 声屏障长度应大于其保护对象沿轨道方向的长度。
两端的附加长度应使其对敏感建筑物具有与声屏障设计插入损失相匹配的声衰减,其确定按照公式1计算,如不足50m,按50m长度设计。
db∆L.0 (1)=15式中:b—声屏障附加长度,单位为米(m);d—接收点到线路的距离,单位为米(m);L∆—声屏障插入损失,单位为分贝(dB)。
5.2.4 声屏障高度应按照HJ/T 90的规定确定。
5.3 隔声窗5.3.1 隔声窗的开启方式应选用平开形式;当在中高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使用隔声窗时,隔声窗的开启方式应使用内平开形式。
5.3.2 隔声窗的使用应结合声源降噪和传播途径降噪后的声环境质量和室内允许噪声级进行选择。
5.3.3 隔声窗的隔声性能分级和检测方法按照GB/T 8485的规定执行。
5.3.4 隔声窗的设计应参考DB11/T 1034.1中的规定执行,且隔声窗的交通噪声隔声指数不应低于30dB。
6 地下线振动控制6.1 一般要求6.1.1 地铁引起的环境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应分别符合GB 10070和JGJ/T 170相应限值要求。
6.1.2 地铁振动控制措施的设计应依据地铁线路两侧敏感建筑物的环境振动超标量进行设计。
受既有地铁线路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环境振动的超标量应通过实测得到;受规划建设地铁线路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环境振动超标量应采取类比测试/公式预测/数值仿真预测的方法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