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奎因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之哲学渊源及其不完备性

奎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之哲学渊源及其不完备性
实证 主 义最杰 出的代 表 人 物 , 卡 尔 纳 普认 为哲 学 问 题 可归 结为语 言 问题 , 哲 学 就是科 学语 言 的逻辑 , 哲
言的总体倾向相容 , 但是彼此 之间并不相 容。在无 数场合 , 运用各 自的手册进行句子翻译时会产生分 歧, 目标语彼此对抗 , 无法实现哪怕是大致可靠的对 等。 ” …羽 我们 可 以对 以上 表 述 作如 下 解读 : 其一 , 把

相似的经验、 信念 和背景等; 另一方面 , 我们无法证
明该 假设 是否 为真 。因此 , 这个 预设 是不 恰 当的 。
奎因为了说明翻译不应像卡尔纳普那样对其进 行 明确 规定 , 并 且 选 择英 语 和 德 语 两种 词 源 相近 的 语言, 因此 , 奎 因以原始翻译 ( r a d i c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 为
例做 了一个思 想实 验 , 并 提 出 了翻译 不确 定性 论题 :


种语言翻译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所依据的翻

论 题 的提 出和主 要 内容
译手 册 , 可 以采 用不 同的方式 编撰 , 所有手 册 与源语
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提 出, 其初衷是奎 因针对 他的老师卡尔纳普在 日常语言 中使用 内涵概念提 出。卡尔纳普试图表明, 要检验 日常语言表达式 的 意义 应 建立 在严 格 的经 验 主义基 础之 上 。作为 逻辑
关键词 : 奎 因; 翻 译 不确 定性 ; 意义 ; 指称 ; 不 完 备 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5 6 4 2 . 2 0 1 3 . 0 0 4 . 0 7 3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文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文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论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 【内容提要】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论述⾮常出名,但是⼈们⼀般只接受他的论证,⽽不接受他的结论。

本⽂试图说明,奎因的结论是⾃然的,也是有道理的。

⽽且,这是由他的论证⽅法决定的。

奎因的批判论述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其结论,⽽在其⽅法。

这种⽅法就是应⽤现代逻辑进⾏分析。

【关键词】分析性/同义性/定义/保真互换性 【正⽂】 在哲学的讨论中,关于分析和综合的区别与讨论由来以久。

这样的讨论也许可以追溯到休谟关于依赖于观念的真和依赖于事实的真之间的区别,也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关于理性的真和事实的真之间的区别。

但是⽆论如何,⾃康德明确地提出他那个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著名区别以来,⼈们基本上都相信,真命题分为两类,⼀类命题(分析命题)的真仅仅依赖于其构成的词的意义,另⼀类命题(综合命题)的真不能仅仅依赖于其构成的词的意义,就是说,与⾮语⾔的事实有关。

1951年,奎因发表了著名的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在这篇论⽂中,他对传统的这种关于分析和综合的区分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分析性这个概念是不清楚的,因此依赖于这个概念所做出的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的传统区别是不存在的。

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持者,更有反对者,结果在⼏⼗年的时间⾥,形成了关于这个问题⼀系列深⼊细致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使分析性这个重要概念得到了⽐以前更加明确的刻画和说明。

本⽂着重探讨两个问题:第⼀,为什么奎因会得出这样⼀个违反常识的结论?第⼆,奎因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 对于奎因的观点,⼈们提出了许多批评。

⼀个⼗分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们⽆法否认奎因的分析论证,然⽽就是不接受他的结论。

最主要的批评是认为奎因根本否定分析和综合的区别是不对的。

这种批评往往不是针对奎因的具体论证,⽽是针对奎因的结论。

⽐如,⼀些批评者认为([4],p.73): “⼈们有理由要问:这样⼀种区别(分析和综合的区别——引者注)存在的假设是否不成⽴。

略论奎因翻译思想的哲学内涵

略论奎因翻译思想的哲学内涵
论题——翻译的不确定性理论 ( e ne r i c t dt mn y hi e a
o as tntei) 并 且 通 过 对 它 的 讨 论 , 一 frnli s , t ao h s 进
是语言问题 , 如话语模式 、 理论系统等都是语言相
关问题; 在认 识论 方 面, 他提 出了 “ 自然 化认识 论” nt az p t o g )将理论语言看作语 ( a r i deie l y , u le sm o
维普资讯
第 8卷第 1 期
20 0 6年 2月
武汉科技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f h nU i f c. eh ( oi c n eE io ) .o Wu a n+o i&T c . S c l i c dt n S aS e i
meia hlsp e n gca r n p i o h r dl iin,a v n e h d tr n c f rn lt n,w ihh srmak byifu n e e o a o d a c dt ei eemi a yo a s i n t ao hc a e r a l n e cd l t ed vlp n fc ne oay W etr hlsp y a d l g it s T i p p r atmpst n et ae te h e eo me to o tmp rr sen p i o h n i usi . h s a e t o n c e t o iv si t h g
文献0 ) 1 0 8一 4 10 39 (0 6 0 一O9 o
A hlsp ia td fW .V.Qun ’ r n lt nT ei P i o hc l u yo o S ie ST a s i h s ao s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二、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现代经验论大部分是受两个教条制约的。

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

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

我将要论证: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

正像我们将要见到的,抛弃它们的一个后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

另一个后果就是转向实用主义。

(一)分析性的背景休漠关于观念间的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之间的区别,都预示了康德关于分析的真理与综合的真理之间的区分。

莱布尼茨谈到理性真理在一切可能的世界里都是真的,除去形象性之外这话是说理性真理就是那些不可能假的真理。

我们听到有人以同样的腔调把分析陈述定义为否定之则陷于自相矛盾的陈述。

但这个定义没有多大的说明力;因为这个分析性定义所需要的真正广义的自相矛盾概念,正像分析性概念本身那样有待于阐明。

这两个概念是同一个可疑的钱币的两面。

康德把分析陈述设想为这样的陈述,它把不过是主词概念中已经包含的东西归属于主词。

这个说法有两个缺点:它局限于主一谓词形式的陈述,而且求助于一个停留在隐喻水平上的包含概念。

但是,从康德关于分析性概念的使用比从他对分析性概念的定义能更明显地看出,他的用意可以这样来重新加以表述:如果一个陈述的真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它便是分析的。

循此思路,让我们考察一下这个被预先假定的意义概念。

我们不要忘记,意义不可以和命名等同起来。

1弗雷格的“暮星”与“晨星”的例子,罗素的“司各脱”和“《威弗莱》的作者”的例子,都说明名词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名字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抽象名词方面,意义与命名的区别也同样重要。

“9”和“行星的数目”是同一个抽象东西的名字,但大概必须认为是意义不一样的。

因为需要作天文观测,而不单是思考意义,才能确定所指的这个东西的同一性。

奎因

奎因

奎因本身的本体论
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唯心的柏拉图
主义者”,因为他允许“类”的存 在,但反对内涵性质的抽象对象。 还因为仅仅用唯名论的方式重建现 代科学是不行的。
2 .奎因认识论思想
“没有教条的经验主义”
2.1 关于自然的 理论的欠明确性
自然科学理论是不能被完全证实 的。即经验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 传统的观点:因有关科学理论的 事例是无穷的,我们进行的全部观 察的次数是有限的,所以无法证实 一个科学理论的全部事例。
奎因论点
用一切“可能的”观察的总和也不 能确定我们关于自然的理论。 也就是说: “由全部真观察句构成的类也不能 单义地确定科学理论。相反与所有 真观察句一致的彼此不相容的理论 则是可以想象的。”
原因在于:
“物理学理论可以是逻辑上不相 容的,尽管经验上是等效的并且甚 至经验上是完全准确的。” 经验等效:两个理论推出的观察句 是一致的。 经验上准确的:两个理论与所有可 能的观察资料是一致的。
1.3 重提本体论问题
奎因重提本体论的原因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是无意义 的,如是否存在数、性质等问题; 而认为有意义的存在问题应该 是这样:是否存在鹿、红母牛等。
奎因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有意义的。 指出: 对于一个理论是真的,我们必须回 答它是依赖于什么的,即它的本体 论前提是什么? 对此,奎因提出了他的本体论承诺, 即“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元的值。”
(由扩展外延语境所得)
4.必然地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男子。
(由第3句通过替换所得) 5.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男子。(可还原 为第1句,成为分析命题。)
三、运用有语义规则的人工语言 说明分析性
由于人工语言的规则是明确的,所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命题与意义的阐释和安顿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命题与意义的阐释和安顿

于把 意 义 悬空 ,把 语 言虚置 ,背 离奎 因命 题 的形 而上 学价值 。
关 键 词 : 意 义 ; 不 确 定 性 ; 阐 释 ; 安 顿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5 2 6 1 ( 2 0 1 3 ) 0 2 — 0 0 9 6 - 0 4
与 “ R a b b i t ”的刺激意义是 否相同时 ,分析这其 中有

意义不确定性 的物质・ I 生
很 多干扰信息[ 】 。 - 4 。有 没有一种语言可 以把 奎因谈 到 的干扰信息逐一给予形式上 的区别 呢?我们知道 ,
语 言的各个层级 ,如义素 、词 、词组 、句 、句段等 ,
还原 主义 ,即认 为每一个有 意义的陈述都 等值 于指称 达对象性 的东西 ,不只是与有形有名的存在 者发生 关 系 ,在它最初为我们传递关于世界的知识 时 ,它对 接
着各种非言语刺激 。但这种存 在一俟 成为一个 它构 成 的相互守望 的赋值系统 ,语言的整体 和非言语 刺激 的 对接就不再是非此 即彼 ,而是左右逢源 。问题的关键 是 ,恰恰是整齐对接 的消退为语言安顿意义腾挪出 了
我们讨论意义的不确定性 ,首先要确定 “ 意义” 的含义 。首先 “ 意义”是指脱胎于语言的一种存 在 ,
它无论羁旅多远多久 ,终能够踏上语言 的还乡之路 。
作 为意义 的承载单位 , 都不具备纤毫毕现 的描写能力 。 造 成这一 事实的原 因有 三。其一 ,人 的思维可 以是非 线性 的 ,可以 “ 思接千 载”“ 神游万仞 ” ,但语言 ( 承
缺 乏与思 维同步 的多维描写能力 。其二 ,语词在数量
上 总是有 限的 ,语词 的外延意义也不是可 以无 限延展

奎因本体论思想分析

奎因本体论思想分析
语 言哲 学 有 两 个 基 本 问题 : 一 , 言表 达 第 语 式 依据 什 么 获 得 意 义 ?第 二 , 么 是 经 验 意 义 什 的标 准 ?对 于这 个 问 题 , 辑 实 证 主 义 者 提 出 逻 究 生 中 至少 有 一 半 话 题 在 谈 论 这 个 论 题 。“ 奎
样 才能 回答 科 学 理 论 的 经 验 问题 , 即说 明 科 学 理论 的 成 功 。 奎 因 ( V. ie 对 这 样 一 种 w. Qun )
中 的 每一 种 都 可 能 与 这 两 个语 言共 同体 的成 员 的语 言 行 为倾 向 的 总 体 ( 不 仅 与 其 明显 的 语 而 言 行 为 总体 ) 容 ; 是 , 们 之 间 却 是 完 全 不 相 但 它 相 容 的 。 J 如 奎 因 自 己 所 说 的 , 于 翻 译 , ” 正 关 “ 更 适 合 于 我 所 关 注 的 假 想 的 命 题 和 意 义 相 它 同性 概 念 ” 。 然 而 我 们 发 现 , 因提 出 翻 译 J 奎 不 确 定 性 的 例 证 , 仅 仅 是 想 揭 示 一 种 关 于 翻 不 译 的理 论 , 且 是 想 通 过 这个 例 证 , 而 揭示 更 重 要 的本 体 论 思 想 并 告 诉 我 们 : 翻译 的不 确 定 性 在 于指 称 的不 可 确 定 性 ( 标 为 “ 称 的无 法 探 或 指 明性 ” ; ) 指称 的无 法 探 明性 必 然 导 致 本 体 论 的
相 对 主 义。

基 本信 念 提 出 了质 疑 和 批 判 , 出整 体 论 的 经 提
验 检 验 理论 , 出不 论 提 出 什 么 样 的 经 验 检 验 指

本体论的标准及其相对 性
奎 因首 先 提 出 非 存 在 之 谜 : 们 永 远 不 能 我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许多科学取向的哲学家倾向于采取某种形式的逻辑经验主义。

而蒯因在哲学中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他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质疑。

蒯因提出的一些批评是精细的、高技术含量的。

但他所批评的目标可不是一些细节,而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基:综合命题和先验真的分析命题的可以被区分。

到了1950年代早期,哲学家们,甚至是那些并不完全接受蒯因的精细论证的哲学家们,也都不能再将逻辑经验主义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拒斥引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在哲学和经验科学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哲学和科学是在同一阵线上的,只不过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更加理论化,更加抽象。

这是他自然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第二,他对卡尔纳普的批评为形而上学留出了空间,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一般性的反思,这些反思是基于我们拥有的最佳的科学知识的。

我们还要反思如何对这些科学知识进行最客观和清晰的整编。

蒯因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形而上学的接受,反应了分析哲学在半个世纪里的进展。

也许没有蒯因,这些进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

但是我们很难否认蒯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以形而上学为例,两位领军人物,索尔·克里普克和大卫·刘易斯都是蒯因的学生。

)不过,蒯因可能会反对一些人对他的观点的教条式理解。

就自然主义而言,许多哲学家都乐意使用经验科学中的概念和结果,但很少有哲学家认为哲学应该像科学那样,被清晰度、证据和解释效力等标准所约束。

结果就是,哲学家们普遍说自己认可自然主义,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蒯因对自然主义化的哲学所设立的那么严格的标准。

形而上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糟糕。

蒯因确实认为,哲学家们可以对世界做出非常一般性的见解,(比如,集合存在,但属性不存在)他这么说,是对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负责的,是为了最大化知识的清晰性和系统性。

不过,许多哲学家都乐意自由地对世界的本质发表见解,很少接受蒯因对这一过程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3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现,当地土著人就会喊“gavagai”。为了弄清这个语 词的意义,语言学家在兔子出现的场合也模仿土著 人说“gavagai”,并得到了土著人的赞同。尽管如此, 语言学家仍然无法判定土著人所说的“gavagai”究竟 是表示兔子、兔子的一个未分离部分,还是兔子体 现出的抽象的性质等。 符合指称的对象可能有很多, 并且每个都与可能的行为证据并行不悖,然而仅凭 这些有限的行为证据还是难以充分确定这种对应关 系[1]46-48。由此,奎因试图说明,要在绝对意义上谈 论指称是不可能的,缺乏背景语言的支持,如同缺 失了一定的参照体系, 致使我们根本无法描述意义, 意义只有相对于一定的参照体系才能具有确定的理 解和测知。所以,不确定的不仅是意义,而且是指 称,指称在行为上被证明是不可测知的。这样奎因 再次证明,通常的意义概念是可疑的,传统的语义 学天然具有缺陷。 事实上,出现指称不确定的根源在于奎因所主 张的语言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在奎因看来, 意义概念应该从行为意义的刺激——反应模式进行 探讨,主张用关于外部刺激和机体对刺激的外部反 应的研究来取代传统的意义研究。 “除非根据对社会 交际中可观察的刺激之公开反应的倾向,我们没有 任何用以核对语言意义的根据”[1]157。刺激意义是奎 因的意义理论的基础, 通过刺激意义这个外延实体, 意义便成为可以经验地探讨的对象。 “任何一种作为 自然现象和语言所作的处理都必须基于以下认识, 确定的表达与感官刺激模式系列相一致……这些系 列就是刺激意义本身。”[1]26在奎因看来,某人受到 的刺激及其范围虽然是一种私人性的事务,但是如 果语句对语言共同体的每一成员都是刺激同义的, 那么它们对于该共同体就是刺激同义的。因此,从 理论上可以把刺激意义定义为能引起说话者赞同的 那些刺激的类。这些“类”具有“语言的公共性”,符 合语义一致性标准,因而刺激意义也就具有语义一 致性,可以成为意义核对的依据。 有关刺激意义的认知心理依据,奎因作了如下 假设: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我们共同祖先的基 因库里,不同主体可以拥有知觉相似性标准的一种 预先设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觉相似性 的先验标准是主体间一致的,因而我们倾向于预测 在知觉上相似的刺激时具有彼此相似的序列。当不 同的认知主体遭受刺激时,由于这些认知主体具有 同质的感觉接受器,刺激意义便在不同的认知主体 间实现了语义一致性[8]。 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证明,即便不同主体可 能拥有知觉相似性标准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一致性,
一、 内涵意义的不确定性——对观念论的 批判
观念论是洛克、休谟及其追随者所主张的一种 意义理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是与这个语词相联 系的观念。所谓观念,既可以是内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想象的对象, 也可能是心灵中的某种主观联想,等等,都具有某 种心理对应物的特征。洛克等认为,语词就是作为
[收稿日期] 2010 − 12 − 09 [作者简介] 孙自挥(1956 −)男,四川教育学院外语系教授.
8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3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既然没有“先天”的东西,我们破解意义不确定性并 没有什么“先验”原则可循,只能取决于实用上的考 虑。根据奎因的说法,“凡是合理的,都是实用 的”[9]44。在语言交流的语境中,其合理性体现在语 言的流通价值上面,即语句在多种语言场合中起到 的交流作用。陈嘉映指出,当我们用包含“兔子”的 语词来谈论时, 即便我们看到的是兔子的不同侧面, 对兔子有不同的观念,这些都不妨碍“兔子”这个词 成为我们交流的手段,因为我们并非一定要用这个 词指称我们各自理解的兔子,而是用这个词所说的 话可以为大家同意[7]260。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意 义整体论及其实用主义解决方案有其合理性,因为 它反映了语言的某些或部分本质,说明了语言意义 的理解主要产生于言语交流主体间的流转过程之 中。“语言是一种社会的技艺”,“在获得语言这种社 会技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存在于主 体间的通用的有关说什么和何时说的提示”, 除此之 外,“我们没有任何用以核对语言意义的根据” 4]3。 肯定意义整体论的某种合理性并不意味着非批 判性的全盘接受。必须看到,过分强调意义整体论 及其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某些认识上的迷惘。如 果严格按照意义整体论的说法,人们即使懂得了语 言的各个部分,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整个句子。因 为在奎因看来,意义单位不是孤立的语词或语句, 而是由许多语句构成的整个系统。对此,达米特提 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对于每个句子而言,语言中 都有一个确定的部分,获得了关于它的知识就足以 完全理解那个句子。”[10] 陈波也指出,意义整体论 与语言学习的基础论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语言 的某部分意义必须依赖语言其他部分意义的话,我 们的语言学习就找不到起始点,从而使语言学习成 为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语言的一个部分 可以是自我包含因而可以成为学习其他部分的出发 点的话,学习者就难以形成检验后续学习中语言意 义的根据[11]。语言的整体与局部的理解过程也对意 义整体论提出了质疑。在语言理解的实际过程中, 人们往往是通过对局部意义的不充分、不全面的理 解达到对整体意义的基本把握,在此基础上,循环加 深对各个局部的理解,最终促成对整体的全面理解。 另一方面,语言使用过程中编码与解码的实践 表明,不同语言成分探寻意义的途径是不相同的。 语言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和规则,编码的 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解码方式,码源的层次性在某 种程度上决定了语符对语境依赖的深度和广度。实 践证明,语言单位的意义一般来讲是可以在论域的 一定语境中得到明确的,这个语境范围要视明确性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11,Vol.13,No.3
论研究的出发点,不能以观念为中心,而应以行为 为中心来讨论语言意义。行为是认识的来源,是语 词指称的根本,是语言意义的参照系。通过行为来 说明语言意义,即意义的行为化,是符合科学认识 论的要求的。 通过上述探讨,奎因表明意义不是一种心理观 念,不能将内省当作发现意义的方法,意义的内省 概念应该被视为“柏拉图的胡须”而用“奥卡姆递刀” 彻底剔除。因为,“对于语言研究来说,没有比观念 更无用的东西了”,将观念视为意义的实体存在,更 是错上加错[3]35。 奎因强调意义的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因 素,因为语言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与人们的行为实践 相关联的。 然而就此主张彻底剔除意义的内省概念, 实际上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语言的背后 的确还存在着语言现象的心理层面——意识。人心 指向外界事物的意义被视为贯穿人的行为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特性,这同样也是一种物理事实。从 意识的物质基础来看,它是通过神经系统、突触以 及神经传导纤维的神经生物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 所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语言和意识活动这种生物 学现象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辅相成。人类意识活 动日益丰富促进了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反过来,人 类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人类意识活动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就是一种实践的、现实 的意识[5]611。就此塞尔认为,言语行为都与意向有 关, “以言行事的行为本质上是意向性的”[6]197, 即具 有某些心理状态或事件的特征,指向、涉及或代表 某些对象或事态[6]1。也就是说,言语行为不仅在使 用语言符号,而且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意向。 利科也指出,意义不仅具有客观性,即语词所 意谓的事情,同时还具有主观性,即说话者所意谓 的事情;意义既与意识对象有关,又与意识本身相 关,反映出的是事件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5]466。 这就意味着,奎因试图在不涉及意向性的情况下对 意义进行分析是难以实现的。
82.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3卷) 第3期 文学与文化探索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11,Vol.13,No.3
对奎因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的研究 ——语言交流机制的哲学探究系列
□孙自挥 [四川教育学院 成都 610041]
[摘 要] 奎因批判了以往的意义观念论和意义指称论,并在同它们的论战中提出和发展了自 己的意义不确定性论题,他指出,意义在内涵、指称以及整体等层面上都具有不确定性。深入分析 上述论题可以发现,不确定论题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又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 [关键词] 意义不确定性; 意义; 奎因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1)03-0082-04 奎因 (W.V. Quine) 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最有影 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他在本体论、认识论 等哲学、逻辑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 响深远的概念、命题和学说,其独特的意义理论深 刻地影响了西方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其意义 不确定论更是在西方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引发了长时 间的讨论和争辩。 奎因的意义不确定论是从批判以往不同的意义 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尤其反对意义的观念 论,反对意义的指称论。这两种理论,一个把观念 当作意义,一个把外物当作意义。这些“非批判的语 义学”主张的是意义等同于展品的“博物馆神话”:即 一边是语词/标签, 一边是意义/展品。 标签可以更换, 而展品本身并不因此受到影响。而且,“根据这种神 话,一种语言的语词和句子有其确定的意义。”[1]29 奎因反对并批判这些观点,主张放弃这种博物馆神 话,放弃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并在同它们的论战中 提出和发展了自己的意义不确定论题。 观念的标记出现在思想交流之中,通过被用作这样 的标记而获得意义的。也就是说,一个有意义的语 词所指示的不是事物,而是作为一种心理的存在, 一种内省的精神的观念[2]。 与此相反,奎因认为,内省的观念是难以确定 词义的内涵的(此处的内涵代表对象的根本属性, 大致可视为一个词项所指对象品类的定义) 由于观 。 念的私人性、内省性和不可观察性,其含义必然缺 乏可靠性。而认为观念这种东西能够独立存在,更 是错上加错。他指出,科学认识论要求主体间性要 以公共可观察的东西为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要坚 持主体间的可验证性标准,这就是人们学习和使用 语言的行为。奎因论证说,意义首先具有行为性质, 因为人们是在一种社会行为中学会和把握语词的意 义的[3]42-43。例如,当小孩学习掌握“红”这个词的意 义时,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把“红”这个词尝 试用于描述西红柿、熟苹果等,没有这类针对具体 对象的语言行为,小孩是难以掌握“红”这个词义的。 再从更大的学习环境来看,如果人们要判断两 个词是否同义,归根到底也要联系到相关行为的性 质。事实上,这个答案在原则上还是由人们已知的 语言倾向来决定,或者说是随着人们学习和使用语 言的行为而确定的[3]52。所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的 技艺,我们大家都只是根据他人在公共可认识的环 境下的外部行为来习得这种技艺。”[4]3 基于此,奎因认为,内省的观念不能作为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