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饲养管理技术
蛋鸡养殖技术

蛋鸡养殖技术蛋鸡养殖技术蛋鸡是指专门用于产蛋的鸡种,是养殖业中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随着人们对营养均衡的需求增加,蛋鸡养殖行业发展迅速。
本文将详细介绍蛋鸡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管理、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
一、饲养管理1. 建立适宜的鸡舍:鸡舍应保持干燥通风、卫生无尘、温度适宜,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合理的鸡舍设计应包括鸡舍大小、合理布局、通风设备、合理排粪系统等。
2. 合理的饲料供应:根据蛋鸡生长发育的需求和蛋鸡饲养周期的不同,制定合理的饲料供应计划。
注意饲料的品质和卫生,确保蛋鸡获得充足的营养。
3. 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卫生无臭味,防止疾病的传播。
4. 规律的光照管理:适当的光照时间对蛋鸡的产蛋率有重要影响。
在日照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二、饲料配制1. 根据鸡的生长阶段合理配置饲料: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起始期、生长期和产蛋期),科学配制合理的饲料,满足鸡的营养需求。
2. 合理增减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不同生长阶段的蛋鸡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也不同,应根据需要增减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以满足鸡的生长发育需求。
3. 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饲料配制过程中,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蛋鸡的免疫力和产蛋率。
三、疾病防控1.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的鸡病。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建立合理的排粪系统,及时清除鸡舍内的异物和粪便。
3. 注意饮水卫生:饮水设备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水源受到污染,防止细菌和病毒通过饮水传播。
4.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观察蛋鸡的行为和食欲,发现异常情况及早处理,避免疾病的扩散。
总结蛋鸡养殖技术的全面掌握对于提高产蛋率、保证鸡舍卫生和促进蛋鸡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饲养管理、饲料配制和疾病防控是蛋鸡养殖的三大关键技术。
蛋鸡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培训资料)

一、蛋鸡育雏期饲养管理1、育雏方式①地面育雏:这种育雏方式普通限于条件差的、规模较小的饲养户,简单易行,投资少,但需注意雏鸡的粪便要时常清除,否则会使雏鸡感染各种疾病,如:白痢、球虫和各种肠炎等。
②网上育雏:这种育雏方法较易管理、干净、卫生,可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③雏鸡笼育雏:这种方式是目前比较好的育雏方式,非但便于管理,减少疾病发生,而且可增加育雏数量,提高育雏率。
建议采用网上育雏,条件好的用3-4 层重叠式育雏笼育雏。
2、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 )育雏室的准备:①大小要满足育雏需要,检查维修育雏舍的门窗、电路、供暖设备等。
如果采用煤炉或者坑道保温,必须将煤烟排出鸡舍外;②打扫干净(一周前准备好);③育雏室消毒(地面可用3%烧碱,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腐蚀烧伤鸡的腿部,也可用消毒药进行喷雾;空间可以用福尔马林熏蒸--按每立方米 21g 高锰酸钾+42mL 福尔马林( 40% 甲醛溶液)对鸡舍进行密闭熏蒸消毒, 24 小时后,应通风换气。
)(2)育雏用具、饲料药品的准备饲料、料槽、水槽、药品、加温设备、燃料等;在育雏前一周,鸡笼、用具等彻底消毒,用消毒液对饮水器、料槽消毒后,清洗干净备用。
按照雏鸡的营养需要准备好育雏料,料要新鲜,防止霉变。
同时准备好药品和疫苗。
( 3)预热(试温)在育雏前 1 ~ 2 日内,将舍内温度提升到35℃摆布,相对湿度保持在 70%摆布。
3、初生雏的选择和运输选择绒毛光亮、整齐,大小一致、初生重符合品种要求且腹部柔软、卵黄吸收好,脐部愈合良好的健雏。
按照出壳的时间和体质强弱 严格挑选, 要求叫声响亮、挣扎迅速有力、毛色粗长光洁、雏鸡仰翻 能很快站起。
对腹大、血脐、大肚脐、跛脚、眼瞎、歪头等弱雏,坚 决淘汰。
雏鸡运输时间最多不应超过 48 小时,长途运输时应防止雏鸡脱 水,应补充水分。
运输时鸡盒内温度应保持18℃以上,并注意通风。
夏季注意防暑,冬季注意保温。
4、雏鸡的饲养管理( 1)开水、开食①尽快将雏鸡均匀地放在饮水器附近,在开始的2 ~ 3 小时内让 雏鸡先自由饮水,水温 30℃,加 5%的红糖或者白糖, 1-4 天的饮水中 添加环丙沙星或者氧氟沙星等抗生素以预防雏鸡白痢。
蛋鸡的饲养技术

蛋鸡的饲养技术蛋鸡如何养殖?这是养殖人员都想要问的。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蛋鸡的饲养技术,一起来看看。
蛋鸡的饲养技术一.蛋鸡开产前的饲养管理要点开产前数周是母鸡从生长期进入产蛋期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不仅要进行转群上笼、选留淘汰、免疫接种、饲料更换和增加光照等一系列工作,给鸡造成极大应激,而且这段时间母鸡生理变化剧烈,敏感,适应力较弱,抗病力较差,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极易影响产蛋性能。
蛋鸡开产前的饲养管理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做好转群上笼的准备工作鸡舍和设备对产蛋鸡的健康和生产有较大影响。
转群上笼前要检修鸡舍及设备,认真检查喂料系统、饮水系统、供电照明系统、通风换气系统、排水系统和笼具、笼架等设备,如有异常应及时维修;对鸡舍和设备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其步骤是清扫干净鸡舍地面、屋顶、墙壁上的粪便、灰尘和设备上的污物,再用高压水冲洗干净鸡舍和设备,待干后喷洒消毒药液进行消毒,同时也要对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
另外,要准备好所需的用具、药品、器械、记录表格和饲料,安排好饲喂人员。
2.转群上笼(1)入笼日龄。
现代高产杂交配套蛋鸡一般在17周左右见蛋,因此必须在16~17周龄前上笼,让新母鸡在开产前有一段时间熟悉和适应环境,形成和睦的群序,并有充足时间进行免疫接种和其他工作。
如果上笼过晚,会推迟开产时间,影响产蛋率上升;已开产的母鸡由于受到转群等强烈应激也可能停产,甚至有的鸡会造成卵黄性腹膜炎,增加死淘数。
(2)选留淘汰。
现代高产杂交配套鸡,要求生长发育良好,均匀整齐。
如果参差不齐会严重影响生产性能。
入笼时要按品种要求剔除体型过小、瘦弱鸡和无饲养价值的残鸡,选留精神活泼、体质健壮、体重适宜的优质鸡。
(3)分类入笼。
即使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良好,由于遗传和饲养管理等因素,鸡群中仍会有一些较小鸡和较大鸡,如果都淘汰掉,势必增加成本,蛋鸡舍内笼位不能充分利用,所以上笼时把较小的和较大的鸡留下来,分别装在不同的笼内,采取特殊措施加强管理,促使其均匀整齐。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蛋鸡饲养管理是指在饲养过程中,对蛋鸡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健康检疫、疾病防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保证蛋鸡健康生长,提高产蛋率和蛋质量。
以下是蛋鸡饲养管理的要点:一、饲养环境管理:1.笼舍布置:选择宽敞、采光好、通风良好且易于清洁的鸡舍。
舍内空气湿度保持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0℃-25℃。
2.牲畜防疫:对鸡舍和饮水设施进行定期清洁消毒,以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二、饲料营养管理:1.饲料配方:根据蛋鸡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产蛋周期,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
注意蛋鸡营养需求的平衡,避免缺乏其中一种营养素。
2.饲料供应:定时定量喂养,确保蛋鸡获得充足的饲料,并保持饮水设施的清洁和畅通。
三、健康检疫管理:1.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蛋鸡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及时调整鸡舍的温度,保持蛋鸡的舒适度和正常生理状态。
2.疾病防控:定期对蛋鸡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加强蛋鸡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定期检查和处理蛋鸡的脚趾,防止产生脚炎和鹌鹑不力。
四、疾病防控管理:1.预防病害:通过加强饲料卫生、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生态平衡、加强疫苗接种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及时处理病鸡:发现病鸡及时隔离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减少死亡率和病鸡对其他蛋鸡的威胁。
五、蛋鸡产蛋管理:1.产蛋周期控制: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繁殖规律,调整灯光和饲料供应,控制蛋鸡的产蛋周期,使其保持较高的产蛋率。
2.蛋质量监测:定期对蛋质量进行检测,包括蛋壳硬度、蛋黄颜色、蛋白质含量等指标。
及时纠正可能影响蛋质量的因素。
综上所述,正确的蛋鸡饲养管理对于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蛋质量至关重要。
只有合理管理饲养环境、科学配制饲料、做好健康检疫管理以及疾病防控,才能确保蛋鸡的健康生长和高效产蛋。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蛋鸡生产性能的关键,以下是蛋鸡饲养管理的要点:
1. 饲养环境的管理:蛋鸡需要一个干净、通风良好、光照适当的环境来生活。
饲养
场的卫生要保持良好,定期清洁鸡舍,清除鸡粪和废料。
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要适宜,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2. 饲料的供给:蛋鸡的饲料需要科学搭配,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
物质等营养物质。
饲料应保持新鲜,定期更换饲料,确保其营养价值。
饲料的供给要根据
蛋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求进行调整,以保证蛋鸡的健康和产蛋率。
3. 饮水管理:蛋鸡对水的需求量较大,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
饮水
要求水质清洁,不含有害物质。
饮水器要保持清洁,每天定期更换饮水。
在夏季高温时,
要提供凉爽的饮水,以保持蛋鸡的体温和饮水量。
4. 疾病预防与控制:蛋鸡的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饲养管理中要重
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定期给蛋鸡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
饲养环境要有良好的卫生管理,
定期消毒鸡舍,预防疾病的传播。
5. 生产管理:蛋鸡的生产管理包括繁殖、孵化、育雏和产蛋等环节。
饲养者要密切
监测蛋鸡的发情和产蛋情况,及时进行繁殖和孵化管理,保证蛋鸡群体的稳定和更新。
育
雏要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饲料供给,培养健康的后代。
产蛋要定期收集蛋,保持蛋壳
的完整性,减少蛋的损失。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蛋鸡的生产潜力,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经济效益。
也能保护蛋鸡的健康和福利,提供优质的蛋产品。
蛋鸡的养殖技术

蛋鸡的养殖技术蛋鸡是我养鸡业一种主要的养殖方向,我国每年的鸡蛋消耗量是非常大的。
蛋鸡主要的饲养方向是提高产蛋率及鸡蛋的质量,对肉质没有太大的要求。
蛋鸡的养殖与普通肉鸡的养殖还是有做差异的。
那么蛋鸡具体该怎么去养殖呢?下面专业人士就为大家带来了蛋鸡的养殖技术,一起来看看吧!1、养殖区域蛋鸡的养殖场地要建立在远离城区、交通要道及各个工厂等,防止过于吵闹、污染影响蛋鸡的生长。
最好是建立在深山中,其空气质量好,可进行无公害的绿色养殖。
鸡舍要设立运动场、休息室及育雏室等。
根据养殖规模控制好面积,要对养殖场周围进行消毒工作,防止病菌感染,导致蛋鸡感染疾病。
蛋鸡的养殖环境对其生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环境不适的话,轻则降低蛋鸡的产蛋率,重则会导致蛋鸡死亡。
2、育雏期管理百度文库要根据养殖地区的不同控制好引种的时间,在育雏室要准备好水槽、食槽等,对其进行高温消毒。
育雏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养殖密度,不宜养殖过密,防止部分雏鸡进食不足,影响其正常生长。
并且要做好通风工作,提高鸡舍内的空气质量。
在通风的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好鸡舍内的温度,在引种的第一个星期内,其温度要控制在34度左右,然后每过7天降低1-2度,一直降低维持至20度左右。
3、青年鸡管理与育雏期一样,首先百度文库要准备好青年鸡的鸡舍,每个鸡笼饲养只数不得超过10只,且同样要准备好生活用具,进行消毒。
转群时间不宜选择在阴雨天,防止蛋鸡无法及时适应环境。
在转群后3天左右进行饲喂工作,当蛋鸡逐渐适应环境后。
让蛋鸡自由进食,适当运动,每天饲喂两次饲料。
最好是训练鸡当听到特定声音的时候回来进食,增强蛋鸡的生长能力。
4、产蛋期管理当蛋鸡进入产蛋期之后,要及时打开鸡蛋容器,然后在底部放入适量的软纸,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更换。
在固定位置放入饲料,每天两次。
并且要定时捡蛋,在刚进入产蛋期的时候,要让蛋鸡形成定点产蛋的习惯。
还要查看鸡舍内是否有外产的蛋,及时收回,防止破损。
每天要定时清洗消毒水食槽,减少鸡舍病原体基数。
饲养蛋鸡的技术有什么

饲养蛋鸡的技术有什么一、创造蛋鸡适宜的生活环境。
要让产蛋鸡多产蛋,就必须想法尽量给鸡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和产蛋环境,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而采取相应的配套的饲养管理措施。
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加强舍内通风,保持干燥的环境卫生,向鸡群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并适当增加青菜的饲喂量,以提高鸡的采食能力。
进入冬季,要特别注意做好鸡舍的防寒保温和人工补充光照,舍内温度应维持在13℃以上,光照15-16小时,饮水适当提温,不饮冰冷水。
二、注意节约饲料。
养鸡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饲料,饲料的费用支出约占整个养鸡费用的70%以上。
若饲养管理不当,必然会造成饲料的大量浪费。
减少饲料浪费的措施是:其一,饲料槽的安装高度、深度、长度要根据产蛋鸡的不同周龄和笼养密度而进行调换,饲料饲喂添加量不能超过槽深的1/3,要少喂勤添,减少槽内剩食,以产蛋率确定饲料日喂量,一般产蛋率在50%-60%时,每只鸡每日饲喂量约95-100克,产蛋率60%-70%时,日喂量105-110克,产蛋率为70%时,鸡的日喂量为115-120克,产蛋率达到80%以上时,饲料不在限量,让鸡任意采食。
其二,进行断喙。
由于鸡有刨食的习性,因此,在7-9日龄应给雏鸡断喙。
到15周龄左右,对断喙不良者需进行修喙。
其三,及时淘汰不产蛋鸡或产蛋性能不佳的鸡。
在育成结束转入产蛋舍时,应进行一次淘汰。
凡发育不良、太小、太肥、有病、精神不振的均应淘汰。
在产蛋过程中,应随时淘汰抱窝鸡、病鸡、伤残鸡、停产鸡。
进入产蛋后期,主要淘汰停产鸡,凡冠髯、脸苍白,冠萎缩的母鸡应立即淘汰。
发现过肥、过瘦的鸡也应立即淘汰。
三、产蛋下降的原因环境因素:光照程序或光照强度的变化:如随时改变光线颜色,突然停止光照,光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光照时间不规律,忽长忽短,忽早忽晚,忽照忽停,晚间忘记关灯等。
通风严重不足,长时间不通风等。
自然恶劣天气的袭击:未提前做好准备或预防,突然遭到热浪、台风或寒流的袭击。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蛋鸡的饲养管理是指在饲养蛋鸡过程中,根据蛋鸡的生理特点和食欲特点,合理安排蛋鸡的饲料和饮水,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空间,科学管理蛋鸡的生长和发育,以达到提高产蛋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包括饲料管理、水源管理、环境管理、疫病防控和日常管理等方面。
一、饲料管理:1.合理配制饲料:根据蛋鸡的生长阶段和产蛋期的不同,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蛋鸡的需求。
2.定时定量喂养:根据蛋鸡的饥饿感和进食的能力,合理安排蛋鸡的进食时间和进食次数,保证饲料的摄取量和摄取频率。
3.保持水分充足:蛋鸡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保持饲料中的水分充足,搭配提供清洁的饮水设施,确保蛋鸡的水分供应。
二、水源管理:1.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洗饮水设施,保持水源的清洁和新鲜,避免饮用脏污水源导致疾病传播。
2.保持水源充足:保证饮水设施供应的水量充足,避免蛋鸡因为水源不足而饮水不充分。
三、环境管理:1.确保舒适的温度: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节饲养环境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蛋鸡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2.保持通风良好:保持饲养场的通风良好,保证空气的流通,排除饲养场内部的潮湿和异味,提高蛋鸡的生活品质。
3.避免噪音干扰:尽量避免饲养场内外的噪音干扰,蛋鸡对噪音较为敏感,噪音干扰会影响蛋鸡的生长和产蛋。
四、疫病防控:1.定期排查疫病:定期对蛋鸡进行健康排查,及时发现疫病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疫病在饲养场内传播。
2.疫苗接种:按照兽医的建议和饲养计划,定期为蛋鸡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蛋鸡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疾病的来源,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日常管理:1.定期清洁消毒:定期对饲养场内的设施和鸡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2.合理安排蛋鸡的生活空间:根据蛋鸡的体型和数量,合理安排蛋鸡的生活空间,避免拥挤和压死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养管理(20 周龄—淘汰)育成鸡培育到照产蛋期管理。
产蛋期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生活环境(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成分);合理的饲料营养;精心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疫病防治。
使鸡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各种性能,为此必须做到科学饲养,精心管理。
1、提供良好的产蛋环境开产是小母鸡一生中重大转折,产第一枚蛋是一种强刺激,应激相对大。
产蛋前期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成熟,体重仍在不断增长,产蛋率迅速上升,因此生理应激反应非常大。
由于应激,使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所以,应减少外界干扰,减轻应激。
2、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从18 周龄开始应给予高水平的产前料,在开产直到50%产蛋率时,粗蛋白应保证在15%;以后要根据不同产蛋率,选择使用蛋鸡料,保证其产蛋所需。
对产蛋高峰期如果在夏季,应配制高能、高氨基酸营养水平的饲料,同时应加入抗热应激的药物。
蛋鸡每天喂量3—4 次,加量均匀。
同时要保证不间断供给清洁饮水。
3、光照管理。
产蛋鸡的光照应采用渐增法与恒定光照相结合的原则,光照强度为3—4瓦/m2, 光照时间从20 周龄开始,每周递增1小时,直至每天17小时。
光照时间与强度不得随意变更。
4、做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
产蛋鸡的适宜温度为13—23C,湿度为55—65%通风应根据生产实际,尽可能保证空气新
鲜和流通。
5、经常观察鸡群并做好生产记录。
健康与采食,产蛋量、存活、死亡和淘汰、饲料消耗量等都应该详细记录。
在产蛋期,应该注意经常观察鸡群,发现病鸡时应迅速进行诊断治疗。
二、蛋鸡饲料营养水平
鸡的生长、产蛋都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从饲料中摄取。
鸡获得各类营养物质后,经过体内的消化、代谢活动,转变成鸡的体蛋白、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糖元等,进而合成为人类需求的鸡产品。
1、蛋鸡的饲养标准
蛋鸡的营养指标有:代谢能、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必须脂肪酸。
这里主要列
出代谢能、粗蛋白质、钙、磷、食盐以及蛋氨酸、赖氨酸需要量(见表2)和我国蛋鸡配合
饲料标准(表3)。
在蛋鸡配合饲料标准中,产蛋后备鸡包括雏鸡、青年鸡两个阶段。
表2:蛋鸡各阶段营养指标
表3:蛋鸡配合饲料标准(GB/T5916-2004)
3、选择使用蛋鸡饲料应注意问题
(1)在饲养蛋鸡中,若选购商品饲料时,应注意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一定要按照不同生长发育和生产阶段选择,选购相对应饲料。
(2)育雏期最好使用颗粒全价饲料(破碎开口料)。
(3)育成期和产蛋期可选择使用浓缩饲料。
浓缩饲料应按生产厂家推荐配方加入玉米(粉碎)、麸皮充分混合均匀后使用。
(4)在选购使用饲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所购饲料标签,看营养指标是否适合,是否加入药物等。
若所购饲料含有药物添加剂,一定要注意防病治病时所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量。
(5)在玉米、麸皮选择使用上,一定要注意质量,切勿使用发霉变质。
三、鸡病综合防治
(一)近年鸡病发生的特点
1、鸡病的种类逐渐增多
新的鸡病几乎每1—2 年出现一个。
从1985年开始,先后爆发了马立克、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法氏囊炎、腺胃型传支等,在西安地区2003 年还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的毒力明显增强,如马立克氏、传染性法氏囊炎及新城疫病的毒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
强。
野毒的毒性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近10 多年里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就出现了3—4 个新的血清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病也出现许多亚型。
因此,鸡病变的愈加复杂,防治愈来愈困难。
2、细菌性疾病的危害逐渐加大鸡白痢、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发生不断,特别是鸡大肠杆菌病是小鸡早期死亡、育成鸡和产蛋鸡死亡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在一些鸡场由于鸡大肠杆菌病或与此病相关所造成的死亡占死亡数的50%以上。
大肠杆菌病对产蛋鸡不仅造成死亡,还可使鸡发生肠炎、输卵管炎及腹膜炎,产蛋急剧下降。
3、中毒性疾病和营养代谢病日益增多
近年来,有的使用了没有脱氟的磷酸氢钙或含氟量高的骨粉引起的氟中毒。
当中毒时精神食欲降低,拉稀,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产蛋鸡产蛋下降。
有的使用喹乙醇造成中毒,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冠发黑,流涎和腹泻,严重者痉挛倒地而死,产蛋鸡产蛋下降,种蛋孵化率下降。
有的饲喂了发霉饲料,引起的霉菌中毒,特别是小鸡十分敏感,表现为肺炎症状,成年鸡表现为产蛋率下降(10—20%)。
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小鸡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冠苍白,黄疸,粪便稀薄带血,生长迟缓并有神经症状,母鸡产蛋明显减少,病死率高达49%以上。
在营养代谢病方面,主要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症、脂肪肝综合症、痛风和笼养蛋鸡疲劳症的发生多见。
(二)疾病防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局不合理,不能做到全进全出。
2、重养轻防、轻防重治。
3、免疫程序不科学,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
4、疫苗在运输、贮存、使用环节没有严格按照要求。
5、对病死鸡、粪便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做好综合性防治,控制疾病的发生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控制疾病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场址的选择,鸡舍的设计,建筑及合理的布局;引进健康雏鸡,科学的饲养管理,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合理的免疫接种和预防程序用药等。
鸡的传染病在鸡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一是传染源(病毒、细菌等)、二是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媒介等)、三是易感动物(鸡)。
所以,在鸡病防治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就是根据疫病流行规律,针对以上三个条件,消除或切断三个因素的相互联系,以使疫病不在继续传播。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抵抗力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不同日龄的鸡应分舍饲养或分场饲养;每批鸡出舍后,鸡舍和用具必须进行清洗、消毒、空闲,空闲至少在4 周以上再进鸡。
根据不同鸡种、不同日龄,按科学的配方提供全价饲料。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用疫苗和菌苗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使鸡群对某种疫病产生特异的抵抗力,称为免疫。
免疫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养鸡场必须根据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认真做
好各种疫病的免疫。
免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疫苗的种类、疫苗的质量、疫苗的运输保存、免疫的时机、免
疫的方法等等,都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养鸡场一定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制定本场的免疫计划。
兽医人员要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以确定免疫的最佳时机,检查免疫效果。
使用的疫苗要确保质量,免疫的剂量准确,方法得当。
免疫前后,要保护好鸡群,免受野毒的侵袭,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增加一些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以提高
免疫效果。
免疫的途径和方法常用的有:点眼、滴鼻、刺种、羽毛囊涂擦、擦肛、皮下或肌肉注射、饮水、
气雾等,在生产中采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及本场的具体情况决定。
以下提供免疫程序(表4),仅供参考;
表4:种鸡,商品蛋鸡建议的免疫程序
血霉形
体病或鸡球虫病等,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可收到显着效果。
常用的药物种类 很多,应有针对性的用药,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
如在 1— 5日龄可用恩诺沙星、诺
氟沙星等。
用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拌入饲料、溶于饮水、经嘴投药、肌肉注射、体表用药、蛋内 注射等。
选用方法要根据饲养特点和不同的疾病而定。
4、卫生消毒
场门口或鸡舍门口消毒:常用 2%火碱溶液。
鸡舍内消毒:清扫、冲洗用具、地面以及通风, 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
在进鸡前还要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把所有的鸡舍用具移放在鸡舍 内,将福尔马林盛于玻璃、陶瓷或金属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迅速加入福尔马林。
这
时操作人员应迅速撤离并密闭鸡舍,将门窗关闭密封。
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 25毫升, 水12.5毫升,高锰酸钾12.5克。
在室温15— 18C ,相对温度70%消毒效果最好。
经过
3、药物
预防 对尚无 有效疫
苗或免 疫效果
不理想 的细菌
病,如大 肠杆菌 病、鸡白
痢、鸡败
12—24 小时后方可将门窗打开通风。
带鸡消毒:可选用0.3%的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高效低毒的药物。
一般0—6 周龄每天消毒一次;6—18 周龄隔日进行一次;成鸡每周进行一次。
鸡舍周围环境消毒:夏季每月进行一次,冬春季每两月进行一次,药物可选用强消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