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欣赏、课件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欣赏、课件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欣赏、课件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稷桑罕话追i⑵廴四魏微剩?BR>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耍?痫送清, 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⑸??穡杭存隙穡??抵械脑轮邢膳?!痘茨献印疋磊分怠罚骸棒嗲氩凰乐?丁谖魍跄福??鹎砸员荚隆薄8哂兆⑺担??罄础暗孟桑?既朐轮形?戮?薄?BR>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 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 穑罕话追⑵廴四魏危俊弊髡咴谥星镏?梗?栽率慊常?茏匀坏叵氲接朐掠泄氐纳窕按?担撼粤瞬凰乐?「扇朐鹿?逆隙穡?约霸轮懈呶灏僬傻墓鹗鳌4嗜嗽擞谜饬皆蛴泄卦铝恋纳窕按?担?枰员泶镒约旱恼?卫硐牒鸵醢档恼?蜗质档拿?堋P疗?惨簧?曰指粗性??喝危??锌岬南质凳顾?睦硐氩荒苁迪帧O氲焦滴蕹伞?追(14)讯啵?髡咴跄懿欢宰硼嗟脑鹿猓?欧3.龃菪牧迅蔚囊晃剩骸氨话追⑵廴四魏危俊闭庖痪溆辛卣故玖擞(12)刍巢挪挥龅哪谛拿?堋?BR>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朝代】宋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 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 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
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 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 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 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 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 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
•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 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 答:B.C(5分)(B.“作者向嫦娥劝酒” 理解有误。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 壮志”概括不当)
• 4.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 感?请简要分析。
• 答案:(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 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 难成的愤懑。
•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 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 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 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 答: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 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 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 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 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 定信念。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重磨。把酒 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 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 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 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完整版)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完整版)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
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结构图示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神话传说(超现实艺术境界)—→ 寄托理想、情怀 想 象(离奇)—→ 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背景资料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 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 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 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知识链接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 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
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 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 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
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 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 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
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品味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 白发,欺人奈何?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 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
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
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
后遂相沿用。
检查预习
姮娥 ( hénɡ)
整体感知
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 妙的想象。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 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 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 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 西带湖。著有《稼轩长短句》。
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
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 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 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内容探究
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 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
鉴赏评价
试对这首词作赏析。 1.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
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2.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 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3.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 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 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