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优秀说课稿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1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探究水能否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并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并能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学生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能用语言描述溶解的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能用语言描述溶解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能否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盐、糖、胡椒粉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讲解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溶解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现象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盐水可以驱赶蚂蚁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以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盐放入水中消失,引出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5.总结:对学生的实验和讨论进行总结,强化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在这一课的板书中,我可以设计如下:溶解的概念水是常用的溶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

温馨提示:
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交流,记录员随时 做好记录。
食盐在水中——
实验步骤
1.观察食盐的样子。 2.放一小匙到水中,观察食盐有无变化。 3.搅拌一定时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中——
1、教法。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 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活 动循序渐进,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大胆猜测一实验验证一得出 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2、学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了分组实验,互相合作,在 实验中观察、比较、在理解中得出结论。在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 生与老师的互动,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使学生成为课堂“主 角”。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点: 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情況。
教学难点: 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
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 中分离出来。
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在活动的 过程中试着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也体 味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小组间也有了一定 的合作意识。本节课,学生对于溶解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把少量糖或 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 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 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 面粉在水中不同的变化,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 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较好地实现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南康市唐西片学田小学林卓燕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看、比较食盐、沙在水中转变的不同,熟悉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看面粉在水中的转变,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明白得。
活动三,通过学习利用过滤的方式,明白得溶解的本质特点。
这一课将帮忙学生进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育观看和实验的技术,当学生们把握了一些观看和实验的技术以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讨,并能成心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育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适应。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关于溶解是有必然熟悉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伤风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形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份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明白确实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和不能准确判定物质是不是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依照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切身实验,细心观看实验进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式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溶解问题的爱好。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看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形。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和用过滤的方式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预备: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进程为了重点突出探讨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故事导入,揭露课题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之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感觉身上轻了许多,转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量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表格格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格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实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解渴,引起学生对水溶解物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3.交流: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同时,他们对物质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便于进一步学习。
但是,他们对水的溶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溶解能力,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能够理解水的溶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胡椒粉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能否溶解盐、糖、胡椒粉等物质。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学生思考并回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主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白开水是无色的透明液体,但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痕迹,这就是水溶解了一些物质。
所以今天我们要了解一下,到底哪些物质水能溶解,它们是如何溶解的,以及溶解作用在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二、水的溶解特性水是一种极性分子,它的分子结构中,氧原子带负电,氢原子带正电,这样使得水分子能够和其他带有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溶解它们。
“极性”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两个磁铁,磁极相似互相排斥,相反互相吸引。
水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就像磁极,它们会吸引带有相反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分子,从而使其溶解在水里。
水溶解哪些物质?: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电解质: 比如盐,它是离子的化合物,被水溶解后会产生Na+和Cl自由离子,从而实现溶解。
2. 极性溶质: 比如糖,它的分子结构中也存在正负极,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进而溶解。
3. 非极性溶质: 比如油脂,它们分子结构中无极性,因此不能与水形成氢键,但部分油脂可能会形成乳浊液,在水中悬浮。
三、水溶解物质的机制水溶解物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1. 物质与水分子碰撞: 溶质和溶剂(水)之间的分子发生碰撞。
2. 形成溶解速度形成 : 溶质分子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溶液。
溶解度:溶解度是特定温度下,一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物质量,指的是溶质和水在分子间形成数目最多的溶解剂形成液体条件。
四、水溶解作用在生活中的表现水的溶解作用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 比如制作饮料、生产药品等都需要利用水的溶解性。
自然界: 雨水溶解土壤中的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大自然的水循环也离不开水的溶解作用。
生物体: 人体血液中溶解了氧气、营养物质,还能将废物排出体外,都是依靠水的溶解性。
五、总结水是生物体的生命之源,它不仅具有清凉解渴的功能,而且是物质的溶解媒介,干预进取于承载着地球上的生命,理解水的特性和溶解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保护我们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亲历探究建构“溶解”概念。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深化“溶解”概念。
活动三,通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溶解”的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但还不能准确地说出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偏向于表面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观察,去发现实验的本质特征。
三、设计理念
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依据课标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以“观察实验”为手段。
以“实验验证”为途径;以“建构科学概念”为宗旨。
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科学概念: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对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充分的描述,形成“溶解”概念。
五、教学准备:
小组:装水烧杯3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筷子3根、1个组合过滤装置(滤纸3张、空烧杯3个、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溶解”
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杯盐水)让学生说出这杯水里藏着一种可以吃的东西?怎么才能知道?
2、引入溶解:学生通过品尝说是盐水。
我问:你看到盐了吗?学生说化了,溶解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
(板书:溶解)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启动学生原有认知“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后面的观察实验作了良好铺垫。
二、实验探究深悟“溶解”
(1)活动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目的:启动原有认知)
1、设计实验:(让学生说说怎样实验)
2、明确实验注意事项:轻轻搅拌筷子不混用合作观察及时记录
3、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采用自己喜欢的文字,画简图等方式)
4、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单进行描述。
)食盐颗粒不沉淀分散成越来越小的肉眼看不见的颗粒是溶解的。
沙子沉淀水底是不溶解的。
师根据汇报板书:肉眼看不到的颗粒无沉淀
5、深化“溶解”概念:不仅溶化还要分散成肉眼看不到的颗粒,无沉淀了。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陈淑筠说过“只有学生前概念参与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此环节在学生元认知(溶解就是溶化)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和细致描述,对“溶解”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2)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里的溶解状况(引发认知冲突)
2、教师演示 过滤操作过程
3、动手实验,分离混合物。
4、汇报交流:(根据实验结果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不能过滤出来。
4、总结板书:(提升溶解概念) 补充板书中的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本质特征:不仅分散成肉眼看不到的颗粒,不沉淀,还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设计意图】: 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积极的观察,敏锐的思维来获得。
”此环节是在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课前看了过滤操作的微课并练习过滤的操作,突破难点,为实效性的实验提供保障,通过实验现象充分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
三、联系生活应用“溶解”
1、说出丸子汤中佐料哪些溶解,哪些不溶解
1)出示:早餐丸子汤照片
2)说明汤中的佐料:食盐味精香葱生粉。
3)说说:这四种物质哪些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溶解在水中吗?
(利用今天学习溶解概念就知道:食盐、味精溶于水,香葱和生粉不溶于水。
)
2、课后小调查: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哪些物质是不溶于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拓宽知识、延伸课外”使学生确切地感受到,科学的巨大力量。
七、板书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溶化分散
肉眼看不到颗粒
无沉淀
不能过滤出来
【设计意图】此板书采用内容提要式板书,凸显“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达到了:浓缩内容,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