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唐朝战乱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战乱情况,如安史之乱等。
1.2 《短歌行》创作背景:说明《短歌行》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如何受到战乱的影响。
1.3 诗歌意义:解释《短歌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如表达人民苦难、对国家忧虑等。
二、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短歌行》的整体结构,如几何式的递进结构。
2.2 诗歌体裁:介绍《短歌行》所属的体裁,如长诗。
2.3 诗歌语言特点:探讨《短歌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3.1 人民苦难:阐述《短歌行》通过描绘人民的苦难来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3.2 对国家的忧虑:分析《短歌行》中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耽心,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量。
3.3 对人民的深情厚意:说明《短歌行》中诗人对人民充满深情和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为民情怀。
四、诗歌艺术特点4.1 真实感与写实性:解读《短歌行》通过真正的描写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
4.2 感情表达:分析《短歌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情厚意。
4.3 象征意义:探讨《短歌行》中的象征意义,如对燕子的描写象征着人民的命运。
五、诗歌影响与价值5.1 文学影响:说明《短歌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对后世诗人的启示和借鉴。
5.2 社会价值:阐述《短歌行》所传递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价值,如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
5.3 个人价值:探讨《短歌行》对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短歌行》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长诗,通过对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的思量,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忧虑。
其真正的描写、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其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第一篇:《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短歌行》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
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
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
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短歌行课堂说课稿

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短歌行课堂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
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2024短歌行说课稿)范文

2024短歌行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2024短歌行》的课程内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2024短歌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现代诗歌作品。
它描绘了一个年轻人面对现实困境和生活压力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关切和对自由、梦想的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2024短歌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2024短歌行》,我采取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 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的文字,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意思和情感。
2. 诗歌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3. 朗读和表演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1. 诗歌教材:准备了《2024短歌行》的诗歌原文和注释,供学生参考和理解。
2. 多媒体设备:备好了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让学生听到诗歌的朗读和音乐的伴奏。
3. 教学辅助材料:准备了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呈现诗歌的情景和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1. 引入课程: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诗歌:让学生阅读诗歌的原文,并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4. 朗读和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诗歌,体验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互相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丰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短歌行》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短歌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二、说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四、说学情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一、课题名称及背景介绍本次课程的课题为《短歌行》,是一首古代文学作品,由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
该诗以描绘大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韵律美,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短歌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短歌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短歌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件和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与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自然景色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学习课文(1)呈现课文:通过课件展示《短歌行》的全文,并逐句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2)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3)集体朗读:请全班齐读《短歌行》,通过集体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体验(1)画面欣赏:播放与《短歌行》相关的自然景色图片,让学生欣赏漂亮的自然体面,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
(2)情感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写下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并与同组的同学分享。
鼓励学生用诗歌、散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拓展延伸(1)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创作一首与《短歌行》风格相近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韵律和表达方式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本文将从文学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点、意义价值和传世影响等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解读。
一、文学背景1.1 唐代文学的特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文学风气盛行,诗歌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
1.2 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被誉为“诗中之仙”。
1.3 《短歌行》的创作背景《短歌行》是白居易在晚年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量和对社会的关注。
二、主题内容2.1 人生苦短《短歌行》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2 励志向上诗中提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不畏难点。
2.3 社会现实批评《短歌行》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揭露,呼吁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真理。
三、艺术特点3.1 短小精悍《短歌行》全诗惟独20句,每句惟独7字,简短而有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2 压韵工整白居易运用了压韵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使整首诗更具韵律美。
3.3 意境深远尽管《短歌行》篇幅短小,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四、意义价值4.1 文学意义《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思想意义诗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成为后人励志向上的经典格言,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4.3 社会意义《短歌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生的真谛,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和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五、传世影响5.1 流传广泛《短歌行》自问世以来向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5.2 影响深远《短歌行》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引言概述:《短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短歌行》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影响与价值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一、创作背景:1.1 历史背景:《短歌行》是南朝梁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于南朝梁武帝时期。
1.2 文学背景: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陈子昂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3 诗歌创作动机:陈子昂写《短歌行》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以期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改变。
二、艺术特点:2.1 诗歌形式:《短歌行》以五言绝句为基本形式,每首诗四句,字数有限,形式简洁明快。
2.2 语言风格:陈子昂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2.3 韵律节奏:《短歌行》的韵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力,使整首诗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三、文化内涵:3.1 崇尚正义:《短歌行》反映了陈子昂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强烈愤慨,表达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和呼吁。
3.2 赞美英雄:诗中描绘了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坚守正义、勇敢无畏,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3.3 反思人生:陈子昂通过《短歌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影响与价值:4.1 文学影响:《短歌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来长篇叙事诗的重要典范和启示。
4.2 思想影响:诗中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
4.3 文化价值:《短歌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五、对现代文学的启示:5.1 创作形式:《短歌行》的形式简洁明快,启示了现代文学创作中追求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说课稿
二、说课内容
1. 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
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2.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1)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2)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3.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③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
(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3)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Ø最具个性创意奖
Ø最具配乐完美奖
Ø最具诗人气质奖
Ø最具演讲口才奖
此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课后交流学习提高不流于口头形式,让没能出来展示作品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交流学习和提高,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争取更多的选票。
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附选票(样式)
注:需评委签名确认投票的同学已观看以上作品才算有效选票!评委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