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22 文言句读和翻译(含解析)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2课(五柳先生传)拓展练习及解析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22课(五柳先生传)拓展练习及解析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馇〔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1
A范仲淹二岁而孤孤:孤儿
B往往馇粥不充馇粥:稠粥
C遂大通六经之旨旨:美味
D常自诵曰诵:背诵
①之南都人学舍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A有时夜里暗,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B或者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泡一点面。
C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D或者夜里昏暗,就用水泡一点面。
4、假如将这那么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能够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5、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拓展练习参考答案
1、B
2、C
3、C
4、略
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
中考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一、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一)断句原则: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断句必先得关注语境)2. 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3. 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二)断句技巧1.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⑵疑问代词:问人-- “谁”“孰” /问事-- “奚”“胡“曷”“恶”“安”“焉” / “何”可问人也可问1⑶指示代词:此”“是”“斯”其”〖训练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2.找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训练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015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1篇(含答案与翻译)

2015年广东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分)答: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
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任务突破练二十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任务突破练二十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赋分68分,用时60分钟)一、对点练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
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1)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
(2)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景帝十六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明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有删改)(1)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2)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盛世者,安溪人也,避仇居先生前庑下。
盛固工写照及神仪佛像,以糊其口。
先生谛视之,殊有思理。
一日,悬子昭《四时图》于堂,促盛至曰:“子能捉笔乎?”盛素有胆智,又心屈服先生,不敢违,漫应曰:“诺!”键户临染,三日始成。
先生掀髯曰:“子可教也!”遂与语山水去就曲折、草木舒结芊绵之致。
盛大悟,笔法顿上。
由是摩东村无不东村矣,摹徵仲无不徵仲矣。
第其自布一局,自出一意,则亦为其溪绿者而已。
(选自《盛溪绿生志》,有删改)(1)盛固工写照及神仪佛像,以糊其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2课《陈涉世家》练习参考答案

22.《陈涉世家》作业练习参考答案一、解释加点词语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年轻)时,尝与人佣.(被雇佣)耕,辍.(放下)耕之.(到)垄上,怅恨.(叹恨)久之.(音节助词),曰:“苟.(如果)富贵,无相.(一方对另一方)忘。
”庸者笑而.(表修饰)应曰:“若.(你)为佣耕,何.(怎么)富贵也?”陈涉太息..(长叹)曰:“嗟乎,燕雀安.(怎么)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征发)闾左適.戍.(適,通“谪”,適戍,强迫去戍守)渔阳,九百人屯.(停驻)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编次)当行,为.(担任)屯长。
会.(恰逢)天大雨..(下大雨,名作动),道不通,度.(估计)已失期..(误期)。
失期,法.(依法,名作状)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逃跑)亦死,举大计亦死,等.(一样)死,死.(为…而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以……为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小儿子)也,不当立.(立为国君),当立者乃.(是)公子扶苏。
扶苏以.(因为)数.(多次)谏故.(缘故),上.(皇上)使外将兵。
今或.(有人)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他)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屡次)有功,爱士卒,楚人怜.(爱戴)之。
或.(有人)以为..(认为他)死,或以为亡.(逃亡)。
今诚.(如果)以.(把)吾众诈.(假)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通“倡”,首发),宜.(应该)多应者..(意..(响应的人)。
”吴广以为然.(正确)。
乃.(就)行卜。
卜者知其.(他的)指意图),曰:“足下..(古人对别人的敬称)事皆成,有功。
然.(但是)足下卜.(卜问)之.(代这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威服众人)耳。
”乃丹.(用丹砂)书.(写)帛.(绸子)曰“陈胜王.(称王)”,置.(放置)人所罾.(鱼网,用作动词,用鱼网捕)鱼腹中。
卒.(士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字条),固.(自然)以.(通“已”)怪.(诧怪)之矣。
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4 文言词义(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A项中的“于”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于”是“和”的意思;D项中的“于”是“向”的意思。
5.(2015·某某)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2)高可二黍许:大约
(3)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4)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5)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
(6)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课内常见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平时应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加以归类整理,如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等。
B.渔人甚异之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解析A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这里名词作动词,“骑驴”。D项都是借代。
A.世隶耕(属于)
B.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赞)
解析“称”:相当,相符合。
9.(2015·某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真无马邪
B.或以钱币乞之以刀劈狼首
C.贤于材人远矣能谤讥于市朝
D.卒之为众人将军岂愿见之乎
4.(2015·某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能力素质提高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能力素质提高练习题(附答案)一、比较阅读。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雇佣)书(写书)以供养,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保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台)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汉书·班超传》)1.甲、乙文都选自史书。
甲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乙文选自《________》,作者范晔。
下列有关这两本史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书是编年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B.甲书是纪传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C.甲、乙二书均为纪传体通史。
D.甲、乙二书均为编年体断代史。
2.鲁迅先生所称道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 )A.《汉书》B.《后汉书》C.《史记》D.《左传》3.比较两文,你能看出传记作品首先应介绍什么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陈涉与班超有很多共同之处:家____;尝为____,胸怀______。
表现在:陈涉为佣耕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班超为____时,尝________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他俩的志向都遭到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强化训练22 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裴琰之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____问户佐。
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
”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
”琰之唯诺。
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____遨游耳。
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
”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____供研墨点笔。
左右勉唯⑤而已。
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
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
”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
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
②闲:熟习。
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
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
⑤勉唯:勉强答应。
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课时讲解题型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解析理解句意是断句的前提,因此先通览全文,了解文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断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谓.琰之曰:告诉,对……说(2)同州事物固.系:本来(3)厉色.形言:脸色,表情(4)比.四五十案:等到(5)词彩弥.精:更加(6)降阶谢.曰:道歉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这些词语大多词在课外,义在课内,注意联系课内相关义项,联系语境加以确定。
课时讲解题型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全州的官员都来围观,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在理解句子大致意思的基础上,逐字译出。
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
“语”:告诉;“略”:大致;“倾州”:全州;“已”:停止。
4.根据文义,填入下列句子“______”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D)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____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____遨游耳。
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____供研墨点笔。
A. ①但②且③以B. ①且②为③而C. ①以②但③为D. ①而②但③以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合理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根据空缺处前后的关系确定所选词语。
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
①裴琰之喜欢游玩,工作漫不经心。
②他为人特立独行(恃才放旷)。
③处事方式不合常理,未能获得当时官员(主流社会)的认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
分析时应结合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言行、事件,概括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题目给出相应的理由,着眼点应为虽然“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官位不显赫”。
二、(2015·金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人名。
④窭:贫穷。
课时讲解题型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
一方面应先理解句意;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语句中关键的词语,如“兄弟四人”“时人”来帮助断句,同时注意题目要求。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伯珍少.孤贫:小时候(2)学书.无纸:写字(书法)(3)山水暴.出:突然(4)建武四年,卒.:去世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一方面要结合语境加以理解,另一方面又要联系课内学过的相关义项来加以确定。
课时讲解题型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方面要联系语境理解意思,另一方面要把重点的几个词语译准确。
“累”床:把床叠起来;“辍”:停止。
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
理解徐伯珍的人物性格是解题的关键,应紧扣文中有关他的几个事件来分析。
三、(2015·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郈成子返璧郈成子为鲁聘①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
陈乐②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
顾反,过而弗辞。
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渫过④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
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
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还车而临,三举⑥而归。
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
其子长而反其璧。
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
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聘:出使。
②乐:乐器。
③侯:何。
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
⑤倍:通“背”,离开。
⑥举:举哀。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郈成子顾反,过卫而弗辞。
解析本题考查省略句的理解、补充能力。
应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中的关键信息(人名、地名),予以确定。
课时讲解题型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关键词的提示作用,如人名“右宰谷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乐而不乐:摆开,陈列(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以前(3)酒酣而送我以.璧:把(4)使人迎其妻子..:妻子儿女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
注意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用法,如“杂然前陈”“向为身死”“率妻子邑人”;同时要结合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课时讲解题型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一方面应结合文义,先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一方面要把关键的词语译准。
“若”:如果;“由是”:从这(些迹象);“其”:表推测,大概。
5.《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D)A. 功名B. 异宝C. 骄恣D. 观表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应先把握作品主题,然后归类。
通过文尾孔子的话及总结可知,此文是写“观表”的,即善于通过观察细节,来了解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6.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及语句作用的赏析能力。
先理解孔子言辞的意思,即夸赞郈成子的“智”与“仁”,然后联系文本主题及语句的位置,说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四、(2015·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金山寺(并序)(宋)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o):船桨。
课时讲解题型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A. 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 向使/善工摹画C. 穷极/山水之趣D.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D项应将主语“恶禽猛鸷”与后面的谓语分开,正确的停顿应为“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课时讲解题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第(1)句中“始”译为“才”,“故”译为“从前”,“无异”译为“没有不同”。
第(2)句“薄暮”译为“傍晚”,“乞”是“讨要”的意思,“强”是“勉强”之意,“为”是“写”的意思,“应”是“应付”的意思。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作者(梅尧臣);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峰壑攒水上”一句的内容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
《金山寺》诗中“吴客独来后”一句正是叙述前面小序中作者“赴官吴兴……独行江际”的情节,因此,诗中的“吴客”是指作者。
小序中描写的“峰壑攒水上”(山峰山谷积聚在河水旁)与诗句“山形无地接”描述的情形是一致的。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