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穿刺及插管技术.

合集下载

动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动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动脉穿刺置管操作标准〔一〕适应症1.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

2.重大手术监测:如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器官移植等。

3.术中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等。

〔二〕穿刺途径常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其次是尺动脉、肱动脉。

由于桡动脉部位表浅,侧支循环丰富,为首选。

股动脉较粗大,成功率较高,但进针点必须在腹股沟韧带以下,以免误伤髂动脉引起腹膜后血肿,足背动脉是股前动脉的延续,比拟表浅易摸到,成功率也较高。

肱动脉在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但位置深,穿刺时易滑动,成功率低,并且侧支循环少,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可发生前臂缺血性损伤,一般不用。

〔三〕桡动脉穿刺插管术1.定位:腕部桡动脉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间纵沟中,桡骨茎突上下均可摸到搏动。

2.Allens试验:用本法估计来自尺动脉掌浅弓的侧枝分流。

观察手掌转红时间,正常人5~7秒,平均3秒,<7秒表示循环良好,8~15秒属可疑,>15秒血供缺乏。

>7秒者属Allens 试验阳性,不宜选桡动脉穿刺。

3.工具:(1)20G〔小儿22G、24G〕静脉留置针;(2)开皮用18G普通针头;(3)肝素冲洗液〔2.5~5μ/ml肝素〕;(4)测压装置包括三通开关,压力换能器和监测仪等。

4.穿刺方法:有直接穿刺法、穿透法。

(1)直接穿刺法:摸准动脉的部位和走向,选好进针点,在局麻下〔或诱导后〕用20G留置针进行动脉穿刺。

针尖指向与血流方向相反,针体与皮肤夹角根据病人胖瘦不同而异,一般为15~30°,对准动脉缓慢进针。

当发现针芯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1~2mm,固定针芯而向前推送外套管,后撤出针芯,这时套管尾部应向外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2)穿透法: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角度同上。

当见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0.5cm左右,后撤针芯,将套管缓慢后退当出现喷血时停止退针,并立即将套管向前推进,送入无阻力并且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置管、气管插管操作记录

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置管、气管插管操作记录

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操作记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左侧,取右侧颈动脉搏动最强处外侧约0.5cm处为穿刺点,常规以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半径15cm皮肤区域,铺无菌洞巾。

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以右颈内静脉为靶静脉,以短轴平面外穿刺法穿刺。

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以注射器试穿探测静脉血管部位成功后,以静脉穿刺针穿刺进入右颈内静脉,依次放置导丝、皮肤扩张器和中心静脉导管,深度为13cm,从管腔抽出暗红色回血并根据血管压力证实导管在静脉血管腔内,以肝素盐水封闭管腔。

以固定器缝合固定于皮肤。

再次消毒穿刺点周围,无菌敷料粘贴覆盖穿刺区域。

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局部无血肿和皮下气肿。

嘱严密监测局部情况。

操作者:医师签名: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置管操作记录用物准备完毕,患者取仰卧位,右下肢伸直,轻度外展、外旋,取右腹股沟韧带下2cm动脉搏动最强处内侧约0.5cm处为穿刺点。

操作者穿消毒隔离衣,常规以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半径15厘米皮肤区域,铺无菌洞巾。

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以注射器试穿探测静脉血管部位成功后,以静脉穿刺针刺入皮下,后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0度带负压进针,针尖指向髂血管方向。

待有突破感且回抽有静脉血后,依次放置导丝、皮肤扩张器和股静脉导管,退出导引钢丝,接注射器抽回血通畅,随即用5m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导管体外端接肝素帽待输液,体外部分用固定件缝合固定,再次消毒穿刺点周围,测量并记录导管尖端与皮肤固定点的距离,无菌敷料粘贴覆盖穿刺区域。

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不适,局部无血肿。

嘱严密监测局部情况。

操作者:医师签名: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记录用物准备完毕,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后仰并偏向左侧,取右侧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约1cm处为穿刺点。

操作者穿消毒隔离衣,常规以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半径15厘米皮肤区域,铺无菌巾。

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以注射器试穿探测静脉血管部位,右手持专用穿刺针,保持穿刺针与额平面平行,左手食指放在胸骨上凹处定位,穿刺针进入皮肤后保持负压,针尖指向右胸锁关节上缘方向,针体与胸壁夹角约为15度,确定穿刺针触及锁骨骨膜后,保持穿刺针紧贴在锁骨后,对准胸骨柄上切迹进针,待有突破感且回抽有静脉血后从穿刺针针管内置入导引钢丝,依次放置皮肤扩张器和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引钢丝,接注射器抽回血通畅,随即用5m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护理穿刺的技巧

护理穿刺的技巧

护理穿刺的技巧护理穿刺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操作,主要包括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和骨髓穿刺等。

正确的穿刺技巧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

下面是关于护理穿刺技巧的一些要点:1. 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前应检查患者的手臂,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静脉粗直、质地柔软、无明显曲张、表皮二次感染等因素的部位。

- 洗手并戴上手套后,使用消毒剂清洁穿刺部位,以确保操作无菌。

同时将患者的手臂下垂,以增加静脉血液充盈度。

- 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头,一般对于普通成人选择22G或23G的针头,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需要选择更小号的针头。

- 在穿刺时,需要将针头与皮肤成30-45角,迅速穿透皮肤,并顺着周围静脉方向将针头插入静脉内,然后顺利取出穿刺针,然后用胶带固定针头。

- 在针头插入之后,要注意保持稳定,避免滑动或移位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抽血或皮下注射时,需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交角不超过15。

- 穿刺后,要观察是否有出血点,如有需要用压迫的方式控制出血,避免血液渗透到周围组织。

2. 动脉穿刺技巧:- 动脉穿刺主要用于采血、监测血气分析等要求精确的操作。

在进行动脉穿刺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动脉血流状态、血管状态和操作风险。

- 平卧患者,将相关部位暴露并清洁消毒。

通常动脉穿刺部位为桡动脉和股动脉,选择时需要注意避开关节的部位。

- 在插管之前,应用手指定位找到穿刺部位的脉搏。

确定穿刺点后,将局部皮肤扭转以固定动脉,用消毒纱布清洁穿刺点,并用透明胶带固定。

- 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一般选择22G或23G的血管内针头。

在穿刺时,要逐渐添加力量,同时注意反馈信号,直到进入动脉腔。

然后将弹簧活塞推进穿刺针,将指示器连线松开,并固定弹簧活塞以避免脱出。

- 动脉穿刺后,要考虑到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及时依据需要进行止血或消毒处理。

对于长时间穿刺后需要持续监测的患者,可以使用透明胶带固定管路。

3. 骨髓穿刺技巧:- 骨髓穿刺用于获得骨髓液和骨髓组织的标本。

经皮动脉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皮动脉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皮动脉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皮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简称TAE)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通过经皮穿刺动脉插管,将导管引入患者体内,然后选择性地堵塞引流区域的动脉,从而阻断异常供血或出血的血管,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术语中的几个名词解释如下:
1. 经皮穿刺动脉插管(Transcatheter arterial puncture):通过
穿刺皮肤和血管,将导管插入动脉内,以进行治疗或诊断操作。

2. 引流区域(Drainage area):指异常供血或出血的部位,通
过选择性堵塞该区域的动脉,可以达到阻断血液流向该区域的效果。

3. 动脉堵塞(Arterial embolization):指通过介入治疗手段在
血管内引入堵塞物,阻塞异常供血或出血的动脉。

4. 导管(Catheter):一种柔软的管状装置,通过经皮穿刺技
术将其插入体内,可以输送介入器械和介质至目标部位进行治疗或诊断。

5. 介入性治疗技术(Interventional therapy):指通过体表穿刺
插入血管、脉管、毛细血管或其他实质组织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一种医疗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经皮动脉栓塞术是利用经皮穿刺动脉插管技术,通过插入导管将堵塞物引入血管中,从而阻断异常供血或出血的动脉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

有创动脉穿刺技术及评分标准 (1)

有创动脉穿刺技术及评分标准 (1)
1
口述漏一项扣1分
7.穿刺后妥善压迫止血,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发现血栓形成和远端肢体有缺血时,须立即拨除测压导管,必要时可手术探查,取出血块。
1
口述漏一项扣1分
8.如抽出暗黑色血液表示误入静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3~5分钟;
1
口述漏一项扣1分
总分
100
扣分
评卷人
得分
(2)将手放下,自然伸开手掌;
(3)松开尺动脉,6秒内手掌色泽回复,指示尺动脉通畅,掌浅弓完好,8秒至15秒可疑,15秒钟以上说明尺动脉血供有障碍。
3
口述漏一项扣1分
2.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延续,在伸拇长肌腱外侧向下至足背部皮下。穿刺前需了解胫后动脉供血情况。即压迫足背动脉后,压迫拇趾甲数秒钟,使大拇趾变苍白,解除对趾甲的压迫,若颜色迅速变红,表示侧支循环良好。如侧支循环不佳,不宜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
1
据熟练程度适当叩分
3.测压装置:
(1)弹簧血压表测压:穿刺针与充满肝素盐水的动脉延长管、三通及血压表相连,可直接读取平均动脉压值。
10
据熟练程度适当叩分
(2)换能器测压:将导管与换能器相连,换能器可将压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显示在监护仪上使压力波形、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数字形式显示。
10
据熟练程度适当叩分
2
体位不当扣2分
2)消毒铺巾,清醒病人可在腕横线桡动脉搏动表面用少量局部麻醉药浸润麻醉。
2
未戴口罩帽子扣2分
2
未洗手扣2分
3
未消毒铺巾扣3分
3)术者术者戴好帽子口罩,立于病人穿刺侧,戴无菌手套,用左手示指、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右手持套管针,针干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刺入动脉后有鲜红血液喷出,压低针干与皮肤呈10度角,将外套管置入血管腔内约2.5~3.5cm。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适应证】各种病变的动脉造影,动脉内化疗灌注和动脉栓塞术均可采用本技术。

【禁忌证】1. 欲选择插入动脉径小于所用导管直径或已闭塞。

2. 当手边器材难以完成选择性插管时切忌硬性操作。

【器材】一般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及导丝均可用于本技术,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如4F和5F,选用头端较软的导管,以便在导丝先行进入后能随之进入靶血管。

超滑导丝几乎是超选择性插管必备的器材,最好选择前端具有15弯头者,利于进入迂曲的血管。

前端柔软的超硬导丝在导管难以跟进时有特殊价值。

同轴导管系统虽然价值较昂贵,但对于超选择性插管困难者和脑血管插管有重要价值。

【操作步骤】1. 入路:总的来讲可分为上入路和下入路(Seldinger技术),正确选择入路可提高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1)下入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可完成大部分患者的选择性插管,当骼动脉十分迂曲时,导管经过几个弯曲与血管壁磨擦力增大,操作往往困难,可采用长导管鞘(10cm~20cm),鞘壁有钢丝加强者为佳。

(2)上入路:可经肱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主要用于下入路常规选择插管困难者,动脉先向下行,再折返向上和有多个此类弯曲者经下入路插管往往十分困难,导管进入第一个弯度时再向前插送极易弹出。

经上入路进入此类血管则变得十分容易,原因是原先的多弯曲经上入路变为单弯曲,导管能顶靠在下行的血管壁向上推进,甚至腹腔动脉闭锁由肠系膜上动脉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提供侧支者亦能超选成功。

2. 利用导管的形态插入相应的动脉:目前所用导管已塑形,可适用于不同的动脉插管,一般Cobra导管的适用范围最广;Yashiro螺旋导管适于纤曲的肝动脉插管;Simmons导管适于腹腔干过长者。

尚可采用术中导管塑形的方法。

3. 导管跟进技术:为最常用的超选技术,当导管进入一级血管分支后不能继续前进时,可先将超滑导丝插入靶动脉,由助手拉直导丝,术者推进导管沿导丝进入。

动脉置管术操作流程

动脉置管术操作流程

动脉置管术(Arterial Catheterization)是一种医疗程序,通过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动脉置管)进入主要动脉血管,用于监测动脉压力和采集动脉血样等目的。

以下是一般的动脉置管术操作流程:1. 准备:医护人员必须戴上手套、口罩和无菌隔离衣等防护装备。

检查患者的病历和医嘱,了解置管的目的和相关风险。

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2. 选择插管部位:一般常用的动脉置管部位包括桡动脉(位于手腕内侧)和股动脉(位于大腿内侧)。

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需求。

3. 皮肤消毒:使用无菌消毒液(如酒精和碘酒)对插管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局部麻醉: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以减轻插管过程的疼痛和不适感。

麻醉药物通常通过皮肤针头注射到插管部位周围。

5.穿刺和插入导管:医护人员使用一根针头穿刺皮肤和血管,并在穿刺后将针头换成细长的导管。

导管会被轻轻推进血管内,直至达到所需的深度。

6. 确认位置和连接设备:一旦导管置入正确位置,医护人员会通过观察导管的血液返回、血流脉搏波形监测设备的显示等方法来确认位置的准确性。

然后,导管会与监测仪器或输液装置连接。

7. 固定导管和绷带:在确保导管稳定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会使用透明敷料或绷带固定导管,以避免导管的移动或脱落。

8. 监测和护理:一旦导管置入,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在导管使用期间,需要定期检查插管部位的情况,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请注意,动脉置管术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术和经验的医疗操作,应由经过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

手术过程和细节可能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偏好而有所不同。

动静脉穿刺置管术

动静脉穿刺置管术
(3)上臂安放气压止血带
19:46
(4)操作 步骤
• 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
19:46
气压止血带加压充气
19:46
• 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穿刺静脉,一边穿刺 一边回抽,当有静脉通畅回血时,穿刺成 功
19:46
• 退出针芯,轻压引导导管,防止出血
19:46
•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至预定长度
第4节 动静脉穿刺置管术
19:46
一、动脉穿刺置管术
• 适应症
• 1)重度休克患者须经动脉注射高渗液体 • 及输血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 • 2)血管疾病的介入疗法。 • 3)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行区域性化疗。 • 4)直接作动脉测压或采集动脉血标本。
19:46
禁忌症
• 1)穿刺部位有感染、血肿、动脉瘤者。 • 2)凝血功能不良者。 • 3)动脉闭塞或由于纤维瘢痕等因素导致
穿刺困难者。
19:46
物品准备
19:46
操作方法
• 1)摆好体位,充分暴露肢体并固定。
1Hale Waihona Puke :462)消毒:皮肤常规消毒。
19:46
3)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19:46
4)穿刺:
• 左手在穿刺点摸到动脉搏动并固定 • 右手持穿刺针
19:46
• 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皮下
19:46
19:46
1.穿刺点:
• 锁骨中内1/3交界锁骨下1cm处。
19:46
2.体位
• 患者仰卧,头部略偏向穿刺侧,面部转向 对侧,两肩胛间下及穿刺侧垫一小软枕以 利暴露血管,下肢抬高15°~20°,以保持 静脉充盈和减少空气栓塞的危险性。
19: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穿刺及插管技术一、适应证动脉插管或动脉内留置导管适用于:①持续监测动脉压;②避免频繁的动脉穿刺产生的不适感和损伤;③可在稳定状态(steady state)下采取动脉血样;④用吲哚靛蓝染料法测定心输出量;⑤若输液负荷过度可从动脉迅速放血。

使用持续动脉内插管术,术者避孕药须技术熟练;指导医师必须熟悉导管和换能器装置的性能,排除气泡的方法,防止凝血和污染的措施,并能准确地校正换能器系统以及避免人为的错误。

二、动脉内压力监测的原理在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的休克病人,听诊或触仍测得的血压与动脉内直接测得血压可用明显差异。

动脉内的收缩压可以较用血压计测得的读数明显增高。

但体循环血管阻力正常或降低的低血压病人,用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并无差别。

当袖套气囊放气时,在肱动脉上听到Korotkoff音可能系血流间断通过受压血管而使血管壁产生震动所致。

如无这一声音,则提示血流量不蹉中血管壁本身已有病充不能传递声凌晨。

低血压时动脉显收缩,舒张期血流变慢;因而在血流开始流通时,随着气囊减压,血管内压力阶差减小。

这样就没能血流急速流过受阴部位所产生的间断性涡流,因而也就没有声音产生。

血流收缩增加了血管壁张力,这也可减少血管壁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应用油套测到的较低的血压未必应付工表动脉内的低血压,不认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治疗上的严重错误。

凡需要静脉内滴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病人都必须持续监测动脉内压力。

不仅如前所述,在低血压病人由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可以明显地低于动脉内血压,而且续动脉内血压监测也将使我们得以发现使用血管收缩或扩张药后突然的血压变化。

三、直接和间接测动脉压容易发生的误差(一)0.7~7.7kPa(5~20mmHg)差异直接测得的动脉压比间接法略高,相差0.7~7.7kPa是必然的,所以如此有几个原因。

动脉压的脉冲波传向外周,其波形发生明显的变化。

压力波到达越迟,上升枝变得越陡,收缩压愈高,而舒张压就愈低。

然而平均动脉压并无变化。

影响动脉波型的主要因素有:①压力波传向外周血管,其组成部分变形;②构成压力波各成分的传递的速率不一;③脉搏波的记录波或反射波各不同部分的放大或变形;④动脉弹性和内径方面的差异;⑤某些动能转变成静能;⑥发生在动脉导管和换能器连接管道之间的一些变化。

此外,也可以是由于袖带的大小或放置不当而造成的差异。

最后还可因换能器定标或零点调整不准确。

若间接法测得的压力大于直接法,这种现象多数由于仪器发生故障或操作误差。

动脉波形幅度降低提示管道有问题:导管及换能器圆盖内可能有凝血块或动脉内导管和连接管道有机械性阻塞,或导管的连接部松动或脱开。

若动脉波形正常,则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如袖带大小不适和放置方法有误,没有校正血压计和换能器,能换器的零点调正存在电学上的和机械性误差。

(二)2.7~4kPa(20~30mmHg)差异当袖带测压与动脉内测得的压力有2.7~4kPa差异时,前述原因均需考虑。

此外,在有严重血管收缩,如休克与低温的病人,听诊法可使压力读数偏低。

另一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袖带测压是反映每搏的血压改变,而记录在电子监测仪上的数字则代表每3~7秒内压力的最高值。

在患才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者,从外周动脉,如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记录到的压力可明显地低于用袖带在近心动脉所测的压力。

(三)大于4kPa(30mmHg)的差异如差异大于4kPa,最常见的原因是因导管系统共振引起收缩压过度上升。

这现象较常出殃于心率快、压力的升高率(dp/dt)迅速以及导管的固有频率是低的。

可以预料,所用的连接管越长和越富有弹性,导管的固有频率就越低,测量误差也将越大。

因此,选用尽可能短而质硬的连接管能减少这种误差。

若将仅有顶端开孔的导管插入血流迅速的腔窄小动脉,则所测得的动脉内压力可明显地高于袖带所测血压。

导管对向血流时,动能被转变为垫能,人为地提高了所测的血压。

遵从下列操作能减少直接和间接法测压之间的差异。

1、测压系统调整零点和定标前换能器和放大器至少预热10分钟。

2、确定换能器的机械零点。

3、排尽测压系统内的空气。

4、检查各个连接部分,确保旋紧所有衔接处。

5、用水银血压计或水柱测压仪定标,并调正测压系统电学零点。

6、应用尽可能短的无顺应性的硬质连接管,在导管与换能器之间避免使用多个三路开关。

7、避免从管道系统中抽取血标本。

8、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凝血块。

9、连接导管要小心安放靠近病人,防止导管震动。

10、病人体位变动后,如有必要,应重新校正机械和电的零点,并得新定标。

11、除定标外,切勿调整放大器。

12、仪器每次移动后,至少必须重新校正电及机械零点和定标一次。

四、应用多普勒仪进行血压监护多普勒仪和袖带可用作无创伤性的血压测定。

氢具有高频输出(10MHz)的多普勒换能器放置在腕部桡动脉表面,用一大小适当的袖套包绕上臂。

向套内充气直至多普勒仪讯号消失,然后缓慢放气直到能再次听到血流声为止,这即收缩压。

讯号弯化时即为舒张压。

即使是在低血压病人,听不到Korotkoff音和摸不到脉搏,而多普勒仪上的信号仍清晰可闻并能记录下来。

但在低血压病人用这种方法很难测到舒张压。

虽然即使在低血压病人用多普勒仪测得的桡动脉压与动脉压内测压的结果基本相符,但在应激反应高亢的病人中,外周血低于主动脉压。

因此无论是采用多普勒仪或桡动脉内测压不一定反映主动脉内压力,可能需选用较为中心的动脉,如股动脉或腋动脉插管测压;无创性多普勒仪宜用于那些仪器能可靠地反映动脉压力的患者。

五、插管部位适合于插管和持续监测的动脉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血管内径要足够大,能精确测量血压而不致发生导管堵塞动脉或血栓形成;②万一动脉栓塞,仍有充分的侧枝循环;③应在易于进行护理的部位;④不应在易切生污染的部位。

桡动脉是最常用的插管部位,如插管前证实尺动脉的侧枝循环良好,此法安全且无严重并发症。

插管的桡动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如下文所述),但只要有尺动脉侧枝循环,极少发生手部的缺血性损害。

如能证明供应足部其他部位的胫后动脉侧支循环良好,选用足背动脉并无明显危害。

腋动脉是有丰富侧支循环的大动脉,即使有血栓形成,不致产生严重后果。

然而,空气栓塞或导管尖端血栓或引脑和手部的缺血损害。

股动脉是常用作监测血压的大动脉,但有下肢闭过时性动脉病变时,应避免使用。

严重低血压病人,桡动脉搏动消失而股动脉搏动仍能扪及小组时,股动脉可能是惟一可行插管的动脉。

股动脉内压较之桡动脉能更好地反映主动脉内的压力。

因肱动脉插管可能引志血栓形成,可产生明显的前臂及手部的缺血性损害,因此不应常规使用。

六、动脉插管的并发症动脉插管的主要并发症是由血栓或栓塞引起的缺血和坏死。

无论休息或活动时患肢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表明肢体缺血。

坏死的特征为明显的组织死亡。

阻塞部位以远区域究间是出现缺知还是坏死,这取决于侧支循环以及再通率。

其他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迷走神经性昏厥、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现将动脉插管的共同并发症评述于后。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

桡动脉插管留置超过48小时,血栓形成发病北明显增高。

但也有报告在股动脉留置一薄壁长导管14天之久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对动脉腔直径而言,导管越粗,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越高。

宁中能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导管越粗越易损伤血管内膜;二是较粗的导管插入较小血管内,占据大部分血管腔而阻断血流。

一根18号导管插入小的血管内,可能占据了管腔的大部分;而20号导管插入较粗的血管,或许仅占管腔的15%~20%。

因而用20号导管作桡动脉插管,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最低。

据报道,不论用18号或20号导管,动脉波衰减度两者并无差别。

但就导管可能发生功能障碍的原因而言,较粗的导管总是因血栓形成,较细的导管则为扭曲。

所用导管的外形及其制作材料也影响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管尖段逐步弯细的导管较外径一致者更易引起血栓形成;聚四氟乙烯的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最低。

即使在桡动脉内不留置导管,反复动脉穿刺也易产生血栓形成,如反复穿刺后又在桡动脉内留置导管就更增加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低血压、低心输出量、应用血管加压药、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糖尿病、雷诺病、低温、自家免疫性疾病伴有血管炎或为控制拔除导管后的出血而长时间过度压迫动脉,都容易形成血栓及缺血后遗症,严重者可致远端肢痛,甚至坏死。

间断冲洗导管会增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故应采用持续冲洗装置以保证上导管通畅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栓塞的发病率。

现有数种持续冲洗装置,当其加压至40kPa(300mmHg)时,每小时的灌注量为3.0ml。

启开活塞可提供每秒1.5ml的冲洗液。

关闭活塞,灌流系统内的阻力增高,以至于核系统内的压力与导管尖端的压力相差不超过2%。

但空气极易通过灌注系统,故在加压前必须驱尽气囊中的空气。

冲洗液中必须加入肝素,浓度以2~U/ml为宜。

打开灌注器活塞,然后迅速关闭,若在动脉波中可出现一个方形波,说明冲洗装置中有无血凝块及气泡存在。

如有血凝块、气泡或是接头处松动,方形动脉波形将明显衰减。

(二)栓塞(embolism)栓子可来自围绕在导管尖端的小血块、气泡或混入测压系统内的颗粒状物质。

手法间断冲洗导管者,栓子较为多见。

如需这样做,应先经三通开关从导管内抽出数毫升血液,在冲洗前清除灌注装置内的空气或凝血块,用持续灌注代替间断冲洗可减少栓过时的发生(三)出血若动脉与换能器之间的连接松脱,如不及时发现可导致快速失血。

应有抗凝剂或疾病所致的出血性素质,均增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

如果导管的穿刺针比导管粗,则可发生导管周围出血,或拔除导管后出血。

高血压病,尤其是动脉收缩压微分(dp/dt)升高者,出血的机会增多。

拔除动脉内导管后发生血肿是常见的,去除导管后,1~2天就可消失,但也可持续7~10天。

局部压迫10分钟能减少血肿的发生率,减小血肿的大小。

(四)感染与导管有关的感染,最明显的因素是导管在血管内留置的时间。

多数感染见于导管留置72小时以上时。

切开插管较经皮穿刺插管感染的发生率为高。

还有其他与导管有关的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详见第十一章。

(五)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动脉穿刺时可发生低血压及心动过缓,阿托品能迅速使其逆转。

七、动脉插管术(一)桡动脉1、解剖:桡动脉是肱动脉的一个分支,向下延伸至前臂桡侧前方,在那里发出一个分支至掌部。

然后,刚好在桡骨远端以远,行走于外展拇长肌腱的深部。

由此经解剖上的鼻烟窝底部进入手背部。

在腕部,桡屈腕肌腱和桡骨下之间的纵沟中,可摸到桡动脉搏动。

尺动脉是肱动脉的另一重要分支,于前臂右侧向下延伸至腕部,由尺屈腕肌腱覆盖。

在腕部,尺动脉刚好在该肌腱外侧能被触及。

掌浅弓是由尺动脉进入手部所形成;掌深弓及背弓均由桡动脉延伸而来。

Mozersky等应用多普勒血流探头对140只手进行了研究,发现掌浅弓主要由尺动脉供给者占88%,其余12%仅有较差的侧支循环或因掌弓不全而无侧支循环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