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 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事物的特征。

3. 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定义与特征2. 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3. 说明文的结构与组织4.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5.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特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 难点:如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事物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说明文的定义、特征、写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特征。

3.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及时反馈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说明文的定义与特征2. 第二课时:讲解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3. 第三课时:讲解说明文的结构与组织4. 第四课时: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5. 第五课时: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6. 第六课时:实践演练,修改提升7. 第七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心得8. 第八课时:总结评价,查漏补缺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的。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活动二: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事物进行说明。

2. 小组内讨论,确定事物的特征。

3. 各小组展示成果,分享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七、写作指导任务一:写作练习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的宠物”为主题,抓住宠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任务二:修改提升1.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批改。

2. 教师收集学生作文,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分组讨论与分享活动一:分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本单元选自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

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四篇文章,意在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们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其中《蝉》是有关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

2.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3.教学难点:探究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学情分析】说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有浅显的掌握,本单元的课文在学习过程中难度不大,但是让学生去写一篇说明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在已学课文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辅助资料让学生能会写篇幅较短的说明文,继而巩固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大体了解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2.学习准确观察、比较、查找资料、借助说明方法等方式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体验科学严谨的精神,激发对自然万物的探索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1.我们来猜个谜。

根据屏幕提示,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

ppt1:有嘴,有鼻,有眼睛,四条腿,一条尾巴。

ppt2:生来温驯,个子不寻常。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年级八年级单元第五单元课题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课时数 2 主备人执教人教学目标1、懂得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

2、知道什么叫“特征”,懂得说明事物的特征不仅要对事物表象进行说明,还必须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3、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说明文。

教学重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课时2课时(教学1课时,作文讲评1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本次作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预习单1.学生预习课文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掌握相关要求。

2.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自己印象深刻、感触最多的事物,看看打算如何抓住特征进行说明?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导入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在描述一件事物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联系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研习一.明确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可供识别事物的特殊象征或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

比如咱班里的2位双胞胎男同学,相貌、举止、声音都很相似,但是时间一长大家都能区分开他们,就是因为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征。

二.抓特征的一般方法(一).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例如:作者简介,人物传记。

(二).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三).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四).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课文学习,归纳抓住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技能与方法目标:利用写作实践,修改习作等方式,学习抓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二、教学重点:利用写作实践,修改习作等方式,学习抓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和理解抓住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学生介绍动物的视频,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归纳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八年级上册第116页)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

3.归纳文中的写作方法。

明确:善于观察和比较。

查阅和引用资料。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四)当堂练笔,学抓特征
1.教师与学生共同点评例文
2.当堂练笔:学生描写一种动物,让其他同学猜。

3.学生展示小作,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①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查找资料等方式,准确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
②指导学生围绕事物特征,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③指导学生修改习作,锤炼语言,表达准确、简明、严密。

(五)回顾要点,布置作业
1.回顾所学的写作方法。

2.布置作业: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去描写四中一景或一栋建筑物(六)板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说明方法
观察比较
查阅资料
说明顺序。

部编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 学习如何提炼、概括特征来说明事物。

二、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并学会运用以说明事物。

三、教学难点:学习如何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结合事物特征,说明事物。

2. 引导学生学习合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二、教学重点:学会结合表达需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三、教学难点:合理运用说明方法,体现事物特征。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举例分析法第五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语文要素: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要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

要知道如何抓住事物特征,确定说明重点,学习判断和分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同时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解析人文主题: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能借助观察和查找、分析资料,提炼概况事物的特征。

语文要素:明确事物的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独特之处。

能从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有条理地介绍事物特点。

能合理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大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说明是生活中常见也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今天,我们来学习写说明文。

对于写说明文而言,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活动:猜谜游戏。

根据课件中的语言描述,猜出它所说明的对象。

大屏幕展示:【你来描述我来猜】1. 猜一种动物哺乳动物;大型猫科动物;森林之王;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老虎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核心素养】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1.语言应用:结合课文学习,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思维发展:通过本次作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3.审美鉴赏:能抓住特征对一座建筑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正确使用说明方法。

4.文化传承: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学会锤炼语言,使表达准确、简明、严密。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同学们,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告诉我们,即使是看起来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水笔、毛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在说明一样事物的时候,就要抓住它的特征,这样才能把它说清楚。

(大屏,展示课题)二、概括归纳明确特征1.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可供识别事物的特殊象征或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

比如咱们班里的2位双胞胎男同学,相貌、举止、声音都很相似,但是时间一长,大家都能区分开他们,就是因为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征。

2.要介绍清楚一个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3.抓住事物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对不同类型的事物进行说明,所抓的重点也各有不同。

(1)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其获得的成就、有价值的生活片段来加以说明。

(2)介绍动物,要抓住动物的生理和外貌特征及生活习性等。

(3)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形态、属类、用途和栽培方法等。

(4)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5)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6)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7)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作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3.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正确使用各种说明方法,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一个事物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那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写作指导】【思维导图】【文题展示】【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材料见教材),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思维导图】【片段展示】沙漠中的“血脉”(片段)吐鲁番气候极为干旱,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大片绿洲。

原来,吐鲁番盆地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般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

盆地虽然酷热少雨,但临近雪山,每到春夏时节,大量冰雪融水便会渗到戈壁滩下,形成地下积水,可以为生产、生活所用。

吐鲁番人民勤劳聪明,他们利用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坡度大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坎儿井,把雪山融水从地下引到村庄和农田。

坎儿井的主要渠道都修建在地下,水分不会因为炎热、狂风而大量蒸发,所以坎儿井能一直保持流量稳定。

可以说,遍布盆地的坎儿井群就是沙漠中的“血脉”。

点评这一段重点讲了坎儿井水源的来源和吐鲁番人民的勤劳聪明,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说明了坎儿井水源丰富和流量稳定的特征。

片段选点少,笔力集中,条理清晰地为读者介绍了坎儿井,让读者对坎儿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吐鲁番的宝井——“坎儿井”(片段)坎儿井,《史记》中称其为“井渠”,遍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新疆维吾尔语称之为“坎儿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事物的特征。

2.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抓住事物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1.一些物体或图片,例如水杯、苹果、铅笔等。

2.一些形容词卡片,例如大、小、长、短、重、轻等。

3.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物体或图片,例如水杯、苹果、铅笔等。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事物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讲解(20分钟):1.教师给出事物的特征的定义:事物的特征是指能够用来描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或特点。

2.教师从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重量等方面给出示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特征。

3.教师给出一些形容词卡片,并示范如何用形容词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圆形的,重量适中的。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通过抓住事物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区分事物。

实践(30分钟):1.学生自由选择一个物体或图片,并观察该事物的特征。

2.学生用形容词卡片来描述所观察的物体的特征,并将描述写在纸上或板书上。

3.学生可以互相观察并交流彼此观察到的特征,并进行讨论。

总结(1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抓住事物的特征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事物特征的经验和感受。

3.教师提问,有没有遇到难以用形容词来描述的事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拓展(15分钟):1.学生可以将所观察的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并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2.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些其他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练习抓住事物的特征。

展示(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观察的事物和对其特征的描述。

2.学生可以一起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对事物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特征的练习,学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够在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围绕事物的特征,灵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3、养成仔细观察、善于辨别、勤于思考的习惯,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三、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回顾一下《蝉》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写“蝉的卵”,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

明确:①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②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③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

(或: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②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③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以“兔子”为例,让同学们先描绘自己见过的兔子的模样(如: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进而告诉学生,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标志。

四、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1、要认真观察和比较。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看、听、尝、嗅,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另外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出异同。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

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语言要准确,更可以进行生动的描写。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五、课本文题写作指导第一题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达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例1:何为坎儿井?亚洲大陆腹地为亚非荒漠区组成部分,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但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盆地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水。

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在古代水利工程不发达又缺乏能源的条件下,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道,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在新疆和邻近的中亚国家被称为“坎儿孜”,因其独特的井、渠结合方式,翻译为汉语就成了“坎儿井”。

这一称呼,也形象地表述了坎儿井的竖井因高低参差形成的一道道“坎儿”。

山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坎儿井通过竖井依山势开出的水平渠道将深水变为浅水,并且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远行,井水清澈香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例2:起源之谜长久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究竟从何而来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井渠说”。

认为坎儿井源自汉代,代表人物为清末学者王国维。

在其所著的《西域井渠考》中,王国维认为是“汉武帝刘彻令兵士引洛水到大荔县北商颜山,因渠岸常坍塌,遂凿竖井在地下引水,即‘大井六通渠’(书中论证依据为《史记·河渠书》的有关记载)”的引水方法传到新疆后有了坎儿井。

“西来说”。

依古代波斯(今伊朗)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使用历史已超过2000年)推断,坎儿井是随伊斯兰教的东传,到了中国新疆。

不过,伊朗的坎儿井叫“昆那特”,与中国新疆、前苏联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所称的“坎儿孜”不同。

由于名称的差异,使人们对“西来说”存在疑虑。

“本地说”。

在现存的坎儿井中,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庄子村的吐尔坎儿孜,通水时间为1520年,距今已有486年的历史,比它更早的坎儿井也一定还有。

因此,坎儿井很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原产物。

暂不论坎儿井究竟起源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干旱、高温、多山盆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才有了生存的基础。

新疆有上千的坎儿井,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趣味。

其中以掘井人姓名命名的居多数。

如,杨西成坎儿孜、尼牙孜坎儿孜等。

也有以动植物命名的,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滚”即维吾尔语的“红柳”);又如,提开坎儿孜(“提开”即维吾尔语“公山羊”)。

还有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如,吐尔坎孜(“吐尔”是维吾尔语“烽火台”之意),表明这道“坎”古时在烽火台的附近。

更有以水的品质命名的,如,西坎力克坎儿孜(“西坎力克”意为“甘甜”),表明井水甘甜,而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是“苦”的意思)则苦涩。

还有不少是以职务、职业命名的,如,吉力力团长坎儿孜、木匠坎儿孜等。

例3:坎儿匠:艰苦的开凿作业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达3千米以上,长度超过10千米的数量也不少,最长的是鄯善县的红土坎儿孜,长25千米;也有一些短小的坎儿井,如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奇克村的尼牙孜坎儿孜,只有150米长,创了最短坎儿井的记录。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所以,有人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

在开挖线上,每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竖井愈多,其头道竖井就要愈深。

如,开凿于1900年的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长度达20.7千米,其首个竖井深度达98米,将98米深的土一轱辘一轱辘提至地面,工程量可想而知!而20余千米路线的竖井数量多达数百个,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非常艰苦,总工程量也十分巨大。

而且,并不是付出了力气就能挖成坎儿井,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端到出水处沿程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是学问,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由此,在新疆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坎儿匠,他们依靠这种职业谋生。

过去,在吐鲁番地区,拥有土地并不一定能成为“巴依”(财主)老爷,只有拥有坎儿井,才是真正的巴依。

因此,坎儿匠人受到人们尊重,他们的手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家族性产业。

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坎儿井的地位不断旁落,许多坎儿井水量枯竭,还有很多因内部缺乏维修而坍塌、废弃。

2003年的相关普查发现,新疆全区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比20世纪50年代时减少了1170条,其中有963条已不可恢复;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了52%。

中国坎儿井的故乡―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数量也只剩下404条,比1957年减少了2/3以上,出水量减少54%,灌溉面积也减少54%,只占全地区总灌溉面积的1/4不到。

若按这种平均每年减少18条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坎儿井将出现严重危机。

例4:保护坎儿井昔日兴盛的坎儿井为何走向衰竭?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大因素:首先,地面引水工程的发展和机井的无限制发展抢夺了坎儿井的水源。

近半个世纪以来,吐鲁番建设了许多来自山区的直接引水工程,减少了水资源的下潜和二次利用,而打机井简便、快速,马达一开就能从地下抽出滚滚水流。

但这种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许多坎儿井断流、枯竭;其次,坎儿井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坎儿井开凿工程大、易坍塌、维护难,艰苦的作业使青年人不愿承袭父业等。

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条条坎儿井就此消失。

难道,坎儿井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种生产技术和历史文化,坎儿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吐鲁番市的坎儿井博物馆和坎儿井乐园一直吸引着大批游客,当地已经开始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工作。

而坎儿井对水资源的保护、净化和无须消耗其他能源的优点,在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今天仍有相当价值,保护的关键在于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扬优抑劣。

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在新疆全面启动,吐鲁番各族人民为保护、恢复坎儿井注入了相当心血。

我们相信:“坎儿井的流水清”在吐鲁番还将永远持续下去!第二题1、仔细阅读题目提示可知,本次所要写作的这座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但要符合“独特的位置”“标志性的外观”“悠久的历史”等选材要求;2、题目要求写一篇说明文。

因此,写作时要抓住建筑的突出特点,要将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交代清楚,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除了外在的特征,还可以了解与这一建筑物相关的知识,比如,修建的历史背景、建造的过程、设计师及设计原理等,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3、还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选择多种说明方法,还要注意说明文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

第三题1、写作前,先要选择好一种自己最熟悉的物品作为写作对象;然后仔细观察物品的外形,想一想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料有何特点,它的形状、色彩如何,有何用途等;最后从中选取能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2、写作时,要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比如写手机,可以先写其外形、尺寸,再写其制造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之后写手机的操作特点、各种功能等等;3、写作中,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还要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当然,在做到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当运用文学手法,以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可读性。

六、佳作欣赏九龙桥九龙桥是荆州的名胜之一,它位于东门风景区内,是入城的咽喉。

它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

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呈弧形。

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详。

九龙桥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

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约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

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连,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