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答案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课后练习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课后练习与答案

第七章分析化学概论一、选择题1.消除测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空白实验 B.对照实验 C.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校正仪器2. 下列物质可采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 )A.NaOH B.HCl C.无水Na2CO3 D.KMnO4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系统误差又称为可测误差 B.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C.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偶然误差可完全消除4.下列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 )A.使用生锈的砝码称量B.标定HCl时所用Na2CO3不纯C.所用试剂含待测组分D.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计不准5.05.2010 .01250.0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4 B.2C.3 D.16.pH=10.02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 )A.4 B.2C.3 D.无法确定7.用失去结晶水的Na2B4O7.10H2O标定HCl溶液,则测得的浓度会 ( ) A.偏高B.偏低C.与实际浓度一致D.无法确定8.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的这一点称为 ( )A.化学计量点B.滴定终点C.既是化学计量点,也是滴定终点D.以上都不对9.测定CaCO3含量时,先加入一定量并且过量的HCl溶液,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HCl溶液,此滴定方式属于( )A.直接滴定B.返滴定C.置换滴定D.简接滴定10.常量分析的试样用量为 ( )A .大于1.0gB .1.0~10gC .大于0.1gD .小于0.1g11.滴定分析中,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1mL ,滴定管的一次滴定需读初、终两次读数,可能引起的最大误差为±0.02mL ,为使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终点时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至少为 ( )A .10mLB .15mLC .20mLD .无法确定12.用25mL 常量酸碱滴定管进行滴定,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A .18.2B .18.20C .18D .18.00013.已知T HCI/NaON =0.004000 g/ml 、则C HCI 为( )A .0.1000mol/LB .0.004000g/mlC .0.003600g/mlD .0.1097mol/L14.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2ml,若滴定时用去滴定液20.00ml ,则相对误差是( )A .±0.1%B .±0.01%C .±1.0%D .±0.001%15.在标定NaOH 溶液浓度时,某同学的四次测定结果分别为0.1023 mol ·L -1、0.1024 mol ·L -1、0.1022 mol ·L -1、0.1023 mol ·L -1,而实际结果应为0.1088 mol ·L -1,该学生的测定结果 ( )A .准确度较好,但精密度较差B .准确度较差,但精密度较好C .准确度较差,精密度也较差D .系统误差小,偶然误差大16.在定量分析结果的一般表示方法中,通常要求( )A .d R ≤2%B .d R ≤0.02%C .d R ≥0.2% D.d R ≤0.2% 17.T A/B 表示的意义是 ( )A .100ml 标准溶液A 中所含溶质的质量B .1ml 标准溶液A 中所含溶质的质量C .1L 标准溶液A 相当于被测物质B 的质量D .1ml 标准溶液A 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18.T HCl/NaOH =0.003000g/ml ,终点时HCl 消耗40.00 ml ,试样中NaOH 的质量为( )A .0.1200gB .0.01200gC .0.001200gD .0.1200mg19.欲配制1000ml 0.1mol/L HCl 溶液,应取浓盐酸(12mol/L HCl)( )ml 。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齐鲁工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无机及分析化学就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整合,集二者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一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大学化学的基石和化学研究的起点。

参考答案:对2.测定常量组分的某样品中硫酸根的含量,可采用硫酸钡重量分析法。

参考答案:对3.从历史上看,无机化学是发展最早的一门化学分支学科,是化学研究的先驱。

参考答案:对4.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参考答案:化学分析法5.通常所说的四大化学是指?参考答案: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6.本课程包含化学的哪两个二级学科?参考答案:分析化学;无机化学7.下列哪些内容属于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参考答案:电化学;配位化学;化学热力学;结构化学;化学动力学;元素化学第二章测试1.已知置信度为90%,n = 6 时,t =2.015,在一组平行测定中, 所得测定结果如下: 8.44, 8.32, 8.45, 8.52, 8.69, 8.38,下列内容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置信度为90%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8.47±0.11;标准偏差为0.132.已知n = 6 时,Q0.90 = 0. 56。

在一组平行测定中,所得测定结果如下:10.56,10.44,10.57,10.64,10.81,10.50,则参考答案:所有数据都是可靠值3.系统误差具有重现性,是可测误差参考答案:对4.带有偶然误差的测量数据,不能参加平均值的计算参考答案:错5.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确定的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由此产生的误差属于试剂误差。

参考答案:错6.系统误差主要影响分析测定中的准确度参考答案:对7.pM=-lg[Mn+]=3.00,金属离子浓度[Mn+]有效数字位数为3位参考答案:错8.对于同一组测定数据,置信度越小,置信区间越小。

参考答案:对9.用分析天平采用减量法称量试样,要使称量误差不大于0.1%,至少要称取试样参考答案:0.2g10.已知 pH=5.25,则[ H+ ]=5.62×10-6mol•L-1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选择题及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选择题及答案

20. 重量分析中的沉淀形式应当符合(D)A. 溶解度小B. 沉淀纯净含杂质少C. 相对分子量尽量大D. A、B和C17. Ca3(PO4)2的溶解度为a/2 mol·L-1,其Ksp为 ( D)(A). 36a5 (B) 4 a5/ 9 (C) 9a5 /4 (D) 27a5 /87.已知在一定的温度下,CdCO3的Ksp=×10-12,Cd(OH)2的Ksp=×10-14,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 B )>Cd(OH)2 <Cd(OH)2= Cd(OH)2D.不能确定13. AgNO3处理[Fe(H2O)5Cl]Br溶液,产生沉淀主要是 ( A )A. AgBrB. AgClC. AgBr和AgClD. Fe(OH)3存在下,AgCl的溶解度比纯水中大,原因是(C)(A)同离子效应(B)酸效应(C)盐效应(D)配位效应9. 在沉淀反应中,加入易溶电解质会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该现象是( B)A. 同离子效应B. 盐效应C. 酸效应D. 配位效应5. 某物质的化学式是AB3,其溶解度S和容度积常数KspΘ的关系式是(C)A. Ksp Θ=2S2 B. KspΘ=2S3 C. KspΘ=27S4 D. KspΘ=4S29、已知在一定的温度下,CdCO3的Ksp=×10-12,Cd(OH)2的Ksp=×10-14,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B(1)CdCO3>Cd(OH)2(2)CdCO3<Cd(OH)2(3)CdCO3= Cd(OH)2(4)不能确定16、Ag2S的溶度积Ksp的表示式为:D(1)Ksp =c(Ag+)c(s2-) (2)Ksp= c(Ag+)c(s2-) 2(3)Ksp = 2c(Ag+)c(s2-) (4)Ksp= c(Ag+) 2c(s2-)11. 过量AgCl溶解在下列各物质中,问哪种溶液中Ag+浓度最小(D)A. 100 cm3水B. 1000 cm3水C. 1000 cm3 mol·dm-3KNO3溶液 D. 100 cm3 mol·dm-3KCl溶液20.关于晶型沉沉淀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A)沉淀反应应当在适当稀的溶液中进行;(B)沉淀作用应当在热溶液中进行;(C)沉淀完毕后进行陈化使沉淀晶体完整、纯净;(D)当沉淀剂是挥发性物质时,沉淀剂用量应为其理论用量的200%为宜。

兰叶青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所有章节)

兰叶青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所有章节)

第二章 习题解答2-10解:(1)×;(2)×;(3)√;(4)×;(5)×;(6)×;(7)×;(8)×;(9);(10)×;(11)×2-11解:(1)敞开体系;(2)孤立体系;(3)敞开体系;2-12解:(1) Q =100kJ W=-500 kJ △U = Q + W=-400 kJ(2)Q =-100kJ W=500 kJ △U = Q + W=400 k2-13解:因为此过程为可逆相变过程,所以Q p =△H= ·mol -1W=-p 外△V ≈-n R T =-×=- kJ ·mol -1 △U = Q + W= +(-)= kJ ·mol -12-14解:(1)r m B f m Bf m 2f m f m f m 231B)3CO g Fe,s 3CO,g Fe O ,s 3393.51203(110.52)(822.2)26.77kJ mol H H H H H H -∆=ν∆=∆∆-∆+∆=⨯-⨯-⨯---=-⋅∑((,)+2()()()()+ΘΘΘΘΘΘ(2)r m B f m Bf m 2f m 2f m f m 21B)CO g H ,g CO,g H O,g 393.510(110.52)(241.82)41.17kJ mol H H H H H H -∆=ν∆=∆∆-∆+∆=-----=-⋅∑((,)+()()()()+ΘΘΘΘΘΘ(3)r m B f m Bf m 2f m f m 2f m 31B)6H O l NO,g 5O ,g 4NH ,g 6285.834(90.25)504(46.11)1169.54kJ mol H H H H H H -∆=ν∆=∆∆-∆+∆=⨯-⨯-⨯-⨯-=-⋅∑((,)+4()()()()+ΘΘΘΘΘΘ2-15解:乙醇的Θm f H ∆反应r m H ∆Θ为:(4) 2C (s ,石墨)+3H 2(g )+1/2O 2(g )= C 2H 5OH (l ),所以:反应(4)=反应(2)×2+反应(3)×3-反应(1)r m r m r m r m -1(4)2(2)3(3)(1)2(393.5)3(571.6)(1366.7)1135.1kJ mol H H H H ∆=∆+∆-∆=⨯-+⨯---=-⋅ΘΘΘΘ对反应2C (s ,石墨)+ 2H 2(g )+ H 2O (l )= C 2H 5OH (l )r m f m f m 2f m 2f m 1()(H O,l)2(H ,g)2(C,s)1135.1(285.83)2020849.27kJ mol H H H H H -∆=∆-∆-∆-∆=----⨯-⨯=-⋅乙醇ΘΘΘΘΘ虽然,该反应的r m H ∆Θ<0(能量下降有利),但不能由r m H ∆Θ单一确定反应的方向,实际反应中还须考虑其他因素,如:混乱度、反应速率等。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分⼦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值为1)(如反应中有⽓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常数)。

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了校正。

⽽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1)配位效应;(2)沉淀效应;(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答:⼀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于(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于滴定分析。

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于氧化还原滴定中。

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个⽅⾯: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类这些⽅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答:1)⾼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MnO2+H2C2O4+2H+==Mn2++2CO2+2H2O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CH3OH+Cr2O72-+8H+===CO2↑+2Cr3++6H2O3)碘量法 3I2+6HO-===IO3-+3H2O,2S2O32-+I2===2I-+2H2OCr2O72-+6I-+14H+===3I2+3Cr3++7H2O5.应⽤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答:应⽤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个主要条件:(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于106,即△E>。

第七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1.计算氢原子核外电子从第三能级跃迁到第二能级时产生的谱线H α的波长与频率。

解: ν = R H ⎪⎭⎫ ⎝⎛-222111n n= 3.289 ⨯ 1015⎪⎪⎭⎫⎝⎛-223121s -1= 4.57⨯1014s -1νλc= =11418s 1057.4s m 10998.2--⨯⋅⨯= 656⨯10-9m= 656nm2.计算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为多少? 解: I = ∆E = h ν= 6.626⨯10-34 J ⋅s ⨯3.289⨯1015s -1(1/12 -1/∞)=2.179⨯10-18J3.下列各组量子数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n l m(1) 2 1 0(2) 2 2 -1(3) 2 3 +2解:(1)合理;(2) l 取值不合理,应小于n ;(3) l 、m 取值不合理,l 应小于n ,m 取值为0, ±1, ±2,⋯ ± l ;4.用合理的量子数表示:(1)3d 能级; (2)4s 1电子解:(1)3d 能级: n =3,l =2;(2)4s 1电子:n =4,l =0,m = 0;5.分别写出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并分别指出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9F 10Ne 25Mn 29Cu 24Cr 55Cs 71Lu解:9F 1s 22s 22p 5 第二周期VIIA 族 10Ne [He]2s 22p 6 第二周期VIIIA 族25Mn [Ar]3d 54s 2 第四周期VIIB 族 29Cu [Ar]3d 104s 1 第四周期I B 族24Cr [Ar]3d 54s 1 第四周期VI B 族 55Cs [Xe]6s 1 第六周期I A 族71Lu [Xe]4f 145d 16s 2 第六周期IIIB 族6.以(1)为例,完成下列(2)~(4)题。

(1)Na (Z = 11) [Ne]3s 1 ; (3 ) (Z =24) [ ? ] 3d 54s 1;(2) 1s 22s 22p 63s 23p 3 ; (4 ) Kr (Z = ) [ ? ] 3d 104s 24p 6;解:(1) Na (Z = 11) [Ne]3s 1 ; (3 ) Cr (Z =24) [Ar ] 3d 54s 1;(2) P(Z=15) 1s 22s 22p 63s 23p 3 ; (4 ) Kr (Z = 36 ) [Ar] 3d 104s 24p 6;7.写出下列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分布式:S 2-K + Pb 2+ Ag + Mn 2+ Co 2+ 解:8.试完成下表。

无机化学第七章 练习答案

无机化学第七章 练习答案

第七章 练习一、填空题1. 在H 2SO 4、Na 2S 2O 3、Na 2S 4O 6中S 的氧化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6;+2;+2.52. 在原电池中,流出电子的电极为_____,接受电子的电极为_____,在正极发生的是_____,负极发生的是_____。

原电池可将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负极;正极;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化学;电3. 在原电池中,θE 值大的电对为_____极,θE 值小的电对为______极;电对的θE 值越大,其氧化型______越强;电对的θE 值越小,其还原型______越强。

正;负;得电子能力;失电子能力4. 反应2Fe 3+(aq )+ Cu (s )→ 2Fe 2+(aq )+ Cu 2+(aq )与Fe (s )+ Cu 2+(aq )→ Fe 2+(aq )+Cu (s )均正向进行,其中最强的氧化剂为_____,最强的还原剂为______。

+3Fe Fe5. 电对Ag +/Ag ,I 2/I -,-3BrO /-Br ,O 2/H 2O ,Fe(OH)3/Fe(OH)2的E 值随溶液pH 变化的是________。

-3BrO /-Br ,O 2/H 2O ,Fe(OH)3/Fe(OH)26. 已知θsp K (Fe(OH)2)>>θsp K (Fe(OH)3,θf K (+363)(NH Co )>>θfK (+263)(NH Co ) 比较下列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

θE (Fe(OH)3/Fe(OH)2)_____θE (Fe 3+/Fe 2+)θE (+363)(NH Co /+263)(NH Co )_____θE (Co 3+/Co 2+)θE (Cu 2+/-2CuI )______θE (Cu 2+/Cu +)θE (-24HgI /Hg )______θE (Hg 2+/Hg ) <;<;>;<7.已知反应(1)Cl 2(g )+2-Br (aq )→Br 2(l )+2Cl -(aq )(2)21Cl 2(g )+-Br (aq )→21Br 2(l )+Cl -(aq )则z 1/z 2=_____;θ1MF E /θ2MF E =______;θ1m r G ∆/θ2m r G ∆=______; θ1lg K /θ2lg K =______。

无机及分析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长江师范学院

无机及分析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长江师范学院

无机及分析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长江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第一章测试1.化学主要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相互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

()A:错 B:对答案:对2.卢瑟福提出了量子化原子模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构造奥秘,认识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A:对 B:错答案:错3.化学变化的特点是()A: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且有新物质生成B:电荷守恒C:质量守恒D:能量守恒答案: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且有新物质生成4.把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但原子不变的运动称为()A:物理运动B:核反应运动C:化学运动D:微观运动答案:化学运动5.被恩格斯称为化学之父的科学家是:()A:盖斯B:拉瓦锡C:道尔顿D:门捷列夫答案:道尔顿6.发现氧元素的科学家是()。

A:波义尔B:道尔顿C:拉瓦锡D:门捷列夫答案:拉瓦锡第二章测试1.稀溶液的依数性中起决定性的性质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A:对 B:错答案:对2.质量相同的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它们的体积比为7:8。

()A:错 B:对答案:错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真实气体的条件是()A:高温、高压B:低温、低压C:高温、低压D:低温、高压答案:高温、低压4.由过量KBr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得到的溶胶,其()A:溶胶是负溶胶B:反离子是NO3-C:电位离子是Ag+D:扩散层带负电答案:溶胶是负溶胶5.比较① 0.1 mol·L-1 Na2SO4溶液;② 0.1 mol·L-1 CH3COOH溶液;③ 0.1mol·L-1 C6H12O6溶液④ 0.1 mo l·L-1 NaCl溶液。

各水溶液的渗透压从大到小的顺序为:()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①﹥④﹥②﹥③6.68%HNO3(相对分子质量为63,密度ρ为1.40g.ml-1)水溶液,质量摩尔浓度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要求作业答案
7-1 判断题 解:
(1)不正确。

有些化合物不存在外界,如[PtCl 2(NH 3)2]、[CoCl 3(NH 3)3]等。

(2)不正确。

少数高氧化数的非金属元素离子也可作为形成体,如[BF 4]-、[SiF 6]2-中的B 3+、Si 4+等;另外,有些中性原子也可作形成体,如[Ni(CO)4]中的Ni 原子。

(3)不正确。

在多齿配体的螯合物中,配位体数目就不等于配位数,如[Cu(en)2]2+中。

(4)不正确。

配离子电荷应是形成体和配位体电荷的代数和。

如[Fe(CN)6]3-。

(5)正确。

7-2 填空题 解:
(1)五氟·一水合铁(Ⅲ)酸铵;Fe 3+; F -,H 2O ; F ,O ; 6; sp 3d 2; 外轨
(2)Co 3+;Cl -,NH 3; Cl ,N ; 6;1s 22s 22p 63s 23p 63d 6 or [Ar]3d 6;四;Ⅷ;d ;d 2sp 3;八面体;内轨型;氯化一氯·五氨合钴(III)
(3)乙二胺四乙酸;1:1 (4)pH <12.4
7-3 选择题
解 (1)D (2)B (3)A (4)B
7-4 计算题
1.解(1)())L (mol 0.041000.1040Ag 1•=×=+c , ()()13L mol 1.2100
6.020NH -⋅=⨯=c 设平衡时[Ag(NH 3)2]+ 解离产生的Ag +的浓度为x mol·L -1。

Ag + + 2 NH 3 = [Ag(NH 3)2]+
c 0/ mol·L -1 0.04 1.2 0
c / mol·L -1 x 1.2-2×0.04+2x ≈ 1.12 0.04-x ≈0.04
()722323107.10.1/12.1)0.1/(0.1/04.0]/)([/)(/])([×=•=•=++x c NH c c Ag c c NH Ag c K f θθθθ
解得 c (Ag +) = x = 1.88 ×10-9 (mol·L -1)
c (NH 3) ≈ 1.12 (mol·L -1)
c [Ag(NH 3)2+] ≈ 0.04 (mol·L -1)
(2) 在混合稀释后的溶液中加入0.010mol KCl 固体,即c (Cl -) = 0.01010000.100100
⨯= (mol·L -1) ∵Q = c (Ag +)/1.0×c (Cl -)/1.0 = (1.88×10-9/1.0)×(0.10/1.0 )= 1.88×10-10 ∴Q >[]AgCl θsp K = 1.77×10-10,所以能产生AgCl 沉淀。

(3)若不产生AgCl 沉淀,则须Q <[]AgCl θsp K , 即c (Ag +) < 1.77×10-9 (mol·
L -1) 则平衡时c (NH 3)≥15.110
7.11077.10.1/04.0/)(/])([7923=×××=•++θθθf K c Ag c c NH Ag c (mol·L -1) 则需()()13L mol 1.230.0421.15NH =×+=c
设应加入12.0 mol·L -1氨水V mL 则12.0 V =1.23100×即 V = 10.25 (mL)
所以若要阻止AgCl 沉淀生成,则应该取12.0 mol·L -1氨水10.25 mL 。

2、计算pH=5.0时,Mg 2+与 EDTA 形成的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是多少?此时Mg 2+
能否用EDTA 准确滴定?当pH=10.0时,情况如何?
解:查表得 lgK )(MgY f =8.70, 当pH=5.0时,lg )(H Y α=6.61
lg K )('MgY f =lg K )(MgY f - lg )(H Y α= 8.70-6.61=2.09<8.0,不能用EDTA 准确滴定。

当pH=10.0时,lg )(H Y α=0.50
lg K )('MgY f =lg K )(MgY f - lg )(H Y α=8.70-0.50=8.20>8.0,能用EDTA 准确滴定。

3、称取0.1005g 纯CaCO 3,溶解后,用容量瓶配成100ml 溶液。

吸取25.00ml ,在pH >12时,用钙指示剂指示终点,用EDTA 标准溶液滴定,用去24.90ml ,试计算EDTA 溶液的浓度(mol/L)。

解:Ca + Y = CaY
CaCO 3~Ca ~EDTA Δn(EDTA)=Δn(CaCO 3) c(EDTA )=V
M m /= 31090.244/1.100/1005.0×=0.01008 mol/L 4、求0.02000mol·L -1EDTA 溶液滴定同浓度的Fe 3+的适宜酸度范围。

解:
(1) 最高允许酸度 (最低pH)
lgαY(H) ≤lgK f (FeY) – 8.0=25.1-8.0=17.1 查表得 pH ≥1.4
(2) 最低酸度(pH 高限)
根据溶度积原理,为防止滴定开始时生成Fe (OH)3沉淀,应使溶液的pH 值满足:
即pH ≤1.7
滴定Fe 3+的适宜酸度范围为 pH =1.4~1.7
6、称取葡萄糖酸钙试样0.5500g ,溶解后,在pH=10的氨性缓冲液中用EDTA 滴定(EBT 为指示剂),滴定消耗浓度为0.04985mol/L 的 EDTA 标准溶液24.50ml ,试计算葡萄糖酸钙的含量。

(分子式C 12H 22O 14Ca ·H 2O) (99.57%)
解:Ca + Y = CaY
C 12H 22O 14Ca ·H 2O ~Ca ~EDTA Δn(C 12H 22O 14Ca ·H 2O )=Δn(EDTA)
w ( C 12H 22O 14Ca ·H 2O ) =s
m O H Ca O H C M EDTA V EDTA c )()()(2142212• =5500
.04.44802450.004985.0×× =99.57%
-13
{()/} 5.1910c OH c 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