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桑植民歌

合集下载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

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

在张家界市桑植县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以歌代语以歌传情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

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他们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现代歌曲。

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男)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

(女)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喂)不开(哟)”。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传唱久远的桑植民歌。

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它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

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贺龙辗转南北,北上长征,这首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五句子山歌,歌词单纯质朴,词意生动,地方风味浓,儿化音重,衬词多,听起来亲切动人,情趣别致,改编为交响乐在国外演出时被誉为金色的旋律。

宋祖英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个人演唱会,《马桑树儿搭灯台》成为她的压轴之作。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地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韵味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们生活、劳动、娱乐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目前,桑植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曲调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上。

学者们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和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古老的民歌和口头传统,进行田野调查和民俗考察,以及对桑植民歌进行音乐学、民俗学、文化遗产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桑植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

在桑植民歌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歌的历史渊源:桑植民歌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研究者们通过对桑植县的地方志和史书的查阅,以及对当地老人的采访,探寻桑植民歌的发展历程和渊源,使其历史渊源更加清晰和完整。

2. 歌词内容的深入解读:桑植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桑植县丰富的生活情感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学者们通过对桑植民歌歌词的分析和解读,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曲调形式的研究:桑植民歌的曲调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学者们在研究桑植民歌的曲调形式时,注重对其音乐特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桑植民歌的表演和演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较为全面,学者们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曲调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二、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桑植民歌承载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是桑植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传承和发扬桑植民歌,有助于弘扬地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桑植民歌欣赏

桑植民歌欣赏

写封的书信与(吔)姐带(哟),
郎去当兵姐(吔)在家(呀),
我三年两年 我(个儿)不得来(哟),
你个儿移花别(吔)处栽(哟)。
(女)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 ),
写封的书信与(吔)郎带(哟),
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
你两年不来我(个儿)两年挨(哟),
钥匙的不到锁(吔)不开(哟)。
(合)郎去当兵姐(吔)在家(哟 )
我的邮箱 桑植风景 桑植风情 友情链接
桑植民歌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1
演唱—棒棒捶在岩板上
大家觉得这首歌像那部电视剧的 片头曲?
播放—郎上坡姐上坡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2
桑植的地理位置
位桑 于植 湖属 南于 西张 北家 部界 。,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 2008年11月19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 文艺家协会将湖南省桑植县定为“中国 民歌之乡”。
• 桑植民歌共有1万多首 。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8
桑植民歌的主要类型




















小 调
革 命 歌
灯 调
山 歌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3
风景秀丽的桑植
亚州第一大洞 —九天洞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4
峰峦溪
2010/6/26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李少斌

《桑植民歌思政课》感悟榜样力量

《桑植民歌思政课》感悟榜样力量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益阳市桑植县的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它是桑植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桑植民歌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劳动生产的歌曲,也有表达感情的情歌,还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民歌,其中不乏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歌曲,展现当地儿女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而“思政课”,顾名思义即是“思想政治课”的简称,是指在大中专学校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通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桑植民歌与思政课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领域中,我们似乎难以找到联系。

然而,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却深深感受到了桑植民歌对于思政课的启示和感化。

桑植民歌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与思政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不谋而合。

在思政课的感染下,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桑植民歌所蕴含的榜样力量,从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民歌传承与家国情怀桑植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沃,劳动人民生活富足。

桑植民歌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张名片,既承载着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传承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

在桑植民歌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家国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与思政课所强调的家国情怀不谋而合。

正如思政课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一样,桑植民歌也蕴含着对故乡、对家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也将激励着劳动人民为家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榜样力量与精神追求桑植民歌中不乏歌颂劳动人民的英雄和楷模的歌曲,这些歌曲讴歌了一代代桑植人为人民、为故乡、为家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崇高奉献,他们的形象被塑造成了桑植民歌中的精神楷模和榜样。

正如思政课所推崇的榜样力量一样,这些英雄人物无愧于劳动人民的楷模之名,他们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了桑植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精神和人生的更高境界。

介绍非遗桑植民歌的作文

介绍非遗桑植民歌的作文

介绍非遗桑植民歌的作文你们听说过桑植民歌吗?哈哈,如果没有,那你真的是错过了一个超级有趣的文化体验呢。

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聊聊这个特别的东西——桑植民歌。

首先,桑植县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地方,离开大城市的喧嚣,那里就像是一片宁静的绿洲。

桑植民歌就像这片绿洲的精华,里面蕴藏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那些民歌不仅好听,还特别有趣!我记得第一次听桑植民歌是在一个当地的小集市上,那天我正好逛到一个小摊位,老板是一位年迈的老奶奶。

她坐在那里,一边用手织着毛线,一边哼唱着那些古老的歌曲。

那声音就像是春天的风,柔柔的,非常舒服。

“哎呀,小姑娘,听这首歌,可有故事呢!”她边织毛线边对我说,“这是我们老家传下来的歌谣,唱的都是我们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好奇地凑近一点,问:“那这歌是怎么来的呢?有啥特别的含义吗?”老奶奶笑了笑,继续编织着,“我们桑植的民歌,都是用来表达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

比如这首歌,就是讲一个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故事,歌词里充满了幽默和爱意。

”哎呀,我立马觉得有意思了。

结果,老奶奶的歌声引来了不少其他乡亲,他们也都乐呵呵地围过来听。

这时候,一位大爷站出来,用略带骄傲的语气说:“咱们的民歌,听上去简单,其实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我问他:“大爷,能不能给我讲讲里面的内容?”大爷摸了摸胡子,说:“当然啦!有的歌是描述我们这里的风景,有的是调侃我们村里那些有趣的人物。

比如有一首歌就是唱一个很喜欢吃辣椒的老汉,结果辣椒太辣了,整个人都‘火’得像个火炬似的!”听着大家的笑声,我忍不住也笑了。

确实,桑植民歌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还有一种让人捧腹的幽默感。

大家在一起唱歌的时候,总会带上几分戏谑,几分开心,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聚会。

最有趣的是,每到节庆的时候,桑植的民歌几乎成了必备的节目。

那时候,村里的人们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边唱边跳,气氛热闹得不得了。

听说有一次,大伙儿在唱歌的时候,竟然因为一首歌的歌词而争论不休,最后大家干脆在田地里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结果这场“争论”就变成了一场欢乐的舞会。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的地方音乐素材生活化体验张家界崇实北校周巧男桑植是民歌的海洋。

纵观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歌曲都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因此桑植民歌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

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桑植民歌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构成了桑植民歌的取材主题。

在这里,人们把各种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生与死,爱与恨都用歌曲表达出来。

在桑植土家族的<<摆手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人边歌边舞,民族狩猎,辛勤耕耘的情景,能体验到民族的团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桑植民歌中,众多的三句体,五句体民歌把桑植人的爱情喧泻得淋漓尽致,让无数作曲家,作词家为之折服。

一首桑植经典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先后入选<<中外抒情经典民歌300首>>,<<中国经典民歌100首>>,分别名列第二和榜首。

这是桑植人用爱奏响的一曲爱的和谐曲,是一曲桑植人崇尚真情,追求自由个性的人格宣言。

桑植出英雄,桑植民歌体现了民族英雄情结。

一曲表达湘西人民闹革命的”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的民歌传唱湘鄂西,激起数万英雄儿女热血奔涌,奋不顾身,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感天泣地的壮歌。

桑植民歌,是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

走进桑植民歌。

我们就会走近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理解桑植各民族爱国爱家的精神本源;理解桑植民族,我们就会接触摸到一个民族激动的心跳,一个民族永恒的文化追忆……。

1987年8月,当桑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把《好久没到这条坡》等三首民歌响彻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本土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桑植民歌便带着悠长婉转神秘的优美旋律,走出山门,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桑植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桑植民歌的研究与传承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及其传承意义,以期加深对这一传统音乐的认识和重视。

一、桑植民歌简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永顺县桑植乡一带的民间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民歌瑰宝”。

桑植民歌的主题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情感表达、劳动乐曲等方面,既有婚庆之歌,也有丧葬之曲;既有劳动歌谣,也有情感抒发之歌。

由于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传承历史,桑植民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1. 学术界的关注2. 田野调查的深入为了更好地了解桑植民歌的传承状况和演变轨迹,许多研究者纷纷深入桑植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

通过与当地老歌手和文化传承者的交流,他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实物,系统地记录了桑植民歌的具体内容和传唱形式,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学术研究成果的丰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关桑植民歌的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涉及到音乐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许多学者通过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弘扬地方文化桑植民歌是桑植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宣扬桑植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桑植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民歌在学生的心中唱响——桑植民歌进校园侧记

让民歌在学生的心中唱响——桑植民歌进校园侧记

zhon gguon o n gcu njiaoyu、让民歌在学生的心中唱响———桑植民歌进校园侧记湖南张孝文朱先怀教育管理退步明显,虽给与批评也不见成效。

后经反复对他们讲早恋的危害,并结合现实的典型事例,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才使其有了明显的转变。

2.批评时要促其知耻在道德的生活中,羞耻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情感,它能使人谴责和匡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动机。

马克思称羞耻感为“内向的愤怒”力量,人若丧失了羞耻感,道德就很难对他发生作用了,其缺点错误也就很难纠正了。

因此,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培养人的羞耻感,并将其作为“立人、立德”的根本。

顾炎武认为,“廉耻立人之大节”,“耻尤为重”。

所以,批评要善于促使学生树立羞耻感,并善于利用学生的羞耻感,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帮助学生树立羞耻感要以热爱学生为前提,要做到一分为二,恰如其分,尊重人格,启发自觉,切不可用“没羞没臊”、“脸皮巴掌厚”、“不知羞耻的东西”等语言挖苦学生。

如若不然,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批评时要不忘扬长每名学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后进生也也不例外。

只有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使之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克服缺点的正确途径。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所以,我们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否定一切,要将批评与鼓励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客观、准确,抓住主要矛盾,要“打盆说盆,打碗说碗”,尽量避免算旧账,这样,才能使其心悦诚服地识“短”,坚决主动地抑“短”,自觉坚持“以已之长化己之短”,达到彻底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四、避免批评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说,善于运用批评这个教育方法是衡量老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要正确开展批评,除了上面所述的问题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以下这些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要大声训斥。

(2)不要过分相信“眼见为实”,造成不该批评的批评。

(3)不要主观臆断,先入为主。

(4)不要讽刺挖苦,以势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桑植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桑植民歌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以来,桑植民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智慧和力量。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桑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歌的海洋”,她优美动听的旋律被音乐专家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

桑植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灿烂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国民歌》,其第一首就是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植民歌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是一部融入群众心底生生不息的“诗经”桑植,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地,是湖南张家界的后花园。

3~1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桑植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8年1月,在桑植县城朱家台发掘了一处400平方米的旧石器,专家确认距今已有10万年的历史。

在这里还发掘了5000年前的陶器。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志敏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实地鉴定,建议命名为:“桑植文化”。

桑植,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屯兵是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桑植地处湘鄂川黔东部前沿,从夏代晚期开始,历代朝庭从未放弃对湘鄂川黔“西南夷”的征战,官府屯兵桑植长达3000多年历史,兵源有20多个省区。

从桑植文化内涵和形式看,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到湖北、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内蒙、安徽、江苏、浙江和东北等省区的地域文化。

桑植,山高林密,全县有1万多个山头,有40万亩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原生态森林,100年以上的古树有30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株以上。

一山生两水,水流到湖北的是清江,流入湖南的是澧水。

澧水全长378公里,穿越9个县,浩浩荡荡汇入洞庭。

人民群众吸天地之灵气,在生产生活之中,以歌传情,表达喜怒哀乐,既有高山的雄伟粗犷,又有水乡的温柔绵缠,犹如天籁之音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人如痴如醉。

桑植有10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

桑植的历史有多长,桑植民歌的历史就有多长。

桑植民歌不是为歌而歌,最早同样产生于劳动,那是在岩缝里生存,那是在绝壁上攀登,那是在艰苦拉纤中、背负不了、忍受不住抗争自然的哀号和呐喊,那是天底下最催人泪下的苦歌!赤裸的膊子上深深地勒着篾编的纤绳,赤着的脚在刺骨的石头上穿行,佝偻的腰要斗过一江的水,咬着牙,拉着纤,一步一步逆水而行,春夏秋冬,或歌或哭,歇斯底里,无拘无束,仅船夫调就有80多种。

这远不是我们现在欣赏的《纤夫的爱》的那种浪漫情调。

水有源头,歌亦有源头。

在桑植的土地上,在澧水的河边,最早有记载的文人作品就是屈原。

他在《九歌》的《湘君》中借湘女之口吟唱: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而在《湘夫人》中,更是如啼血杜鹃,反复咏唱,一腔深情,两次放歌: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在结尾时再次至真至诚表达心声: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澧浦。

穿透历史的岁月,我们仿佛看到屈老夫子溯澧水而上,观两岸风光,且歌且的情景。

到了1942年的《桑植县志》载有:雍正五年,邑人张宏在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舞楼,白叟黄童尽歌舞。

桑植民歌从火热的生活中走来,是滋润群众心灵的阳光雨露桑植民歌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面镜子。

桑植有3474平方公里,45万人,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6%。

桑植民歌是桑植人民在封闭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重要载体。

用桑植人的话说,一天不吃饭可以,半天不唱歌受不了。

桑植民歌对桑植人来说,像空气、像雨露、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桑植民歌在类别上有山歌、小调、花灯、风俗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儿歌、红色歌谣等;演唱方式上有独唱、对唱、盘唱、联唱、串唱、合唱、赛唱等;可以自由自在地吟唱,也可以在节庆中郑重演唱;可以愉悦地歌唱,也可以哭唱丧唱,如哭嫁歌、丧事歌;可以流淌欢乐,也可以如泣如诉地抒发情感,因而有很强的普遍性和群众性。

桑植人纯朴而机灵,善于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又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达到特殊的效果。

其修辞手法是学者研究不尽的主题。

大田栽秧行对行,芹菜韭菜种几行。

郎吃芹菜勤想姐,姐吃韭菜久想郎。

桑植的地理环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人们出门爬山,劳动在山,依山而居,顺水而行,弯弯的山道,纯洁的泉水洗涤他们的身心和生活,相互一声问候,穿越森林流水,传递到对方,山的灵气,水的清凉,泥土的芬芳,花的鲜艳,叶的飘香,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婉转优美,充满着山音水韵泥土芬芳。

在生产生活中,男女之间,互相爱慕,出口成歌:送妹送到十里坡,手捧泉水送妹喝。

今年秋天喝一口,明年春天还不渴。

他们表达爱情,善于讲究白描,决不轻易用我爱你直述,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意味深长。

郎在高山打一望,姐在河边洗衣裳。

唱个山歌丢个信,棒棒捶在岩头上。

桑植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尽是歌手,随口对答,应付自如。

船工、木工、岩工、铁工都有高亢激越的号子;栽田种地,有山歌助兴,采茶有采茶的歌,插秧有插秧的歌,薅草有薅草的锣鼓,随编随唱,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劳动。

唱着小调抒情,唱着灯调起舞……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岁月沧桑,日月悠悠,民歌不老。

桑植民歌也记载着民族的历史、迁徙。

如700多年前因战事而定居桑植的云南白族人,现已发展到10万人,成为中国第二大白族人聚居地,他们承上启下地传唱:……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

……另一首《十送》中唱道:……五送郎的鞋,鸳鸯二面排。

我郎穿起走四海,莫忘大理街。

……日积月累,桑植民歌像一座高山巍然耸立,像一泓海水既深且广。

党和政府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的民歌有8类10000多首,已整理的有2300多首。

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后8次来到桑植采风,最长一次达3个多月,步行3000余里,他把桑植当作第二故乡,把金色的旋律融入歌曲《小背篓》等创作歌曲中。

湖南民族民间歌舞团及省艺术学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广州军区文工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100多个文艺团体的专家学者来桑植采风,创作的歌曲进入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

平民百姓爱唱桑植民歌。

专家学者研究桑植民歌。

领袖伟人赞扬桑植民歌。

五道水,是澧水的发源地。

这里山好水好人的嗓子好。

这个镇出两名歌手为共和国总理演唱桑植民歌。

解放初,土溪洞村的娄菊香在北京为周恩来总理演唱桑植民歌;汪家坪村的黄道英2001年4月5日在张家界为朱镕基总理演唱桑植民歌。

1995年3月27日,桑植本土歌手尚生武、向佐绒在张家界伴陪江泽民总书记走几公里路,边走边唱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手先后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李岚清、李铁映、杨尚昆、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演唱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像桑植漫山遍野的马桑树一样,风吹不断,雪压不弯,火烧死了枝叶,根依然顽强活着,春风一吹,又吐新芽!桑植民歌已成为桑植山水泥土的一部分。

桑植民歌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桑植白族民歌手谷兆庆能讲300多个故事,唱500多首民歌,82岁时,在贺龙体育场举办的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周中,面对数万名观众,引亢高歌。

85岁时,是哼着民歌离开人间的。

创新是桑植民歌的灵魂。

大革命时期,《门口挂盏灯》、《马桑树儿打灯台》是革命民歌的代表。

解放以后,群众创作了《土家唱起跃进歌》。

桑植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为了群众的利益呕心沥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全国公务员的榜样,群众创作了新桑植民歌《楷模》,由著名音乐家白诚仁作曲,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歌颂美好的山水和生活,他们创作了新桑植民歌《最美还是八大公山》:天上也在传地上也在传湖南有一座八大公山泉水叮咚石上流鸽子花开天下安锦鸡拍翅林中飞大鲵啼叫在溪水边开天辟地的藤和树沧海桑田到今天小草青青千千岁大树参天万万年万物和谐共日月牵手相约大自然天上也在传地上也在传湖南有一座八大公山吊脚楼里住神仙筒车打水也浇田花灯翩翩追彩梦仗鼓声声响在山里面祖宗留下的歌和舞灿烂辉煌到今天山歌好比澧源水春夏秋冬流不完走遍天下山和水最美还是八大公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总结桑植民歌是从泥巴中长出来的,是从马桑树上长出来的,是从包谷酒中酿泡出来的,是从火塘的烟斗中薰出来的,是从姑娘出嫁时哭出来的,是从情郎情姐的眼神中眨出来的,是从战争的烈火中烤出来的。

桑植民歌在历史上、艺术上,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和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桑植民歌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是追求幸福与光明的战斗号角桑植民歌区别于其他地区和类别的歌谣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除了她的娱乐功能等外,她还对革命战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贺龙于1928年2月,按照党的指示,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8个人,4支枪,从上海回到家乡湘鄂西桑植洪家关,组建工农武装。

当时的党组织,特别重视宣传发动,贺锦斋、周逸群带头创作革命歌曲,在县城和洪家关的街头巷尾,组织教唱《农民协会歌》《红军歌》《卫兵歌》《妇女歌》《起义歌》《暴动歌》《行军歌》等。

如《农民协会歌》:农民联合起来,黑地又昏天。

压迫数千年,挨冷冻,受饥寒,农民苦无边。

年年扶锄犁,天天不空闲。

熬过荒月苦,盼来打谷关。

四六三七租上齐,衣食不周全。

……贺锦斋师长创作的《老子本姓天》歌谣:老子本姓天,住在澧水边。

有人来拿我,除非是神仙。

刀口对刀口,枪尖对枪尖。

有你就无我,你死我上天。

这些红色歌谣似缕缕春风,吹遍了湘鄂大地,又像阵阵春雷和黎明的号角,唤醒了人民大众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如《要吃辣椒不怕辣》,表达了跟着党,跟着贺老总干革命的坚定决心: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

刀子架在颈项上,砍掉脑壳只有碗大个疤!古代战争史上有四面楚歌瓦解军心,红二军团用桑植民歌攻破龙山城。

1935年,为了分散国民党反动派对红一方面军的攻击,支持红一方面军万里长征,贺龙把敌人吸引过来。

蒋介石在向江西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同时,集中80个团的兵力向湘西革命根据地进攻,红二、六军团为了战略上的转移,撒离桑植、永顺,转战鄂西,取得忠堡大战的胜利,接着折回湘西龙山。

为了吸引更多的援兵,撒网打渔,暂未攻打龙山。

晚上,战士们唱着桑植民歌的花灯小调,瓦解敌军:告诉白军弟兄们,我们都是受苦人。

反压迫才当红军,哎呀,哎呀!闹革命要靠红军。

你们当兵好几年,身上没有半文钱。

发财的都是官员,哎呀,哎呀!当兵的穿得可怜。

……3个晚上的歌,把敌人几个班的兵唱过来了,敌军的长官乖乖作了俘虏。

这就是红军军史上的歌声制敌的典范。

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是红二方面军诞生和万里长征的出发地。

从1928年2月到1935年11月,实现红色武装割据8年之久,创建了红四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红二、六军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