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最新3篇)

《光的反射》教案(最新3篇)《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
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
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
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
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设计方案引入新课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
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2节 光的反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2.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3. 知道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辨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首先,通过一个激光照射靶心的小游戏,进行情景带入,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何照射在平面镜的激光能够照射到屏幕中心的靶子。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入光的反射概念。
设计意图:1、通过独特的游戏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引入课题;2、让学生直观感受光的反射现象。
二、新授课内容:(一)演示:光的反射现象利用激光笔与自制教具显现光的反射光路,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光路图,认识与光的反射有关的相关术语设计意图:1、利用实验,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直观形象;2、为下一阶段进行光的反射科学探究进行科学猜想提供依据(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提出问题在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反射现象时完成法线、反射角、入射角等专有名词的介绍,学生汇报的现象与发现的规律实际就是学生最初猜想,由于学生在汇报中认识很模糊,可以借助于一些实例来表示,加强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光斑感受,学生发现的现象是比较粗略,是真正意义上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设计精确实验验证。
2、器材选择与方案设计猜想是否正确,能否用激光笔与平面镜验证我们的猜想?如果不行我们还需选择什么器材,小组讨论实验装置并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1、其实实验设计思路很多,易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通过多种方案的比较与评价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2、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易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3、进行实验、收集信息:通过同学们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案,使学生在充分自主探究中得到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1、此实验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能否调整好器材将光路在硬纸板上清晰的显示,才能够很好的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2、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分工同时进行,将进一步提高探究的效率。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4.2光的反射(区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一、教学内容分析《光的反射》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反射规律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
本节课既是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问。
但学习主动性和毅力不够,逻辑思维偏向感性认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需要教师引导学习,通过生活现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象认识,最终通过学生亲手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3、能画出光的反射图。
过程与方法:经历光的反射实验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难点: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
教具学具:激光笔、光屏、量角器、学生准备:直尺、铅笔、量角器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整合点与软件课前(一)自主学习导入微课1制作微课和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2将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发给学生回家自主实验。
根据自主观看微课,自主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1.利用手机录制微课2.利用qq上传微课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光的反射这节课内容。
课中(二)合作实验,点拨研讨合作探究:学生利用激光笔、光屏、笔、量角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巡堂指导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法实验法学生小组组长利用手机录制实验过程。
展示与交流:1、学生上传实验视频。
2、学生利用白板,打开视频展示与交流学生讲解小组实验过程,讲解自己小组中疑惑的地方和实验中新的解决方法。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光的反射》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2节光的反射教师: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回到原来介质中的过程叫反射。
其实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处处可见,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例子吗?.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光是怎样反射的。
教师:1、演示:向学生介绍有关反射定律中的名词。
入射光线:射向物体表面的光线。
(AO)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经物体表面反射后射离物体表面的光线。
(OB)入射点:入射光线投射在物体表面的位置。
(O)法线:在物体表面过入射点所做的垂线。
(ON)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AON)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BON)着重要求学生熟悉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最后让学生在练习本画出光路图并标注,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大家思考: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如果改变了入射光线的位置,则反射光线的位置会不会发生变化?请你继续用手边的器材做做看。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作图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可以可以任意去画?其实光在反射时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那么请你来猜想一下光在反射时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的猜想:生联系生活列举事例.让学生画出光路图并标注名称,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让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实验结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1)反射角=入射角(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3)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反射角=入射角=00)(4)当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
(5)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教师放演示光盘:如图22-6 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用光具盘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学生总结结论..看教学光盘学生解释黑板反光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分析归纳结论,使学生从中得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光的反射》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光的反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掌握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漫反射(二)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体验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二、教学设想1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难点: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教学思路设计说明:1、本节课又加以大量的小实验,所用的工具都是很普通的,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东西,让学生觉得物理与生活融为一体。
同时利用光学演示器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效果明显,利用光的反射这个知识做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从中学到探究的一般方法。
了解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
2、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具学具多媒体、激光反射演示仪、乒乓球、手电筒、白纸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讲述阿基米德大破罗马战船的故事:公元前215-前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阿基米德让每人各执一面镜子,把阳光向罗马战船反射过去。
不一会儿,船队燃起熊熊大火。
用课件演示,在现象解释中,提及“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在此举例:进入一间漆黑的房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开了灯以后,不仅看到了会发光的电灯,还看到了本身不发光桌、椅、墙等物体,这正是因为不发光的物体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优秀10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5、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六、作业设计万花筒的制作七、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潜望镜的制作八、教学后记《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光的反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光线演示器等)。
2. 学具准备: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如哈哈镜)引起学生对光的反射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探究活动1:观察和分析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3. 探究活动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并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光的反射过程。
4. 知识应用:让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如眼镜镜片、望远镜等。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类型的镜子对光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光的反射现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光的反射现象,讨论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光的反射》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4.2光的反射课题 4.2光的反射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作图等,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回答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实验一: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赛教获
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具
演示用器材:激光演示器、平面镜、插有大头针的硬纸条。
学生实验用器材(2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缝的牛皮纸)。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的反射
教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出图1。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学生实验一:
1.照课本图5—8甲,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照课本图5—8乙,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学生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
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
(1)画出图3的入射光线。
(2)如图4,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板书:“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5。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
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播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
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
强调: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三、归纳总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复习巩固
1.作图说明:一束光沿水平方向射到镜面上,入射角是3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60°)。
若入射光线不变,把平面镜竖直放置,则反射角是(0°)。
2.口答:课本节后练习1、2题。
五、作业
1.阅读课本第二节《光的反射》。
2.本章习题4、5、6题。
3.预习课本第三节《平面镜》。
(四)教学后记: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