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婚的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汉朝时期,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关于汉朝时期婚礼礼仪的详细说明。
一、婚姻媒介在汉朝时期,一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牵线搭桥。
双方的家庭会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并安排相亲见面。
二、聘礼在婚姻确定之后,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带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黄金、珠宝、钱币、丝绸等贵重物品。
聘礼的多寡和价值体现了男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纳彩纳彩是在婚礼前夜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
女方会将聘礼中的彩礼品放在床上展示,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男方宾客。
四、迎亲在婚礼的当天,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朋友、亲戚和鼓手组成,前呼后拥地护送着新郎来到女方家。
五、过门新郎进入女方家后,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过门。
比如,要踏过拴在门口的绳索、踩过小河、或是绕圈子等等。
这些仪式象征着将来夫妻之间要共同克服困难。
六、交杯酒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酒杯,言词恳切地祝福彼此,并交换碗中的酒。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七、宴席汉朝的婚宴一般非常盛大,宾客排坐,菜肴丰盛,酒水畅饮。
还会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增加欢乐气氛。
八、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洞房。
洞房门口通常会有一道红色的绸带,其他人封闭洞房门,并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新人,这也称为门闾之戏。
九、洞房花烛夜新人入洞房后,通常要在床上等待洞房花烛夜的到来。
洞房花烛夜是新婚夜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新人将开始共度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
十、夫妻同心婚礼的最后环节是夫妻同心。
婚礼主持人会将一根红线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他们将在一起度过一生,共同经历幸福和困难。
总结:汉朝的婚礼礼仪注重传统和仪式感。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代表了新人将要进入的新生活阶段。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唐代婚礼流程

唐代婚礼流程
唐代婚礼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婚前仪式
1.过门礼:女方父母派人向男方送床、箱、奁等嫁妆,男方家长会准备礼品回礼。
2.准备婚礼器具:凡是婚礼需要用到的锅、碗、杯、箸等器具,都要在前一天准备好,以防匆忙添置不全。
二、迎亲流程
1.接迎仪式:男家会派遣人员去接新娘,新娘跨越门槛后,男方要燃放鞭炮欢迎,同
时进行酒令和礼仪等仪式。
2.洞房花烛夜:新娘被迎入新房,新郎带着新娘敬拜天地、祖先、先人、父母等神明,然后点燃花烛,开始度过新婚之夜。
三、婚礼仪式
1.交换婚戒:交换婚戒是唐代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男方要把婚戒套在新娘指上,新
娘可以换戴心爱的婚戒。
2.交杯酒、三拜天地:唐代的交杯酒是男女双方在宣誓情感时共同喝的一种仪式,而
三拜天地则是新人向天、向地、向父母长辈等拜礼,象征重视三者,寓意新婚幸福、
家庭和睦。
3.敲锣打鼓、放烟花:唐代婚礼上要进行敲锣打鼓、放烟花等表演和欢庆活动,在新人出现之前热闹非凡。
四、婚后礼仪
1.回门拜访:新婚夫妇在结婚后会回到女方家中拜访,并且向女方父母鞠躬致谢。
2.传宣婚书、贡言行礼:新婚夫妇必须向亲朋好友传宣婚书,增进彼此的情谊,同时还要跨县界去谒祖、敬祭等重要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婚前准备在古代中国,婚姻并不是由个人自由选择,而是由家族、长辈来安排的。
首先是“纳采”,这是男方家族中的长辈到女方家查看女方的家境和家世是否合适,是否符合男方家族的身份地位。
如果纳采通过,就会举行“聘礼”,男方家族会给女方家族一些婚前礼物,以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谢意。
然后是“问名”,男方家族会派人到女方家中了解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以便进行批命。
据此,男女双方家族可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一步的“纳彩”仪式。
最后是“纳彩”,男方家族会在婚前给女方家族一定的彩礼,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喜爱,女方家族则会准备一些嫁妆。
嫁妆是由女方家族提前准备好的一些物品,用来装饰新居和婚宴。
婚礼仪式在古代中国,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酒宴和送别。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热闹的环节。
新娘穿着华美的嫁衣,头上戴着鸾凤冠,身着红色喜服。
新郎则穿着锦袍,头戴软纱帽,脚踏红色绣花布鞋。
双方的家人和朋友会一起组成队伍,载着婚车去接新娘。
新郎会高举“喜字旗”领队,整个队伍热闹非凡。
到达新郎家后,会进行过门仪式。
新婚夫妻会跨过桥洞,象征全家和睦。
然后会进行敬茶仪式,新娘会给新郎家中的亲戚敬茶,表示尊敬和感激。
酒宴是婚礼的重头戏,通常在宴席上有多道菜肴,还有丰富的酒水。
婚宴上,新娘和新郎都会穿着礼服,互相敬酒,然后敬神明和长辈。
婚宴上还有诗歌、音乐等表演节目,增加婚宴的喜庆气氛。
送别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新郎随着婚车离开新娘家,回到自己的家中。
新娘会在丈夫的护送下返回夫家,开始新的生活。
婚后习俗拜堂是新婚夫妻在婚后第三天,到夫家的祖堂前,向祖先行礼,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入洞房则是新娘第一次进入新郎家的卧房。
在洞房中,通常会摆放一些五谷丰登的象征物和红绸子,寓意着新娘将带来好运和丰盛的生活。
新娘会被新郎解下头纱,表示新娘即将融入新家。
此外,新娘还要按照家族的习俗,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磨豆腐、扫地、煎饼等。
这些习俗旨在向新家族表示尊敬和融入新家庭。
古代新婚的礼仪

古代新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新婚的礼仪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为礼物目录,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问名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嘉礼:古时婚礼之首,因是女方时,延聘媒人作媒,谓之嘉礼,今表示“求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于吉兆,遣媒人致送薄礼,谓之纳吉,今表示“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恳请期:由男家恳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恳请期,又称“乞日”,今表示“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不好命佬将崭新床弄至适度边线。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不好命婆负责管理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砌在床上,并利沙上各式喜果,例如红枣、桂圆、荔枝干活、白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严禁步入新房及碰触新床,直到成婚当晚新人进房年才。
二、新娘礼服颜色:中国人的婚礼有赖于大红色,习惯以艳丽的颜色去衬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难成了订制,当众喜庆,衬托新人,预示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衣着,就是权势和地位的寓意,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时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抒发了民间对权贵的敬重,因而逐渐演化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结婚时,通常就可以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强红盖头和绣花鞋,用大红花轿踩碎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白”字。
关于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

关于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汉代婚礼没有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观赏式的仪式,整体来说,是古代婚礼最简单的仪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代婚礼流程1、新人入场在汉朝婚礼中,开始是由手捧红烛的侍女成双成对的入场;然后才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场且站立,再者新人面向各位来宾行拱手礼。
之后夫妻相互鞠躬,男子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而女子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且手藏在衣袖里鞠躬90度。
2、亲醮子礼结婚时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所以在汉式婚礼上需要向父母敬礼,然后由父母赐酒,父母在赐酒的时候会给新人一些嘱托,同时还会给新人送上准备的礼物,代表对新人的喜爱和认可。
3、行沃盥礼举办汉式婚礼除了赐酒,新郎还需要拿干净的水清洗自己的脸和手,代表除旧迎新的寓意,新娘由于脸上有妆,所以只擦手就可以了,双方都清洗完毕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对夫妻生活有非常吉祥的寓意。
4、行同牢礼新人需要在汉式婚礼上一起吃一种动物的肉,这个仪式代表两个人正式成为一家人,从此需要同甘共苦,代表了对婚姻的祝福,可以保佑爱情的长久稳固。
5、行合卺礼汉朝婚礼也少不了新人要行合卺礼,由新婿为其倒酒,新人各喝一半然后交换喝掉,夫妻共饮后愿夫妻二人从此能够相互扶持及照顾,夫妇双方一体永不分离,结婚就代表两个人是一家人了,所以一起喝酒也是汉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个环节代表两个人的融合,从此成为了一家人,代表着合二为一。
6、行解缨结发礼婚礼最后新郎新娘还应该行解缨结发礼,新郎会在定情之时赠与心上人一缕红缨。
在两人圣洁的婚礼中由新郎将红缨解下,再各取自己一缕发丝,结在一起,作为爱情永远的美好与纪念。
7、拜堂礼汉式婚礼的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夫妻对拜,两个人需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表示对宾客的感谢、对婚姻的祝愿。
汉代婚礼习俗从爱情到婚姻,不仅仅是一段情的距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一段风俗礼制的演练过程。
婚姻相比于爱情,少了一些浪漫,多了安然和稳固。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千百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其独特的美丽和庄严仪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讲究形式庄重、内容繁复,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期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尊重。
1.起名礼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首先要进行的是起名礼。
这个环节是由双方家长为新婚夫妇起名字,用意在于寄托对新人美好的祝愿和期望。
起名礼通常在婚礼前的几个月举行,亲友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议起一个吉祥美好的名字。
2.红娘介绍红娘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红娘扮演着媒人的角色,她负责介绍合适的男女双方,并协调双方家庭的事宜。
红娘的出现,将更多的婚姻牵线搭桥,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聘礼聘礼是古代婚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男方家族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庭,带着一些财物和礼品,以示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同时,聘礼也是双方家庭协商婚约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双方家庭达成共识,赞成这段婚姻。
4.红盖头红盖头,即红色的婚床帷幔,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新娘在婚礼当天将自己的头部覆盖起来,以示矜持和含羞。
红盖头的出现,使整个婚礼更加神秘而庄重,也增添了一份浪漫和喜庆的氛围。
5.过门过门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在披盖头后,需经过一系列令人期待的闹洞房环节,最后由新郎背着新娘共度洞房花烛夜。
这象征着新娘离开父母家庭,正式成为新娘子,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6.敬茶敬茶是古代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礼仪。
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也寓意着新婚夫妻对未来家庭和睦幸福的期望。
7.喜宴喜宴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喜宴上,新人与亲友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品尝美食,共同庆祝婚礼的圆满成功。
喜宴除了丰盛的食物,还有精心布置的桌花和舞台背景,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氛围。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仪式庄重、内容繁复,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新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新婚的礼仪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既然使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
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决定性因素。
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
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
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了。
我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纪时的,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极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
男女双方在合八字时所写的“庚贴”是有一定格式的,大体如下:男某某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女某某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时瑞生“庚贴”所书“八字”,须为偶数。
倘出现奇数,则须增减一个不很要紧的字而凑成偶数。
“八字”收到后,男女双方要先将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内家宅平安(既无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盗等时间发生),则可请先生“批看八字”了。
在批“八字”之时,除看年庚八字外,还须参照双方属相及阴阳五行等。
这其中各项之间是绝对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项相克则婚姻之事只好作罢。
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则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来了。
当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
“征”有“成”的意思。
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
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
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
“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
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
古代按《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
后世富足者金银玉玩、鸟兽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纳征的物品。
帝王娶皇后纳征则须另加玉圭及束帛。
诚然,一般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办不起许多金银作为纳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确规定“聘财无多少之限”。
古代民间“过大礼(纳征)”一般情况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金一铜)一对、豚肉、喜酒、羊、喜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红蜡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耳饰一对、姜花、礼饼各若干。
男方要择定吉日,鼓乐吹奏,将庚贴用红绸系好,连同礼单将礼品送到女家。
媒妁则引导男方家长亲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对来的客人盛情款待。
女家接受聘礼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
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
据载,婚约在周朝已然有之,刻于竹简,男女两家各执一半。
按规定,婚书订好后要由当事双方及保亲人和媒人签字画押,并上报官府。
婚书格式各代有所不同,基本格式如下:纳聘书格式某州某县某处某姓,今凭某人做媒,某人保亲,以某长男名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第几令爱名某姐,见年几岁,缔亲,备到纳聘财礼若干。
自聘定后,择日成亲,所愿夫妇偕老,琴瑟和谐,今充婚书为用者年月日婚主姓某押启女婿姓某押合同婚书保亲姓某押媒人姓某押回聘书格式具乡贯姓某,今聘某人为媒,某人保亲,以某第几女名某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长男名某,见年几岁,结亲,须讫财礼若干。
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所愿夫妻保守,嗣续繁昌。
今立婚书为用者。
年月日婚主姓某押启女姓某押合同婚书保亲姓某押媒人姓某押男家拿到婚书后,要把婚书供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祖先已和某家缔亲。
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北方民间也称“要日子”,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家。
《仪礼士婚礼》:“请期用雁。
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主人致辞之后,媒人告以婚期。
”由此看来,古人的请期不是简单的告知,也是有一定仪式的。
其实婚约鉴订之后,女家已然是“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把选择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了男家。
之所以用“请”字,是表示一下客气,男家不敢自专,请求女家同意的意思。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
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
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淄,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由此可见,至少是在汉代以前古人的婚礼均是在晚上举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车子(墨车),执烛,一切均与夜色相匹配。
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白天结婚的习俗。
古代婚礼礼仪多后来的人在结婚择定日期的时候,要把新人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请“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托媒人征得双方同意后,于是日举行仪式。
其仪式各有所不同。
据《礼记婚义》记载“子承父命以迎。
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婿受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
妇至,婿揖妇入。
”当新郎穿着礼服,遵从父命带领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新郎执雁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
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新娘到婆家后在大门口与新郎相互致礼后,一同走进家门。
然而,后世的迎亲之举就要复杂得多了。
亲迎的队伍也甚为壮观,多者可达几十人。
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唐代用带有图绘的障惋车。
可以说,在隋唐以前,亲迎用的都是车,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轿”。
当然,亲迎的队伍中乐队也是必不可少的。
《诗经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说的就是那位“好逑”的“君子”欲琴瑟钟鼓将“窈窕淑女”娶将过去。
可见婚庆乐曲在中国具有相当的渊源。
不过也有记载先秦婚礼是不用乐的,到了汉代才有了结婚用乐的习俗。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
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
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苟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
”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奏乐庆贺。
后世的迎亲队伍,特别是明清以来,大多有“僭越”的趋向,如迎亲队伍前面有“开道”、“回避”等字样的禁牌,新郎戴官帽,新娘着只有命妇在大典时方能穿戴的凤冠霞帔,甚至模仿帝王仪仗,加入金瓜、斧钺等。
但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有逾礼,官府也一般也就不加干涉了。
不过从先秦时代起,婚礼使用的器物就有超越身份的现象,例如,士亲迎用的墨车,是大夫的车;用作见面礼的雁,也是大夫的规格。
郑玄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摄盛”,意思是在婚礼这种特殊的场合,可以允许稍有越位的行为。
花轿迎至男家,街坊邻居(主要是小孩)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糖果等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
此外还要有人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称为“撒谷豆”,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
新娘子下轿的时候双脚是不能着地的。
这是古人出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认为地与天都是不可侵犯的,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土地之神,故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
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
”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直到民国商户人家成亲和南礼中还有用面袋的,称之曰“倒袋”,也是“袋袋相传”,不断烟火的意思。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平安安,还要迈火盆,一方面是避煞,火以压邪的意思。
另一方面也有预示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古代婚礼的“六礼”,一直延续到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