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轮复习课件
《DNA分子的结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

高考复习环节3:考点归纳
高考复习环节4:演练冲关
高考复习环节4:演练冲关 B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脱氧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之中, 单个核苷酸则不能储存 遗由传于信C— 息G;碱基对含 43不碱D为转种N个同基A模录越氢脱生对板时稳键氧物含;以定,核的量其。所苷D越中以 N酸高A一C均(— ,④条由G)链组成
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
磷酸:P 脱氧核脱糖氧和核磷糖酸:交CH替O连接
G与C之间有3个氢键, A与T之间有2个氢键。
含N碱基:?
A. ③有可能是碱基A B. 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①、②、③中特有的元素分别是P、C和N D .与⑤有关的碱基对一定是A-T
含N碱基
1′
5′
脱氧
核糖
3′
2′
碱GACT基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G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T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 连接方
酸
5’
3‘-
氢
3’
键
5’磷
A
T
酸二酯
键
T
A
式
G
C
C
G
3’
5’
C A
T G
A T
A
T
A
C A
T G
(1) 两 条长链, 反向 平行。
(2)外侧:基本骨架 脱氧核糖与磷酸 交替
腺嘌呤(A) 胞嘧啶(C) 尿嘧啶(U)
鸟嘌呤(G)
腺嘌呤: CHN元素,
其余碱基: 胸腺嘧啶(T) CHON元素。
解析:选D 该DNA分子含有四种碱基,且A与T 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 此与⑤有关的碱基对一定是A-T,与③有关的碱 基对一定是G-C,但无法确定③、⑤具体是哪一 种碱基。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 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应为图中的①、②。①中特 有的元素是P,③中特有的元素是N,而C并不是 ②所特有的,③中也含有C。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34张PPT)

提出问题
DNA\蛋白质和其他物质谁是遗传物质?
实验材料: 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作出假设: 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方案:
1、从活的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各种成分, (DNA、蛋白质和多糖 等物质)
思考
1.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 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 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 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 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染色体
蛋白质 氨基酸多种多样 遗传物质
DNA 结构未知
20世纪20年代: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1. 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磷酸
2.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脱氧 核糖
碱基
磷酸
脱氧
A
核糖
磷酸
脱氧
C
核糖
磷酸
脱氧
G
核糖
磷酸
脱氧
T
核糖
20世纪30年代:DNA有重要作用
一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组装
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 实验准备
3. 实验过程
①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 +
(蛋白质被标记)
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短时间
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与细 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 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PPT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中叶,科学家 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 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在这两种物质中,究 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呢?试着设计实验来 证明你的观点。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
菌落 S型 光滑 R型 粗糙
荚膜 有 无
毒性 有 无
2.实验过程: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2这)种艾转弗化里因的子体是外什转么化呢实?验
相对地,假如你现在走进一位低效教师的课堂,你 可能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分配了学习任务,总 有那么几个学生坐在椅子上无所事事。他们或许在 打瞌睡,或许在做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
总之,他们不是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听讲,而是急不可耐地
挨过上课时间,显然,你已经知道,从上课铃到下. 课. .铃的整个
课堂时段中,只有那些高效教师才能保持课堂不被琐事中断, 并且保证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高效教师的课堂上,没有 一分钟被浪费,没有学生无事可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 效的教师很少遇到有关课堂纪律的问题。 那么,高效教师是如何让整个课堂从头到尾一直保持饱满的 状态呢?他们仔细规划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以保证没有时间 被浪费;他们仔细规划讲课过程,力求简明扼要(因为他们知 道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们为领 先的学生着想,他们也为后进的学生着想。
D.仅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外壳中 解析:DNA 和蛋白质中都含有 N 元素。噬菌体侵染被 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合成自身 DNA 和蛋白质的原料都来源
于大肠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 15N。 答案:C
附赠材料:
怎样认真规划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
假如你现在走进一位高效教师的课堂,毫无意外, 你会看到学生一定正在忙着学习。这些学生虽然不 一定整齐划一地干同样的事情,但他们手头一定有事 做,而不会坐在课桌前发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课堂练习
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A、D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是 :
A、注入---吸附---释放---组装---复制 B、复制---组装---释放---吸附---注入 C、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D、吸附---注入---组装---复制---释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间接 地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观察蛋 白质与DNA的作用。
实验材料: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步骤: 1.标记大肠杆菌:
2.标记噬菌体: 3.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培养液) 4. 搅拌离心培养液: 沉淀物(大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 5.观察放射性
反馈练习 1. 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 是( D )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 肺炎双球菌
2.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 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 别放入S型细菌的DNA、DNA和DNA酶、 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 A) 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肥肥和她的女儿 曾宝仪和她的妈妈
祖孙三代的鼻子
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特定情况下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性状 具有多样性,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 息
第16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蛋白质
考点1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肺炎球菌
R型球菌S型球菌
无荚膜,菌落粗糙;无致病性
有荚膜,菌落光滑;有致病性抵抗力强,不易被免疫破坏而使动物致死
1. 肺炎链球菌分类
P43相关信息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包围的一层胶状物质。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杀灭。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
A
(2021·黄石月考) 型(有荚膜)和 型(无荚膜)肺炎链球菌均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 型细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 型突变株,记为 型细菌。现利用上述三种菌株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 型细菌DNA与 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 型和 型菌落B.将 型细菌DNA与 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 型和 型菌落C.将 型细菌DNA与 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 型菌落D.将 型细菌DNA与 型细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 型菌落
【拓展应用】探究甲状腺的功能实验中,手术切除甲状腺和注射甲状腺激素分别属于自变量控制中的哪种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为“减法原理”,后者为“加法原理”
特别提醒
[细节回顾]① 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失活? 其蛋白质变性失活,DNA加热变性后可复性。② 据本实验,解释为什么DNA比蛋白质更适合作遗传物质? DNA热稳定性更强。
对比实验(相互对照)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
1.标记噬菌体
①短时间保温: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共49张PPT)

已经释放,经离心到了上清液中显示放射性。
A组 标记噬菌体 35S标记蛋白质
B组 32P标记DNA
过 噬菌体侵染细菌 程
测试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没有35S 子代噬菌体有32P
上清液中有35S
上清液中没有32P
结论: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DNA,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 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使细菌与噬菌体外壳分开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实验
4 分型别的用 蛋含白3质2外p 的壳、噬可菌诱噬体导菌和S型含转体35化s的为侵噬R型菌染体去细感菌染未的被标实记的验大肠中杆菌,。 对在细菌体内合成蛋白质
正确的叙述是( D) 结论: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A、分子的结构相对稳定 B、能够自我复制
沉淀物:细D菌.放指射性导低 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
和酶由细菌提供
5、从肺炎双球菌的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将s型DNA和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时,R型活细菌的后代中有少量的S型菌体 ,这些S型的菌体的后代均为S型菌体。这个实验表明DNA( ) D A、分子的结构相对稳定 B、能够自我复制 C、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能够引起遗传的变异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同位素示踪法)
32P标记 DNA
35S标记
蛋白质
有32P标记 DNA中有 的DNA 32P标记
无35S标记 外壳蛋白 的蛋白质 无35S标记
DNA是遗 传物质
?
• 1.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 菌体(侵染细菌),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 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 序为(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课件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2)DNA的功能----携带特定遗传信息 DNA分子上有许多携带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可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有无酒窝
基因:具有 特定 片段。
的遗传效应
单双眼皮 鬈发直发
(3)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7. 下列有关人类生殖、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有46条,基因有46个 B.肤色正常(Aa)的夫妇后代患白化病(aa)的可能性为50% C.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类型决定了子女的性别 D.人为选择性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8. 如图表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将A的一部分放大,用生物化学方 法对其进行分离后,发现A是由B和C两部分组成的,其中D是C的有效片段。试分析 填空:
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 人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 B.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它们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基因 D. 科学实验证明,细胞中的DNA大多在染色体上
5. 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卵细胞中,由这样 的鱼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地加快了。以上事实证明( D )
拓展延伸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人类挑战自我的研究项目, 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堪与“阿波罗 登月计划”相媲美的宏伟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测定人染 色体上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及排列顺序,解读它们所包 含的遗传信息。
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中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4月,6个国 家的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完成。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基因 资源十分丰富。这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唯一代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意 义十分重大。我国科学家承担了第3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测序任务,其中涉及与鼻咽癌等有 关的基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

DNA
蛋白质
存储遗传信息
双螺旋
基因
功能
结构
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1.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染色体 B.DNA C.蛋白质 D.RNA2.正常人的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 )A.23条 B.12对 C.23对 D.39对
B
C
3.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 父母双眼皮,儿子单眼皮”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将门出虎子” D.“老鼠生儿会打洞”
6.人类基因组研究大事记
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0年5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预计从原定的2003年6月提前至2001年6月。2000年5月8日,由德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2001年2月12日,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首次公布。
二、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1.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一般是一定的,并且成对出现。
2.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蛋白质
DNA
染色体
3.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4.DNA分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这个图,请同学们说说看,DNA分子形状和结构象什么?
从结构上看,DNA分子由两条长链组成,它们就像旋转的楼梯一样,相互盘绕,构成了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1999年12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完整地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类染色体基因完整排序的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轮复习课件一、引言DNA,即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DNA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从外貌到行为,从生理功能到行为习惯,无一不受DNA的影响。
本轮复习将重点探讨DNA 的结构、复制、基因表达以及基因工程等内容。
二、DNA的结构与特性1、DNA的化学组成1、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M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MP)2、每一种脱氧核苷酸都由一个磷酸基团、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
2、DNA的双螺旋结构1、DNA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2、碱基在双螺旋内部以特定的配对方式排列:A-T和C-G。
3、这种配对方式保证了DNA的遗传信息可以准确地进行复制和转录。
三、DNA的复制1、DNA复制的时间和地点1、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即S期。
2、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内。
2、DNA复制的过程1、解旋酶解开DNA双链,暴露出单链作为模板。
2、引物酶合成RNA引物,用于启动子DNA的合成。
3、DNA聚合酶催化DNA的合成,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加到RNA引物上。
4、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子链。
3、DNA复制的特点1、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母链,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2、双向复制:DNA在复制时,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3、高保真性:DNA聚合酶具有纠错功能,可以检查并排除错配的碱基,保证复制的准确性。
四、基因表达与调控1、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1、基因表达是指DNA中的遗传信息被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2、转录是指DNA序列被读取并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RNA序列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2、基因表达的调控1、转录水平的调控:通过调节转录因子的结合和释放,控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2、翻译水平的调控:通过调节翻译因子的活性,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和数量。
3、基因表达的多样性1、不同基因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不同,造就了生物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表观遗传学研究:除了DNA序列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但不改变DNA序列本身。
五、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应用1、基因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操作步骤1、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操作,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基本操作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载体的选择与改造、细胞的转化与筛选以及基因表达与鉴定。
DNA,或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是细胞中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
这个分子结构包含了人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因此是我们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分子。
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分子,由两条相互旋转的链组成。
这两条链由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都包含一个磷酸、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含氮碱基。
含氮碱基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这些碱基在DNA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DNA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当一个细胞准备分裂时,DNA 会进行复制,以确保每个子细胞都得到一份相同的遗传信息。
这个过程非常精确,确保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不会出现错误。
DNA也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主要是由于DNA序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如辐射或化学物质)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DNA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
这些变化为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DNA中的错误或变异也可能导致疾病。
例如,有些变异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或血友病。
通过了解这些疾病与DNA变异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或预防策略。
DNA是生命的基础,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遗传物质。
它携带了生物的遗传信息,确保了生命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对DNA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也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工具,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遗传物质是生物体内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和生长发育。
在生物体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承载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本文将围绕“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主题,探讨复习设计及反思,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需要理解和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它由四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
这些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的遗传信息。
DNA还具有复制、转录和翻译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使得DNA能够精准地传递遗传信息,维持生物体的遗传稳定性。
针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主题,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复习重点和难点:DNA的结构特点: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影响其稳定性和遗传信息存储的?DNA的复制: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复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DNA的转录:DNA如何通过转录生成RNA?转录过程中有哪些调控机制?DNA的翻译:DNA如何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细节和调控机制是什么?DNA的变异和进化:DNA的变异和进化是如何影响生物体的遗传特性的?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相关知识点。
制作思维导图:将DNA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方便记忆和理解。
练习计算和绘图:通过计算和绘图等方式,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碱基排列顺序等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和请教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或请教老师,解决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反思,我认为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收获:对DNA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对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和请教老师,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提高了自己的总结能力和思维方式。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表达不清或无法准确描述某些概念的情况,需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有些部分的知识点可能还不够全面或准确,需要进一步完善。
结合同学的反馈和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反思: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那些难以理解的部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所有知识点,并确保准确性;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理解和掌握DNA遗传物质的各个方面。
通过以上复习设计和反思,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生物学过程。
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对实际应用的掌握,以便更好地掌握DNA遗传物质的知识。
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遗传规律和机制。
在遗传学中,DNA是一种关键的分子,它承载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本文将介绍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例如人的外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遗传的力量。
随后,介绍DNA作为一种遗传物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模型或图像向学生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DNA的组成成分,如磷酸、脱氧糖和四种碱基等。
解释DNA的碱基配对规则,以及DNA 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通过动画演示或实际实验向学生展示DNA的复制过程。
重点讲解复制的起始、延伸和终止阶段,以及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特点。
讨论DNA复制的错误修复机制,如SOS修复等。
介绍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讨论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通过实例讲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如启动子、终止子、microRNA等。
在讲解完各个知识点后,教师要进行概括总结。
强调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通过组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或个人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1)分析一个简单的DNA序列,标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2)讨论某种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3)阐述DNA修复机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例如,教学内容是否充分、讲解是否清晰、学生参与度是否高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于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强化讲解或提供额外的练习。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引入更多的实例或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DNA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明显遗传特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是什么。
主体:通过讲解和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DNA是细胞中最基本的遗传物质。
然后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DNA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功能。
结尾:通过总结和回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同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在生物世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DNA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功能。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和作用。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等。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资料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