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的定义和特征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理想的特征:①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②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3理想和空想的比较: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理想的分类: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5理想的重大作用:理想是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然而,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不断变化的现实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3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4理想和信念的对立统一: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4)理想具有多样性
从主体上分为:
从性质上分为: 从时序上分为: 从内容上分为:
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崇高理想、庸俗理想 近期理想、长远理想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 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 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 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 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与信念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信念 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 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理想作为信念,是 指人们确信的观点与主张;信念作为理想, 是指与奋斗目标相联的向往与追求。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理想和信念的内涵有相互交叉之处。 其次,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极为密切。理想是信 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理想和信念毕竟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个概念。 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作用是不同的。理 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 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的侧重点 在于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 对现实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文革政治狂热与张志新烈士对真理的执著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信仰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 础上。信仰是在社会实践中, 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为基础的思想见或理论主张的 坚信不移、身体力行。
陈果的悲剧
陈果,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 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 是一名好学生。 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 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 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 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 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 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 “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陈果事件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请同学们说一说: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 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于走上自焚的道路?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①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②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3)理想和空想的比较: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
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理想的分类: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5)理想的重大作用:理想是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
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然而,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不断变化的现实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
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和力量源泉。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理想信念具有以下特点:1. 目标性:理想信念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它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可行的目标。
2. 现实性:理想信念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3. 超越性: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超越了现实,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
4. 稳定性: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在人们的思想中稳定下来,不会轻易改变。
二、理想信念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理想信念分为不同的类型:1. 根据理想信念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个人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
个人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个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对职业、家庭、生活的追求;社会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和平的追求。
2. 根据理想信念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短期理想信念和长期理想信念。
短期理想信念是指人们短期内想要实现的目标;长期理想信念是指人们长期内想要实现的目标。
3. 根据理想信念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积极理想信念和消极理想信念。
积极理想信念是指能够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信念;消极理想信念是指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消极、颓废的信念。
三、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以下作用:1. 指引方向:理想信念能够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使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 激发动力:理想信念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3. 强化意志:理想信念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力,使人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一章理想信念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经》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1、立志当高远 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 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 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
有志者立大志,无志者常立志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2、立志做大事 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个人 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生 命力。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巴黎人民公社--苏俄--社会主义 阵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信念的特征 (1)层次性 (2)多样性 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 历、性格特征等都会影响人的信念
信念与信仰 信念与理想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故事: 三个农民工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 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 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 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 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三)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艰苦奋斗!
(三)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不仅是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 主要还在于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信念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和社会需要追求的高尚目标和价值观念。
它们是人
们对于事物本质和真理的认识,以及对于美好生活和社会的期望。
理想信念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高尚追求:理想信念通常是对于道德、真理和善的追求,它们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崇
高愿望,代表了对于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向往。
2. 指导行为:理想信念是人们行为与决策的重要指导,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作用。
3. 崇高价值观:理想信念代表了人们对于价值的承诺和关注,它们包括了对于人权、
平等、正义、自由、和谐、善良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4. 持久性:理想信念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它们是对于人生和社会长期追求的结果,因此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5. 社会价值:理想信念不仅是个体的内心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它们在
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引领和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总之,理想信念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高尚目标和价值观念的追求,它们具有崇高、指
导行为、持久、社会价值等特征。
理想信念的存在和实践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
有重要意义。
【要点提示】◇理想信念的涵义特征及类型◇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讲解

在青少年时期所确立的理想信念密切相
关。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会产生
巨大的推动力,激励人们战胜艰难险阻,
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志向须崇高
பைடு நூலகம்
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机 结合起来 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 信念结合起来 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 和选择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 性和曲折性
• 一个人有生活理想不是坏事,问题在于怎么实 现它。 • 有职业理想说明他会为实现理想准备条件,有 社会理想,说明已具备了社会责任意识,而人 格理想则是实现其他理想的条件。 • 只有成为某种人,才能胜任某种职业,才能过 上某种日子,才能为某种社会理想而奋斗。 • 所以,理想的实现最终还是落实到 自我完善 的具体过程。
★社会主义理想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变为现实,并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世界社会 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 失败,更不意味着帝国主义不可战胜。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坚强 的社会主义信念,打败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打击,摆脱了资 本主义列强的封锁,迅速发展壮大,工业化水平急剧提高。革命前,俄 国工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6.9%,经过不到三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 值增长了12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到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 于美国的80%,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 1957年前苏联成为第一个 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旧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不是年代的差距, 而是世纪的差距,如中国在1948年的工业发展水平还低于英国1860 年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1952~1978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 年文化革命”,工业增长速度仍比美国高3倍,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 连续20多年保持在7%以上,建国40年,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134倍,比 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要快。现在我国的纳米技术﹑超导 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崛起大有希望。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经历了200多年(从1581荷兰共和国到 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中间经历了多次封建王朝复辟。1918年苏联 建立社会主义至今不到100年,我国不到60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思修第一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思修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a4684dbf65ce05087632131c.png)
的 大 科 学 家
从 田 间 小 路 上 走 出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 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 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 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 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词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袁隆平的颁奖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大学给刚刚跨入校门的莘莘学子一种全 新的感受,大学生活向每一位新生展现 着通向理想彼岸的曙光。
理想是什么? 今天我们还需要理想 吗?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 长成才究竟是什么关 系? 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 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立志需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 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讨论:作为大
学新生,现在 最应该做的是 什么?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 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 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 艰险和坎坷。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 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 个实践问题。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 想是彼岸,那么,唯有实践才是联系两 者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一)志当存高远
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 理想信念。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 立志的关键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信念的定义和特征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对理想涵义的理解,应当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
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目标也就不同。
第二,理想是人类特有的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规划。
人能够对自我实践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选择,从而来规划自己的生命活动、决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种由客观的物质现象所决定的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生理想的确立和追求。
第三,理想是以客观现实发展的可能性来展示明天的现实,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科学的理想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以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来展示明天的现实。
理想与空想、幻想不同。
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的。
幻想虽然反映人们的一定需要和愿望,但一般离现实比较远,不表现为确定的努力追求的目标。
理想是真的,又是善的,也是美的。
第四,理想植根于主体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
人类是一个充满需要的特殊群体,而人类对需要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现实世界只能在相对意义上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从绝对意义上满足所有人的全部需要。
人始终存在着一种不断要求超越现实和自身不完善的强烈愿望,它激发着主体力求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跨越历史的界限,去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2、理想的特征:第一,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人生观等影响着理想的形成。
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
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它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要想使理想真正变成现实,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想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往往是由于人们的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当。
第二,理想具有时代性。
理想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不同时代的理想反映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甚至人们对理想的想象也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个人的阶级地位和利益不同,理想也必然不同。
任何理想都受到一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各种理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第四,理想具有超前性。
理想所描绘的内容不是现实,而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以对现实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分析研究为根据的,它高于现实、超过现实,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对人们有鼓舞作用。
它区别于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空想等不切实际的想象。
它是在历史逻辑的进程中,主观对客观运动趋向的一种超前把握。
第五,理想具有实践性。
理想的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科学的理想是在实践已经发展到足以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变革客体的实践,认识和把握现实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理想如果脱离了实际,就是空想、幻想。
另一方面,理想既不能在单纯的观念形态的范围内实现,也不能依靠单纯的思想力量来实现,而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实践产生理想,理想付诸实践。
理想的实践性就意味着这样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升华的过程。
3、理想的类型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像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的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认识理想的类型,有助于青年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1)从理想性质上分,理想有崇高、远大与狭隘、庸俗之分。
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对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的希望和追求,就是崇高、远大理想;相反只注重追求个人私利和贪图物质享受,则是狭隘、庸俗的理想。
(2)从理想的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别,个人理想是指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指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互为依赖、密不可分的。
(3)从理想与奋斗目标的关联来分,可以分为共同理想和最终理想。
共同理想是人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确定的共同奋斗目标,它一般带有阶段性。
其核心内容是某种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政治原则。
共同理想是社会赖以维系的理性基础。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是人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它往往带有终极的意义。
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1848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令世界震惊的《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严密地描述了他们所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
《宣言》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社会产品的丰富足以满足“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文明有了极大提高,人们之间大公无私,相亲相爱,而不是尔虞我诈、互相残杀。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科学的社会理想。
它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理想。
(4)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之分,长远理想是指必需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
如共产主义需要若干代人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这就是人类的远大理想。
近期理想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5)人生理想,通常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社会政治理想,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追求和总体设想,也包括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
道德理想,是指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或个人的理想人格,是人们在道德方面追求的最高标准的行为表现。
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导引下,对未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四者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人人生理想的大系统,对人们的活动施加综合性影响。
其中,社会政治理想起着主导作用,贯穿于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之中;而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从不同的方面体现着社会政治理想,从属于社会政治理想。
社会政治理想,决定人生理想的方向、性质是人生理想的核心。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
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理想对人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密切相关。
只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才能够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一定的思想或事物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
因此,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现实不断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
一个人对已经确立的信念,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验证,确认其真正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
信念的改变如同信念的确立一样,必将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持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
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之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