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易拉罐斜立的原理
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

倒不满的啤酒杯把啤酒往杯里倒,怎么倒都不会溢出来。
1.将啤酒瓶垂直倒立,往空杯子里倒酒,必须让瓶口保持在杯子高度的一半之处。
2.看着啤酒的泡沫不断往上冒,眼看就要溢出来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很着急,但神奇的是,啤酒却突然停止涌出,一点都不会溢出来。
应用这个原理常常被应用在养鸟用的给水装置上。
如右图所示,在略深的盘子中,并排放置两块橡皮擦。
注入水,直到水面与橡皮擦齐高。
然后把装满水的大可乐瓶瓶口朝下,放在橡皮擦上,水不会溢出盘外。
但是只要小鸟从盘子里喝一些水,瓶内又会流出同样多的水来。
这是利用大气压力玩的游戏。
大气压力推挤杯中水面的力量正好等于瓶内所剩啤酒的重量加上瓶中空气所产生的压力,于是达到了力的平衡,因此瓶内的酒就不再流出。
百元大钞有轻功明明看见钞票就要掉下去,但99%的人就是无法用手指夹住钞票。
1.把钞票放在孩子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
2.不妨大方地对孩子说:“夹住了就给你。
”然后放手让钞票落下。
3.除非是侥幸,否则孩子不可能夹住这张钞票。
通过眼睛看,再由大脑作出判断,最后下达命令让手指去夹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人类的反应时问平均约为0.2秒。
而在0.2秒内,自由落体下降的距离约为20厘米。
因此,当长度不到l 6厘米的钞票落_卜时,从眼睛看见到用手指去夹,钞票的上端早就掉到13厘米以下了,所以绝对不可能夹到。
同理,幼儿和老年人之所以比较容易发生交通意外,就是因为他们从发现危险到作出避开反应的时间通常会比较长。
鸡蛋变胖只要把鸡蛋放在醋中浸泡3天,蛋壳就会变软,体积也会涨大1.5倍。
1.把鸡蛋放进较大的杯子里,加醋,使醋刚好没过鸡蛋。
2.鸡蛋会冒出泡泡,体积也会一天比一天大。
请放置3天。
(时间可能有点久,但值得一试。
)3.3天后,鸡蛋硬硬的壳不见了,只剩下一层软软的半透明薄膜,而且体积比原来大了1.5倍!白色的蛋壳不见了,是因为它被醋酸溶解_r。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被醋泡着的蛋壳中冒出来的泡泡就是溶解反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
如何让易拉罐侧立而不倒?

如何让易拉罐侧立而不倒?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杂技演员走钢丝、或者站立在滚动的物体上长时间保持平衡,想必大家都惊叹于他们的演技吧。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让易拉罐斜着站立在桌面上。
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呀?下面就跟小编做个实验一探究竟吧!
材料准备:
一杯水、一个空易拉罐
实验步骤:
步骤1:尝试将空的易拉罐斜着放在桌面上;
步骤2:往易拉罐里装入约四分之一罐清水;步骤3:再尝试将易拉罐斜着放在桌面上;
步骤3: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惊奇地发现,当我们尝试将空易拉罐斜着立在桌面上,无论怎么调整都无法将其斜着立在桌面上,然而当我们往空
易拉罐里倒入四分之一罐清水后,我们就很容易将易拉罐斜着立在桌面上,并且轻轻拨动易拉罐,它仍然能稳稳地斜立着。
实验原理:
要让物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关键是要找到重心。
空的易拉罐,由于其重心较高,且与着力点很难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所以我们很难将其斜立在桌面上(仔细调整其实也是可以斜立的,不过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而当我们往易拉罐装上四分之一水后,整个易拉罐的重心就和着力点可以处于同一条竖直线上,并且此时重心偏低,更容易让我们有机会让其处于平衡。
科学小实验易拉罐滚起来教案

科学小实验易拉罐滚起来教案
教学理论依据:
生活中有许多会滚动的物体。
它们给幼儿带来了惊喜,令幼儿着迷,引起幼儿的遐想!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滚动现象特别感兴趣。
本次活动我选择了会滚动的物体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以奇妙的骨碌碌王国之旅为主线索,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在玩玩乐乐中探索简单的科学道理,体验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乐趣。
实施策略:
*作法、观察法、比较法、游戏法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滚动玩具,愿意玩。
2.愿意和朋友一起玩,体验玩滚动玩具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圆柱形的玩具、轮子玩具、球状物、玩具车、各种形状的积木、鳄鱼教具、轮胎、颜料等
活动重难点:
认识各种滚动玩具,愿意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古柳王国玩,那里什么都会滚。
我们从车里开始吧!
二、融入情境,认识并乐意玩滚动玩具
1.骨碌碌玩具店
知道各种滚动玩具,会滚会玩。
老师总结:圆的东西可以滚。
2.好吃的骨碌碌
引导幼儿找出会滚动的物品,并能近距离滚向目标
总结:圆的东西会滚,尖角的东西不会。
3.大家一起骨碌碌
让报纸球在“悠悠床”上滚动,体验滚动带来的快乐。
三、体验成功,结束活动
大家一起动手卷起来,退出活动室。
易拉罐小孔成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3.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小孔成像实验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一个小孔,将物体成像在另一侧的屏幕上。
实验中,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直线传播到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实验原理如下:1.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线沿直线传播。
2. 小孔成像: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直线传播到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三、实验器材1. 易拉罐(1个)2. 锥子(1把)3. 透明胶条(1卷)4. 剪刀(1把)5. 硬卡纸(1张)6. 半透明纸(1张)7. 橡皮筋(1根)8. 蜡烛(1根)9. 火柴(1盒)10. 蓝色大纸片(1张)四、实验步骤1. 将易拉罐的开口一端剪去,形成敞口。
2. 用锥子在易拉罐底部扎一个小孔,直径约为1毫米。
3. 将硬卡纸卷成纸筒,插入易拉罐内,并用透明胶条固定。
4. 将半透明纸用橡皮筋封住纸筒的一端。
5. 将易拉罐放置在蜡烛前,使小孔对准蜡烛火焰。
6. 将蓝色大纸片放在易拉罐后面,调整距离,使蜡烛火焰的倒立实像清晰可见。
7.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现象1. 当易拉罐、蜡烛、蓝色大纸片三者保持同一水平线时,可以在蓝色大纸片上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倒立实像。
2. 调整蜡烛与易拉罐的距离,可以发现蜡烛火焰的倒立实像大小会发生变化。
3. 调整蓝色大纸片与易拉罐的距离,可以发现蜡烛火焰的倒立实像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六、实验结论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小孔成像的实像是倒立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屏幕的距离有关。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易拉罐小孔成像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光的传播特性以及小孔成像的规律。
通过调整实验器材的位置,可以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倒立实像大小发生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光传播和小孔成像原理的理解。
用常见的生活用品来演示科学实验

用常见的生活用品来演示科学实验一、易拉罐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饮料瓶(一)声学实验1.探究声音的音调方法a:在几个饮料瓶中盛入不同深度的水,将瓶口移至嘴边吹气,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产生。
空气柱越短的,音调越高,反之,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方法b:在饮料瓶中盛入小部分水,用手握住后,将饮料瓶口移到嘴边、吹气,学生会听到一种音调的声音。
若一边吹气,一边用手挤压饮料瓶水面升高时,学生又会听见不同音调的声音。
(二)光学试验1.演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现象在一个比较粗一些的饮料瓶中充满香烟(或是卫生香)的烟雾,拧紧瓶盖,制成了显示光路器(能多个班级重复使用)。
用激光笔从瓶底照向瓶口,能清晰地显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若将瓶底放在平面镜上,用激光笔从侧面照向瓶底的平面镜照射时,会清晰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反射现象的表象。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材料:碘酒、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方案:1、把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馒头上滴2—3滴碘酒,观察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
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呢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头发烧焦的气味。
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二、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
实验方案: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等实验一:实验方案: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易拉罐站起来小实验作文

易拉罐站起来小实验作文在生活中,总有一些看似简单却又充满趣味的小实验,能让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收获一份惊喜和快乐。
就比如说那个让易拉罐“站起来”的小实验,至今回想起来,都还让我觉得妙趣横生。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我百无聊赖地躺在沙发上,拿着手机随意地翻看着,心里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突然,我想到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易拉罐站起来。
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又神奇,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从厨房里翻出了一个空易拉罐,它原本是装可乐的,现在已经被我喝得干干净净。
这个易拉罐就像一个被打败的士兵,无精打采地躺在桌子上。
我开始按照实验步骤准备起来。
第一步,需要在易拉罐里装大约三分之一的水。
我拿起水杯,小心翼翼地往易拉罐里倒水,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生怕倒多了或者倒少了。
水在易拉罐里晃荡着,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一首小小的交响曲。
倒好水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让易拉罐站起来。
我把易拉罐轻轻地放在桌子上,用手轻轻地调整它的位置,心里默默祈祷着它能快点站起来。
可是,这个易拉罐就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无论我怎么摆弄,它就是懒洋洋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有点着急了,额头上也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这怎么就站不起来呢?”我自言自语道。
我决定再仔细研究一下实验步骤,看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眼前的易拉罐,突然发现可能是水的量不够准确。
于是,我又小心地倒掉了一些水,让水的量正好达到易拉罐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后,我再次尝试让易拉罐站起来。
这一次,我更加小心,更加专注。
我轻轻地用手指推动易拉罐,感受着它的重心变化。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易拉罐慢慢地、慢慢地站了起来!它就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然后稳稳地站在了桌子上。
我兴奋得差点跳了起来,“哇,我成功啦!”那一刻,心中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盯着那个站起来的易拉罐,看了又看,仿佛它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贝。
让孩子着迷的77X2个经典科学游戏

《让孩子着迷的77X2个经典科学游戏》测试题ldm2010@163 bianyin 2019\2\25 001、神奇小毛巾原理是:重叠处折成了褶皱,压住了接触点,大大增加了摩擦力。
002、硬币金鸡独立原理是:纸币在拉开的过程中,会和硬币产生摩擦,重心会随之移动,保持平衡。
003、吸管喷雾器原理是:应用了“伯努利定理”:气流快的地方,气压会下降。
两根吸管交接处的气流快,气压会下降;短吸管下端的气压,仍然是正常气压,因此,水面的大气压力就把短吸管周围的水往吸管里挤,直到喷出吸管。
喷出的水,又被长吸管吹出的气吹散,形成水雾。
004、筷子圆圈舞原理是:根据电的同极性相吸,异极性相斥的原理进行的。
摩擦可以生电。
摩擦后,吸管带负电,筷子带正电,正点和负电相互吸引,就形成了筷子追着吸管转的现象了。
005、叉子硬币平衡杆原理是:重心平衡原理。
006、杯子倒立不漏水原理是:大气压力的原因。
杯子里的水的压力小于杯子外面的大气的压力,是大气压力帮纸片托住了杯子里的水。
007、水杯叠罗汉原理是:大气压力的原因。
因为水还有表面张力,杯子口之间的空隙会填满,在加上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不漏了。
008、倒不满的啤酒杯原理是:瓶内的气压和瓶外的大气压达到了平衡,所以,啤酒瓶里的酒流出到一定的量,就不会在流出。
009、百元大钞有轻功明明看见钞票就要掉下去,但99%的人就是无法用手指夹住钞票。
原理是:肢体运动的时间超过反应时间。
通过眼睛看,再由大脑作出判断,最后下达命令让手指去夹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人类的反应时间平均约为0.2秒。
而在这个时间内,自由落体下降的距离约为20 厘米。
因此,当长度不到l 6厘米的钞票落下时,从眼睛看见到用手指去夹,钞票的上端早就掉到13厘米以下了,所以绝对不可能夹到。
同理,幼儿和老年人之所以比较容易发生交通意外,就是因为他们从发现危险到作出避开,反应的时间通常会比较长。
010、盔甲水袋原理是:塑料是高分子化合物,有遇热会收缩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小实验易拉罐斜立的原理
易拉罐斜立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解释:
空气压力差:在进行该实验之前,易拉罐内外的空气压力是相等的。
当实验开始时,我们会将一小部分水放入易拉罐内,然后将罐子加热。
加热和水蒸气生成:加热易拉罐会使罐内的水迅速升温,转化为水蒸气。
水蒸气的温度和压力随着加热而增加。
水蒸气冷却:当加热停止时,我们会迅速倒置易拉罐,并将其底部放入冷水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迅速冷却易拉罐,使罐内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液体。
压力差和斜立:通过迅速冷却罐体,罐内的水蒸气凝结会产生负压。
此时,罐内的压力较低,而外部大气压力则较高。
由于压力差,大气压力会将易拉罐向上推,使其倾斜或竖立起来。
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水蒸气的冷凝,由于水蒸气转化为液体状态时体积会大幅缩小,导致内部产生了负压。
外部大气压力会倾向于填补这个负压区域,因此易拉罐会斜立或竖立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该实验时要格外小心,确保安全操作,避免烫伤或其他伤害。
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容器和材料进行实验,以防止容器爆炸或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