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小结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一、空气和污染物的种类1、悬浮颗粒物:包括PM10、PM2.5等,是由有机或无机粉尘,生物检测物,金属及其它颗粒分子混合而成,主要来源有工厂排放,农业活动,道路扬尘,森林燃烧,室内燃烧等。

2、二氧化硫:是一种温度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烧煤炭,汽油,柴油等燃料,也可以来源于金属冶炼厂和污水处理厂。

3、氮氧化物:包括氮氧化物NO、NO2、NO3三种,主要来源有工厂烟气的排放,机动车排放,放射性物质等。

4、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它在上空,中空和地表层都有,它是来自太阳紫外线照射大气中氧和氨气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它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也可能对大气空间环境造成影响。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1、对人体的危害:空气污染会引起健康问题,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减弱,导致慢性疾病,诸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2、对自然界的危害:空气污染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植物死亡;还会影响动物的健康,会破坏动物的生态环境,并导致动物灭绝。

三、空气污染的防治1、污染源控制:要加大工业污染排放的检查力度,限制污染源的排放,实行严格的排污管理,禁止污染源未经国家授权的活动,减少空气污染的发生。

2、有效的环境管理:管理者可以尽快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提高空气质量,提高空气污染的治理能力,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少空气污染。

3、非污染技术: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发展非污染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更多符合国情的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更环保更有效的能源,从而减少空气污染的发生。

四、空气污染的预防1、绿色出行:要注重保护环境,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

2、及时补充绿色植被:应定期补充绿色植被,改善空气质量,净化大气,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3、减少室内空气污染:要避免使用室内可燃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的空气得到更有效的净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我们周围空气知识点总结

我们周围空气知识点总结

我们周围空气知识点总结一、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生物生存的基础,而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则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组成对我们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占21%,其余的空气主要是稀有气体。

此外,还有微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这些气体的比例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和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三、空气的物理性质1. 密度:空气的密度随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空气的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随湿度的增加而降低。

2. 温度:空气的温度影响了空气的密度和容积,也影响了大气循环和气候变化。

3. 湿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称为湿度。

湿度对于降水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四、空气的化学性质1. 氧气的作用:氧气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参与了生物的呼吸作用。

此外,氧气还可以参与燃烧反应,是燃料燃烧的必要条件。

2. 二氧化碳的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同时也参与了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

五、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逐渐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厂的排放、机动车的尾气、家庭燃烧的煤气等。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严重破坏,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六、空气净化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净化空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常见的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空气过滤器、静电净化器、活性炭净化器等。

此外,推行清洁能源、加强排放标准和监管等措施也是重要的手段。

七、空气的保护保护空气是每个人的责任。

个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减少机动车使用、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支持环保组织、建立环保意识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 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 ,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 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 ]。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 ,氧气[O 2] [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 2]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 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 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 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 , , ,]]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 [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 [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 [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点燃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 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 N2:78%;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实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实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当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世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增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 MnO22O + O2↑2KMnO4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习小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习小结

4、画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并注明各种仪器
的名称:(课本第38页图)
七、解释下列化学名词: 1、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 2、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 3、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 4、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5、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 ; 举例_____________;
无 色____ 无 味 ___ 不易 溶于水。 气 体;____ 3、氧气:氧气在常温下呈____ 比较活泼,常常用于 它的化学性质____ 化工生产 医疗急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
五、填写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化学反应表达式
物质名称 磷 硫 铁 木炭 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反应表达式

六、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常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化学 药品来制取氧气。
2、写出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反应表达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课题一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成分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1)、实验步骤: a.连接装置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五等分d.用弹簧夹夹紧导管e.点燃红磷,迅速把点燃的红磷伸进集气瓶内,塞紧瓶塞f.燃烧结束至瓶内温度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2)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五氧化点燃二磷(3)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4)实验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5)实验注意事项: A、气密性良好;B、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C、红磷要过量;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6)、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液面上升多于1/5原因:可能实验开始时,未夹止水夹(或未夹紧)。

,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7)、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条件:①所有的物质必须是固体,②这种物质只能够与空气的氧气反应,并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例如:铁、铝、碳、硫、金属镁等不可以,金属铜可以。

2、物质的分类:①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水等。

②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等。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重要知识点】1、氮气的性质和用途1)、N2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得略小2)、N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不供给呼吸,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合成氨、制氮肥、生物固氮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 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2)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 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不漏气;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量不足,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②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用途: (1) 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2)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2 氮气用途:(1) 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2) 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用途:(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1 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空气中的有害气体:CO 、 SO2、 NO2等。

2 空气污染的危害: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④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小结
【学习目标】
1.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说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区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采取的措施。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红磷燃烧耗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红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装置: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主要用途是用作保护气、合成氮肥等。

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
质很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通常作保护气、制成多种电光源等。

【要点诠释】
要点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概念: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要点诠释】
要点三、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要点诠释】
氧气与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等方面的对比:
反应物条

反应现象
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在空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
木炭和
氧气


持续红热,放
出热量
剧烈燃烧,发出
白光,放出热量
生成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磺和
氧气
发出微弱的淡
蓝色火焰,放
出热量
发出明亮的蓝
紫色火焰,放出
热量
生成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
红磷和
氧气
发黄白光,放
出热量
发出耀眼的白
光,放出热量
产生大量白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丝和
氧气
灼烧至红热,
离火后迅速变
凉(不能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
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要点四、实验室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下图B或C所示)
过氧化氢水+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下图A所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下图A所示)
2.收集方法:
(1)排水集气法:如上图E(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如上图F(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验满方法:
(1)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要点诠释】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使用上图D所示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比较稳定的氧气流。

要点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作触媒)。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要点诠释】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改变反应速率,“二不变”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要点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要点诠释】
1.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如:铁生锈、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等。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