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传热与换热器

合集下载

传热学第十章

传热学第十章

(2) 管壳式换热器 由管子和外壳构成。
(2) 管壳式换热器 由管子和外壳构成。
2壳程、4管程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牢固可靠、耐高温高压。
列管式冷凝器实例
波纹管换热器
波纹换热管
(3) 肋片管式换热器 由带肋片的管束构成的换热装置。
肋片管式换热器适用于管内液体和管外气体之间 的换热,且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场合。
(4) 板翅式换热器 由金属板和波纹板形翅片层叠、交错焊接而成。
板翅式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系数高。
(5) 板式换热器 由若干片压制成型的波纹状金属板叠加而成。
(5) 板式换热器
1 ,2 介质 3 环行孔道
垫圈 4 板片密封
垫圈 5 激光切焊
焊缝 6 焊接密封
流道
特点:结构紧凑 ,占用空间小;传热系数高 ;端部温差小(可达1℃); 热损失小 ,热效率高(≥98%); 适应性面式,在工程中最常用 混合式—适用于冷热流体为同类介质的场合 回热式(蓄热式) —适用于气体与气体间的换热,
为非稳态过程
2. 按表面的紧凑程度分: 紧凑式与非紧凑式 紧凑程度用当量直径d e (d h) 或传热面积密度 β来衡量 (β---单位体积中的传热面积)
kAo hi Ai 2 l di ho Ao
ri r0
通过肋壁的传热系数
10-2 换热器的类型
换热器: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是把热量从一种 介质传给另一种介质的设备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机械、 交通、制冷空调、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 域。
换热器不仅是保证某些工艺流程和条件而广泛采用 的设备,也是开发利用工业二次能源,实现余热回 收和节能利用的主要设备。
紧凑式—β≥700m2/m3, 或dh≤6mm 层流换热器—β>3000m2/m3, 或100μm ≤dh≤1mm 微型换热器–β>15000m2/m3, 或100μm≤dh≤1mm

传热学第十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计算

传热学第十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计算
第十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
1
10.1 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传热过程: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一侧流 体中去的过程。(两个流体通过壁面的换热过程。) 【传热过程是传热学中特指的概念】
传热方程式: Φ = K A Δt
式中:K为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对于不同的传热过程,
K的计算公式不同。
25
(1)加大传热温差 tm
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逆流的平均温 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因此从强化传热的角度出 发,换热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
(2)减小传热热阻 Rk
1)多布置换热面,增加总传热面积A,可降低总传热热阻, 加大传热量。
2)降低污垢热阻。
3)减小对流换热热阻Rh1、Rh2。如果两个热阻相差较大,应 抓住主要矛盾,设法减小其中最大的热阻。
Φ Ko Ao (t fi t fo )
说明: 也可以以内表面为基准。
ho
4
3. 带保温层的金属圆管传热 —— 临界热绝缘直径
圆管外敷保温层后:
Φ
1
l(t fi t fo ) 1 ln( di 2 )
1
hidi 2
di
ho (di 2 )
可见,保温层使得导热热阻增加,换热削弱;降低对流 换热热阻,使得换热增强,那么,综合效果到底是增强 还是削弱呢?
传热工程技术的两个方向:强化传热技术与削弱传热技术 (又称隔热保温技术)。
24
无论是强化传热还是削弱传热,一般都是从改变传热温差和 改变传热热阻两方面入手。
以换热器内的传热过程为例:
kAtm
tm 1
tm Rk
tm Rh1 R Rh2
kA
传热强化途径: (1)加大传热温差 tm; (2)减小传热热阻 Rk 。

10传热学-传热过程和换热器

10传热学-传热过程和换热器
Ah2 1 1 h1 h2 1
tf1 tf 2

K
For steady heat transfer through a series composite wall
K
1 1 n i 1 h1 i 1 i h2
二、通过圆筒壁的传热 (heat transfer through a cylinder)
二、对保温隔热材料的要求 1. 有最佳密度:使用时,应尽量使其使用密 度接近最佳密度; 2. 热导率小:选用热导率小的材料; 3. 温度稳定性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性 值稳定 4.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5. 吸水、吸湿性小:水分会使材料导热系数 大大增加。 三、最佳保温隔热厚度
四、保温结构 为防止水或湿气进入,外加保护层。 为减少对环境的辐射散热,外加铝箔或聚酯镀铝薄膜。 五、保温隔热效率 设备和管道保温隔热前后的散热量(或冷损失量)之差 与保温隔热前散热量0(或冷损失量)之比,即:
Heat transfer rate:
KAt KA(t f 1 t f 2 )
where A—surface area, m2 t—temperature difference, C K—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m2· C
一、通过平壁的传热 (heat transfer through a plane wall)
注意:对于低温、超低温管道和设备的保冷,一般的 保温隔热材料不能满足要求,须采用多层镀铝薄膜和 网状玻璃纤维布并抽真空。
0 0
§3 换热器(Heat exchangers)
一、换热器的种类(Heat exchanger types) 1. 按原理分 间壁式换热器: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隔开,如蒸发 器、冷凝器等。 混合式换热器:在这种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相互 混合,依靠直接接触交换热量。如水和空气直接 接触的冷却水塔。 回热式(或蓄热式、再生式)换热器:在这种换热 器中,冷热流体交替地与固体壁接触,使固体壁 周期地吸热和放热,从而将热流体的热量传给冷 流体。如锅炉的再生式空气预热器和燃气轮机的 空气预热器。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第十章传热分析与计算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第十章传热分析与计算


t x
t
Ax dt k dA 0 t
t x ln kAx t
t x texp(kAx )
可见,当地温差随换热面呈指数变化,则沿整个换热面的平 均温差为: 1 A 1 A
t m
A
0
t x dA x
A
0
t exp( kAx )dA x
l (t fi t fo ) Φ (d o 2 )
d 0 dd o 2 do2
d l (t fi t fo ) 1 1 2 2 dd o 2 (do 2 ) 22 do 2 h2 do 2
22 d cr or h2
Bi
t h th R tc tc
式中:下标1、2分别表示两种流体,上角标 ` 表示进口, `` 表示出口,图表中均以P为横坐标,R为参量。
(2)P的物理意义:流体2的实际温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
的最大温升之比,所以只能小于1 (3)R的物理意义:两种流体的热容量之比
t h t h qmc cc R tc tc qmh ch
Φ
l (t fi t fo )
d 1 1 1 ln( o ) hi d i 2 di ho d o
圆管外敷保温层后:
Φ
l (t fi t fo )
d o1 do2 1 1 1 1 ln( ) ln( ) hi d i 21 di 22 d o1 ho d o 2
TB,out TA,in (tube side)
增加管程
TB,in (shell side) TA,in (tube side) TA,out TB,out
TB,in (shell side)

第十章传热和换热器

第十章传热和换热器

tw,
q qc qr (hc hr ) tw t f
qr , tam
h tw t f
qc , hc , t f
§ 10-3 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
一、分类
1.按结构型式分: 1)间壁式: 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
如:暖风机、冷凝器、蒸发器等。
暖风机
风冷冷凝器
2)混合式: 冷、热流体互相混合。 如:喷淋式冷却塔、蒸汽喷射器。
以管壳式换热器为例,说明方法的要点.
总传热系数可表示为:
1 k
1 ho
Rw
Rf
1 hi
do di
(a)
Rw 管壁导热热阻
R f 污垢热阻
工业换热器中的管内流体的流动一般都是处于 旺盛湍流状态,hi 与流速u的0.8次方成正比.则
two
ho A1 two t fo ho f A2 two t fo
h0A0 (tw0 t f 0 )
为肋面总效率:
A1 A2 f
A0
1
tf1 tf2
1
hi Ai Ai ho A0
则以光壁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ki
1
1
1
hi ho
定义肋化系数: Ao Ai
1, 1
(3)根据结构,算出传热系数K。(带有假设性)
(4)由传热方程(换热面积A已定),得到 。
(5)由热平衡方程得出’(出口温度均是未知量,也 带假设性.) (6)与’的误差<5%,则满足计算要求. 否则重新假设t,重复上述步骤.
2. 传热单元数法
1)换热器的效能定义:
实际传热量 最大可能传热量
实际传热量: M1c1(t'1t"1 ) M 2c2 (t"2 t'2 )

传热与换热器设计

传热与换热器设计

m
t m

t 1 t 2 ln( t1 )
t 2
K

i
0
1
R1 R2

第二部分 GB151-1999
1、GB151-1999标准的适用范围
(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 形管式和填函式换热器;
(2)适用的参数为: DN≤2600mm,PN≤35MPa, 且DN×PN≤1.75×104(mm·MPa)。
第二部分 GB151-1999
(2)而当管程压力高于壳程压力时,GB151规 定:接头试压应按图样规定,或按供需双方商定 的方法进行。出现上述工况时,一般按如下处理 方法:
1)用0.9ΦReL的应力值计算壳程的试验压力, 以尽量提高壳程试验压力使其达到管程试验压力, 但此时必须注意壳程其它元件是否也能承受在此 试验压力下的强度及密封性能。
第二部分 GB151-1999
用上述办法不能提高到规定的管程试验压力 时,可采取以下办法:
① 若差距不大,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厚度; ② 如仍然相差甚远,则只能以壳程允许的 最大试验压力试压,其后,再在壳程用氨渗透、 卤素渗透或氦渗透进行补充性试验。 2)对于可抽式管束,可先打管程高压,用 窥视镜从管板背面检查泄露情况。
第一部分 传热基本知识
⑤蒸汽一般走壳程,便于排液,传热系数也大。 ⑥粘度大的流体一般走壳程,便于提高流速。 ⑦给热系数小的流体如气体,应走壳程,易于提
高速度。 ⑧流量小的流体走壳程,易改变流动状态提高湍
动程度。
第一部分 传热基本知识
二、传热基本方程:
Qe K A t m
A

K
Qe t
蚀裕量的厚度。视换热管胀接和焊接取不同 的厚度。见GB151第5.6.2.1和5.6.2.2条。

(完整版)第十章换热器例题

(完整版)第十章换热器例题

h1 h2 8000 6175.3
A 5 108 17933.5
m2
Ktm 3485.1 8
l A
17933.5
7.615
dn 0.025 30000
2020/8/20
m
返回
13
【例10-6】有一台逆流壳管式冷油器,
新运行时,润滑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100℃和60℃,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30℃和50℃,已知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为 1.8m2,传热系数为340W/(m2·K)。
水的比热容 cp2=4.19 kJ/(kg·K)
2020/8/20
6
解:该题中氨发生凝结,热容量(qmc)
max →∞,故热容比C=
→0 qmc min
qmc max
根据已知条件,该换热器传热单元数
NTU KA 900 114 1.02 qm2c2 24 4.19 103
换热器效率 1 eNTU 1 e1.02 0.639
冷凝换热量 qm c min t1 t2
=0.639×24×4190(38-28) =642.6×103 W
2020/8/20
7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根据ε的定义,由 t2 t2 0.639
t1t2
可得 t2 t2 (t1 t2 ) 34.4 ℃ qm2c2 (t2 t2 ) 643.6 103 W
2020/8/20
返回
8
【例10-4】某电厂的凝汽器是由单一壳
体和30000根管所组成的两次交叉流壳管式
换热器,管子是直径为25mm的薄壁结构,
蒸汽在管外表面凝结的换热系数为8000W/
(m2·K),靠流量为1.2×104kg/s的冷却水

传热学答案+第五版+章熙民(完整版)

传热学答案+第五版+章熙民(完整版)

绪论1.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Qλ——与地面的导热量fQ——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热量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

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减少。

(T T〉外内)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

(T T〈外内)。

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

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能变得很差。

10.tR R Aλλ=⇒1t R R A λλ==2218.331012m --=⨯ 11.q t λσ=∆const λ=→直线const λ≠ 而为λλ=(t )时→曲线 12. iRα1R λ3R λ0R α1f t −−→ q首先通过对流换热使炉子内壁温度升高,炉子内壁通过热传导,使内壁温度生高,内壁与空气夹层通过对流换热继续传递热量,空气夹层与外壁间再通过热传导,这样使热量通过空气夹层。

(空气夹层的厚度对壁炉的保温性能有影响,影响aα的大小。

)13.已知:360mm σ=、0.61()W m K λ=•118f t=℃2187()Wh m K =•210f t =-℃22124()Wh m K =• 墙高2.8m ,宽3m求:q 、1w t 、2w t 、φ解:1211t q h h σλ∆=++=18(10)45.9210.361870.61124--=++2W m111()f w q h t t =-⇒11137.541817.5787w f q t t h =-=-=℃ 222()w f q h t t =-⇒22237.54109.7124w f q t t h =+=-+=-℃ 45.92 2.83385.73q A W φ=⨯=⨯⨯=14.已知:3H m =、0.2m σ=、2L m =、45λ=()W m K •1150w t =℃、2285w t =℃求:tR λ、R λ、q 、φ解:40.27.407104532tK R W A HL λσσλλ-====⨯⨯⨯ 30.2 4.4441045t R λσλ-===⨯2m K W •3232851501030.44.44410t KW q m R λ--∆-==⨯=⨯ 3428515010182.37.40710t t KW R λφ--∆-==⨯=⨯ 15.已知:50idmm =、 2.5l m =、85f t =℃、273()Wh mK =•、25110W q m = 求:iw t 、φ()i w f q h t h t t =∆=-⇒i w f qt t h=+ 51108515573=+=℃ 0.05 2.551102006.7i Aq d lq W φππ===⨯⨯=16.已知:150w t =℃、220w t =℃、241.2 3.96()Wc m K=•、1'200w t =℃ 求: 1.2q 、'1.2q 、 1.2q ∆解:12441.2 1.2()()100100w w t t q c ⎡⎤=-⎢⎥⎣⎦44227350273203.96()()139.2100100W m ++⎡⎤=⨯-=⎢⎥⎣⎦12''441.21.2()()100100w w t t qc ⎡⎤=-⎢⎥⎢⎥⎣⎦442273200273203.96()()1690.3100100W m ++⎡⎤=⨯-=⎢⎥⎣⎦'21.2 1.2 1.21690.3139.21551.1Wq q q m ∆=-=-=17.已知:224A m =、215000()W h mK =•、2285()Wh m K =•、145t=℃2500t =℃、'2285()Wk h mK ==•、1mm σ=、398λ=()W m K • 求:k 、φ、∆解:由于管壁相对直径而言较小,故可将此圆管壁近似为平壁 即:12111k h h σλ=++=3183.5611101500039085-=⨯++2()W m k • 383.5624(50045)10912.5kA t KWφ-=∆=⨯⨯-⨯=若k ≈2h '100k k k -∆=⨯%8583.56 1.7283.56-==% 因为:1211h h ,21h σλ即:水侧对流换热热阻与管壁导热热阻远小于燃气侧对流换热热阻,此时前两个热阻均可以忽略不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2
通过圆管的传热
ql
1
h12r1
tf1
21
tf2
lnrr12
1
h22r2
h1
h2
1
k
r2 r2 ln( r2 ) 1
h1r1 2 r1 h2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9
三、肋壁强化传热效果分析
加肋前:
加肋后:
只要 1 就可以起到强化换热的效果。
注意:在 h 较小一侧(即热阻较大一侧)的换热表面设置肋片,
复合换热的分析与计算; 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定性分析:
传热过程的热阻分析方法; 传热过程强化与削弱的原则与措施; 综合传热问题的分析方法。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3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内容
通过肋壁的传热 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传热的增强和削弱 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 平均温度差 换热器计算 换热器性能评价简述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5
解:辐射表面传热系数为:
则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壁面的散热热流密度为:
辐射散热量所占比例为: 50% 。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6
例10-1
利用竖壁自然对流换热关联式计算hc; 判断热流方向,计算hr。 结果表明: 在一般常温下,如果hc较小,则辐射不可忽
略; 如果Tam升高或降低1 ℃,qr所占比例增加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4
§ 1通过肋壁的传热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5
一、肋壁总效率η
定义:
ηf和η谁大
h2A2'(tw2tf2)h2A2''(tw2,mtf2)
h2A2'(tw2tf2)h2f A2(tw2tf2)
h2A2(tw2tf2)
( A2' f A2'' )
肋壁总效率
A2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或减小4%;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7
例10-2
水平管常壁温条件下自然对流换热,同 时考虑辐射换热。
外壁温度tw2未知,须试算。 计算表明:
用发射率低的材料处理表面,可显著降低散 热损失。
采用好的保温材料并同时降低管道表面辐射 系数,是节能的有效措施。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8
例10-3
热量由室内以复合换热方式(自然对流 和辐射)传递到窗内侧玻璃; 热量以复合换方式热通过窗内空气层; 热量由窗外侧玻璃以复合换热方式传递 给室外环境。 中空玻璃窗热流密度及传热系数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1
§ 2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复合换热 :在平壁、圆筒壁、肋壁的传 热中,当壁面上除对流换热外,还同时 存在辐射换热。
当换热流体为气体(自然对流)时,可能要考虑 表面的辐射换热。 分析原则:需要确定复合换热热阻或 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2
对流换热热流量: qc hc(twtf )
第十章 传热与换热器
Heat Exchangers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
本章的学习目的
分析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 传热过程? 综合应用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及其相关公式的 能力 基本计算式(传热方程式)? kA(t f 1 t f 2 )
了解换热器的基本知识和设计过程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2
基本要求
定量计算: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9
例10-3计算表明
在一般计算时,可以忽略玻璃的导热热 阻; 与单层窗相比,双层窗节能50%; 采用Low-e玻璃,再节能40%; 真空夹层,节能达近80%; 若空气夹层换热按纯导热计算,误差大, 不可取。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20
§3 传热的增强和削弱
增强传热,是指从分析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 出发,采取某些技术措施提高换热设备单位 传热面积的传热量,使设备趋于紧凑、重量 轻、节省金属材料以及降低动力消耗等。 削弱传热,是指采取隔热保温措施降低换热 设备热损失,以达节能、安全防护及满足工 艺要求等目的。 方法:热阻的控制,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即 最大的热阻项。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23
板翅式换热器
波纹管
管壳式换热器
涡流发生器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多孔陶瓷板
24
三、削弱传热的方法
覆盖热绝缘材料; 改变表面状况; 遮热板 。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25
例题 1 :在换热表面加肋片是强化传热的重要措 施之一。当采用加肋片增强无限大平壁传热时, 最有效的方法是肋片应加在哪一侧,为什么 ?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21
一、强化传热的基本途径
根据传热过程方程式
强化传热的基本途径 :
提高传热系数
提高换热面积 (采用小管、加肋)
提高传热温差 (逆流)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22
二、增强传热的方法
扩展传热面 ; 改变流动状况 ; 使用添加剂改变流体物性 ; 改变表面状况 ; 改变换热面形状和大小; 改变能量传递方式; 靠外力产生振荡,强化换热。
辐射热流量: qr Cb1Tw0041Tam 004
qr
Cb
(1Tw0t)w 04t(1Tf am 0)04(twtf
)hr(twtf
)
复合换热热流量为: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3
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hr与hc不同,除与tw,tf有关外,还与发 射率及周围环境温度有关。
在采暖和保温等工程中,把复合换热表 面传热系数作为常数处理。
可以有效地降低换热热阻,从而获得较好的传热效果。而在热阻 较小一侧的换热表面设置肋片,可以有效地控制该表面的温度。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0
分析:
肋间距越小,传热效果越好,但不应小于2δt; 肋高越大,肋片效率越小,但表面积越大,肋 化系数越大,需综合考虑; 两侧h相差3~5倍时(冷凝器)采用低β的螺 纹管; h相差10倍以上时(蒸汽-空气加热器)采用高 β的肋片管; h都低,双侧空气,双侧加肋(板翅式换热 器)。
计算hr时,应分析传热过程的热流方向。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14
冬季一车间的外墙内壁温tw =10℃;车 间内的固体表面温度tm=16.7℃;车间 内气温tf=20℃。已知车间内的固体表 面与外墙内壁的发射率均为ε=0.9,外 墙内壁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hc= 3.21W/(m2·K) 。求外墙热流密度 ? 外 墙内壁复合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 热损失 中辐射散热所占比例 ?
6
二、通过肋壁的传热量
光壁换热: 壁的导热: 肋壁换热:
定义肋化系数
β大于1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7
分别可得 以光壁面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K 1 , 以肋壁面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K 2 。
此公式与平壁的传热系数有
何不同?可否用于肋片管?
第10传热与换热器
8
通过平壁的传热
1
k
hK公11的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