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合集下载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问题)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B、排球C、足球D、羽毛球E、乒乓球(每小组分别请二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二、想一想(投影显示问题)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三、活动与探究(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它们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概率。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频数和频率的含义;2. 掌握如何计算频数和频率。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相关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2. 教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数是指某个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频率是指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举例说明频数与频率的应用场景,如投篮练习中命中次数的频数,随机选取卡片的某个单词的频率等。

步骤二:概念讲解1. 利用投影仪展示相关教材内容,介绍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和含义。

2. 分析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频数的计算:对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进行计数。

- 频率的计算:某个事件的频数除以总次数,用来表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步骤三:例题演练1. 提供一系列例题,引导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带领学生分析例题,确保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情景。

步骤四: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尝试根据所给数据计算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场景下,频数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步骤五:小结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场景,并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更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六、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2. 思考并记录两个日常生活中频数与频率的例子。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发学生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此概念。

同时,教师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教学效果。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频数与频率》精品教案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频数与频率》精品教案

教案一: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频数和频率的含义。

2.能够计算数据中各项的频数和频率。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1.频数的概念和计算。

2.频率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2.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例如,学生在一周内上网的时间如下:3小时、5小时、7小时、4小时、6小时、3小时、4小时。

请问上网3小时的频数是多少?5小时的频数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频数的含义。

Step 2 频数的计算告诉学生,频数是指数据中一些数值出现的次数。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数据,学生可以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3小时24小时25小时16小时17小时1Step 3 频率的概念告诉学生,频率是指一些数值在数据中出现的概率。

频率的计算公式是:频率=频数/总次数。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区别。

Step 4 频率的计算告诉学生,要计算频率,首先需要知道总次数。

在上述例子中,总次数是7、然后计算每个数值的频率,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频率3小时22/74小时22/75小时11/76小时11/77小时11/7Step 5 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1.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数值?2.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哪个数值?3.频率最高的数值和最低的数值之间有什么差别?4.7小时上网的频率和3小时上网的频率之间有什么差别?【教学延伸】可以通过更多实例来巩固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计算。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数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通过手工计算频数和频率,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5.1.1频数与频率一教案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5.1.1频数与频率一教案新版湘教版

课题:5.1.1频数与频率(一)教学目标1、理解频率的概念;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2、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数学方法。

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出示ppt课件)1.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

2.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如何分析呢?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用来反映一组数据一般的、全局的性质。

3.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如何来描述它们呢?可以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

我们学了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二、探究交流(出示ppt课件)学生活动:讨论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选举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通过唱票人和计票人统计票数。

思考问题:Array(1)选票集中于哪几名候选人?(2)得票最多和得票最少的候选人各是谁?他们的票数相差多少?(3)若班上有50名同学,规定候选人的票数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时方能当选,这次选举能够产生正副班长吗?2、你最喜欢的中国篮球明星是谁?小明调查了八(1)班50位同学最喜欢的篮球明星,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A AB A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C B A A C CD A A C(1)根据上面的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篮球明星吗?(2)你认为小明的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仿上面的方法,制作统计表,总结用什么数据来分析考察对象?3、概念教学:(1)我们把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称为此数据的频数。

例如上表中23、8、13、6分别是A、B、C、D的频数.(2)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此数据的频率。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01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01
你觉得哪个班级成绩较好些?
比较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能否光从各分数段的人数来看?怎样比较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海(36人),杭州(24人), 北京(X人),海南(频率为0.32)
则去上海的频率为________去杭州的频率为_______
去海南的人数为_________去北京的人数为_______ 。
3、下表是某两个班级成绩情况统计表
项目
班级
优秀
及格
不及格
总人数

20
455Βιβλιοθήκη 50乙18
38
2
40
甲、乙两班中哪个班级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多?
频数
频 率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三 结
1、频数:实验中,某种事件(情况、对象)重复出现的次数。
2、频率:实验中,某事件的频数与实验总次数的比值。
3、实验中,各频数之和等 于实验的______,各频率之和等于_____
四、用
1、完成P120做一做
分组实验,然后统计实验结果
2、某单位有100人五一节全外出,去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调查情况如下: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了解频数和频率的关系
2、会计算实验中某个对象出现的频数和频率
重点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及相互联系、计算方法
难点
频数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引
掷一枚硬币的试验
请 你抛掷一枚硬币10次,并记录抛掷结果,填入下表:
次数
1
2
3
4
5
2在这10试验中 ,正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反 面朝上的次数占 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示范教案一531频数与频率(一)

示范教案一531频数与频率(一)

5 .3 频数与频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教学重点]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教学方法]合作探讨法[教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下面是小亮式是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出示挂图(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如: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50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25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5013. D 的频数为6,D 的频率为253. Ⅲ . 1、做一做:(课本 P186)2.议一议:(见课本 P186)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图5-1[生]频率在0.05至0.06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0.005至0.015之间变化.[师]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生]我认为是“的”字.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例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Ⅴ.课后作业习题5.3 1.2.[联系拓广] P188 第 3、4 题[教学反思]。

频率与频数第一课时教案4

频率与频数第一课时教案4

第一课时频数和频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2、能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对最喜欢的足球明星的调查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这一过程,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分析理解并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从中体会数据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能分析讨论得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逐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表示统计数据,学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学习态度;对于数据的收集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和大胆设计的能力。

授课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平时课外活动时都参加哪些运动呢?是啊,体育运动是我们所喜爱的活动,它不仅使我们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而且同时还使我们拥有了健康、强健的体魄。

你说我们能不喜欢体育运动吗?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抽样调查数据收集时应注意的问题;样本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计初步中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和频率。

其实不仅我们同学们喜爱体育运动,可以说全世界人们都喜欢,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喜爱的体育明星,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呢?请说出几个来,下面我们一起在班上做个调查统计。

导入知识,解释疑难1、教材内容讲解P的例题例1:讲解教科书161分析:(1)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一眼很难看出谁是该班同学们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当数据越多就越难看出;因此必须把表中的A、B、C、D分别数出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示出来。

(2)分组交流讨论,只要能明显的看出各组数据的多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都可,让学生说出各组表示方法的优点。

(3)刚才(2)问中学生的设计方案中肯定出现了这两种表达方式,它们的优点是,上图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数据多,哪个数据少;下图直观,一目了然,除了具备上面的优点外,还可以比较出各组数据的差别有多大。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这是频数与频率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频数与频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频数与频率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频数与频率教案第3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掌握的概率模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问题没有理论概率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一般而言,它是一个纯粹的现实问题;第二类问题虽然存在理论概率,但其理论计算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第三类问题则是简单的古典概型,理论上容易求出其概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课题
§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讨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师]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
[生]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
[师]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生]我喜欢邓亚萍、刘国良顽强的斗志……
[生]我喜欢运动员在比赛时高超的技艺,他们给我们展示的一种拼搏精神风貌……
[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
[师]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投影片)
是什么
[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 、B 、C 、D 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位球星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
[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生]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
(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生]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
[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absolute,frequency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
[师]分别计算A 、B 、C 、D 的频数与频率.
[生]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
50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25
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5013.
D 的频数为6,D 的频率为25
3. Ⅲ.课堂练习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
分析: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课后完成)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美体
学生数
频数
频率
[生]可以用上例中的图(三)表示的形式.
[师]这种图叫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不可以用频率分布来表示,如何表示.阅读课本P 151页内容.(利用频率绘制的图)(略)
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
图5-1
[生]频率在至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至之间变化.
[师]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
[生]我认为是“的”字.
3.做一做
(1)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158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9 156 166 164
160 157 156 160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66 157 151 146 151 158 160
165 158 163 162 161 154 163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的大小.(学生填下表)
频率分布表
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小结: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对各种数据的统计表的处理.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例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
Ⅴ.课后作业
习题 .
Ⅵ.活动与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内、外多让学生去观察分析自己身边的事情.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写一些实习作业,逐步掌握统计里的实习作业的问题如何表述,完成的步骤、实习报告的写法.例如要了解当地初中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
[过程]具体要求包括:(1)如何选取样本、样本容量多大.(2)计算哪些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频数、频率等).(3)数据如何整理.(4)如何估计总体情况.
[结果]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抽取样本的对象.在统计里,所要了解的情况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大,为了使样本对总体的估计更加精确,所确定的抽取样本的对象力求具有代表性.例如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初中某年级某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如果要选一个学校作为抽取样本的对象,那么这个学校不应是学习成绩较好或较差的学校,而应是成绩较为适中的学校.可见抽取样本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
(2)确定抽取样本的方法并抽取样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3)计算和分析数据,写出书面报告.为了保证所得结论具有参考价值,所以要求数据来源于实际且真实,计算准确无误.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用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身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以小见大,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频数与频率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