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史
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1、研究的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医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和应用,不同医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比较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其中,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是医学文化融合和交流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加强不同文化之间合作,推动中西医学研究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对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不同医学文化之间异同点的认识,探索中西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2、中西医学的概况中医学,源起于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历史上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多年。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的内部失衡所引起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其在亚洲地区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西医学,在欧洲文明的核心地带诞生。
传统的西医学主要是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变进行病因及病理学研究,以便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完成医学流程的医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近年来,西医学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中发展最迅速和最发达的领域。
3、中西医学的异同点比较由于中西医学系统内在的文化和历史原因,其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医学进行异同点比较,分别做出介绍。
(1)医学观念中医学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强调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其医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草药疗法、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达到治疗。
而西医学则是一种“具体性的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化学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来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身体病变。
(2)诊断手段中医学强调对全身的观察和望闻问切等手段,以便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依据四诊法和八纲辨证进行研判,最后确定治疗方案。
而西医学则注重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为患者进行病因诊断,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文章编号 : 6 10 7 (0 8 0 — 8 — 7 17 —4 9 2 0 )3 13 0
医药管 理 局则称 ,取消 中医”是 “
“ 科 学 的肆 意否 对
定 ” 甚 至 国 家 重 要 领 导 人 也 不 得 不 在 不 同 场 合 为 中 , 医药正 言 。其 实 , 对生 存危 机 , 医药 界在 奋起 辩 面 中
~ ~ 异, 消除差异 , 实现 中西 医学的 完美结合 。 一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起源; 差异 ~ 中图分类号 : 2 0 1 R — 3 文献标识码 : A ~ ~ ~ 近 代 以 来 ,随 着 西 医 和 西 方 科 规 模 地 传 人 学 ~大
一
至 有 些 人 以 “ 医 不 科 学 ” 由 数 次 提 出 了 “ 止 中 中 为 废
医药 ” 口号 , 中 医药 陷人 生存 的困境 。正是 在 这 的 使
种 背 景 下 , 家 卫 生 部 不 得 不 公 开 表 态 “ 决 反 对 废 国 坚
除 中 医 ” 并 称 “ 是 对 历 史 的 无 知 , 是 对 现 实 生 活 , 这 也
收稿 日期 :0 8 0 — 0 2 0 — 7 3 作者简介 : 申俊龙 (9 3 ) , 15 一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中医文化学 。
维普资讯
南京医科 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 版)
・
1 4・ 8
A T N VE l A I D C N I AN I G( o il ce c ) C A U I I T T S ME I I AL SN JN S c in e S aS
医学 界 ( 别 是西 医学 界 和学 术 界 ) 广 泛 赞 同 , 特 的 甚
中西医病历区别

中西医病历区别1.一般项目同西医住院病历,另加发病节气。
2.主诉描写病人自觉主要痛苦(症状)和发生时间。
3.现病史详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原因、演变经过,主症的性质、程度及有关兼证,疹治过程和效果反应。
4.既往史简述过去曾患过何主要疾病,时间和治疗情况,反映与本病有关的一些资料。
5.其他史包括个人史、家族史。
如系妇女,要记述月经、生育史小儿要记述喂养、生长史。
6.四诊检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叙述四诊所得的客观资料。
主要内容如下:(1)望诊:神色、体态、舌(质、苔色、湿润度、形状),其他异常现象(如口腔、耳、鼻、眼、爪甲、斑疹、白等),有关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质、数量,儿科三关指纹等。
(2)闻诊:声音(语音、气息及有关异常情况,如咳声、痰鸣声、呕呃声等),气味(包括分泌物、排泌物的气味)。
(3)问诊:现在主要症状及其他兼症。
(4)切诊:切脉(三部九候),按腹部及有关头颈、胸部、四肢、脊柱、关节等。
7.辨证分析(1)辨清病因、病机、病位。
(2)分析和确定中医病名、证型,提出类证鉴别的依据。
(3)估计病情的发展、预后。
8.体检摘要T、P、R、BP,阳性体征及有关的阴性体征。
9.理化检查列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及时间。
10.初步诊断写在右下方。
先中后西,双重诊断(确无对应西医诊断例外)。
中医:病名,证候类型和分期,并病者可填一个以上的诊断[例如:?肺痨(阴虚型);?肺痈(溃脓期)].西医:按主要疾病、伴发疾病顺序填写[例如:?肺结核;?肺脓疡]。
11.签名必须按级审查负责,签署全名于右下方。
中西医比较.ppt

进行系统的中西医发展历程比较有 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 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 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 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 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 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 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有比较才能知短长,才能见优劣,才 能辨方向。
基本意义:证是对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变化 实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等内容。
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干尼(1682-1771) 创立的器官病理学为疾病分类提供了全 新标准。莫尔干尼把尸体解剖与临床观 察结合起来,将病理解剖成为寻找病灶 的必须手段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之间的桥梁。器官病理学好似按照地理 区域划分疾病,不同器官构成不同地理 分区,因此出现不同疾病。按器官病理 学原则分类疾病,更多关注器官或系统 的疾病研究。
学习中西医各自病证发展历程的意义
(1)审视现实,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明 确医学发展方向。
(2)认识医学的发展特点,自觉地把握 科研定向与选题的背景知识。
(3)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 (4)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5)进行中西医比较,有益于中西医结
合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 思维,主要得出“证”的概念;西医 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辩病的思维,主 要得出“病”的概念。两者形成了不 同的治疗方法。
4、制定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发展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长期 并存
◆生物医药 ◆化学药物 ◆医疗器械 ◆中药的国际市场
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 ☆ 开放进取的头脑
☆不同体系要用不同方法 ☆区别对待不同体系各自的强项
和弱项。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区别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治疗方法,它们在发展历史、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应用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首先,中西医的发展历史不同。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医疗实践,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中医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
而西医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经历了长期发展和传承,在18世纪才逐渐形成了现代西医体系,以解剖、生理、病理学等为基础,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其次,中西医的诊断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等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而西医则注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X线、CT等,以明确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再次,中西医的治疗原则不同。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阴阳五行,通过调节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中的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多用于调理人体内部的功能和气血的流通。
而西医则主要使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通过直接干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西医的药物应用也有所不同。
中医主要使用中药,包括草本植物、动植物组成的方剂,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和多途径的特点,在调节机体功能、抗炎、解毒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同时,中药的煎煮法、取药时间等也有讲究。
而西医则主要使用化学合成药物,这些药物具有单一成分、明确靶标和独特机制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地干预疾病进程。
最后,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以温和而稳定的方式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对于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急性病和外科疾病效果较差。
而西医则在急性病和外科疾病的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上能够取得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发展历史、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应用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中西医学比较史

中西医学比较史一.希波克拉底的学说1.四体液学说认为组成人体的是血液(相当于火)、粘液汁(相当于水)、黄胆汁(相当于气)、黑胆汁(相当于土)四种体液,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
由于体液组成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先天素质。
如果人体体液比例失调,就会患病。
2.反对巫术①他对医学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论圣病》中反映出来,认为任何疾病包括“圣病”都与其他疾病一样,起于自然原因。
②强调病人发挥自身的抗病能力,而医生的责任在于促进疾病自然康复过程3.注重实际观察①强调医生要将自己的觉、听、触、嗅、味觉运用于临床实践②注重观察和经验总结,重视疾病预后。
如“希氏面容”、“杵状指”的总结③重视食疗,所用药物不多④强调精通必要的外科技术4.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希波克拉底誓言》及其他的许多著作都反应了其高尚的医德思想,1848年世界医协大会对其加以修改成为《日内瓦宣言》,后成为国际医务道德规则二.医王盖伦(了解)1 .盖伦的解剖学强调解剖知识的重要,首先将脑神经区和脊神经区分开来,对大脑的结构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著作有《论解剖操作》、《论人体各部之功能》2. 盖伦的实验生理学是西方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进一步把研究目标扩展到组织器官功能上。
3 ..盖伦在医学上的错误①灵气说②血液潮动说③二期愈合说三.阿拉伯医学1.阿拉伯医学随世界医学的贡献①保存和发展了西方传统医药学。
保存和翻译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文献,在中世纪黑暗的时期,保存了西方医学的重要著作,被称为“阿拉伯迂回”。
②发展了药物化学。
通过中国的炼丹术研究,发展了许多化学实验方法,制作了许多药物化学器材,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贡献极大。
同时也给文艺复兴后注重实验,讲求分析的西方医学意识提供了足够的实物和方法,促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③沟通了东西方的医药交流。
阿拉伯人通过学习东西方诸国的医药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体系,这客观上进行了东西方医学的交流2.阿拉伯医学的两个代表医家①.阿尔·拉兹注重前人经验,强调临床实践,重视总结经验,尤其注重精神疗法著作有《医学纲要》、,《万国医典》十卷、《论天花和麻疹》②.阿维森纳著成《医典》,在里面最许多疾病做了十分精辟科学的描述和记载。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医学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史,了解它们的起源、演变和对医学界的贡献。
一、中医的发展史1. 起源与初步发展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夏朝和商朝时期。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的经典文献,它包含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2. 道教和佛教对中医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内丹修炼和草药的运用,为中医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疗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医的主要传承地,医生们开始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宋代,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医学院和医学会开始涌现。
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太医院”,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和研究。
清代时期,黄帝内经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创新。
20世纪以后,中医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
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医的发展史1. 古希腊医学西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和“疾病概论”,奠定了西医理论的基础。
希腊医学的精神是强调观察和实验,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2. 罗马医学和拜占廷医学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医学吸收了希腊医学的理论,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医学的研究和教育减弱,直到拜占廷时期,医学又开始复苏。
拜占廷医学主要以后期希腊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解剖学和疾病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与近代西医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西医医学史比较与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

诊 人 次 是 2 0 年 的 4 0 倍 ; 因 症 就 诊 人 数 是 转 诊 人 数 的 02 .6 6年
・
医疗 卫生管 理 ・
中西 医 医学史 比较 与 中西 医结合 发展 趋 势
邓 军 , 刘 炜
( 三军 医大 学西 南 医院 医教部 科研 科 , 重庆 4 0 3 ) 0 0 8
3 2 2 多 种 措 施 落 实 加 速 患 者 发 现 。 ( ) 合 医 院 是 肺 结 核 .. 1综 患 者 发 现 的重 要 来 源 。据 有 关 资 料 报 道 可 疑 结 核 患 者 中 , 次 首 就诊 医 疗 机 构 达 9. , 直 接 就 诊 于 结 防 机 构 的 仅 占 12 而
4 [] 1
。
项 目实施 后 加 大 了 结 核 病 归 口管 理 行 政 干 预 力 度 , 实
[] 徐 继 山 , 德 思 , 淑 贞 , . 台 市 实 施 结 控 项 目 1 1 迟 丛 等 烟 0年
效 果 评 价 E] 中 国 防痨 杂 志 ,0 4 2 ( ) 3 . J. 2 0 ,63 :0
程 , 现了高治愈率。 实 3 3 存 在 问题 及 建 议 。结 核 病 防治 是 一 个 漫 长 艰 巨过 程 。 郧 . 县经济落后 , 目前 结 核 病 发 现水 平较 低 , 留现 象 仍 存 在 , 诊 截 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一,古印度医学(受宗教影响大):
早期:《吠陀经》—《梨俱吠陀》将医生分为外科内科巫医中毒救治医生四个等级《阿闼婆吠陀》
佛教婆罗门时期:外科:赛斯鲁泰“医圣”“妙闻”《妙闻集》①外科手术,器械②整形术
③生理学说:三原质学说“气,胆汁,粘液”‖内科:查拉加《阇罗迦集》
记录两千多种中药少数矿物动物药,指出良药四大特征,身体健康四要素:
营养,睡眠,饮食。
此外,发明瑜珈。
类似中国气功。
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
其学说内容:①四体液学说,在土气水火“四元素学说”基础上提出血液(火)粘液汁(水)黄胆汁(气)黑胆汁(土)。
后至二十世纪发展为“神经类型”②反对巫术,重视自然③注重实际观察④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
三,古罗马医学:1,公共卫生事业发达。
浴池,净水,公共医疗制度。
2“医王”盖仑。
五朝御医。
①“解剖学之王”《论解剖操作》《论人体各部之功能》强调解剖知识重要性。
了解肌肉骨骼神经在解剖上结构和质地上的不同。
②实验生理学:奠基人。
进一步吧研究目标扩展到组织器官上。
证明动脉含血,脊髓的阶段性功能etc③错误:灵气学说,血液潮动说,二期愈合说。
II阿拉伯医学:①阿尔。
拉兹“阿拉伯的希波克拉底”治疗方法多样,设康复室精神病房。
著作:《医学纲要》《万国医典》《论天花和麻疹》②阿维森纳《医典》记载放血疗法。
医学史上三大里程碑:盖仑,希波克拉底,阿维森纳。
III18~19C病理学的发展:①器官病理学的确立:意大利莫干尼对各种疾病的有关器官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确立了器官病理学,从此医学诊病有了明确的“病灶”概念。
(受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不了解联系其独立性是其局限性)②组织病理学的确立:法国医生皮尼尔在《哲学的病理学》中率先提出“类似组织有类似损害”的观点。
法国医生比沙受其影响将人体物质分为21种组织,经组织学原理引入到生理学和病理学中来,确立了“组织病理学”。
将“病灶”推向一个新阶段。
比沙“组织学之父”。
18C是病理学奠基时期。
③细胞病理学的确立。
德国病理学家威尔啸《细胞病理学》奠定了细胞病理学的基础。
使人们确认了疾病的物质基础(细胞),对病理状态的描述和疾病的分类和术语方面完成重要工作。
但较为形而上学忽视联系。
维也纳病理学家罗吉坦斯基在细胞病理学之前曾提出体液病理学说。
认为疾病的基本一样是机体体液不正常。
IV中西医方法论的分析比较:1,定性与定量问题: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基本上以定性的方法加以综合归纳,如八纲,脏腑经络。
西医则倾向定量,认为人体一切都定量才能把人体科学纳入近代科学规范。
定量虽精确化但定性不可坡起。
2,病因问题。
西医的病因是指实质性病因火机体实质性形态,功能的改变。
中医的病因是指从机体的外在表现火机体的反应性(症候)进行分类。
中医病因治疗侧重于调整机体自身抗病能力,间接消灭病原体。
3,分析与综合。
中医使用复方使复方的作用与纠正机体的偏态很好吻合。
但缺乏对人体细节及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的有效分析4,黑箱理论。
西医通过分析的方法逐步打开黑箱来揭示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中医不打开黑箱,通过临证观察,张国机体症候变化。
通过对症候的分析来找出有效的治疗手段间接控制人体实质形态功能变化。
‖总之,西方生物医学理论建立在近代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研究方法侧重于分析解剖,重复性试验和数理统计。
此应用基础理论以清除组织病灶,一直体内致病菌素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临床医学技术。
中医的整体医学思想一直沿着整体论的道路发展,构成整套医学理论—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弥补现代生物医学的不足。
但是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轻视了尸体本体的研究,缺乏对人体具体细节的了解,因此中医想要提高临床效果,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其疗效,需确定客观的指标,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验证,才能摆脱偶然性和经验论的成分,真正揭示它的疗
效机制。
钱学森“从根本上看,与其说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落后于中医的实践”“中医的长处就是他的整体观系统观多层次观”(参考感受想法)
V中西医比较:文化背景,方法论,理论体系etc。
中西
自然观:有机自然观,整体,恒动,天人相应构造自然观,结构,绝不,静态,分析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经验总结实验事实
诊疗技术:中诊入纲,辩证药物,自然药物,辨病施治,化学药物,手术
养生调节
Ps:从历史发展角度比较中西医体系的差异:p70 ;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