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选穴原则

合集下载

耳穴养生

耳穴养生

预防感冒:用拇指、是指相对压迫耳廓上的耳屏,重点按压外鼻、内鼻、咽喉等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有一定痛感,每部位做10-30次,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

或借助钝头的小木棒或火柴棒,面对镜子,按照耳穴图触压耳廓上的外鼻、耳尖、感冒、枕穴等,以能耐受为度,其它同拇指按摩法。

具有很好的预防感冒的作用,特别对于那些体弱多病者,胜过吃药预防。

失眠:用拇指、食指相对,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对耳屏后沟等处,重点按压神门、晕点、脑点、失眠等穴位,每部位揉按10-30次,每日2-4次,尤以入睡前最为重要,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

或用火柴棒代替手法按摩。

此法对于改善睡眠有显著效果,在睡前按压效果尤其显著,往往在揉按中就进入梦乡了。

肥胖症:用拇指、食指相交,对压在耳廓上的三脚窝、耳甲艇、屏间切迹、耳屏等处,重点按压便秘点、大肠、内分泌、饥点、肾上腺等穴位。

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

每部位揉按10-35次,每日3-5次,尤以饭前、饭后为主要。

双耳交替,4-7天为一疗程。

也可对着镜子用火柴棒按压,按压强度以能忍受为度。

痛经:用拇、食指相交,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耳垂背面外侧部等处,重点按压子宫、卵巢、会阴等穴位。

要求用力适中均于,每部位揉按20-40次,每日进行3-5次,尤在痛时为主要,双耳交替进行。

1、什么是耳穴疗法祖国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个脏器皆联系于耳。

现代医学证明耳廓有比较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组织分布,因而当人体某一脏腑或组织器官有异常或病变时,可以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等反应到耳廓的相应穴位上,这些就是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基础。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其特定的区域,临床上可以通过耳穴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耳穴国标——精选推荐

耳穴国标——精选推荐

《耳穴国标》介绍陈巩荪许瑞征仲远明韩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1992年10月1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明令从199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92耳穴名称与部位》[1](以下简称《耳穴国标》),是我国中医学领域中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后的第二个国家标准。

由于《耳穴国标》发行量不多,目前仍有一些针灸同行对《耳穴国标》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其具体内容。

为此,本文对其介绍,供同道参考。

1 提出《耳穴国标》的背景从对我国耳穴研究过程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耳针疗法的不断普及,耳穴数量不断增加(仅据1972年我们对40份资料的统计,耳穴名称已达284个[2],若以同名而部位各异的耳穴均为不同的耳穴计,则小小耳廓已逾千穴),但其中具有作为单穴进行过科学实验或临床分析资料者不多,大多数属于纯经验性耳穴,有的只是推论出来的。

应该承认,耳穴的增加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耳穴的认识,但同时也带来了耳穴命名和定位的混乱。

信手抽出几张耳穴图便可发现,同一部位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的耳穴也可分布在多处[3][4]。

国内如此,国际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5][6][7][8][9],这不仅使初学者莫衷一是,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耳针学的推广、研究和交流,也增加了人们对耳穴科学性的质疑。

国内外同行都期盼耳穴命名和定位的统一。

统一耳穴名称和定位的根本途径在于搞清耳穴的生理学、病理学本质,但这需要漫长的岁月,何况当前耳穴定位和名称十分混乱的现实,也不利于人们对耳穴作用规律的探讨和本质的阐明,故现阶段只能通过众多专家的协商,达到人为的统一,以利于研究和交流。

2 《耳穴国标》的形成过程1982年,中国针灸学会受WHO西太区办事处的委托,指定由当时的全国耳针协作组对耳穴的名称和定位依据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方案,协助WHO进行耳针术语的标准化工作。

耳穴

耳穴

享!耳穴疗法概况耳穴疗法的定义耳穴疗法(耳针):是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在临床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生物全息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利用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有记载。

♣到明代已经出版了耳穴图谱。

♣清朝末叶,耳穴针灸随正统的针灸学的没落而几近湮没。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耳针在欧洲兴起,法国的医学博士P.Nogier在耳廓里发现了不少新穴位,并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耳朵穴位分布恰巧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一九五八年中国的学者萧月麟首次翻译成中文。

从此之後,耳针学在中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学者在P.Nogier耳穴图的型础上将之丰富、发展。

有些甚至提出和他相反的意见。

♣中国学者在耳针的机理、诊断、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中国学者在耳针学的机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有所创造和发明。

使耳针学内容更丰富和日益完备。

♣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创造和发明是非常值得在这里介绍一下的:——陈巩荪等在耳穴探查,发现了穴位「电阻低、电位高」的特性,由此发明了一系到的耳穴探测机和治疗机器。

——管遵信发明耳穴染色法,使耳穴的探查从用电流表作模拟式的显示成为直观式的显示。

使耳穴的客观存在更具说服力。

——尉迟静和王惠伦发现「耳经络客观存在」,证实了古代经典所载:"十二经脉上络於耳" 的说法。

他们更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立了耳廓经络图和耳背穴位贴压耳针已发展到了一个独立的学科1987年中国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制订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方案,耳穴开始走入规♣化的阶段。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与各种操作方法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与各种操作方法

Slide 7
刺激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毫针法:即用毫针刺激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进针时,医生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
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减轻
针刺时的疼痛,用右手持针,在选定的反应点或耳穴
处进针。
进针的方法有捻入法和插入法两种。
针刺的深度应视耳郭局部的厚薄、穴位的位置 而定,一般刺入2~3分深即可达软骨,其深度 以毫针能稳定而不摇摆为宜,但不可刺透耳郭背面皮 肤。刺激强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耐痛度而灵 活掌握。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
耳廓的结构
耳郭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
脊髓颈2、3、4节躯体神经 脑神经 交感神经。
神经分布: 耳垂、耳轮、耳舟及对耳轮区,主要是脊神经,即耳大神 经和枕小神经分布。 耳甲区为脑神经,即耳颞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舌咽神经 与面神经的混合支分布。 三角窝内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几乎所有支配耳郭的神经都 有分支至三角窝内。
处方选穴原则
1、按部处方选穴法(根据病人患病部位选穴) 胃病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关节穴等;
2、辨证处方选穴法(根据藏象、经络学说选穴) 耳聋耳鸣、脱发等取肾穴,因肾主骨,开窍于耳,其 华在发,故取肾穴主之;又如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 的循行部位,可取胆穴治之。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 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取皮质下、交感穴;
Slide 1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 法
耳穴治疗损容性疾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
耳廓的结构
耳廓上3/4—4/5的基础是弹性软骨,下1/4—1/5部是含 有脂肪与结缔组织的耳垂。

耳穴

耳穴

踝 AH3 ,膝 AH4 ,髋 AH5 ; ②对耳轮下部分布着 坐骨神经 AH6 ,交 感 ,臀 AH7 ; ③对耳轮体分布着 腹AH8,胸 AH10,颈 AH12与腰骶椎AH9,胸椎 AH11 ,颈椎 AH13 。 四、三角窝(triangular fossa)穴位 主要是一些盆腔脏器穴。 具体如下:角窝上 TF1,内生殖器 TF2 , 角窝中 TF3 ,神门 TF4 ,盆腔 TF5 ;
《CLRH-A型耳穴探测器》各部件名称: 1、探 针;2、压力刻度;3、探测指示灯; 4、灵敏 度转盘; 5、笔扣电源开关; 6、笔扣、电池 紧固螺帽。
探测结果:绿灯亮时表示阴性,黄灯亮时表示 临界,红灯亮时表示阳性。可在阳性反应点上 进行贴压或针刺治疗。
大肠病、皮肤病的表现。又如,腰腿痛患 者在臀(AH7)、坐骨神经(AH6)出 现压痛敏感;胃痛患者在耳轮脚1区及耳 轮脚消失处(胃CO4)等可出现压痛敏 感点。 再如,邵文斌对100患者(包括各系统疾病) 的耳廓压痛点作了调查和统计。结果: 压痛点和疾病的符合率总平均为78.36 %。其中心血管疾病患为85.35%;泌 尿系疾病为86%;消化系疾病为84.4%; 四肢疾患为80%以上;头痛最高为100%。
皮肤电阻低等。这些现象可作为辅助诊断 的依据。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根据这些现象,并结 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可作出临床 诊断。 (二)具体诊断方法 ①直接观察法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直 接观察耳郭中有无脱屑、水泡、丘疹、 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
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如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针灸科观察350例 胃癌患的耳穴变化。结果发现在胃 (CO4)、十二指肠(CO5)等观察到血 管出现者 144 例占 41.1% ;胃、十二指肠 穴区等表皮能观察到血管枝伴有皮肤色 增深者 105 例占 31.1% ;胃、十二指肠穴 区等组织增厚伴有血管枝和压痛者 51 例 占 14. 5%;穴区呈灰暗贫血状者 50例占 14.3%。 ②压痛法

耳 穴 疗 法

耳 穴 疗 法

耳穴疗法一. 耳穴疗法的基本原理耳朵,并非是单一的听觉器官;耳廓虽小,却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

耳朵是整体的缩小,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通过经络连接到体内的各个脏器,这就是耳穴的生物全息规律。

身体某个部位一旦发病,病理反应就会循着经络路线迅速传递到相关的耳穴上,在耳穴表面发现异常,如能再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便会使病态逐渐退却,症状消失,病状痊愈。

二. 耳穴贴压疗法耳穴贴压疗法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许多疾病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耳穴贴压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一是刺激效应稳定,灵活可靠,效果良好。

据对使用耳穴贴压疗法的500余篇报道分析,有效率均在80%以上。

二是以丸代针,刺激持久;耳穴贴压疗法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不用针刺,以丸代针,避免了针刺产生的疼痛和感染,且可将刺激物长久固定于耳穴上,每天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按压刺激,效应持续而稳定,同时还能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按压。

三是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不用针刺,不伤害人体组织,不会造成感染,基本无痛,也无刺伤内脏之虞,因而被人们称为“无痛苦、无创伤、无损害、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耳穴贴压疗法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耳穴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具有多种特色,治疗病症亦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近视、弱视以及失眠、月经不调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它也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方妙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在临床上,应根据情况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可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效。

三、治疗取穴原则(一)、依相应部位,如压痛取牙、胃病取胃,肩周炎取肩、痛经取内生殖器。

(二)、依脏腑经络,如痤疮取肺、大肠,神经衰弱取心,坐骨神经取膀胱。

(九)耳穴疗法

(九)耳穴疗法
将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 分为前、后2等份,前1/2为耳甲9区,后l/2为耳甲10 区。
在AB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将耳甲10区后缘与BD线 之间分成上、下2等份,上1/2为耳甲11区,下1/2为 耳甲12区。
轮屏切迹至B点作连线,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耳甲 腔部为耳甲13区。
2.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2)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 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
3.耳廓表面解剖
•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 •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 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
5.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
《国标》按耳的解剖将每个部位划分成若干个区, 共计91个穴位。耳廓分区:
(1)耳轮分区:分为12区;耳轮脚为耳轮1区。耳 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等份,自 下而上依次为耳轮2区、3区、4区;对耳轮下脚上缘到 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5区;对耳轮上脚前 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6区,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耳轮结节上缘 为耳轮7区;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8区。 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4等份,自上 而下依次为耳轮9区、10区、11区和l 2区。
⑤穴位注射法:用微量药物(0.1-0.5ml)注入耳穴 的方法。
⑥温灸法:指用温热作用刺激耳郭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⑦刺血法:用三棱针在耳郭皮肤上刺出血的治疗 方法。
⑧磁疗法:是用磁片贴入耳穴,靠磁场作用于耳 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⑨光针法(激光照射):是用对人体组织有刺激 作用和热作用的激光照射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法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法

十、耳甲腔
口 2、食道 3、贲门 4、脾 5、心 6、肺 7、气管 8、三焦 9、内分泌

食道
贲门


气管
内分泌
三焦



内分泌
三焦
针对损容 性疾病重 点穴
目1
目2



垂前

内耳
面颊
面颊
扁桃体
目1
目2

垂前

面颊
面颊
外耳患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针刺,可先治疗外耳疾患,针刺外耳、肾上腺、耳尖放血,待耳郭皮肤病变治愈后,再刺激耳穴治疗其他病变。
耳穴治疗方法
耳穴的刺激方法,随着现代科学及新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常用的刺激方法如下:
一、耳毫针法
耳针用的毫针,针长为5分,针的粗细有26号、28号、30号、32号等四种,针的构造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五部分。
健肝血 取穴:肝、肾、三焦、脾,内分泌、皮质下、相应部位。
健脾助运 取穴:脾、胃、小肠、胰、内分泌、皮质下、口。
取穴:
主穴:内分泌、缘中、兴奋点、额、丘脑、饥点、肾、大肠、三焦、肺、相应部位。
配穴:浮肿加腹水点;便秘加肺;女性月经不调者加内生殖器、卵巢。
Part 02
关于减肥
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
02
精神状态好,睡眠时间缩短,平时及晚间易困情况明显好转,自觉精力旺盛。据统计,80%患者治疗后,排大便次数可增加1次,有利于减轻体重。
体会:
腹部轻松感。治疗一个疗程后,有些肥胖病患者,虽然体重未见明显减轻,但是腹部胀满感减轻或消失,活动较前灵活,可能与脂肪重新分布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穴选穴原则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取穴原则如下:一、按特定穴取穴:如降压点—降压升压点—升压;脊柱沟—用于治疗脊后背痛;风溪穴(过敏取)有三抗一提功能(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能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

二、经验取穴: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用一成方取穴的经验,如小儿尿床,即取肾、膀胱、神经系统皮下、缘中、耳中五穴,疗效十分满意。

神门和枕均有镇静、安眠、阵痛等作用,称姊妹穴,故腹胀勿用。

三、相应部位取穴四、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

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1.循经取
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

“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

“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

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

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

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
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故耳穴“心”可治疗目黄、胁痛、上肢的内侧面尺侧和掌中热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