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蜜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荔枝蜜》是一篇描写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杨绛。
1.1.2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蜜与荔枝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3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阿蜜的生活环境、劳动过程以及与荔枝的关系。
2.1.2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阿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2.1.3 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小说情节中的象征意义,如荔枝蜜的代表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阿蜜的形象描写和对乡村环境的描绘。
3.1.3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和把握。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悟和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的掌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教学课件。
6.1.2 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1.3 课件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2.1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6.2.2 学生准备课文文本,用于阅读和参考。
6.2.3 学生准备自己的短篇故事草稿,用于课堂练习和分享。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产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题:介绍荔枝蜜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荔枝蜜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荔枝蜜的产地、特点等。
第三章:文学分析1.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荔枝蜜”,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2.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1. 总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荔枝蜜》2. 多媒体课件: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4.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七章: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学生选择荔枝蜜相关的话题,通过图片、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展示。
2. 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杨朔散文荔枝蜜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荔枝蜜》作者杨朔,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卒章显志,借物喻人这一技法。
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螫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
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
下面收集了小学课文荔枝蜜原文,供大家欣赏。
荔枝蜜原文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
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写于1959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荔枝蜜为线索,从儿时对荔枝蜜的喜爱,引出对勤劳的蜜蜂的赞美,进而联想到工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
难点:理解作者从荔枝蜜写到劳动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求书写工整,答案准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3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荔枝蜜杨朔阅读答案五年级

荔枝蜜杨朔阅读答案五年级
25.为什么要以“生命的微尘”为题? 写出你的理解。
(3′)
以“生命的微尘”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内容上抓住了说明事物“花粉”的特征。
2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花粉”方面的有关知识的?(2′)
按由浅人深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花粉”知识的。
27.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在春天容易得过敏症?(3′)
春天花开之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吸入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花粉(有抗原性),则产生过敏反应。
28.为了清楚地说明事物,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下面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试分别说说它们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1)一株玉米的花粉,竟达5000万粒;松树的一个花序,就有花粉16万粒;一朵苹果花有5.7 万粒,一朵芍药花多达365万粒。
(2)当你摘下一朵美丽的鲜花时,你是否注意到同时散落一些淡黄色的粉末?
这就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花粉。
(3)每当松树盛花之际,经风一卷,花粉便飞舞在松涛林海上空,宛如淡黄色的“轻雾”;若遇春雨,便降金色的“花粉雨”,构成春天一奇观,增添了无限春意。
答案:(1)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花粉的数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下定义,抓住了花粉的本质。
(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且使文章有文采,使读者爱读。
29.“蜂儿酿造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这—诗句,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请结合杨朔笔下的《荔枝蜜》,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联想到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蜜蜂的精神,即勤奋不息、舍身忘我、无私奉献,我们要学习这样精神。
荔枝蜜原文

三一文库()〔荔枝蜜原文〕*篇一:杨朔《荔枝蜜》全文杨朔《荔枝蜜》全文导读:小时候,我有一回上树采花,不料让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我有一回上树采花,不料让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蜜蜂不轻易蜇人,准是以为你要伤害它;它一蜇你,自己也就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也很可怜,便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当看见蜜蜂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忌惮。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湖水,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
花开时节,满山遍野嗡嗡嗡的,那些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呢。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色泽美,养分高。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
朋友送了我两瓶。
我一开瓶盖,就闻到一股甜香。
我舀了两茶匙放在杯里,加了水,搅拌好,一喝,很有点鲜荔枝味儿。
我一向嘴馋,接着又喝了一大杯,不觉动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养蜂场。
当时春色正浓,花开得正欢。
我一走进养蜂场,就见到成群结队的蜜蜂进进出出,飞来飞去,一片沸沸扬扬的情景。
养蜂员老梁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
蜂王是黑褐色的,身体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赞叹地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问他: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收多少蜜?老梁说:能收几十公斤。
蜜蜂最爱劳动。
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它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
每回收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就行了。
它们从来不争,也从来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老梁回答: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只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
你不是常常要到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吗?老梁摇一摇头说:蜜蜂是很懂事的,到时候,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荔枝蜜》优秀教案

《荔枝蜜》优秀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贡献的教导工,往往须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控制系统的学问。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列是我细心收拾的《荔枝蜜》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荔枝蜜》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改变为线索来组织支配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清本文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导入——感知——品读——迁移四、课时支配:1课时五、教学构想: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
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改变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诵训练,让学生在读的根底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精确的语言。
在读的根底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1.学生听《荔枝蜜》朗诵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态度。
〔要求学找出文中对蜜蜂感情改变的词语或句子。
〕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①厌烦蜜蜂②喜爱蜜蜂③称赞蜜蜂④学习蜜蜂三、精读品位,老师质疑1.先叫两名学生朗诵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贡献〞〕②假如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叙述效果相同吗?为什么?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1.学生齐读十八段2.学生研究: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一样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3学生按照自己爱慕或熟识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4.老师小结: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经常见到。
我们要留心生活,按照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蜜
五年级语文教案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本文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像资料导入。
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
2.谈感性认识。
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3.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板书一:杨朔
一、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蛰啖中看嘤嘤蠕蠕酿蜜提防渺小黑黝黝疙疙瘩瘩
2.解释下列词语。
疙疙瘩瘩黑黝黝幻景出众中看沸沸扬扬蠕蠕小生灵
⑶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问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
思考题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 从文中勾画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
思考题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叹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