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太行小学裴昕暾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1)、认读词语。
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生读:24、人类的“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指名回答)2、明确目标见核心设计3、预期效果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吗?从你们的声音中我能感受到你们的自信满满,很好,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多多。
二、民主导学任务一:自主合作,精读感悟1、任务呈现1)、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它们有什么联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默读2—5自然段,想想共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它们分别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老师?(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3)、想想2—5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巡回指导。
3、展示交流1)、出示两个自然段,指名小组交流,结果: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齐读体会。
2)、指名交流文中共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它们分别是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3)再读二——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
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B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
C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
7、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教师面试精品教案

7、《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三个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点拨反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破碎教训新式坦克机毁人亡超过均匀坚固机翼轻而易举3、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人类的“老师”在课文中指的是谁?二、精读课文1、是呀,这些都是人类的老师!课文中只用了一句话就把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概括进去了,找找看。
Δ出示第7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从“种种”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女生读。
2、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再找找。
(1)指名答,出示:第2节。
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何止”就是不止,人类的老师可远远不止鱼儿一位,还有很多很多呢。
一起读读。
3、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一个在文章前,一个在文章后。
(师生合作读)你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有什么关系?前后呼应。
前后呼应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结构更加紧凑。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
4、过渡:那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种种生物就是人类的老师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举了一些事例来说明的。
)5、是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列举很多事例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
举例说明。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读读这些事例,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事例写清楚的。
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从生物的什么特点得到了启示,然后进行了什么样的创新,从而解决了问题?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6、交流:(1)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板书出示:30年以后,由于……什么是惨祸?在这里具体指什么灾祸?剧烈抖动是怎样的抖动?(很快、很强、很猛的抖动)飞机速度的提高导致机翼剧烈抖动而破碎,造成机毁人亡,真是惨不忍睹啊!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这是一个多么严峻的问题啊!谁再来读!(2)当人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时,科学家们从生物的什么特点得到了启示?板书(指名读)厚斑点,你发现过吗?示图:厚斑点有什么作用呀?谁来读读这一发现?(3)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啊!难怪作者情不自禁地说:点红。
4下7《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课案

像轮船一样有“流线体”形体的还有很多,如飞机、滑雪运动员的头盔等。这样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受到的阻力,提高前进的速度。
B:第五小节
(1)概括主要内容
(2)怎样具体介绍的
陈述现象 探究原因 受到启发
(3)为什么不能捏碎鸡蛋壳呢?
出示: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案
理论支持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太广,包罗万象,以至于世间种种无不可入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或抒情明理,于是便有了种种文体之分。《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普类的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如果把它放在科学课本里,我们只需要研究这些生物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性的东西就可以了。但它既然出现在语文教材上,并且把它当作一节语文课来上的时候,这样的文本首先就是一份语言学习的材料,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在“语文味”上做文章。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一定要清楚,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生物课,我们除了注重知识性之外,要充分重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得益彰。
1.课文中人类的“老师”指的是什么?
出示:鱼儿 鸟儿 蜻蜓 鲸 鸡蛋 袋鼠 贝壳
2.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出示:飞机 轮船速度 潜水艇 薄壳建筑 坦克 越野汽车)指名读,齐读。
它们分别与哪些生物有关系呢?用线连起来。
1.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掌握不错。(手指“鱼儿——潜水艇”)课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的关系?
由此,把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品味文本的语言特色,就成了本文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师在组织教学、引领对话的过程,就要把最多的时间、机会交给“语文”,把最多的努力、关注交给“语文”,唯有如此,科普小品文才能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第2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第2课时)本文是关于《人类的“老师”》说课稿(第2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说教材《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本课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以科学家从鲸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的故事导入,指出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的生物很多,第三段到第六自然段通过三个具体的例子,详细介绍了人类从生物身上获得的启发。
第六自然段简单列举了人类模仿生物制造越野车和担克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由衷感叹,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总结,首尾响应,突出文章的主题。
我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第二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和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自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的设计(一)组织教学因为是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的心理,接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9.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散(
)
模(
) 薄(
)
10.把文中列举的例子写下来。
11.拓展延伸: 收集人类模仿自然生物创造发明的例子写下来。
四、结论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一起分享!
3、课堂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组造句。
1.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 )总是开不快。
1.出示文中第3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学生讨论:飞机从诞生到发展都是人类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的启发的?
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
先介绍人们遇到的困难: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再写研究蜻蜓翅膀的特
点:末端比周围略厚。
3.引导学生分析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4.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格,学生自由读课文、填表。
发明创造
学习对象
《人类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 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究发现的习惯。 教学方法
)头是尖尖的,(
2.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 )不能把它捏碎。
)怎样用力(
3.薄薄的鸡蛋壳( )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4.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 )轻便( )省料的建筑物。 4、作业布置
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2.仔细观看,看看我们周边还有哪些“老师”? 5、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继续和你们谈谈人类的老师这个话题。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二、重点引悟,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1.齐读第七自然段。
说说这一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从交流中知道“种种”说明自然中人类的老师的生物很多。
)【设计意图】:出示的句子是课文的最后一节,是总结点题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纲,用它串起课文的各个部分,使本课的教学简练集中,条理清晰。
又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富有节奏。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2.讨论:3.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我们还知道什么?出示:一(鱼儿——潜水艇)4.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请用笔从文中找出画下来。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文中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从文中找出用笔圈出来。
5.交流:出示(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联系上节课学的引导学生说说课文3——5自然段举的例子较具体,第6自然段较简单。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个最兴趣的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出示: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
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设计意图】:这项说话训练,以情感为载体,以发展语言、提高学生评议素养为本位,以升华主题、提炼文本内容为目标。
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文本主旨进行很好的提炼。
(3)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4)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指名读句子)(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6)读读该句: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7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案.doc

7、人类的“老师”(笫二课时教案)一、导入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根据回答,2、齐读: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七小节。
二、写作特点1、“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对人类贡献很大, 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师”呢?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第七课,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有选择、有详有略地介绍的。
(板书:具体介绍简单列举)2、师:大家读得真认真,谁來说说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人类的“老师”?哪些是简单列举人类的“老师” ?根据冋答板书:3-5, 1、6这些具体的例子作者还给它们分了类,你们看出来没有?(海陆空)除了这些具体描写的内容,其他内容就可以怎样去写呢?(略写)3、小结:作者这样详略得当地介绍人类的“老师”既突出了重点,主次分明,又做到了点面结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大家在平时的写作屮,也要多多学习课文中的写作特点,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三、精读指导3-5自然段1、课文3到5自然段的三个例子写得很形象生动又有趣,下面请你们一个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带來的出丞“四色学习单”:小组讨论,分色填表“老师”名称受到启发研究成果主要内容三: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匕机f防震飞机f 新式飞机(从发明到改进)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又从得到启示,改进了……四:鲸鱼改进船体设计,提高航行速度人们模仿改进了O(出示后一小节)板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五:鸡蛋壳设计出轻便、省料的建筑科学家从得到启示,设计出____ O2、汇报: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那请你来回答一下“四色学习单”上的问题。
*第三自然段(1)作者在这三个例子中,介绍最具体详细的就是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人类的“老师”不止一位,其中介绍蜻蜓这位“老师”时写得最多。
我们*看看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大家想不想看啊?想看就要睁大双眼,细心观察!(2)出示蜻蜓图片教师解释,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叫翅痣,你们觉得容易发现吗?为什么?(3)出示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最新四年级下册《7、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7、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2、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各种生物)二、精读课文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1)我们从这句话中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2)(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
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三——五自然段,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
(1)学生快速读、划。
(2)指名交流。
(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3)再读三——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向“老师”学习的收获是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太行小学裴昕暾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认读词语。
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生读:24、人类的“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指名回答)
2、明确目标
见核心设计
3、预期效果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吗?从你们的声音中我能感受到你们的自信满满,很好,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多多。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任务呈现
1)、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它们有什么联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默读2—5自然段,想想共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它们分别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老师?(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3)、想想2—5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巡回指导。
3、展示交流
1)、出示两个自然段,指名小组交流,结果: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齐读体会。
2)、指名交流文中共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它们分别是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3)再读二——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
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
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B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
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
C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
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指名说。
4)了解了这几段的内容,下面老师要求大家用“①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②人们模仿了……制造出了……”的句式进行介绍,先四人小组练习。
指名介绍,师鼓励评价。
5)、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不是。
说明人类的“老师”很多)
6)、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的资料,下面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7)、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作方法是——具体介绍
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作方法是——简单列举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考考你(见核心设计)
2、结果反馈
全班订正
3、反思总结
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不断探索,自然界处处都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