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特点。

强调观察和探索自然界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

1.4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一种自然界中的生物,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2.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植物,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讲解植物的器官和功能,如根、茎、叶、花和果实。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展示和观察,让学生亲自触摸和观察植物的各个器官。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的分类和识别的经验。

2.4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种植物,并记录下它的名称、特征和生长环境。

第三章:动物的奇观3.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培养学生对动物分类和观察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讲解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如羽毛、翅膀、鳞片等。

3.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动物。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动物分类和观察的经验。

3.4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一种动物,并记录下它的特征、适应环境和行为。

第四章:微生物的秘密4.1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样本,让学生亲身体验显微镜的使用。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观察的经验。

4.4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一种微生物,并记录下它的形态、生长环境和作用。

人类的老师教案_人类的老师教案及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_人类的老师教案及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_人类的老师教案及反思《人类的老师》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三、精读课文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2、学生交流讨论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

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3、集体交流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人类的老师》2. 生字词:员、类、世、技、师、职、教、预、设、答、仿、模、仿、模、制、飞、潜、控、遥、操、控、操、作、显、示、世、界、博、物、馆、无、线、电、信、号、传、输、距、离、控、制、显、示、设、施、世、界、博、物、馆、无、线、电、信、号、传、输、距、离、控、制、显3. 重点句子:a. 科学家从鱼的身体结构中获得启示,制造出可以在水中自由飞翔的潜艇。

b. 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雷达。

c. 模仿人脑的功能,科学家研制出了。

4. 理解课文内容:b. 课文提到了哪些仿生技术的应用?c. 仿生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a. 课文内容的掌握。

b.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c. 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a.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b.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人类的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b. 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b. 学生分享自读收获,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3. 学习课文:a.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交流: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仿生技术应用。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任务:a.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仿生技术的应用。

课文《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课文《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课文《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课文《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齐读最后一句话。

2、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学生接)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呢?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研究。

二、抓住重点,精读指导。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的人类的好老师呢?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关键的词句。

(3)、指名交流。

(4)教师适机引导: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里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蛟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看来这些小小的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2)小结学习方法。

2、学生自学第4、5、6自然段。

(1)学生运用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5、6自然段。

(2)指名交流。

(3)教师适机引导:科学家为什么要去研究鲸呢?科学家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建筑师根据“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溥壳结构”?(指名说说)过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有什么的作用?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特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生物的进化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尊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及生物多样性。

2. 教学难点:(1)生物进化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图片等。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后反思模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

(2)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 课堂讲解:(1)讲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2)介绍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举例说明。

(3)讲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介绍进化过程和机制。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小组竞赛:提问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生物进化树,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学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进化原理。

(3)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及特点2. 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3. 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及特点,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1. 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及特点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 学生对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此问题的思考深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5.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考察,增加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认识。

2. 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生物领域的研究和了解。

《人类的老师》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1.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

2. 探讨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植物的智慧1. 了解植物的生存智慧,如适应环境、共生等。

2. 思考植物智慧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动物的启示1. 认识动物的特性和生存策略。

2. 探讨动物启示在人类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课时:微生物的贡献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 认识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贡献。

第五课时:生物技术的应用1. 认识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

2. 探讨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合作精神。

3. 学生作业、测试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类的老师》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网络资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卡片等。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生物的分类,讲解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对生物的认识和感受。

4. 总结: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植物的智慧1. 导入:展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沙漠中的植物。

2. 讲解:讲解植物的共生、寄生等智慧。

3. 案例分析:分析植物智慧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用植物、药物来源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智慧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潜力。

第三课时:动物的启示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特性和生存策略,引发学生兴趣。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人类的老师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人类的老师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人类的老师教案)下面是分享的《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2篇(人类的老师教案),以供参考。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

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

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

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

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

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1、明确一些方法。

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

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

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

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

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主备人:邓燕
成员: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

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 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24*人类的老师

自然界种种生物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课的开始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

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堂课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带给我的却是太多的震憾。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大的潜力,那么大的暴发力,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顾虑重重放不开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信任学生,他们只是个孩子;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驾驭课堂;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四、习以为常,不愿破这个规矩。

五、孤陋寡闻,不思进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

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