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 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险”
奇妙景物描写
• 前两句写实,突显这两种实景之险恶。
• 继之三句,对前两种实景作进一步的渲染烘 托。猿之哀,鸟之啼,风之吼,三种声音之 出现,使“险恶”的天台山渲染更为惊心恐 怖的氛围。
• 层层深化的景物描写,酿造一种一触即发的 “险恶”势态,第二层写人心更加险恶便显 得意味无穷。
奇特的艺术构思
• 在元代曲家中,“只有小山才全面地将传统 诗词的艺术精神输入散曲,这是本期曲家传 统文人意识复苏最深刻的表现,是小山散曲 ‘雅化’的实质所在,对中国散曲的发展趋 向,尤其是对清代散曲,影响极大。……在 小山曲中,我们经常可体会到一种与前期曲 家所不同的恋旧心理和清雅的文士情趣”。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6年版)
• 作者立意奇特,构思奇妙:名为写“寺”, 笔墨并非在“寺”;看似写“山”意又不在 “山”。当险恶的天台山染尽恐怖气氛时, 笔锋一转,“比人心山未险”一句推出戛然 而止飞,看似突兀,实则意味无穷。
• 其发人深思并痛恨人心险恶的力度,实有四 两拨千斤之功效。从中见出作者对元代世道 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是一首借山势之险恶写人心更险恶的叹世之 作。
• 这首曲是元曲中感叹世风败坏、讽刺丑恶世俗 的名作,对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 了辛辣的讽刺。
• 本曲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喻和“鼎足对”。
张可久散曲特点
• 小山散曲取材广泛,举凡写景抒怀、男女恋 情、叹世归隐、酬唱赠答等文人生活的各方 面,几乎都有涉及,其中不乏愤世嫉俗的悲 叹帐恨之作。如【正宫·醉太平】《无题》: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对道德沦 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辛辣的讽刺。 然而像这类表现其入世情怀的笔锋尖利之作, 在小山散曲中并不多见,最能代表其清而且 丽、竽而不艳创作风格的,是大量的写景之 作。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检测:第四单元22张可久散曲二首含答案

22 张可久散曲二首他生活坎坷,一生奔波,看惯了世态炎凉.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浙、皖、闽、湘、赣等地。
他明白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写下了“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等名句。
他毕生致力于词曲的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
前期,散曲崇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他在这划时代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字体赏美文元曲之美最近几天,夜间细读元曲,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唐诗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关明时。
"那些批评元曲的人,请作一首来,或现代之作,看哪个境界更传神?我们的古曲文学,便是我们的根.从元曲中汲取文学的养分,更接近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天天把根挖出来向别人展示并告诫自己,自己是有根的,但那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根可以独立存活。
根是与生俱来的血脉,并不是自我表扬或批斗的资本。
雨打芭蕉,阶前余音,一首元曲,人生美矣。
【课内挖掘】张可久屡试不中张可久四十多岁,还未走上入仕之路,在这以前他辗转奔波,以文会友结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官人和学士,并和他们交游唱和,游山玩水,流连于酒筵歌席。
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重开科举。
张可久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满怀读书人的自豪感和对功名的热切期待.张可久赶上了科举,参加了科考,其结果仍然是失败了.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民族歧视政策。
因元代的法律明文规定“人分四等”,汉人、南人居于蒙古人、色目人之下,并规定政府和各级官吏的首要官职不能由汉人、南人担任,尤其是南人,备受歧视.政府还特别有规定“南人不得登前三名”,广大的南人士子被杜绝在科举大门以外,心中的悲苦便流泻于笔端.张可久为延揽声誉,求取功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但仕进无望,反而千金散尽,貂裘破敝。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张可久散曲二首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张可久散曲二首学案他生活坎坷,一生奔波,看惯了世态炎凉。
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浙、皖、闽、湘、赣等地。
他明白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写下了“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等名句。
他毕生致力于词曲的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
前期,散曲崇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他在这划时代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最近几天,夜间细读元曲,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唐诗宋词元曲,但元曲远不及前二者声名远播。
曲原是歌咏之作,表现的是画楼红袖酽酒清风明月之下的曲之美。
读元曲,静默地想,歌女吟咏,琵琶为弦,罗袂生香而舞,将是怎样的享受呢?曲成为明志、叙事、表情的一种方式。
说得不恰当点儿,当年的曲有点儿我们现代人用唱歌传情的意味,想来却比我们风雅许多,而这风雅却是现代人学不来的。
不为技不能,实为情怀不能。
张可久屡试不中张可久四十多岁,还未走上入仕之路,在这以前他辗转奔波,以文会友结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官人和学士,并和他们交游唱和,游山玩水,流连于酒筵歌席。
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重开科举。
张可久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满怀读书人的自豪感和对功名的热切期待。
张可久赶上了科举,参加了科考,其结果仍然是失败了。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民族歧视政策。
因元代的法律明文规定“人分四等”,汉人、南人居于蒙古人、色目人之下,并规定政府和各级官吏的首要官职不能由汉人、南人担任,尤其是南人,备受歧视。
政府还特别有规定“南人不得登前三名”,广大的南人士子被杜绝在科举大门以外,心中的悲苦便流泻于笔端。
张可久为延揽声誉,求取功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但仕进无望,反而千金散尽,貂裘破敝。
从此之后,张可久走上了为当时一般文人所不齿的幕僚生涯,时出时隐,直至终老。
高中语文 第22课 张可久散曲二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同步试题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名句积累】1.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双调·折桂令》)2.九里松,二高峰,破白云一声烟寺钟。
(《越调·寨儿令》)3.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双调·清江引】秋怀》)4.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钟·人月圆】客垂虹》)5.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6.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7.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清江引·秋怀》)8.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
(《【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月》)9.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
(《【南吕·红绣鞋】西湖雨》)10.自休官清煞陶家,为调羹俗了梅花。
(《【越调·寨儿令】次韵》)【名篇赏析】【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璧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诗意: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燃烧在赤壁山,班超投笔从戎却空老在玉门关。
伤心啊!秦时明月汉时关!生灵涂炭,只换得读书人一声长叹!赏析:《怀古》是一支咏史之曲,抒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张可久在此作中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瀑.布店铺.一曝.十寒B.悬.崖玄.妙改弦.更张C.粘.贴捻.断蔫.头耷脑 D.倒.退导.购重蹈.覆辙解析:A项,均读pù;B项,xuán、xuán、xián;C项,zhān、niǎn、niān;D项,dào、dǎo、dǎo。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22张可久散曲二首

◆22张可久散曲二首就在此刻生活我认识一个人,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未来”。
譬如,我们约好下班去喝一杯,他所谈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该去哪儿吃晚饭;到了晚饭的时候,他又急急忙忙吃完最后的甜食去赶奔一家电影院;在电影院,最后一个镜头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站起来准备走了。
回家的车上,他又在做明天、下一星期、明年的计划。
他从来都不是生活在此时,此地。
因此,也就不能享受生活。
我已经逐渐明白,生活有它自己的时间表。
生养一个孩子要九个月,而养育成人要近二十年,要很长时间才能造就出一名小提琴好手或是滑雪健将。
取得成功需要时间——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赏读:异常珍贵的满腔热血,即使牺牲了也要化为万丈碧涛。
表现作者拯救国民的崇高伟大的精神。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赏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赏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赏读:饱食伤身,欲多伤心。
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情欲、贪欲。
一、作者视窗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
二、写作背景《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22+张可久散曲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2张可久散曲二首课时训练22张可久散曲二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付梓./尘滓.姹.紫嫣红/叱咤.风云肄.业/翌.日前仆.后继/前赴.后继B.媒妁./追溯.卓.尔不群/真知灼.见籼.米/翩跹.强.词夺理/强.弩之末C.给.以/给.予遂.心如意/半身不遂.庇.荫/辟.邪曲.突徙薪/曲.高和寡D.飙.升/鱼鳔.所向披靡./弥.天大谎祛.除/祓.除璞.玉浑金/果园苗圃.答案:D解析:A项,zǐ,chà/zhà,yì,pū/fù;B项,shuò/sù,zhuó,xiān,qiǎng/qiáng;C 项,gěi/jǐ,suì/suí,bì,qū/qǔ;D项,biāo/biào,mǐ/mí,qū/fú,pú/pǔ。
2.填空。
张可久,号,庆元人,作品集有、等。
答案:小山《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3.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中“, ”二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贪财”的社会弊端,揭露世风败坏的现实。
(2)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无题》) 答案:(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2)清廉贬入睡馄饨二、延伸阅读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做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①“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四单元22张可久散曲二首《中吕红绣鞋》

22 张可久散曲二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 了解张可久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张可久散曲的艺术特点。
2. 领悟张可久散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张可久散曲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方法目标:1. 熟读散曲,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张可久的情感,培养鉴赏元散曲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张可久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张可久散曲中的意境,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把握张可久散曲的特点,学习和理解元散曲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张可久散曲的语言特点和散曲风格。
五、教学课时:1课时完成两首散曲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张可久(约1280—约1348),名可久,号小山。
一生坎坷,四十岁前为功名奔波,后曾为绍兴路吏。
七十多岁尚迫于生计,为昆山幕僚。
张可久为元代创作散曲最多的作家(小令853,套数9),朱权《太和正音谱》盛赞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
李开先《乔梦符小令序》:“元之张(可久)、乔(吉),其犹唐之李、杜乎!”在元代曲家中,“只有小山才全面地将传统诗词的艺术精神输入散曲,这是本期曲家传统文人意识复苏最深刻的表现,是小山散曲‘雅化’的实质所在,对中国散曲的发展趋向,尤其是对清代散曲,影响极大。
……在小山曲中,我们经常可体会到一种与前期曲家所不同的恋旧心理和清雅的文士情趣”。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二)课文简析【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1.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借山势之险恶写人心更险恶的叹世之作。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2课 张可久散曲二首 Word版含答案

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对应学生用书P74张可久(约1280-约1348),元散曲家。
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
一生坎坷,四十岁前为功名奔波,后曾为绍兴路吏。
七十多岁尚迫于生计,为昆山幕僚。
他的散曲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贫穷,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
对生活的感受深切,因此,他以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之情。
这首散曲就是其中之一。
《正宫·醉太平·无题》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积愤难抑。
小山散曲小山散曲取材广泛,写景抒怀、男女恋情、叹世归隐、酬唱赠答等文人生活的各方面,几乎都有涉及,其中不乏愤世嫉俗的悲叹怅恨之作。
如《正宫·醉太平·无题》:“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对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辛辣的讽刺。
然而像这类表现其入世情怀的笔锋尖利之作,在小山散曲中并不多见,最能代表其清且丽、华而不艳创作风格的,是大量的写景之作。
对应学生用书P741.攒.(cuán) 2.倚.树(yǐ) 3.命窘.(jiǒng)4.沾粘..(zhān nián) 5.钱囤.(dùn) 6.馄饨.(tún)1.绝顶峰攒.雪剑攒:聚集2.血华..啼杜宇..血华:血花,即血杜宇:杜鹃3.比.人心山未险比:与……比较4.人皆嫌.命窘.嫌:埋怨窘:困窘5.清廉贬入睡馄饨..馄饨:同“混沌”,懵懂6.葫芦提...倒稳.葫芦提:糊涂稳:安稳1.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
2.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3.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4.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温馨提示:不要把“倚”写为“依”,不要把“馄饨”写为“混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可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理解张可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以景寄情及以通俗之笔状深刻含义的写法。
双调·水仙子·秋思
张可久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秋风昨夜愁成阵。
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
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诗意解读这是一支怀念远人的闺怨小令。
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
写法上也是别开生面的。
起句以客观之景致笼盖全曲,突出了秋天之苍凉寂寥。
白雁秋风,又值黄昏时节,“愁”字不点自出。
“写寒云”的“写”用得极为巧妙,写者,画也。
大雁高飞,在云间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故谓“写寒云”。
这里以天边的白雁暗喻远方的丈夫。
前两句一写景,一写人。
天上白雁,人间鸾女,既是映衬,也是对照,且都写得不同凡响。
玉人瘦损,以青鸾顾影自怜作比,意味无尽。
第三句猛回首,说到了昨夜秋风,自然而然点出“愁”字,并不忌讳语直。
愁也罢了,偏又“成阵”,昨霄今日,陷入愁阵不能自拔,愁绪未曾稍减。
“思君”二句,点明题旨,即愁之根由。
思念自己的情人,却又百般无奈,无法见到,于是寻求排遣,歌一番,唱一阵。
“缓”字透露出歌的节奏,一定是凄婉怨艾之曲;也隐隐透露了歌的内容——无非怀人幽怨之辞。
一人哼唱,不仅不能排遣愁闷,反而更添抑郁。
继而又开樽独酌,以求到醉乡去摆脱愁苦困扰。
就这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
然而此时此刻,才刚刚是黄昏时候,那漫漫长夜,将如何熬过呵!结尾的“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令人黯然伤神。
特别是“如此黄昏”,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余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恁般长夜”,有余不尽,味永且长。
名句识记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考点演示这首散曲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句简要分析。
答案写闺中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又无法相见的苦闷。
主人公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相见,为排遣愁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灯要燃尽,酒已半醉,然而却“如此黄昏”。
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慢慢的长夜将如何熬过,由此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深重。
一、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80-约1348),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
一生坎坷,四十岁前为功名奔
波,后曾为绍兴路吏,七十多岁尚迫于生计,为昆山幕僚。
他专力写散曲,现存作品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为元人中创作散曲最多的作家。
他的创作中流露出了生活的困窘与抑郁感伤,写尽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
有的感叹世事,凭吊古迹,有的抒写民间疾苦和儒士悲哀。
他的散曲更多的是向往归隐和悠闲。
他很可能是时隐时仕,不得不出来做小吏,散曲中常表现出悲凉的、渴望田园生活而不得的感情。
有的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沦下僚的生活现实。
他的散曲雅正,着力于炼句,对仗工整,讲究蕴藉骚雅,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成典雅工丽的特色。
朱权盛赞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
二、写作背景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
对生活的感受深切,且感情是沉痛的,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不满。
《正宫·醉太平·无题》
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嫌命窘.(jiǒnɡ) (2)倚.树(yǐ)(3)攒.(cuán)
(4)盛钱囤.(dùn) (5)馄饨
..(hún tun)
2.填空。
(1)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比人心山未险。
(2)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绝顶峰攒.雪剑
攒:聚集
(2)阴洞吼飞廉
..
飞廉:传说中的风神
(3)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窘:困窘无奈
(4)清廉贬入睡馄饨
..
馄饨:同“混沌”,懵懂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这是一首在极尽描写天台之险后,笔锋急转点明主旨,意在借山势之险恶写人心更险恶的叹世之作,用景衬情,从中抒发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正宫·醉太平·无题》
这首元曲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出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由此对世风败坏、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有力的抨击。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1.构思奇特
本曲首句便在“奇”、“险”上落笔,以剑喻山,以冰帘喻瀑布,剑峰、冰瀑、哀猿、啼鹃形成统一的氛围,使人意悚神骇。
末句笔锋一转,点明“比人心山未险”的主旨,引起人们的沉思。
这种构思,迥异于常见的写景小曲。
2.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
本曲前五句组织一连串形象描述天台的“险”景,写“险”象,兴中有比,一方面收到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使比山更险的人心已寓不写之中。
写景与议论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正宫·醉太平·无题》
1.善用比喻、语言通俗
《正宫·醉太平·无题》未用一典,全用口语、俗语设喻,切合嬉笑怒骂的讽刺,与小山多数散曲好用诗词语、雅丽风格迥然不同。
2.采用“鼎足对”的表现手法
此曲在音律上平仄相间,和谐响亮,鼎足对三句皆施俊语,恰是务头所在。
故周德清评此曲:“窘字若平,属第二着。
平仄好,务头在三对,末句收之。
”(《中原音韵·作词+法·定格》)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天台山的险?
答案烘托,“哀猿”突出了猿叫之惨烈,从而给人以险的感觉;“雪剑”说明山峰积雪形状,形容绝顶峰陡峭尖寒。
用典,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凸显山之险烈。
2.《正宫·醉太平·无题》中“胡芦提倒稳”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处世态度,这种处世态度是
否消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话表面上看未免有消极颓废的思想,但这只是诗人愤激不平的反语。
倘若他真的能做到糊里糊涂,一味装聋作哑、麻木不仁,那么,他大可不必愤世嫉俗,对种种腐败丑恶的社会现实大加抨击,而应处之泰然,或去过真正的田园生活。
但事实表明作者对这个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社会是愤愤不平的。
他的感叹,正是无可奈何佯装糊涂,因为他既不甘失足掉进大染缸同流合污,又无力扭转乾坤,这也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消极反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