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妈祖,原名林默,北宋时期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
妈祖文化起源于对妈祖的信仰和崇拜,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民俗文化。
妈祖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她自幼聪慧善良,熟悉水性,经常救助海上遇险的渔民和商船。
据传说,林默在 28 岁时因救助海难而不幸去世。
然而,人们相信她的灵魂并未离去,而是继续在海上护佑着过往的船只和人们。
于是,人们开始对她进行祭祀和崇拜,将她视为海上的保护神。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古代,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多以捕鱼和航海为生,海上作业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面对狂风巨浪和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人们渴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佑他们的平安。
妈祖的传说和她所展现出的慈悲、勇敢和神奇力量,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妈祖信仰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妈祖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统治者对妈祖的册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北宋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多次对妈祖进行册封,赐予她各种封号和荣誉。
这些册封不仅提高了妈祖的地位,也使得妈祖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宋徽宗赐“顺济”庙额,宋高宗封“灵惠夫人”,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清康熙皇帝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乾隆皇帝封“天后”等。
这些册封使得妈祖从一个民间信仰的神灵逐渐上升为官方认可的神祇,其影响力也从福建沿海地区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
除了保佑海上平安,妈祖还被视为保佑农业丰收、商业繁荣、家庭和睦、国泰民安的神灵。
妈祖文化中蕴含着慈悲、善良、勇敢、正义等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宗教信仰方面,妈祖文化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元素。
妈祖庙中常常供奉着观音菩萨、土地公等神灵,形成了一种多元宗教融合的独特景观。
这种融合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

妈祖敬仰文化简介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信仰文化。
妈祖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守护神,被视为海上的女神和渔民的保护神。
妈祖文化以妈祖为核心,围绕妈祖信仰、妈祖传说、妈祖庙宇等相关内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活动。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起源于宋朝,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信仰体系。
妈祖被尊奉为海上助佑之神,被广大渔民和海员奉为守护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妈祖的故事也成为了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妈祖的传说中,她是明代福建沿海漳州南靖人,原名林默娘。
她在12岁时出家为尼,法号“林默”,后来成为了妈祖。
妈祖在担任巫婆期间,曾经多次化险为夷,拯救渔民于危难之中。
她的事迹感动了众多的信徒,妈祖信仰也因此逐渐扩散开来。
妈祖庙宇是妈祖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妈祖信仰的核心场所。
福建沿海地区有众多的妈祖庙宇,其中以漳州南靖的天后宫最为著名。
这座宫庙是妈祖的故乡,也是全国最大的妈祖庙宇,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观光和朝拜。
除了妈祖庙宇,妈祖文化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纪念日,这一天被定为妈祖文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组织盛大的祭祀活动,举行庙会、舞狮子、舞龙等传统表演,喜庆热闹。
此外,妈祖还被赋予了医药、教育、福利等多重功能,妈祖文化在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妈祖文化在海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海上交通的象征,也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在妈祖文化中,人们对大海怀有敬畏之心,同时也表达了对海洋的感恩之情。
妈祖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国海洋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妈祖文化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得到了传播。
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在东南亚地区、台湾地区、马六甲等地也有很高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使者。
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妈祖信仰、妈祖传说、妈祖庙宇等相关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现象。
妈祖传播方案

4.传播渠道拓展
(1)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妈祖文化资讯,拓宽传播渠道。
(2)创作妈祖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丰富传播形式。
(3)开发妈祖文化衍生品,如图书、工艺品等,满足市场传播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三、策略措施
1.深入挖掘与传承
(1)组织专家团队,对妈祖文化的历史、传说、信仰等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文化内涵。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如妈祖信俗、祭祀仪式等。
(3)开展妈祖文化讲座、培训班等活动,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承。
2.品牌建设与推广
4.人才培育
(1)加强妈祖文化人才培养,提高传播团队的专业素质。
(2)举办妈祖文化培训班,提升妈祖文化传播能力。
五、预期效果
1.提升妈祖信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促进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增强国内外妈祖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4.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方案旨在为妈祖文化传播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合法合规的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妈祖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增强国内外妈祖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4.推动妈祖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方案旨在为妈祖文化传播提供一套合法合规、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实现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妈祖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文化交流与合作
(1)加强与国内外妈祖宫庙、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中原的_闽营人_张振杰

闽南日报/2010年/3月/25日/第B04版血缘・祖地文化中原的“闽营人”张振杰张治周张文淼漳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台胞主要的祖籍地和著名的侨乡,每年总有成千上万的台胞和海外华侨前来祖地寻根认祖,续谱联宗,祭拜先祖亡灵,联络亲情;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为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殊不知,漳州地区也是生活在中原腹地一部分“闽营人”后裔的祖籍地,“闽营人”和闽南漳州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
清初,福建延平郡王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内部矛盾日愈激烈。
郑成功麾下部将黄梧首先投降清廷,继而铜山(今东山)守将郭义、蔡禄也谋叛投降清廷。
清政府又对闽、浙、粤沿海实施“迁海政策”,使沿海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铜山守将黄廷、张梅(字开,号魁伯)等人再次弃城投清,率部下将士由闽南北上京师,被编为“绿营兵”。
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率部移兵河南省南阳府邓州(今邓县)、新野一带实行屯田,其将士主要分布在邓州的文渠、庙沟、冠军、台湾诸村;命张梅移兵河南省河南府永宁县(今洛阳市洛宁县)、卢氏县一带实行屯田,其部将分布在洛宁县洛河南岸的张营、巩营、马营、营房寨、西山底、柳沟、刘营、陈宋诸村,边务农桑边操练兵武,以备国家随时征用。
对此,地方志也有记载:“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福建延平府副总兵骠骑将军张开移兵永宁,驻赵村塬上杏树坪(今张营村)屯田。
”(见《洛宁县志大事记》第6页)这批闽南将士奉诏到中原屯垦,后来便留居于此,300多年来,他们与中原人民联姻结亲,和睦相处,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为他们来自军营,当地人便称他们“闽营人”,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中原闽营人虚心向当地人求教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并将沿海一带花草、红薯、棉花的培育种植技术传播于此,受到当地人称赞。
在康熙帝执政的半个多世纪中,闽营将士在平定吴三桂叛乱、攻打岳州、征服葛尔丹的战斗中,作战骁勇,所向披靡,功绩卓著,受到朝廷嘉奖,在河洛地区被人们广为传颂。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妈祖文化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妈祖信仰为核心,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元素。
本文将探讨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分享其中的精彩故事。
一、传说与起源妈祖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传说中,一位叫林默云的村民在打鱼时救起了一位陌生女子,送她回家后便不见了。
不久后,梦中得知这位女子就是妈祖,她预言林默云将成为保佑海上航行安全的神灵。
自此,妈祖信仰逐渐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
二、妈祖信仰的兴盛妈祖信仰自宋代起逐渐流传开来,并在明清两代达到巅峰。
由于南方地区多数居民以渔业为生,海上航行安全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妈祖被认为是保护渔民的神灵,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信仰仪式和庆典活动。
尤其在福建、台湾等地,妈祖信仰发展的最为兴盛。
每年的妈祖诞辰纪念活动吸引了无数民众前来膜拜妈祖。
三、妈祖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妈祖信仰激发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妈祖庙宇建筑和妈祖文艺表演。
妈祖庙宇建筑多采用典雅独特的福建建筑风格,展示了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
同时,妈祖文艺表演以歌舞和戏剧形式展示妈祖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四、妈祖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妈祖文化不仅在民间生活中扎根,也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妈祖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妈祖文化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手工艺品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为了保护和传承妈祖文化,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多个妈祖文化研究机构,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五、妈祖文化的现代意义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方面,妈祖文化通过独特的信仰方式传承了渔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一方面,妈祖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妈祖文化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庆典活动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善用中华妈祖文化资源做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O特别推荐——海峡传播善用中华妈祖文化资源做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吴清泉(福建省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福建莆田351100)摘耍:妈祖是海内外华人倍受尊重和普遍信仰的宗教传奇性人物,结合新形势,本文力求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探究妈祖文化传播新优势、新做法、新形势,以期更好发挥妈祖文化传载中华文化的作用,凝聚人心,促进两岸统一。
关键词:妈祖文化广播电视对外传播这些年,中国文化强劲崛起,妈祖文化以其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包括台湾等在内海内外地区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
妈祖名林默,史载妈祖通晓天文气象,熟稔洋流水性,可以“乘席渡海”,“涉水救泅”。
[11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妈祖林默在湄洲岛羽化。
传说这以后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在海上救助遭遇船难的渔民或商旅,妈祖的圣迹随之传播,人们在海船上,后来延伸至沿海以及河汉港口、码头逐渐普遍供奉妈祖神像,祈求妈祖保佑人们涉水平安。
一千多年来,随着妈祖文化不断传播,时至今日,逐渐在以大陆沿海和港澳台地区为核心,延伸至东北亚、东南亚、北美、北欧、东非为点状辐射,在世界沿海地区俨然形成了一个以妈祖信仰为显著特色的文化圈。
,关注妈祖文化、传播妈祖文化,是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和平一件大事好事。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有必要认真研究妈祖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政经价值、人文价值,发挥和借助妈祖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新闻工作规律和特点,加强妈祖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胆走出去,更好弘扬中华文化。
一、妈祖文化自身具有鲜明的对外文化交流一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开放、包客,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妈祖文化具有鲜明的对外文化交流属性,在对外宣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关于妈祖文化的讲解稿

妈祖文化:传承与弘扬
亲爱的听众们: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底蕴和
民间信仰。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
妈祖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航海保护神到民间信仰,妈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妈祖文化的历史价值,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慈、勇气和智慧。
这些价值观在当今
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倡导妈祖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同时,妈祖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弘扬妈祖文化,我们能够进一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妈祖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其次,加强妈祖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妈祖文化的认识和
认同感。
此外,发挥妈祖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妈祖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妈祖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
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中文名: 妈祖文化 类别: 海洋文化起始: 宋代 起源地: 湄洲岛 目录概况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文化的外延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神格内容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妈祖祭典详解仪式卤簿船模祭海妈祖生平妈祖传说与显灵《化草救商》的传说《神女救船》的传说其它的著名传说妈祖传说显灵的意义妈祖的称谓妈祖、默娘的由来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其它称谓妈祖民间信仰功用庇佑的历史背景祈晴生育之神 求子驱疫镇压义军抵御外敌历代对妈祖的赐封古代历朝对妈祖的褒逢各地妈祖庙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传播海上传播历代朝廷册封传播宫庙文化积淀传播航运贸易传播学术文化研究传播民间贸易传播历史科研传播妈祖文化的重大影响意义精神财富历史文献涉及领域学术影响旅游文化信仰文化核心思想意义展开概况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文化的外延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神格内容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妈祖祭典详解仪式卤簿船模祭海妈祖生平妈祖传说与显灵《化草救商》的传说《神女救船》的传说其它的著名传说妈祖传说显灵的意义妈祖的称谓妈祖、默娘的由来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其它称谓妈祖民间信仰功用庇佑的历史背景祈晴生育之神求子驱疫镇压义军抵御外敌历代对妈祖的赐封古代历朝对妈祖的褒逢各地妈祖庙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传播海上传播历代朝廷册封传播宫庙文化积淀传播航运贸易传播学术文化研究传播民间贸易传播历史科研传播妈祖文化的重大影响意义精神财富历史文献涉及领域学术影响旅游文化信仰文化核心思想意义展开编辑本段概况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作者:张富春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摘要: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
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
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
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
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
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关键词:中原闽营人;妈祖文化;族群记忆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060—04中原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河南屯垦的明郑氏集团降清官兵。
闽营人在原籍信奉妈祖,来中原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此信仰仍得以秉持,妈祖文化因而在中原地区流布。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简单论及中原闽营人;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对邓州闽营人作了探究,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原的“闽营人”》介绍了洛宁闽营人的来历。
①本文拟全面研究中原闽营人的分布及其妈祖文化在河南的传播变迁。
一、中原闽营人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旧将蔡禄在福建铜山降清。
“禄,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人,自海道来降。
顺治十八年九月,授左都督,予三等男世爵。
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
”②清代兵制河南总镇分河北、南阳二镇,河北镇驻怀庆府(今沁阳市)。
康熙四年蔡禄率旧部4000余人屯驻怀庆府,康熙十三年响应吴三桂反清,被内大臣阿密达俘获,“即将蔡禄父子并其侄蔡鼎席及同谋人等俱行正法;其余投诚垦荒弁兵事无干涉者,概不株连”③。
蔡禄所带闽南漳浦籍将士有蔡、田等七姓落籍怀庆府济源县(今济源市)。
④康熙三年明郑氏集团将领林顺、黄廷相继降清,次年二人随施琅进攻台湾,未果。
稍后黄廷驻兵福建长乐,林顺移驻河南府(今洛阳市)。
康熙六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省。
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⑤。
黄廷率五营亲兵在邓州州城西北至冠军故城沿刁、湍二河间官道两侧屯垦。
乾隆《邓州志》卷十三《武胄•武功》云:“黄廷,字华明,福建人。
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
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
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
”⑥副将余伯益屯方城,都督佥事涂孝臣屯唐河,左都督杨正及都督佥事张旻屯新野,翁求屯南阳,陈显屯镇平。
余伯益在今方城县潘河沿岸定居。
雍正十一年(1733)《镇国将军余公墓碑》云:“公讳添,字伯益。
原籍福建漳州府漳蒲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
由行伍受札副总。
于康熙七年奉旨同慕义伯黄公带领官兵移驻河南南阳府裕州(今方城县)督垦。
”⑦余伯益本人安宅于离县城二里的今券桥乡营坊村,附近的大营、小营、沈营等村均为当年垦兵居住地。
“涂孝臣,福建漳霞人,明末因寇乱,聚乡勇立营寨以御摽掠。
国朝定鼎,孝臣率众归命。
康熙七年,移驻唐县(今唐河县),督所属士卒屯田。
”⑧漳霞即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
康熙七年孝臣率参将六员、正兵二百四十名分屯今唐河县昝岗乡闽营村,包括闽营西街、闽营老街、中营、前营、东小庄(时称左营)五个村落。
总兵官左都督杨正率部屯垦新野。
《新野县志》卷三《秩官•武胄》云:“杨正,总兵官,左都督,奉召带兵移驻,督垦新邑。
”⑨今城郊乡卢庄村、孟营村委会闽营村(亦名北闽营)、五星镇闽营村委会南闽营村、王庄镇赵庙村委会江营村等均为闽营人屯垦地。
清时南阳县设有闽营保。
“东界淯水、包丰紫,循梅溪南抵城为保一十四”⑩,闽营保即其一。
陈卦原籍漳州府龙溪县城东关,与弟陈外随黄廷屯垦南阳。
陈卦与郭、苏、翁、许、马、黄、林、蔡诸姓于今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寨村一带安营扎寨,陈外则到了今镇平县柳泉铺乡温岗村。
B11至镇平屯垦者还有原籍泉州府同安县的总骑陈显、骑尉陈非。
B12林顺,福建海澄人,康熙七年至今鲁山县马楼乡、让河乡一带屯垦,设立闽兴屯。
林顺居马楼乡沙渚汪村,副将陈枢驻马楼乡老将庄,陈参驻马楼乡仓房庄。
B13陈枢墓在老将庄南,墓碑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碑文云:“康熙初年间,敕授公为昭勇将军。
五年(1666)移居河南府,七年督垦鲁山东南参将庄。
”B14乾隆《信阳州志》卷八《人物志•武功》云:“许克济,福建泉州人,隶海澄黄公麾下为右营都督。
康熙七年,移驻信阳开垦,入籍。
”“王文兴,闽人也,以军功起家。
康熙八年移驻信阳,开垦入籍。
”B15许克济为黄梧右营都督,康熙七年移驻信阳。
次年,闽人王文兴亦屯垦信阳。
“将士家属多居于城廓附近,逐渐形成南关外的闽营街。
在乡者,由其将士督率部下屯种,自成聚落,如今五星乡的胡家营,南湾乡的和孝营,双井乡的五纪屯等。
”B16康熙七年厦门镇都督同知杨德奉命监督明郑降清官兵由闽南至光州(今潢川县)屯垦并入籍于此。
乾隆《光州志》卷五十五《武功》云:“杨德,字弦声,其先系出自固陵(今太康县南),十七世祖随宋南渡,籍闽粤德中,福建武举……康熙七年,奉文督运投诚官兵分驻光州垦荒,随入州籍……阮钦,字若昊,漳州南靖人,紫面长髯,善战知兵。
康熙八年,以守备奉文辖兵屯垦上亚港荒田。
”B17游击钟鳌安插垦荒于固始县,都司佥书许祥安插垦荒商城县B18。
康熙八年(1669),张梅率部在洛河南岸屯垦。
民国《洛宁县志》卷四《武略》云:“张梅,字开,原本福建漳州诏安县民籍,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
康熙八年,移驻永宁(今洛宁县)永安里张营村而屯田焉。
”B19张梅驻今赵村乡张营村,其部下分驻赵村乡马营村、陈宋村及山底乡西山底村、底张乡刘营村、山底乡汤沟村等。
邻近洛宁的宜阳县已安插372名闽营人。
“康熙八年,安插福建投诚官军三百七十二员名,每名给荒地五十亩,令之垦种,另立一里,曰闽合里。
”B20闽营人至中原屯垦,仍属军籍,钱粮惟纳正供,差徭尽皆蠲免。
在中原闽营人历经征吴三桂、平台湾、剿罗刹、镇古北口、征噶尔丹等战事。
随着时间流逝,闽营人渐失军人身份,安于农桑,与当地农民无二致。
二、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像来到中原后,起初将之供奉在家祠或小型神庙内,后创建了规模较大的天妃(后)宫。
南宋已出现了木雕妈祖像B21,其时闽南人即有载妈祖香火上战场以求佑助的习俗。
莆田人丁伯桂《艮山顺济圣妃庙记》云:“开禧丙寅(1206),金寇淮甸,郡遣戍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黡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
”B22在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和鲁山县张良镇老庄村农民家,我们见到了两尊木雕神像。
当地人说,这就是他们先祖从福建带过来的妈祖像。
长葛市石象乡营坊村现存一通《创建天妃宫碑记》的碑刻,由庠生守备陈载叶撰于康熙二十一年仲冬。
碑文云陈氏受其客长葛垦阃司莆田人黄瑞之嘱撰写此碑。
阃司为地方军事机构都司的别称,垦阃司即屯垦都司。
康熙十九年营坊天妃宫已巍然焕然,其建造皆由众人之力,而黄瑞则有经营创立之功。
黄廷于邓州城内花园口往东一百米处创建闽营家祠,祠堂内供奉妈祖。
乾隆时在家祠东北方修建天后宫:“天后宫,又名天妃宫,在花园街东。
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
原建有山门、祭坛,前后殿、左右陪殿共45间。
院内有石碑5通,现为城关第二小学校址。
”B23前殿即正殿,面南,有楹联,上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下联“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横批“踏海浪平”。
天后塑像立于殿中央,高丈余,铜铸鎏金。
B24天后宫昔日香火旺盛。
民国《重修邓县志稿》附建国后刘燃撰《革新建设》篇云:“天后宫是福建居民创修,会馆内塑天后娘娘之像,面积广大,人民多称灵验,抽签问卜,香火很盛,庑□棚内挂满匾额,几不能容。
”B25民国时改作完小,建国后易名城区第二小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后宫渐为新建教学楼房取代。
闽营人在南阳建的妈祖庙,至少也有二三十座。
B26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种边缘文化,中原闽营人妈祖信仰发生断裂。
在闽营村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老年人,对其先祖信奉的妈祖已遗忘殆尽,记忆中所残留的仅是模糊的妈祖庙和天后宫。
但是,当今邓州部分闽营高山族人却又开始供奉妈祖。
张村镇下营村林茂忠家正房条桌中间供奉祖师爷,右边有一尊与祖师爷相比稍小的妈祖坐像——凤冠霞帔,身着朱红披风,神情安详,像底座缀有“天后圣母”四字,红底黄字。
邓州城里周庆选家,正房同样位置也供有妈祖像。
与林茂忠家不同处在于周家妈祖像居中间正位,而且较旁边诸神像要大。
这或许表示出妈祖在周家的地位更高些。
“邓州在线”网有一幅高山族陈氏祠堂供奉妈祖的照片。
陈氏诸祖先牌位前供有三尊神像,中间一尊为祖师爷,妈祖居于左首。
与祖师相比妈祖要小得多。
祖先牌位上方是“高山族陈氏家谱”七字,上联为“宗承妈祖创新业”,下联“祖随闽营棲□□”。
B27朱文显妻子张氏B28说,大约在2000年到2003年间,她从南阳市里一家香火批发部请了十一尊妈祖像,其中十尊小的,一尊大的,都是闽营人请走的。
神明信仰是整合、稳定民间社会的重要力量源。
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后,闽营人即在家祠或建庙供奉妈祖,希冀藉此信仰强化族群意识,作为彼此认同的力量源,标识其不同于本地人的信仰特征,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共同仪式来加强此集体记忆,强调其共同起源,化解身处异乡有可能出现的族群认同危机。
虽来自遥远的闽南,但军事建制本身就较普通民众更具凝聚力,加之清廷对之采取屯垦政策,这使他们较易保持族群特征。
妈祖信仰得以顺利地在闽营人中延续、发展,甚至还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天妃(后)宫。
繁衍数代后,作为军人标志的“营”已随其安于农桑渐昧军旅而丧失涵义,“闽营”实际上仅剩下了地域性标志的“闽”。
在民国庙宇被大量移作他用的风潮中,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均难幸免。
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则直接导致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维持闽营人族群边界的妈祖信仰最终丧失。
这标志着闽营人“在地化”进程基本完成。
1981年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规定:“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份的,都应当予以恢复。
”B291983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邓州张村镇上营村陈朝虎在“民族成分”一栏填报高山族,成为邓州首位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高山族的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邓州高山族增加到100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更达到830人。
截至2005年8月底,邓州全市又有321人改为高山族成份,还有一些人自报高山族但尚未变更。
B30已更改民族成分、渴望更改而未能如愿的“高山族”人及林姓汉人构成当今邓州闽营人妈祖信仰的重要人群。
在“台湾村”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闽营人渴望改为高山族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