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1 认知心理 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注意力、记忆、学习和解决问题等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智活动,探索人类思维的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

一、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成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然后将这些刺激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

感知过程受到注意力、期望、经验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感知的主要特点包括选择性、组织性、稳定性和主观性。

二、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集中精力在感兴趣的事物上,忽略其他干扰。

注意力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和维持注意等过程。

注意力的分配受到任务需求、个体能力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注意力的不足会影响信息的加工和记忆的存储。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验的获取、存储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其中,短期记忆具有有限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需要通过加工和重复来转化为长期记忆。

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受到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的影响。

记忆的变形和遗忘是常见的现象,可以通过记忆训练和策略来提高记忆能力。

四、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使行为或知识发生变化的过程。

学习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学习的主要形式包括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认知学习。

学习的效果受到反馈、激励和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的过程需要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的支持。

五、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通过认知过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问题的认知、问题空间的搜索和解决方案的评估和选择。

问题解决的效果受到思维能力、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创造性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感知、注意力、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聊聊认知心理学知识点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唠唠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这东西啊,可有意思啦。

你知道吗,咱们的大脑就像个超级厉害的大机器,一直在不停地运转。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个大机器怎么工作的。

比如说啊,记忆这个玩意儿,咱都有过那种死活想不起来一个人名或者一件事的时候吧?明明感觉就在嘴边,可就是说不出来,急得抓耳挠腮。

这其实就是大脑的记忆在和咱玩捉迷藏呢!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存在那的,它有各种分类和存储方式。

有时候咱记不住,可能是没放到正确的“文件夹”里。

还有注意力,那更是个神奇的东西。

有时候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特别的人或者好玩的事儿,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旁边的人跟咱说啥都听不见啦。

这就像是大脑里有个小探头,专门捕捉那些有趣的、重要的信息。

但这小探头有时候也不靠谱,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等回过神来老师已经讲老远了,哎呀呀!再来说说感知。

咱们看东西、听声音、摸东西,这些感觉怎么来的呢?认知心理学就研究这个。

有时候眼睛会骗咱,就像那个“长短棍错觉”,明明两根一样长的棍子,在特定的环境下看着就好像不一样长。

大脑这个家伙啊,还真会给咱制造一些小惊喜(或者说小惊吓)呢!这些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可不光是好玩,还特别有用呢!比如说咱要学习新知识,知道怎么利用记忆规律,就能记得更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了解别人的注意力模式,就能更好地沟通。

而且啊,这还能帮咱更好地理解自己为啥有时候会犯迷糊、会出错。

其实认知心理学就是在帮咱探索大脑这个神秘的“黑箱子”,让咱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样一来,咱就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啦!总之呢,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大脑这个神秘宝库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有趣的领域里继续探索吧,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神奇的秘密呢!哈哈!。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旨在揭示人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

一、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描述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人们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输入刺激,如声音、图像和文字等。

在加工阶段,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加工,形成心理表征。

在输出阶段,人们将经过加工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语言、行为或思维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演变过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操作期再到具体操作期最后到形式操作期的发展过程。

这些阶段代表着儿童逐渐从对自身认知的依赖到能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的提升。

三、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分配和处理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固有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求解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如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等。

外在认知负荷是指外部环境对人的认知资源的占用,如复杂的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等。

固有认知负荷是指问题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难度。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探讨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心理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来推断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意图。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也探讨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如自我概念、他人同理心等。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包括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核心知识点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它试图揭示人们如何获取、存储、加工和运用信息。

以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在视觉方面,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光线的波长和强度,从而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视觉还涉及到形状、大小、位置和运动的感知。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大脑会迅速整合来自双眼的信息,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三维形状。

听觉让我们能够感知声音的频率、振幅和音色,从而分辨出不同的声音。

除了常见的语言声音,我们还能通过听觉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线索,如脚步声、风声等,从而获取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

感知觉并非完全客观的反映,而是受到我们的经验、期望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期待听到某个声音时,可能会对其更加敏感;而当我们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感知信息。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选择性、集中性和分配性等特点。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出关注的对象。

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够专注于与他人的对话,而忽略周围的其他声音。

集中性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某个对象的高度专注,从而有效地进行认知加工。

注意的分配能力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这种分配是有限的。

例如,我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但如果路况复杂,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

三、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站,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存储大量的感觉信息,但这些信息很快就会消失,如果不加以注意,就无法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 7 ± 2 个组块。

通过复述等方式,可以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可以存储我们一生中的知识和经验。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认知心理概述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1、认知心理的范围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行活动。

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2、认知心理的意义①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③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二、认知心理的实质1、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认知的能动性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行反映,是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

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人的心理\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人的行为,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认知包含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

五、个体认知发展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语言、感知、注意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点。

1.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类接收、处理、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判断、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步骤。

其中,感知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和知觉,注意是指选择性地关注某些刺激,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和再现,思维是指通过推理和推断得出结论,判断是指评估信息的真伪和可信度,解决问题是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决策是指在多种选择中作出最佳决策。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人类认知能力的成长和变化。

它包括感知和运动、语言和符号、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

在感知和运动方面,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的体验来发展感知能力;在语言和符号方面,儿童通过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来发展符号化思维;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青少年通过逻辑思维来解决抽象问题。

3.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是指对认知过程的解释和理论建构。

其中,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被动的、有序的、层次化的过程;认知控制理论认为人类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是认知控制的重要因素;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种模式。

4. 认知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和验证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实验。

其中,经典条件作用实验研究动物和人类对刺激的条件反射;思维实验研究人类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心理计量实验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

5. 认知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应用是指将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其中,认知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人机交互设计可以帮助设计更符合人类认知特点的界面和交互方式。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认知过程、认知发展、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实验和认知心理学应用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点,进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71 认知心理考点汇总考试题型:单选1×20、多选2×5、名词解释3×5、简答题6×6、论述题2×10。

第一章总论认知心理的研究对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没有性格)。

*2. 认知心理的意义(可出简答或论述题):保证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对教育领域的意义: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3)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3. 认知心理的实质: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5.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6.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 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 岁);成年期(25~60 岁);老年期(60岁以后)*8.皮亚杰的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运动—认识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思维阶段):表象和符号—认识环境;自我中心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比较、分类等),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克服自我中心性,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小学4/5年级时。

*9.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制、安排内容、选择方法;对学生理想和性格的培养。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3.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15.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

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17.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

第二章注意(重点)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4.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发生在早期。

*5.注意的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物理特点,也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上下文、语义联系、期望等);选择发生在早期。

*7.主动加工理论代表人物:Deutsch(多伊奇)Norman(诺尔曼)。

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也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其主要观点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在后期反应阶段;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9.定向反射: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刺激物,以便有效应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过程。

10.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与注意最为相关的大脑皮层是:额叶。

11.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兼具前两者的特征,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有意注意,同时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又类似于无意注意)*13.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消除足以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条件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课;激励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教学时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1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②培养间接兴趣;③合理组织活动;④与干扰作斗争。

15.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一般是7±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16.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采用的方法;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17.注意的稳定性并不等于注意长时间地固定在一个物体上,会有动摇,这就是注意的起伏。

注意动摇的原因: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下降;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

*18.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明确活动任务;活动多样化;主体的身心状态。

21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新对象的吸引程度;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22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减少能分散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丰富能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并且适时给予提醒;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章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人体处理信息的最初阶段,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感觉本身也是维持人的心理活动所必须的过程。

2.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工作的结果。

分析器包括外周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皮层下和皮层的中枢。

4.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学说。

他认为感觉的性质不决定于外界物体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能量不同,引起的感觉也就不同。

5.根据刺激物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6.感受性是指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并不是绝对不变。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觉差。

辨别出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8.布格尔—韦伯定律:K=△I/I,K:常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原刺激强度,K值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通道的K值不同。

只适合中等强度。

音高和重压的差别阈限最小。

费希纳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发现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感觉按算术等级增加。

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 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

也只适合中等强度。

10.产生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系统、感受系统、传导系统和中枢系统。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10.视觉是经由感受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而产生的。

*11.克里斯提出了视觉的两重机能学说,认为视觉有两重机能(昼视觉和夜视觉,也叫明视觉和暗视觉)。

*12.视觉适应:当照明条件改变时,视觉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适应光强度的改变,以便产生清晰的视觉。

适应可以表现为光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也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对光适应或明适应)。

16.颜色视觉的理论:三色说(杨格和黑尔姆霍兹)、四色论/对立过程理论(黑林):18. 视觉后像。

当刺激停止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还有感觉印象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后象。

后象的发生是神经兴奋留下的痕迹作用。

20.视觉敏锐度是指辨别微小的或比较远距离物的能力。

23.听觉的三要素:音高、响度、音色。

24. 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

26. 皮肤感觉(机体觉)是由物体机械的和温度的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

皮肤最适温度:30度左右。

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振动觉。

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系统。

舌尖和指尖是触压觉最敏感的部位。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

27. 味觉是由于溶解于水中或唾液中有味道的物质的某些化学特性作用于味觉器官而引起的。

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味觉的感受性随舌面的位置不同而略有差异。

舌尖对甜的感受性最高,两边对酸的感受性最高,根部对苦的感受性最高。

28.嗅觉是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

第四章知觉(重点)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关于这个事物的各部分或属性的综合反映。

2.知觉过程:觉察、辨认、识别。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区别:1)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2)借助的器官不同;3)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4.影响知觉产生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过去经验的依赖性;知觉者的态度、兴趣和能力5.知觉的类别。

按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按事物的物理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5.知觉的加工方式: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

*6.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

7.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挑选出来,成为被我们清晰知觉到的事物。

选出的条件:客观因素:对象背景差异、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刺激物的活动性;主观因素:活动任务、态度、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目的。

8.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把对象知觉成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知觉为一个整体。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

10.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对象时,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12.空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反映。

包括: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知觉。

13.立体与距离知觉,也称为深度知觉,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16.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时间关系的知觉,它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先后顺序的反映。

18.在判断时间间隔的精确方面,各分析器是有差别的,听觉和触觉能力最强。

*19.影响时间知觉误差的因素:活动的内容;兴趣和情绪体验;人的年龄差。

*24.产生错觉原因:知觉对象结构变化或背景变化;生理、解剖方面;主观因素。

25.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26.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写报告的能力。

第五章记忆(重点)1.记忆:人在头脑中对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