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1 认知心理 考点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71 认知心理考点汇总

考试题型:单选1×20、多选2×5、名词解释3×5、简答题6×6、论述题2×10。

第一章总论

认知心理的研究对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没有性格)。

*2. 认知心理的意义(可出简答或论述题):保证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对教育领域的意义: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3)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3. 认知心理的实质: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5.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6.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 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 岁);成年期(25~60 岁);老年期(60岁以后)

*8.皮亚杰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运动—认识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思维阶段):表象和符号—认识环境;自我中心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比较、分类等),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克服自

我中心性,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小学4/5年级时。

*9.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制、安排内容、选择方法;对学生理想和性格的培养。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

(传入)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3.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

15.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

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17.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

第二章注意(重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4.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

按照“全”或“无”的原则;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发生在早期。*5.注意的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

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物理特点,也依赖高级分

析水平的状态(上下文、语义联系、期望等);选择发生在早期。

*7.主动加工理论代表人物:Deutsch(多伊奇)Norman(诺尔曼)。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也

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其主要观点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

在后期反应阶段;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9.定向反射: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刺激物,以便有效应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过程。

10.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与注意最为相关的大脑皮层是:额叶。

11.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

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兼具前两者的特征,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

类似于有意注意,同时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又类似于无意注意)

*13.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消除足以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条件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课;

激励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教学时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1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②培养间接兴趣;③合理组织活动;④与

干扰作斗争。

15.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一般是7±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16.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采用的方法;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17.注意的稳定性并不等于注意长时间地固定在一个物体上,会有动摇,这就是注意的起伏。注意动摇的

原因: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

而短暂下降;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

*18.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明确活动任务;活动多样化;主体的身心状态。

21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新对象的吸引程度;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22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减少能分散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丰富能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

理解;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并且适时给予提醒;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发展

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章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体处理信息的最初阶段,是认识

世界的起点。感觉本身也是维持人的心理活动所必须的过程。

2.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工作的结果。分析器包括外周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皮层下和皮层的中枢。

4.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学说。他认为感觉的性质不决定于外界物体的性质,而决

定于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能量不同,引起的感觉也就不同。

5.根据刺激物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6.感受性是指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

是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并不是绝对不变。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觉差。辨别出最小差别

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8.布格尔—韦伯定律:K=△I/I,K:常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原刺激强度,K值是一个

常数,不同感觉通道的K值不同。只适合中等强度。音高和重压的差别阈限最小。

费希纳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发现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感觉按算术等

级增加。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 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也只适合中等强度。10.产生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系统、感受系统、传导系统和中枢系统。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

叶的纹状区。

*10.视觉是经由感受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而产生的。

*11.克里斯提出了视觉的两重机能学说,认为视觉有两重机能(昼视觉和夜视觉,也叫明视觉和暗视觉)。*12.视觉适应:当照明条件改变时,视觉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适应光强度的改变,以便产生清晰的视觉。适应可以表现为光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也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对光适应或明适应)。

16.颜色视觉的理论:三色说(杨格和黑尔姆霍兹)、四色论/对立过程理论(黑林):

18. 视觉后像。当刺激停止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还有感觉印象存在,这种现象就是后象。后象的发生是

神经兴奋留下的痕迹作用。

20.视觉敏锐度是指辨别微小的或比较远距离物的能力。

23.听觉的三要素:音高、响度、音色。

24. 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