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而且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得到充分而详尽的展现,数十年如一日把日程表安排得像时钟一样规律的康德,唯一一次令他主动打破作息规律、使得柯尼斯堡镇居民以为教堂的钟坏了的,正是《爱弥儿》。《爱弥儿》在蕴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家庭教育的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系列重要指示。因此,在我们日益重视和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当下,吸收和借鉴《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的营养,对我们建设和谐家庭、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意义重大。

二、我国当今家庭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教育而轻道德教育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进入名校,家庭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轻品德教育,导致道德教育缺失。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在“知识就是力量”“活到老学到老”的感召下,在不断学习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淘汰的压力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知识教育的普及。于是家庭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工具化和片面化,“唯智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孩子的内心感受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很少被纳入考虑范围。为了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家长们将孩子送入各种补习班,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身心俱疲。甚至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将“起跑线”不断向前移动,于是抱有功利化目的的“胎教”进入视野。

(二)爱的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既包括父母给予孩子无私且有原则的爱,也包括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他人,以至达到爱人类共同体的博爱。然而现实情境中,爱的教育两方面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增强,界线和原则意识缺乏。与之并行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家庭进入职场,使得父母很难自己有时间来照顾孩子,于是孩子要交托给隔代的长辈或者交由保姆来照顾,严重影响亲子互动。或许出于“弥补”心态,家长会对孩子的诉求越来越宽容,底线越来越低,甚至于最后孩子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去满足,使得“溺爱”深化。与此同时,社会大环境中的金钱至上、利益优先等功利主义观念蔓延,无形中影响和侵蚀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孩子很容易偏向自私一方,而远离真正的自爱和他爱,于是出现越来越多“爱无能”的现象。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告诉我们,爱的问题不是对象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孩子爱的能力。

(三)不能正确对待和合理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很多家长不知采用何种方式恰当应对孩子的疑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或者选择了不恰当的回应方式,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回应而被磨平。甚至很多时候,当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无关的时候,有的家长还会采用反对和压制的方式。比如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兴趣爱好的时候,由于与文化课的学习无关,家长担心孩子发展这些兴趣爱好可能会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于是不仅没能继续激发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和天分,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发展其他方面的才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

三、《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道德教育是卢梭家庭教育理念的重点内容,家庭承担着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职责,所以他主张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卢梭强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做好道德典范,从小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否则将“母不母,则子不子”[1]22。比如,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母亲要懂得尊重和善待,如果她们“教唆孩子轻视他们的保姆,把她当作真正的仆人看待。当保姆授乳的期限一满,他们就把孩子领回来,或者把保姆辞掉;当保姆来看她哺养的孩子时,她们就对她表示爱理不理的样子”,“她不但不能把这个天性已变的孩子变成一个孝顺的儿子,反而使他学到一些忘恩负义的行为;正如她教他看不起用奶哺养他的保姆一样,她正在教他日后看不起他生身的母亲”[1]20。无独有偶,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尤其是家庭教育中,一直是重中之重,道德一直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教育典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里很穷,夫妻俩商量把年迈的父亲送到山上,于是就把老父亲放进了筐里,准备背上山。儿子看了就问为什么要把年迈的爷爷送走,父亲不让孩子管那么多,于是儿子叮嘱父亲记得把背爷爷的筐拿回来。父亲感觉奇怪,就问为什么?儿子说:“等你老了以后我也要拿来背你走。”父亲听了以后就放下了筐,

把爷爷带回了家。这启示我们,在家庭中,父母要把道德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重视爱的教育

真正的爱要和溺爱区分开来,因为溺爱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成长。正如卢梭所言,母亲“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没有想到,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5]22。爱不是一味的纵容和无条件的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父母要给予孩子无私但有原则的爱,杜绝溺爱。“在给他们以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1]58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教会孩子去爱。卢梭启示我们要遵守这样一个逻辑:从自爱到爱他人,最终到博爱;从一种习惯演变成一种内心自发的需要。他主张让孩子在自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