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自然环境。
2. 掌握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 了解黄山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环境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景点介绍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包括省份、市区等。
2. 讲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峰林、悬崖等。
2.2 黄山的自然环境1. 介绍黄山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2. 讲解黄山的主要植被和动物种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教师讲解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2 互动法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黄山景点和文化内涵。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强学生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案例分析法1. 教师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析黄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PPT或板书1. 制作黄山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景点介绍等内容的PPT或板书。
2. 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黄山的自然美景。
5.2 参考书籍1. 提供黄山相关的旅游指南、地理书籍等参考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加深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3《黄山记》教学设计

5.3《黄山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审美鉴赏与创造: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教材解析散文《黄山记》写于1962年,是不可多得的游记佳作。
文章开篇即以造物主对黄山的精心布局来设景置笔,气势宏大,神思飞扬。
通过上帝之手,写出了黄山的奇特之美,又以古人游记文献为依据,写出了黄山的险峻,最后以自己的亲临之感真切诱人的写出了黄山的秀美瑰丽。
整个文字大开大合,细处点染,大处铺陈,成为一幅气势磅礴的云山画卷。
作者以奔放优美的文字,错落有致的叙述,笔随心转,舒卷自如,显示了作者豪放的个性和高超的创作能力。
《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本文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
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奇”和“美”。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
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
1931年至1933年,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黄山记》精粹教案3则

•••••••••••••••••《黄山记》精粹教案《黄山记》精粹教案3则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精粹教案集(3则)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介绍黄山)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黄山记》教案设计(精选6篇)《黄山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
4. 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5. 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分析:逐章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寓意。
4. 探究: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黄山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5. 阅读:选择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手法。
6.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所了解的黄山相关知识和小说情节,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7.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分享和评论,鼓励对彼此的创作给予积极的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演示,评价学生对于《黄山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书面评价: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五、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前往实地考察黄山,深入体验黄山的美景和历史文化。
2. 邀请专业人士或黄山游客分享他们的黄山经历和感受。
3. 参观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丰富学生对于黄山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以上是本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黄山记》。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
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黄山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黄山记》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黄山记》2. PowerPoint或黑板3.学生手册4.练习题集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10分钟)1.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黄山记》的内容和主题。
2.给学生展示几张黄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阅读技巧教学 (15分钟)1.给学生讲解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2.给学生列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阅读时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Step 3 阅读《黄山记》 (25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黄山记》的文本进行阅读。
2.学生积极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回答问题。
Step 4 分析主题和象征意义 (20分钟)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讨论他们阅读的文本段落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发现。
Step 5 写作练习 (25分钟)1.针对《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记》的思考和感悟。
Step 6 展示和讨论 (15分钟)1.学生们交换他们的写作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Step 7 总结反思 (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扩展活动:1.邀请文化专家或黄山旅游公司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班级组织一次黄山旅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
黄山记(第二课时)
徐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回忆第一课时一、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2.理清第三部分所介绍的几幅黄山美景图,能从调动多种感观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感情诵读,从美读中体味美景。
2.快速默读,提取重要信息,概括美景特点。
3.精读选摘与自我表达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黄山美景图。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练笔,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写一篇自己的《黄山导游词》让中外游人都能青睐黄山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认识到劳动人民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积累运用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悟黄山美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文(5分钟完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欣赏了“黄山四绝”,了解了黄山神奇的传说,我们通读了全文,学完了课文一、二部分内容,现在老师要对同学们上一课时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请同学们做好备战,答题开始:1.概述全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胜景概貌
(二)登山历程
(三)奇丽风光
2.用两个字概括第一部分中所介绍的黄山胜景之特点。
“奇”“险”
3.“奇”在哪些景观?“险”在哪些词句?(答案略)
4.“封了山”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险)
5.“封山者”是谁?为何封山?
造物主(大自然)它不肯把胜景给予人类。
6.人类看到这些胜景了没有?从第二部分中寻找答案。
“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使人的感觉是“陡则走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
“直上,直上,直上”……人类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化险为夷”,胜景已展现在眼前,还犹豫什么,来尽情欣赏这优美的黄山奇丽风光吧!
(二)感情美读,理清内容(6分钟完成)
哪些同学敢于饱含激情,欣喜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所描述的黄山奇丽风光呢?
抽几位同学感情美读,其余同学思考归纳,本段作者着重描绘了几幅画面?
云海图奇松图日出图彩虹摄身光
(三)快速默读,概括特点:(5分钟完成)
风景好美,谁能用文中关键的四字词语概括以上四幅图的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
云海图漂泊无定瞬息万变
奇松图矫健多姿翩然起舞
奇丽风光日出图火球腾空奇光异彩
彩虹摄身光七彩鲜艳光彩异常
(四)精读选摘,自我表达(20分钟完成)
如此美景怎能不使我们激情雀跃,想要把它公布于众呢?快快精读本部分内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美景图,借用大作家徐迟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把你心中至爱的美景用最富个性的方式,用最优美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并谈谈你所引用的
文章中的语言美在何处,何以使你对之如此深爱?
提示:品味语言时,可从调动多种感官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进行鉴赏,当然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鉴赏。
示例: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黄山的奇松图。
奇松,乃“黄山四绝”之一,进入黄山有迎客松真诚地伸展双臂作出欢迎你的姿式,使你顿觉黄山奇松的热情好客,登上山顶俯瞰黄山奇松,你会发现松与观松人溶出溶入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俄尔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矫健多姿。
细看松树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岩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松的形态各异,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似飞翔之翼翅。
峰顶俯视其如苔藓披覆岩石;山腰仰视其如天女,亭亭而立。
当你意犹未尽不得不离开黄山时,送客松又会高擎着它的双臂向你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鉴赏:我所引用的书中的词语,首先是“溶出溶入”,它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征,再次引用了文中对雾中松树,风中松树,松树树根、树冠及仰视、俯视时松树的状貌。
它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山松的美丽多姿,这些都是我们在写景文章中可以用到的好的描写方法。
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集大家的智慧进行组织,比比哪一小组的更精彩,更吸引人。
(五)把握主旨,升华情感(5分钟完成)
本文第一部分提到造物主想要“封了山”,但第二部分,我们人类已“化险为夷”,第三部分我们尽情饱览胜景,大自然对人类也只能“俯首称臣”。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最后感叹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请同学们谈谈从这句感叹中,你读到了什么?放声读三遍,谈见解。
明确:这两句以自豪的语气赞美了黄山的美景,更赞美了征服大山,征服大自然,征服造物主的人类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也让我们以我们伟大的中华河山,以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而自豪吧,拿起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前景吧!
(六)总结写法,学以致用(4分钟完成)
老师点拨: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想象丰富
2.多种感观,静景变活
3.细心观察,色彩多变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写一篇《黄山导游词》,让你的导游词能使中外游人都更青睐于黄山的美景。
(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黄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