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功和机械能》

合集下载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功和机械能教案【引言】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非常重要,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1个小时。

第一部分:主题:认识功和机械能知识点:功与功率,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教学目标:- 理解功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掌握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对于机械能的种类,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例如,一个持重物的人在爬楼梯,他们需要向上提供一定的力量,通过爬楼梯才能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人不但做了功,而且还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势能和动能。

2. 讲解-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3. 练习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常见类型和转化。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主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实例呈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一个块,通过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发现块消失后,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系统中。

2. 讲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 练习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场景模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功和机械能教案全

功和机械能教案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11.1 功【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会判断力是否做功。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正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内容一:力学中的功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2、P63的相关内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自学检测】1.用细绳水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拉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摩擦力对木块移动起阻碍作用。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对照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1.图P11.1—2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画出受力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进行分析总结)2.图P11.1—3力没对物体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画出受力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进行分析总结)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手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2.下面三种情况力没有对物体做功:(1)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

如:小孩推车,车不动,推力不做功。

(2)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并不是受到力的作用向前运动。

如:投出去的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3)直无功: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力没做功,如:小明提着水桶水平移动,拉力没有做功。

九年级物理 第15章 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 第15章 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5章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例1】如图所示的情景中,所述的力对物体做有做功的是()【拓展变式】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用10N的水平推力使其以3m/s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匀速运动了10s,则此过程中()A.重力做了3000J的功B.推力的功率为30WC.推力做了1000J的功D.摩擦力为100N【例2】中考体育跳绳项目测试中,小明同学在lmin内跳了120次,则他跳绳时的功率大约是()A.0. 5 W B.5 W C.50W D.500 W【例3】(2010江苏南通,32题)(8分)如图所示,工人师傅用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把重为500N的箱子匀速提升5m,动滑轮的质量为8kg,不计绳重和摩擦,取g=10N/kg.(1)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细绳组装滑轮组.(2)在向上提升箱子的过程中,人对绳子的拉力为多大?(3)在向上提升箱子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例4】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

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A.W1 = W2,η1 =η 2B. W1 = W2,η1 <η 2C. W1 < W2,η1 >η 2D. W1 > W2,η1 <η2【例5】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如图是他实验中的情景,(1)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J,人做的总功为_______J。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_______。

【例6】(2010年广东梅州,26题)如图14所示,物体A的质量m =12kg,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 以0.1m/s 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 ,忽略滑轮与绳子的摩擦力以及滑轮、弹簧测力计和绳子所受的重力,并且绳子足够长。

初三物理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总课时: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复习策略1、力学中的“功”和功的原理(3)功的计算:功: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①W=F·S=Gh(克服重力做功)②W=P·t国际单位:N·m;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4)功的原理①内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②应用:斜面F·S=G·h(理想情况,不计摩擦)2、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有用功:必须要做的功。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合。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1)斜面①W有用=G·h②W额外=f·S③W总=F·S=G·h+fS(2)杠杆①W有用=G物·h②W额外③W总=F·S(轮轴效率)(3)定滑轮(a)①W有用=Gh②W额外:摩擦及绳重③W总=F·S=F·h(4)定滑轮(b)①W有用=f·S物②W额外:滑轮转动摩擦③W总=F·S F=F·S物(5)动滑轮及滑轮组(a)①W有用=G物·h②W额外③W总=F·S=F·nh=(G物+G动)·h注:打“________”指不计绳重和摩擦时.(6)动滑轮及滑轮组(b)①W有用=fS物②W额外:绳重及滑轮转动摩擦③W总=F·S F=F·nS物(7)归纳特点如下:①所有机械自身摩擦均是额外功的组成部分,故对机械进行润滑一般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②所有的有用功均等于不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③对于所有机械均有.3、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单位: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公式:.(2)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与机械效率无关)(3)机械中的功率4、机械能(1)动能:(与m、v有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中考物理复习《功和机械能》精品教案

中考物理复习《功和机械能》精品教案

公式 P = P = Fv 单位:1瓦 = 1焦 / 秒机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机械功以及怎样量度机械功的大小。

会理解和计算机械功功率. (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

了解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的 相互转化。

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N)公式W =FS单位:1 焦耳=1牛 ⋅ 米表示做功快慢的量概念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功和功率 功率(P)Wt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机械工作时 额外功: 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机械效率( η )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机械效率η = W有W总m机动能V重力势能m械势能h弹性势能——形变程度能转化:动能势能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公式:W=FS3、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P=W/t二、复习内容1、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动。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四个冲程中能量转化,知道热值概念会用公式q=mq计算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点火爆炸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热量,认识燃料的热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认识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教具: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图12—25、演示装置、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学生实验:铁丝,图12—32实验装置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图12—21制成课件:行驶中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温度升高很多,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学生做图12—23反复弯折铁丝实验,交流感觉,判断铁丝内能是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铁丝的内能增加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

再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进而归纳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生弯折铁丝实验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弯折次数不宜太多,小心烫手。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学生观察棉花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棉花燃烧,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仪器密封性,另可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能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2)在做点火爆炸实验时,要注意滴入数滴酒精,酒精量不宜过少,另外要等酒精挥发,变成酒精蒸汽后再点火。

熊春明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熊春明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习题复习课教学设计荆州市实验中学 熊春明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和功率的公式,掌握功和功率的计算。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 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组竞赛,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和 功率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计算,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结合实际掌握功率的计算。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学生和老师分别演示奶粉罐从斜面上滚下。

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形成强烈反差,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其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就跟今天所要复习的《功和机械能》有关。

(二)回顾基础知识(1) 功 W =F s(2) 功率 tW P 动能 ( m , v )(3) 机械能 重力势能 ( m , h )势能弹性势能(4)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将全班分为四个代表队,分别命名为“做功”代表队,“功率”代表队,“动能”代表队,“势能”代表队。

然后进行多轮答题比赛,每轮比赛由小队长推选同学参加答题,答对1 题得1分。

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成为今天比赛的第一名。

比赛开始,进入第一关:基础关。

“做功”代表队推选同学答题:给回答正确的同学发精美卡片(1张卡片代表1分),同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并请这位同学帮我们解释原因。

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老师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功率”代表队推选同学答题:表扬和肯定。

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老师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动能”代表队推选同学答题:给回答正确的同学发精美卡片(1张卡片代表1分),同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并请这位同学帮我们解释原因。

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老师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2

教案2: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机械能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复习这些知识点,并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能的概念,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 能够运用功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机械能的概念。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例子,如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从地面提到三楼,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做了多少功。

2. 知识点复习:(1)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功 = 力× 距离× cosθ。

(3)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作用时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功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5. 知识拓展:讲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功的概念:功 = 力× 距离× cosθ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和机械能知识回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3)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正确使用W=FS计算功的大小;(2)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难点: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我们才能说力对物体做了功).计算公式___________,S的单位为_____,功的单位为 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重力做功或克服重力做功一般可用公式________.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举例说明二、___________________叫功率.它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_______其国际单位是_____,简称____,符号是______.(注意正体、斜体的书写区分), 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做功率的单位.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性能之一.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写为_________,写出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单位是____ (“能够”是指这个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正在”做功) .三、 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___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________.四、滚摆在上升过程中_____越来越小,_____越来越大,动能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下降过程中动能_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总和________.五.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反映动能大小的;试验中利用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六.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判断重锤具有的势能大小,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知识深化及注意的问题: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及计算: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我们才能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有力无距离不行,这叫“劳而无功”,有距离无力也不行,这叫“不劳无功”.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力有距离时,也可能这个力没有做功,也就是力和距离垂直时,这叫“垂直无功”.计算时也只考虑这两个因素即可.例1、(课本P58)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小车,使小车沿水平方向前进5m,拉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重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垂直无功)跟踪练习:1、足球运动员用50N的力踢足球,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后,又向前运动了50m,在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是________.(可整合力的知识,此时足球不受脚的踢力)(不劳无功)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3000J B.做功10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3、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向右做直线运动,经过了AB、BC两段路程,已知AB=BC,设AB段是光滑的,拉力F 做的功为W 1,BC段是粗糙的,拉力F 做的功为W2,则W 1和 W 2的关系是____________.(把握要点,排除干扰)例2、放学后,小志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走完了长20m、高10m的斜坡,又登上高14m的五楼才回到家。

他在回家的路上那段路程对书包做了功?他一共对书包做了多少功?(距离和力必须是方向完全相同才能相乘)二、功率的概念理解及计算: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定义式是P=W/t.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与单独的做功多少或时间长短无关.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快,但不意味着做功越多,同样也不仅仅意味着做功时间越短.例3、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既然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物理量共同决定的,那么在进行功率计算时就不能只考虑一个量,否则就要犯简单化的错误.例4:(课本P61)甲乙二人同时开始登山,甲先到达山顶,你能判定那个人的功率大吗?为什么?(只有时间关系,不知道体重关系,无法判断做功多少,也就无法判断功率大小)跟踪练习:在一次体育课上,甲、乙两同学进行爬杆比赛,甲从某一位置匀速爬到杆顶用时9s,乙从同一位置速爬到杆顶用时10s,如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是5:6,则他们爬杆的功率之比是_________.三、功率的推导公式P=Fv 的应用:P=Fv 是教材中没有讲解的,但在很多实际问题的分析解答中运用此公式简便易行.该公式是根据功和功率的定义式推导出来的,运用该公式也必须注意F 和v的方向一致.例5、汽车司机在平路上一般驾驶得较快,当要上坡特别是上较陡的坡时,司机往往要把档位从高速档调到低速档才能顺利上坡,请问是什么原因?跟踪练习:某人在同一水平路面上用水平拉力拉同一重物匀速移动一段相同的距离,第一次移动的速度为v,第二次移动的速度为2v,若分别用W 1、P 1和W 2、P 2表示两种情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和功率,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W 1=W 2,P1=P 2 B.2W 1=W 2,P 1=P 2C.W 1=W 2,2P 1=P 2 D.2W 1 =W 2,P 1=2P 2四、动能、势能的理解及能量大小的判定: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分为两种: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其中高度具有相对性,因而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例如山上的一块石头,稳稳地静止在山顶,对于山顶的地面来说,它的重力势能为零;但对于山脚来讲,它们之间具有高度差,石头就具有了重力势能,是能够做功的.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才叫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还与弹性物体本身的因素有关,我们一般只考虑前者即可,个别的题目需要都考虑.例6、飞行的子弹能射穿靶子,是因为它具有___能;放在阳台上的花盆有砸伤人的危险,是因为它具有____能;推开的弹簧门放手后能自动关上,是因为它具有____能;钟表里的法条拧得越紧则能够走的时间越长,是因为____越大,______越大.每个物体都有质量,所以判定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只要看是否运动;判断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只看是否具有高度差即可.判断动能大小的变化,一般看速度的变化,同理,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一般看高度的变化,因为一般情况质量是不变的.例7、从上升的气球上落下一个物体,这个物体从离开气球到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阻力)(惯性)A.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机械能守恒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不变,机械能守恒C.重力势能先减少后增大,动能先增大后减少,机械能守恒D.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少,动能先减少后增大,机械能守恒但有些题目也恰恰会在此设陷阱,字面不提,变化隐含其中,靠你联系实际分析得出.例8、为缓解旱情,4月份以来滇西地区多次利用直升机进行人工降雨,直升机飞在某一高度匀速直线飞行时,不断向空中抛洒“干冰”,此时直升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情况是()A.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 B.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C.动能变小,重力势能不变D.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隐含条件是质量的减少)五、机械能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加势能等于机械能,①只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只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例9、一质量不变的物体在空中受平衡力,则物体的机械能()A. 一定保持不变B.一定增大C.一定减少D.以上都有可能关键是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方向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判断哪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关键是判断哪种能量减少,哪种能量增大.例10、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___ ,势能最____;在远地点的____能最大, _____能最小;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速度变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实际生活中往往机械能是不守恒的,在做题中关键要看题目的说明条件.例11、(课本P68例题)一个儿童分别从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两个滑梯滑下. 那一次滑到底端的速度大?课本就是从理想(忽略运动阻力,机械能守恒)和实际(机械能不守恒)两种情况讨论的跟踪练习:1、山车是一项非常惊险刺激的娱乐休闲活动(如图).不计能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机械能小于b点机械能B、a点动能最大,b点势能最大,c点机械能最大C、由a到b的过程中,动能减少,势能增大,机械能不变D、由b到c的过程中,动能增大,势能减少,机械能变大六、利用图像获取信息分析问题例12、质量相同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