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静电事故案例

合集下载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简介: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可能引发危险。

当积累的静电释放时,可能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真实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并提供防范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一:鞋底摩擦起火在一个化学工厂的车间里,一名操作员穿着塑料鞋底与地面进行长时间的走动。

由于地面是绝缘材料,摩擦所生成的大量正负电荷无法及时补偿,导致了严重的静电聚集。

最终,在一个可燃气体泄漏并蔓延到该区域时,车间内爆炸并引发大火。

经过调查分析后得知,这起事故是由于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而造成的。

原因分析:1. 静电积聚:由于操作员长时间穿着塑料鞋底与绝缘材料地面接触,使得正负电荷不能及时相互补偿,导致静电积聚。

2. 可燃气体泄漏:车间内的可燃气体泄漏是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1. 使用导电鞋底:在易产生静电的工作环境中,应使用导电鞋底以便及时释放掉积累的静电荷。

2. 接地保护:对于绝缘材料地面的区域,应加强接地装置以确保正负电荷能够快速补偿。

案例二:输送带摩擦点起火一个物流仓库的自动化输送线上运行着长时间服务生命不长的输送带。

由于过度摩擦,在某个节点处起火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仓库。

经调查发现,这起火灾事故是由于未注意设备维护与排查而造成的。

原因分析:1. 输送带老化:由于长时间使用和物品摩擦,输送带表面产生了较高程度的静电。

2. 点状摩擦:由于某个节点处存在异常物品或损坏部分,使得输送带局部更容易产生静电。

防范措施:1. 定期检查:对于自动化输送线及其相关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所有的部件都处于良好状态。

2. 清洁通风:当物品与输送带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因此要加强仓库内的清洁工作以降低灰尘积累,并保持良好通风。

案例三:起重机吊杆引发火灾在一家建筑工地上,起重机操作员使用一个未经维护的金属吊杆进行物流作业。

由于吊杆与货物长时间接触并摩擦,在某个瞬间放下时产生大量静电并点燃可燃气体。

静电事故案例及预防

静电事故案例及预防

经济损失

由于风向原因以及消防抢救及时、有效, V0103号储罐、该储罐区南侧的20个储存化 工原料的小储罐等到了有效的隔离,未发 生爆炸,但罐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事 故大火持续将近4个小时,造成了重大的经 济损失(仅原料一项初步估算就在600万以 上)
爆炸原因初步认定

经事故联合调查组和化工专家组初步 认定,19日浙江卫星化工有限公司储罐 区V0104号储罐爆炸的直接原因是: 在用泵向该罐内输送丙烯酸乙酯过程中产 生并积聚静电,引爆罐内混合性气体,并 形成火灾。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1.严格按规定的流速输送易燃易爆介质,不 准用压缩空气调合搅拌。 2.易燃、易爆流体在输送停止后,须按规定 静止一定时间方可进行检尺、测温、采样 等作业。 3.对易燃、易爆流体贮罐进行测温、采样, 不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器具。 4.不准从罐部收油,油槽车应采用鹤管液下 装车,严禁在装置或罐区装油品。
1.3事故后果
受伤的员工 事故导致该员工左手臂,左躯 干上身侧 29%Ⅱ度烧伤 ,损失 工作日250日,经济损失26万元。
过滤网
2.1静电事故

2006年8月2日,永 和区某危险化学品 生产企业发生一起 地下溶剂罐在车间 的管道出口静电起 火的事故。自动喷 淋系统立即自动启 动,起火后一分钟 即被完全扑灭。
5.1当第二桶倾入时爆炸
5.2事故经过

当被溶剂(含约20%二异丁烯)湿润的 产品,由一金属容器经一金属漏斗及一长 3.5米的金属投料管,投入一耙式干燥器 (耙在缓缓转动)。金属容器、干燥器及 其上面的金属漏斗、金属投料管均接地。 当第二桶被倾入漏斗时,突然发生爆炸, 火焰从投料口向外喷射而出。

静电事故案例及预防

静电事故案例及预防

案例7

2002年12月26日,某石化企业槽车回 收污油,因槽车静电接地设施不完好,且 抽油泵出口采用了导电性能很差的消防水 龙带,造成静电积聚,导致槽车爆炸。
案例8

2002年7月,某苯胺装置在停车过程中, 用压缩空气向流化床添加催化剂,静电火 花引爆聚积在系统中因残余未经再生处理 的催化剂而释放出的氢气,致使防爆膜破 裂。
1.3事故后果
受伤的员工 事故导致该员工左手臂,左躯 干上身侧 29%Ⅱ度烧伤 ,损失 工作日250日,经济损失26万元。
过滤网
2.1静电事故

2006年8月2日,永 和区某危险化学品 生产企业发生一起 地下溶剂罐在车间 的管道出口静电起 火的事故。自动喷 淋系统立即自动启 动,起火后一分钟 即被完全扑灭。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5.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易燃易爆区, 尤其是不得在该区内穿、脱衣服或用化纤 织物擦拭设备。 6.容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环境,其温度 必须控制在规定界限以内。 7.易燃易爆区、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装 置,必须做好设备防静电接地,混凝土地 面、橡胶地板等导电性要符合规定。
阀门、法兰防静电接地
输送氢气、氯乙烯、汽油、正己烷、甲苯管道法兰间采用导电垫片
案例1 浙江卫星丙烯酸爆炸事故

2009年10月19日上午,浙江卫星丙烯酸制造有 限公司成品罐区发生爆炸火灾事故。该公司是一家 专业从事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类产品的开发、生产、 销售的企业,公司现有职工122余人,年产丙烯酸 酯4万吨。该起事故首先由成品罐区的V0104号储 罐(该储罐有效容积为3000立方米,当时储存有 151.57吨丙烯酸乙酯)突然发生爆炸,罐顶被冲开 掀翻落地,并引发大火,导致围堰内相同大小的 V0101(装有丙烯酸甲酯75吨)、V0102(装有丙 烯酸丁酯345吨)两个储罐相继发生了爆炸。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概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静电引发的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

静电是一种不稳定的电荷积聚现象,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火花,并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

本报告将通过对几个真实案例的详细分析,探讨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化学厂突发大火1. 事故描述:在某化学厂的贮存区域内,由于操作人员没有合理管理具有易燃性物质且未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产生了大量静电放电导致大规模火灾。

2. 原因分析:(1)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忽视了有关易燃物质接地和消除静电积聚的重要性。

(2)储存区域环境干燥导致静电积聚严重,缺乏通风设施限制了气体释放。

(3)使用金属容器进行存储而未进行良好接地。

3. 危害与教训:该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再次提醒我们在储存易燃物品时需加强静电防护措施,并培养操作人员正确的安全观念。

案例二:油罐车爆炸起火1. 事故描述:某天,一辆装载着易燃可燃液体的油罐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发生了爆炸起火事故。

2. 原因分析:(1)油罐车内流动液体摩擦产生静电。

(2)由于维护不善,导致金属部件与固体表面积聚静电。

(3)未对油罐车进行定期清洗,残余物增加了静电产生的可能性。

3. 危害与教训:这起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我们应当重视机动车辆、特别是运输易燃液体的货车,在日常使用中添加必要的保养维修工作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案例三:计算机实验室意外火灾1. 事故描述:一家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内,由于静电引发火花,导致整个实验室迅速爆发大火。

2. 原因分析:(1)在装配和移动电子设备时操作人员未进行适当的防护措施。

(2)空气干燥度过低,并未定期维护加湿设施。

(3)地面漏电导致周围环境电场强度增加。

3. 危害与教训:这起火灾造成了严重的学术损失和硬件损毁。

作为学校或企业,应该对使用电子设备的区域建立相应的静电防护规范,并定期检查各项设备并提供必要的维护保养。

触电烧伤案例

触电烧伤案例

触电烧伤案例触电烧伤是指人体在接触电源或电器设备时,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的损伤。

触电烧伤案例屡见不鲜,下面将列举10个触电烧伤案例,以呼吁大家对电安全问题重视起来。

1. 王某在家中使用带漏电保护器的电热水壶时,因电热水壶线路老化,漏电保护器失效,不幸被触电烧伤身亡。

此案例提醒大家要定期检查家中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避免老化或损坏带来的潜在危险。

2. 张某在上班时,不慎触碰到露出的电线,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公共场所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电线,避免意外发生。

3. 李某在家中使用电吹风时,因不小心将电吹风掉入水中,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使用电器时要保持警惕,避免将电器与水接触。

4. 赵某在装修房屋时,不慎触碰到裸露的电线,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装修过程中要注意隐藏的电线,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5. 孙某在户外拍照时,不慎触碰到电线杆,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户外活动中,要注意周围的电力设施,避免接触到危险区域。

6. 刘某在家中使用自制电源时,因电源设计不合理,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要私自制作电源或改装电器,以免造成触电事故。

7. 黄某在工地上操作机械设备时,由于设备维护不当,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工作场所要严格按照设备维护规范操作,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8. 周某在家中使用老旧电线时,由于电线老化断裂,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要定期检查家中电线的状况,避免因电线老化引发的触电事故。

9. 马某在游泳池附近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由于充电宝质量不合格,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电子产品,避免使用不合格的充电设备。

10. 陈某在电车上使用手机充电时,由于手机充电线损坏,导致触电烧伤。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要定期更换手机充电线,确保使用安全。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触电烧伤事故多发于家庭、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主要原因包括电器设备老化损坏、不合格的电器充电设备、操作不当等。

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总结

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总结

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总结一、引言静电火灾是一种由于物体摩擦、传输或接触而产生的静电放电所引起的火灾事故。

它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对人员安全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些静电火灾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其原因和经验教训,以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预防和处理该类事故的参考。

二、案例一:化工厂罐区爆炸起火事件1. 事件背景在某化工厂的罐区内,突发爆炸起火事件,导致大面积燃烧并波及周围设备和建筑物。

2. 事故原因根据调查结果,该次爆炸起火事件主要起因是不适当地处理了静电积聚问题。

操作人员未按时清除容器和管道内的静电积聚,在结束作业后没有正确接地设备。

3. 教训与启示(1)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监测与管理静电风险,在规定工艺中明确指出静电防范的有关要求。

(2)对于涉及静电积聚的操作设备,要确保及时清除积聚的静电,并正确接地。

三、案例二: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火灾事故1. 事件背景某加油站的油气回收系统发生火灾,在一夜间造成严重损失,并引发多辆汽车起火。

2. 事故原因经调查后发现,该次火灾是由于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静电放电风险所致。

在处理和维修油气回收设备时,工作人员没有使用导电材料进行操作,并没有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静电火花。

3. 教训与启示(1)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指出处理涉及易燃物品设备时需要注意防止静电放电。

(2)在维护和操作过程中,使用导电材料或导管,以减少或消除静电积聚。

四、案例三:纺织厂纺锭间爆炸事故1. 事件背景某纺织厂的纺锭间突发爆炸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伤亡,并导致厂房严重受损。

2. 事故原因经过调查,发现该次爆炸事故是由于纺锭间中的纤维材料产生了大量的静电放电。

静电积聚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火源引发了爆炸。

3. 教训与启示(1)强化场所管理,确保纤维材料及时清除和处理。

(2)对于易产生大量纤维颗粒或碎屑的工作环境,应加强通风设施以减少静电积聚。

五、结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静电火灾事故往往是由于操作人员忽视了静电防范措施而造成的。

十六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

十六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

十六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电器和电力设施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场所,我们都依赖于电力来进行生活和工作。

尽管电力技术和安全标准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电流依然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损伤或者伤害,从而带来生命危险或者身体伤害。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16个触电事故案例及其分析,以此提高大家对电力安全的认识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事件1:电气工人工作时触电身亡这是一个极其悲惨的事件。

2017年12月9日,在美国纽约市,一名电器维修工人在工作时触电身亡。

死者名叫彼得·佩尔蒂耶,当时他正在一个大楼的电气室工作,准备重新恢复供电。

据报道,佩尔蒂耶在较高电压下工作,并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这项事件显示出了电气工人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安全标准。

另外,该事件也强调了地质和其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工人在工作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是非常关键的。

否则,他们会面临生命威胁。

事件2:电梯电击事故导致22人中毒在中国,电梯电击事故已经越来越常见。

2018年12月,一家万达广场就出现了一起电梯触电事故。

当时,22人进入该电梯,发现电梯已经停电,他们试图打开电梯门寻求救援。

当电梯门被推开时,22人同时触电,并且因为电击而失去意识。

接到报警后,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将这些人送往附近的医院。

随后,消息爆出,这些人中有13人因触电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其中5人受伤较重。

事实上,许多电梯电击事件都是由于不合格的电气设备或不合规的维护而导致的。

在这个案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比如应该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电梯的安全标识和说明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以确保用户能够正确操作电梯和进行相应的安全措施。

事件3:校园变电站触电导致一名中学生死亡2019年3月29日,在中国广西,一名中学生因触电身亡。

该学生被发现被卡在位于其所在学校的变电站中,其身体已经变形,经过检查确诊为触电身亡。

加油站事故案例

加油站事故案例

加油站静电事故案例

某年7月17日中午,某市石油公司所属加油站,在 接卸一车70号汽油(约4t)时,发生起火,虽火 被及时扑灭,未造成经济损失,但教训十分深刻。 这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是;1接卸油料时,保管员将 导电线挂接在车厢木板的铁皮上,没有接在罐体上。 2 在卸油中,卸油接头严重渗漏,用小铁桶接漏油, 因桶口小,油向外喷溅,又在桶下垫了一个塑料盆 接油,由于塑料桶是绝缘物,铁桶积聚的静电无法 导走,在卸油约2/3时,产生静电放电,引起着火。
加油站静电事故案例 九
是什么原因造成油箱口着火事故的呢?经对 轿车检查,油箱正常完好,电瓶电极柱头牢 固无搭铁现象,加油枪插入加油口也未发现 不正常情况。因此,排除了由于车子原因而 引起的火焰。对加油站油泵检查发现,连接 加油枪的橡胶导管有龟裂现象,橡胶夹层中 跨接金属导线经仪表测定两端已不导通。
加油站静电事故案例

某加油站工人将挥发性汽油盛入圆桶,在桶 内泡洗衣物。当穿着橡胶长筒靴的作业人员 将桶内衣物提出桶外清洗时,衣物在手中着 火,大火烧掉150m2的木厂房,烧伤一名 工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清洗时引起静 电放电着火。
加油站静电事故案例 八
1968年9月9 日在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当油罐 车正在装汽油时,司机注意到在发油罐下面有火。 他立即通知当地消防部门。 迅速赶到的消防人员发现石油销售站已密集地包 围在火中。所有放在没有保护层的钢支座上的7 个 75.7m3(20000加仑)罐都已破裂,同时罐内的 油品正燃烧着。5辆加油车和2辆油罐车着了火。 一座6mx15.2m(20ftx50ft)仓库,一座两辆汽 车的车库和办公室(都是主要用金属建造的),几 乎都烧毁了。
加油站静电事故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易燃、易爆流体贮罐进行测温、采样, 不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器具。
4.不准从罐部收油,油槽车应采用鹤管液下 装车,严禁在装置或罐区装油品。
b
5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5.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易燃易爆区, 尤其是不得在该区内穿、脱衣服或用化纤 织物擦拭设备。
6.容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环境,其温度 必须控制在规定界限以内。
10.新产品、设备、工艺和原料的投用,必 须对静电情况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除 静电措施。
b
7
1.1静电事故
事故模拟图
2007年10月26日,某危险 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生一 起静电引起的危险品火 灾事故。
一名员工对搅拌缸的油 漆进行调色,在投加溶 剂油时,右手用小铁勺 (无接地)将溶剂过滤 沿缸壁边投加到大缸内, 过滤网突然起火,因溶 剂挥发性大,员工穿着 的防静电服瞬间被点燃。
喷出管口、液体注入容器
(5)液化气体、压缩气体或高压蒸气在管道 中流动或由管口喷出时
(6)穿化纤布料衣服、穿高绝缘鞋的人员在 操作、行走、起立等
b
4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1.严格按规定的流速输送易燃易爆介质,不 准用压缩空气调合搅拌。
2.易燃、易爆流体在输送停止后,须按规定 静止一定时间方可进行检尺、测温、采样 等作业。
7.易燃易爆区、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装 置,必须做好设备防静电接地,混凝土地 面、橡胶地板等导电性要符合规定。
b
6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8.化纤和粉体物料的输送和包装,必须采取 消除静电或泄出静电措施;易产生静电的 装置必须设静电消除器。
9.防静电措施和设备要指定专人定期进行检 查并建卡登记存档。
b
18
5.1当第二桶倾入时爆炸
b
19
5.2事故经过
当被溶剂(含约20%二异丁烯)湿润的 产品,由一金属容器经一金属漏斗及一长 3.5米的金属投料管,投入一耙式干燥器 (耙在缓缓转动)。金属容器、干燥器及 其上面的金属漏斗、金属投料管均接地。 当第二桶被倾入漏斗时,突然发生爆炸, 火焰从投料口向外喷射而出。
12
3.1塑料桶装苯起火
工人用一个塑料桶去装苯,苯是易燃物质, 塑料桶又带了静电,装卸时静电起火
b
13
4.1投料口爆炸
b
14
4.2事故经过
事故经过:一个带搅拌的反应釜,人孔中装 有不锈钢漏斗,操作时,人站在上凡力水木 地板上,在室温下预先投入丙酮,再通过漏 斗将山梨糖粉投入反应釜中。当把山梨糖粉 投入漏斗时,投料口发生了爆炸。
•当时车间约有20吨易燃品,若火势延伸,后果不堪设想。
b
11
2.2事故原因
1、工人未正确使用静电 夹; 2、地下溶剂罐输送泵功 率过大,导致出口处流速 过大,达200KG/分(安 全要求为100KG/分以 下); 3、溶剂为甲苯,极易聚 集静电; 4、工人未使甲苯沿缸壁 流入,静电未能及时释放。
b
因为甲醇的导电性足够高,可以保证释放化学品
表面产生的电荷。第一桶投入时没有发生爆炸是
因为首先必须加入溶剂润湿的化学品,形成爆炸
性气氛,电荷的量也随加入的化学品的量增加而
增加。
b
21
能避免(如使用导电溶剂或 不用溶剂),必须惰化,因为可能的引爆 源在化学的表面而不是在加料,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可以使用,甚至用一根开口 管道直接送二氧化碳就能立即在化学品表 面产生惰性条件,但这必须用连续的分析 来证实。
b
20
5.3原因分析
在化学品与桶,加料斗和加料管之间分离时产
生静电放电现象。在桶、加料斗和加料管上的电 荷,由于这些设备都是导体并接地的,所以这些 电荷都流向大地,而化学品是高度绝缘,它上面 的电荷不能被释放。当缓缓旋转的耙接近带大量 电荷的化学品表面时,发生刷状放电。
如果是甲醇润湿的物料则不会发生爆炸现象,
b
9
1.3事故后果
受伤的员工
事故导致该员工左手臂,左躯 干上身侧 29%Ⅱ度烧伤 ,损失 工作日250日,经济损失26万元。
过滤网
b
10
2.1静电事故
2006年8月2日, 永和区某危险化学 品生产企业发生一 起地下溶剂罐在车 间的管道出口静电 起火的事故。自动 喷淋系统立即自动 启动,起火后一分 钟即被完全扑灭。
静电事故案例
2009.2.20
b
1
b
2
静电
金属球 绝缘塞 金属杆 金属箔
b
+ + + + ++ ++
3
静电的产生
(1)固体物质大面积的摩擦 (2)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粉体物料
的筛分、过滤、输送、干燥过程;悬浮粉尘 的高速运动
(3)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 (4)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高速流动、液体
b
15
4.3原因分析(1)
山梨糖粉桶,内衬为铝箔(电容量约为50pf)。 在山梨糖粉与铝箔之间产生了电荷分离,一部分 电荷分布在铝箔上和与地面(上凡力水地板接地 电阻为107~108Ω)不导电的操作工(穿橡皮底鞋, 对地电阻>108Ω)身上,相反的电荷分布在糖粉上。 在投料时,铝箔与操作工带的电荷通过接地的料 斗放电产生火花。能点燃丙酮空气混合物的最低 能量为1.15mJ。模拟实验证明,在上述条件下倾 倒完一桶(约125公斤)山梨糖粉末,产生的静电 电荷约为3000V,放电所释放的能量为 W=1/2CU2=1/2×(50+150)×10-12F(3000V) 2=0.9mJ。
b
8
1.2事故原因
人体穿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 两手戴一次性医用 胶手套 防静电型过滤网
待过滤溶剂
不锈钢勺
1、员工操作使用的过滤 网金属圈没有静电接地, 在添加溶剂时,过滤网 金属圈形成浮游金属产 生静电与金属小勺放电 产生火花,将周边可燃 的溶剂蒸汽点燃;
2、员工使用的防静电服 材质含有化纤成份,一 旦有火源,非常容易引 火燃烧并迅速漫延,受 伤人员短时间无法摆脱。
b
16
4.3原因分析(2)
按照计算所得放电的能量不足以引爆, 但是,所给的C与U的值有很大的误差,对 丙酮的最低引爆能量是从文献上查得的, 在实际情况下有可能低一些。因此,这是 一起由静电放电产生火花引起丙酮爆炸的 事故。
b
17
4.4预防措施
1.桶内的铝箔要接地,并与接地的料斗相连 接。 2.地板与鞋必须是导电的。 3.分批加入山梨糖(最多50公斤),并在两 批中间间隔半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